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3 六集 1

六 集

本卷乃十一集中之第六集,收集十一品百六经及品所不摄之八经合为百十四经。此中最初之五十之中,天品及昙弥品各有十二,其实为五十有四。第二之五十中,清凉品及胜利品,各增一经,亦实为五十二经。以上其余之六经,想是后来之窜入。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第一 应请品

第1经 应请经第一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以舍而住;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觉所触已……以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以舍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世尊说是已,彼等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信受。

注1 参照集异门足论第十五(大正藏二六、四三0b)。

第2经 应请经第二1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领受各种之神通,以一为多,以多为一,显现、隐匿、过壁、穿墙、越山,无滞碍而行,犹如于虚空;出没于地中,犹如于水;于水上行而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于空中而行,犹如有翼之鸟;如是彼有大威神,彼有大威德以手抚摸日月,乃至令身达于梵世。

或以超人清净之天耳界,亦可闻或远、或近、或天、或人之任何音声。

以心了解而知其他有情、补特伽罗之心。[谓]:有贪心而知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嗔心……或离嗔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或略心……或散心……或大心……或非大心……或有上心……或无上心……或定心……或不定心……或解脱心……或不解脱心而知不解脱心。

随念种种之宿住,譬如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二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者,我乃于其处,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有如是食、有如是苦乐受、有如是寿量,殁于彼处而生于此处,如是之状貌,随念处所之种种宿住。

或以超过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美、丑、幸、不幸,知因有情之应业而行。谓:是等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心怀邪见、领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复:是等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诽谤圣者、心怀正见、领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上。如是以超过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美、丑、幸、不幸,知因有情之应业而行,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注1 参照增一阿含三十(大正藏二、七一二a),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二b。)

第3经 根经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又1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注1 暹罗本及其他习作asavanam ca为正确。

第4经 力经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又1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注1 同前章。

第5经 良马经第一

“诸比丘!成就六支王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具美于色。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堪于法。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第6经 良马经第二

“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具力。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堪于法。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第7经 良马经第三

“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又有势速。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乃至……堪于法。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1。”

注1 依暹罗本及前后文之例,应读为lokassa ti。

第8经 无上经1

“诸比丘!此等,是六种无上。以何为六耶?

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念无上。诸比丘!此等,是六种无上。”

注1 参照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b)。

第9经 随念经1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以何为六耶?

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

注1 参照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a)

第10经 摩诃那摩经1

一时,世尊住释迦迦毗罗卫之尼拘卢陀园。尔时,释迦氏之摩诃那摩,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迦氏摩诃那摩,白世尊言:“大德!一切之圣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于如何之状态耶?”“摩诃那摩!一切之圣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于如是之状态:

摩诃那摩!世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此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如来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如来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2,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3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佛随念。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善说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法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摩诃那摩!是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法随念。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僧而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所谓四双人、八补特伽罗者。是世尊之弟子僧为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僧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僧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僧随念。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已成之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无执,能随念发三摩地。摩诃那摩!圣弟子者随念已成之时,彼心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戒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是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之心得定。摩诃那摩!是圣弟子乃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戒随念。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之舍而谓:‘呜呼!于我有利。呜呼!于我有善利。我于悭垢所缠众中,心离悭垢而住家,施无所惜,舒展其手[而施],乐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之舍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舍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舍随念。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修天随念而谓:‘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兜率陀天、有乐变化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有其上之天,彼诸天成就信,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信;彼诸天成就戒,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戒;彼诸天成就闻,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闻;彼诸天成就舍,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舍;彼诸天成就慧,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慧。’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与诸天之信、戒、闻、舍、慧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嗔、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天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之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天随念。

摩诃那摩!一切圣弟子得果、了解于教者,多住于此状态。”

注1 参照杂阿含三十三(大正藏二、二三七c),别译杂阿含八(大正藏二、四三二b),集异门足论第十六(大正藏二六、四三三a),法蕴足论第八(大正藏二六、四九二c)。

2 译为“欣”是依注,于法蕴足论有“威势”,可能是veda或vega,下亦仿此。

3 samapanno见暹罗本注释以samappatto为正确,以下亦仿此。

摄句:

二应请、根、力、三良马、

无上、随念及摩诃那摩等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