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5 七集 1

七 集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觉者

第一 财品

第1经 爱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受、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此处,比丘欲利养、欲尊敬、欲名誉、无惭、无愧而有恶意、邪见。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受、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受、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此处,比丘不欲利养、不欲尊敬、不欲名誉、有惭、有愧、少欲而有正见。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受、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第2经 爱经第二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受、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此处,比丘欲利养、欲尊敬、欲名誉、无惭、无愧而有嫉妒、有悭吝。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此处,比丘不欲利养、不欲尊敬、不欲名誉、有惭、有愧而不嫉妒,不悭吝。诸比丘!具足是等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受、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第3经 力经略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为七耶?

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进力    惭力与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贤者快乐活

    如理检寻法    慧观察义利

    灯火是灭熄    得心之解脱

第4经 力经广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为七耶?

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诸比丘!以何为信力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信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御、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信力。诸比丘!又,以何为精进力耶?

诸比丘!此处有发勤精进之圣弟子,为断诸不善法,又,为具足诸善法而住,努力、勇猛坚固、荷负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此为精进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惭力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惭之圣弟子,惭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惭恶不善4 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惭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惭力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愧之圣弟子,愧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愧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愧力。诸比丘!又,以何为念力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念之圣弟子,具足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亦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此为念力。诸比丘!又,以何为三昧力耶?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离欲……乃至……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为三昧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慧力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慧之圣弟子,通达[五蕴之]生灭,善能决择,成就导正苦尽之慧。诸比丘!此为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进力    惭力与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贤者快乐活

    如理检寻法    慧观察义利

    灯火是灭熄    得心之解脱

第5经 财经略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以何为七耶?

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5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

    信财与戒财    惭财与愧财

    闻财与舍财    第七是慧财

    此等之有财    男子或女人

    称彼不贫穷    其生为不空

    是故信与戒    清净与见法

    是为诸佛教1    贤者忆念行

注1 原本继续buddhanasasanam应读为buddhana sasanam,下以仿此。

第6经 财经广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以何为七耶?

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诸比丘!以何为信财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信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乃至……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信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戒财耶?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离杀生……乃至……远离谷酒、木酒、酒精之放逸处。诸比丘!此为戒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惭财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惭之圣弟子,惭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惭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惭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愧财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愧之圣弟子,愧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愧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愧财。诸比丘!又,以何为闻财耶?

诸比丘!此处有多闻之圣弟子,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彼说初善、中善、后善及有义、有文之教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之宣示,彼多闻受持如是之诸法,于语熟达,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诸比丘!此为闻财。诸比丘!又,以何为舍财耶?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以心离悭吝垢而住家、放舍、伸手而施、欣于弃舍、任其行乞、欣给施物。诸比丘!此为舍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慧财耶?

诸比丘!此处有具慧之圣弟子……乃至……[成就]导正苦尽之[慧]。诸比丘!此云为慧财。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

    信财与戒财    惭财及愧财

    闻财并舍财    第七是慧财

    有此等之财    男子或女人

    称彼不贫穷    其生为不空

    是故信与戒    清净与见法

    是为诸佛教    贤者忆念行

第7经 郁伽经

时,郁伽大臣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郁伽大臣白世尊言:“稀有,大德!未曾有,大德!此弥伽罗长者有如是之富、如是之大7 财、如是之大受用。”“郁伽!弥伽罗长者有如何之富、如何之大财、如何之大受用耶?”“大德!有金百百千,何况银耶?”“郁伽!实为财耶?我不云此为非存在之财,郁伽!然而,所云财者,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之共[容]通。郁伽!此等七财,不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共通,何等为七耶?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郁伽!此等七财,不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共通。”

    信财与戒财    惭财及愧财

    闻财并舍财    第七是慧财

    有此等之财    男子或女人

    彼者有大财    天界不征服

    是故信与戒    清净与见法

    是为诸佛教    贤者忆念行1

注1 原本有medhavi暹罗本之medhavi为正确。

第8经 结经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以何为七耶?

即:随贪结、嗔结、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诸比丘!此等是七结。”

第9经 断经

“诸比丘!为断七结,为断而修梵行。以何为七耶?

即:为断随贪结,为断而修梵行;为断嗔结……乃至……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为断此等七结,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从此,比丘之随贪结断,根断如切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嗔结……乃至……断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根断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诸比丘!此比丘谓断渴爱、离结、正现观慢、作苦边。”

第10经 悭经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以何为七耶?

