跳到主要内容

05 龙树的著作

五、龙树的著作

重点提示

  • 鸠摩罗什所译署名为龙树的四部著作
  • 藏传“六正理聚”
  • 《中论颂》及其注释

汉传最早的四部论

下面介绍一下龙树的著作。鸠摩罗什翻译了四部,我说是“署名”为龙树,为什么这么说?龙树的生平和年代,对于学者来说是一个噩梦,那么还有一个噩梦,就是到底龙树写了什么书,哪一本是他写的,哪本不是他写的,却归在他的名下。好在我们有一个坐标点——《中论颂》,这部著作肯定是龙树写的,所以我们还有一个参照物,但是除了这部论以外,其他的论都不太确定。鸠摩罗什翻了四部,其他三部是:《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十住毗婆沙论》。现在学术界虽然有争议,基本上认为这三部都不太靠谱。《大智度论》很可能是一个接受了大乘思想的有部论师的著作,和《中论颂》里所展现的观点并不一致,我们后面还会分析里边的一些思想。《十二门论》可能不完全是龙树写的,而是后人根据龙树写的东西呢,稍微编辑了一下。《十住毗婆沙论》这个问题比较多,我们这里也涉及不到,就知道有这个名字就好了。

藏传六正理聚

  这四部论是汉译之中传为龙树所作的最早的四部著作,翻译成藏文的著作里,归为龙树的作品就有很多了,有一百多部,比较著名的是以下六部,被称为“六正理聚”,就是宣扬正理,解释义理的六部著作:《中论颂》没问题,鸠摩罗什汉译叫作《中论》,里边的颂文是龙树作的,还包含了注释,据说是一个名叫青目的人写的注释,合起来叫《中论》。还有《六十如理颂》和《七十空性颂》。这三部著作我们后面都会引用到。我个人认为《六十如理颂》和《七十空性颂》基本上问题不大,跟《中论颂》的思想体系和立场都比较吻合,所以我们把它作为龙树的学习资料,相对安全。后面呢,《回诤论》《广破论》和《宝鬘论颂》也可以参考,但是在学术界确实还有一点点争议,有点像核心和外围。如果我们标定一个圆心,就是《中论颂》,肯定是龙树写的,这是我们的参照物,如果我们把圈划大一点,那就包含了《六十如理颂》和《七十空性颂》,如果再把这个划画大一点,可以包含《回诤论》《广破论》和《宝鬘论颂》,所以“六正理聚”的说法相对靠谱一点。

《中论颂》及其注释

再介绍一下《中论》,或者叫《中论颂》,又称《中观论》、《中观颂》,有时也叫《根本中论颂》,这是龙树的代表作,可以说是中观学甚至整个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石。标题中的这个“中”字,梵文是madhyamaka,也译作“中观”,就是离二边走中道的意思。

《中论颂》有梵文存世,也有汉藏译本,共有27品,约450首偈颂,不同传本略有差异,也算是一部大论了。汉传佛教中一提《中论颂》,说的就是5世纪鸠摩罗什的译本,这是最早的汉译本,后来又译了两个本子,都没有鸠摩罗什的本子影响深远,对于《中论》,汉传佛教依据的就是鸠摩罗什的翻译。我出版的《〈中论颂〉—— 梵藏汉合校 • 导读 • 译注》这本书上,除了录有罗什译本,又做了一个我自己的现代汉语新译。我也努力译成七个字一句,文绉绉的,但是基本上没有用太难的词汇,有助于大家理解。后面我讲的时候,也会对比一下,我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不像鸠摩罗什那样译,理解上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一般看到哲学文献,都是议论文式的,《中论》明明是讲义理,为什么写成诗呢?这就是我们说的,口耳相传的方便。你跟龙树学习,他不会发给你课本的,上来先背吧。散文怎么背啊,诗句好背,带着调子就更好背了,背得烂熟于心,这时先生才告诉你,是什么意思,这样来教徒弟。所以,便于记忆是颂文的优势,劣势是什么呢?不好理解,因为太精炼,所以凡是这种偈颂体传世的文献,几乎都会伴随着注释来流传,在印度时就是这样。《中论颂》的研习之风在印度曾经很盛,有名可考的注释家据说有十二人,其中也包括了无著、德慧、安慧这些唯识派的论师,可见是中观与瑜伽两派的共同思想源头。

我这里列了历史上的几部注释。《无畏疏》是4世纪的一部注释,基本上是在龙树去世以后百来年就出来了,这部论只存有藏译,没有汉译,我现在正在翻译,我希望再过几年能出版。还有一部是《佛护释》,是5世纪的论师佛护所著。这部论过去只有藏译,也没有汉译,我在西藏的梵文贝叶经里边发现了这部论的梵文残本,是第一次发现,也就找到了十几叶,不全。还有一部注释,是6世纪的清辨,就是那个挑起中观、唯识争论的人,他给《中论》写了一部注释叫《般若灯论》。比清辨再晚个百来年,月称写了一部注释叫《明句论》。常说的就是这四部印度人写的注释。

《中论》被鸠摩罗什翻译以后,对汉传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说龙树后来被奉为八宗共祖,例如说天台宗,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是智顗(538~597),他根据《中论颂》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中论颂》第二十四品中的一颂,演绎出了空、假、中三谛,构成了天台宗的基本理论,叫“一心三观”。再如隋朝的吉藏(549~623)为《中论》写了一部汉语的注疏,叫《中观论疏》,吉藏还大力弘扬《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这三种论,后来发展成为三论宗。

《中论》对藏传佛教的影响也很大。《中论》以及它的几种注释在9世纪的时候被译成了藏文,很受重视。后来兴起的格鲁派推崇应成派中观见,把月称的《明句论》尊奉为标准义理解释。宗喀巴也曾为《中论》作注释,题名为《正理海》。

上面只是几个例子,中国的很多的思想体系都跟《中论》能挂上联系,所以《中论》这部书,无论是对汉传佛教,还是对藏传佛教影响都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