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7 四集续 2-3

第三 故思品

第171经 思经

诸比丘!有身行时,由身行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语时,由语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意时,由意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或[只]由无明缘。

诸比丘!自造作此1身行,其缘2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3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身行,其缘故,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诸比丘!或自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诸比丘!或自造作4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意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诸比丘!于此等诸法中,恒有无明,若无明无余,离贪、灭,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身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语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意不存,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田不存,此事不存……乃至……此处不存……此所依不存。

5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力非他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他思与力非自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与力。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

作如是说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尊之略说,如是解此之广义。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力非他思;于其中,依自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他思与力非自思;于此中,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与力;于此中,依自思因,又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于此中,此应见何天耶?”

“舍利弗!见此应是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大德!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还来者,得还来其现状否?大德!复次,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不还,是不还其现状否?”

“舍利弗!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未断顺下分结,彼于现法,具足非想非非想处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其处死,而成还来者,是还于现状者。

舍利弗!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彼于现法,具足非想非非想处住,彼于嗜此,希于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其处死,成不还者,是不还于现状者。舍利弗!有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是不还,不还现状。”

注1 此 依暹本后类文之 tam 一语补。

2 其缘 底本之yam paccaya,可作yam-paccaya,下仿之。

3 于彼 底本之ssa,系ssa之误。

4 造作 底本中在yam之次前,脱漏abhisankharoti字。

5 底本自此以下,作为一二七,从品末之摄句看,又依暹本,今在此不分章,随之,其分节数字,亦应改。

参阅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0三c)

第172经 分别经1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具寿舍利弗:“友!”具寿舍利弗言: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义无碍解,我以其种种道理说、教、示、令知、起、开、分显。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法,我等之师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法无碍解……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之法,我等之师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词无碍解……乃至……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辩无碍解,我其……现前。”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二·六三九a)。一七二及一七三依底本号码,各向上类推其一。

第173经 拘絺罗经1

一时,具寿摩诃拘絺罗诣访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拘絺罗,向具寿舍利弗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非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是有又非有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2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问: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友:亦问: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之何物亦非有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问:六……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耶?答以:不可作此言。问:六……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3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然则友!于此所说义,应如何见耶?”

“友!六……灭后,此言有余何物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友!六……灭后,此言非有余何物之人,是戏论无戏论者。六……灭后,此言余物有又非有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六……灭后,余物是非有,又非非有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友!只有六触处道,是戏论;只有戏论道,是六触处。友!六触处无余离贪故,戏论灭、戏论寂。”

注1 参阅杂阿含九、(大正藏、二·五九c)

2 非非有 底本之no atth系no natth之误

3 非有 底本之evatth系evatthi之误。

第174经 阿难经1

一时,具寿阿难,往访具寿摩诃拘絺罗处。至已2,与具寿拘絺罗共相庆慰,欢叙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语具寿拘絺罗言:

友!以六触处……(乃至)……戏论寂。(参阅一七三之一.二.三)

注1 在底本于此处不分章,依据品摄句及暹本如今文。

2 至已 在底本脱漏(upasankamitva),今依暹本加。

第175经 优和洹经

一时,具寿优和洹往至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优和洹,语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复次,友,舍利弗!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者,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复次,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友!舍利弗!或问:可有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复次,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然而,友!尽[轮回苦]者,于意云何?