即:随贪结、嗔结、见结、疑结、慢结、嫉结、悭结。诸比丘!此等是七结。”

摄句:

二爱、力、财之略与广等二

郁伽、结、断、悭等为十结

第二 随眠品

第11经 随眠经第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随眠。以何为七耶?

即:欲贪随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诸比丘!此等是七随眠。”

第12经 随眠经第二

“诸比丘!为断七随眠,为断而修梵行。以何为七耶?

即:为断欲贪随眠,为断而修梵行;为断嗔随眠……乃至……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为断此等七随眠,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从此,比丘之欲贪随眠断,断根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断嗔随眠……乃至……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断根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诸比丘!谓:此比丘断渴爱、退结、正现观慢、作苦边。”

第13经 族经

“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不适访,或访已而不适坐。以何为七耶?

即:不喜迎,不喜问讯,不喜与座,彼秘藏真实,与多中之少,与优中之劣,以不尊敬给与而不以尊敬。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不适访,或访已而不适坐。

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适访,或访已而适坐。以何为七耶?

即:喜迎,喜问讯,喜与座,彼不秘真实,与多中之多,与优中之优,以尊敬给与而不以不尊敬。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适访,或访已而适坐。”

第14经 补特伽罗经

“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即: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第15经 水之譬喻经

“诸比丘!譬如此等七种于水中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沉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再]沉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住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前进。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渡达彼岸,为住立陆上之婆罗门。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沉下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一向具足黑之不善法,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沉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再]沈下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其信于彼不住立,不增唯减。其惭于彼……乃至……其愧于彼……其精进于彼……其慧于彼不住立,不增唯减。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是[再]沉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而住立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其信于彼不减不增而住立。其惭于彼……乃至……其愧于彼……其精进于彼……其慧于彼不减不增而住立。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而住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三结而为预流者、不退堕者、决定者、趣向菩提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前进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三结,灭贪、嗔、痴为一来者,一次来此世而尽苦边。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出已而前进。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其世为不退转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度达彼岸,为住立于陆上之婆罗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诸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了知、证、具足已而住。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广达彼岸,为住立于陆上之婆罗门。诸比丘!譬如是等七种水中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第16经 作无常经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诸漏,……乃至……作证,具足已而住。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漏长尽时即命长尽时,非前非后。诸比丘!此为第二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五顺下分结,而有中间般涅槃……乃至……有损害般涅槃……有无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为上流,趣向色究竟者。诸比丘!此为第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第17经 涅槃经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苦而住,……乃至……于一切法观察无我而住,……于涅槃观察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诸漏,……乃至……作证,具足已而住。诸比丘!此为第一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涅槃不绝观察于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漏长尽时即命长尽时,非前非后。诸比丘!是为第二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涅槃观察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五顺下分结,而有中间般涅槃……乃至……有损害般涅槃……有无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为上流,趣向色究竟。诸比丘!此为第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第18经 无十事经

“诸比丘!此等是七种无十事1。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受学有强欲,又,未来于受学不舍爱乐;于法察忍有强欲,又,未来于法察忍不舍爱乐;于欲调伏有强欲,又,未来于欲调伏不舍爱乐;于宴默有强欲,又,未来于宴默不舍爱乐;于发勤精进有赖欲,又,未来于发勤精进不舍爱乐;于念慧有强欲,又,未来于念慧不舍爱乐;于见决择有强欲,又,未来于见决择不舍爱乐。

诸比丘!此等是七种无十之事。”

注1 无十事(niddasa-vatthu)依注释无十事,有如是言:无十之事、无十之比丘、无二十、无三十、无四十、无五十之(比丘)。依所传,此问题于外道众之间,其外道众十岁死之尼干多(nigantha)说为无十。依所传,彼不再为十岁,不单不为十岁,亦不为九岁或一岁。依此理由,二十岁死之尼干多,说无二十、无三十、无四十、无五十。具寿阿难陀于村里游行,闻此说而回住而白世尊。世尊曰:阿难!此非外道之称,是我教中漏尽者之称。其漏尽者若于十岁圆寂,不再成为十岁,又不单不成十岁,且不再为九岁、乃至一岁、乃一个月、一须臾也。何以故?无再续生也。无二十等亦全同此理由(Monorathapurani Siamese ed.Vol.III.P.183)。然niddasa是nirdasa(Skt.)nir是否认之义。依此niddasa无十则涅槃之一称。而niddasa-vatthu“无十之事”为得涅槃之基础,为至涅槃道程之义。

摄句:

二之随眠、族1、补特伽罗、水之譬喻

作无常、苦、无我、涅槃与无十事

注1 原本之kusalam依暹罗本kulam订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