“友!若有由明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行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明与行……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明与行外,而尽[轮回苦]者,异生应尽[轮回苦],所以,友!异生是明与行外者。友!缺行者不如实知、不如实见;具足行者,如实知、见,尽[轮回苦]。”

第176经 希求经1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舍利弗及目犍连者。诸比丘!彼等舍利弗及目犍连,是我比丘弟子之秤、量。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尼,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凯玛及莲华色比丘尼者。诸比丘!彼等凯玛比丘尼及莲华色比丘尼,是我比丘尼弟子之秤、量。

诸比丘!有信心优婆塞,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当如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者。诸比丘!彼等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是我优婆塞弟子之秤、量。

诸比丘!有信心之优婆夷,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久寿多罗婆夷及难陀母者。诸比丘!彼久寿多优婆夷及难陀母,是我优婆夷弟子之秤、量。”

注1 参阅增支部、二集第十二之一四同。(汉译南传大藏、一七·第二集第十二希求品之一四)。

第177经 罗喉罗经

一时,具寿罗喉罗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罗喉罗言:

“罗喉罗!所有内地界、所有外地界,只是此地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以此如实正慧见已,厌地界,由慧而心离贪。

罗喉罗!所有内水界,所有外水界,只是此水界,故……厌水界,由慧而心离贪。

罗喉罗!所有内火界,所有外火界,只是此火界,故……厌火界,由慧而心离贪。

罗喉罗!所有内风界,所有外风界,只是此风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厌风界,由慧而心离贪。

罗喉罗!有比丘,于此等四法界,不见我、我所1、等随观时,罗喉罗!此比丘截渴爱,裂结,现观正慢,故名尽苦。”

注1 我所 底本之nattani yam,在暹本作nattaniyam,正确。

第178经 泥池经1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解2。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有身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涂胶3于手执树枝,此手当著枝,当执,当结。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有身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望有身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净手执树枝,此手不应著枝、不应执、不应结。诸比丘!正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应望有身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塞其池[水]入口,开其[水]出口,而天不降雨。诸比丘!如是时,不可望破坏此泥池(水)堤。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4,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诸比丘!于有时比丘,不可望无明破坏。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开其池[水]入口,塞其[水]出口,而天正降雨。诸比丘!如是时,应望此泥池[水]堤破坏。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应望无明破坏。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杂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八b)。

2 信解 底本之vimuccati,在暹本作adhimuccati,正确。有※者亦然。

3 胶 底本之lasagatena,在暹本及释,本均作lapagatena,亦认为是底本之脚注所出lepagatena之误植,又认为或许lapa,是lepa之转讹。

4 比丘 底本之bhikkhuno,在暹本作bhikkhu,正确。以次之有※者亦然。

第179经 涅槃经

一时,具寿阿难诸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耶?”

“友,阿难!世间有情,于此顺退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胜进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不如实知。友:阿难!依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

友,阿难!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耶?

友,阿难!世间有有情,于此顺退分想,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如实知;于此顺进分想,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如实知。友,阿难!依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

第180经 大处经1

一时,世尊住菩伽城阿难陀支提。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当说此等四大处,闻者善作意,我将说。”诸比丘答称:“唯然,大德!”世尊宣说:

“诸比丘!何为四大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现受持,此即是法、此即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经中,应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得入经中、律中搜,于经中若不入,于律中亦不见,当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是此比丘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是师之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2,不可欢喜、不可骂詈……若其文句得入经、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亦见,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3是此比丘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一大处,应记忆。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律中搜。若其文句入于经中、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方不见,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入经中、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能见,于此处应定,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二大处,应记忆!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多长老比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彼等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应于此处断定,此确非此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彼等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应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方得见,应于此处断定,谓:此确是……语,而此等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三大处,应记忆!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此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者,应于此处断定,谓:是确非4……语,而此是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应搜,亦入于经中,若于律中亦得见,此处应断定。谓:此确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四大处,应记忆!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大处。”

注1 参阅Mps.IV.7-11.(汉译南传大藏经、七.大般涅槃经第四诵品第八~十一节)、增一阿含二0(大正藏、二·六五二b)

2 所说 底本在bhikkhnno以次,脱漏bhasitam字,依暹本补。

3 而 底本imassa以次,脱漏ca字,依暹补。

4 非 底本idam以次,脱漏na ceva字,依暹本补。

此之摄句

思、分别、拘絺罗、阿难、优和洹第五

希求、罗喉罗、泥池、涅槃于大处为(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