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5

八 船经1

三一六

    人由他学能识法     犹如诸天礼帝释

    礼敬学人多闻者     对彼显示乐法心 (一)

三一七

    亲近贤者不放逸     听闻解了此师法

    如法随法行师教     识者分别聪慧者 (二)

三一八

    未得其义且羡他     亲近小人及愚者

    于兹道法无知辩     至死疑惑不度越 (三)

三一九

    譬如有人渡大水     彼入河中有急流

    己之运行从水流     彼又岂得度他人 (四)

三二○

    如此于法无知辩     不听诸多闻者义

    未度疑惑自不知     岂能使他得悟解 (五)

三二一

    譬如乘坐坚固船     具备桨舵甚完全

    巧知操纵觉慧者     度他多人乘其船 (六)

三二二

    通晓吠陀自修习     多闻不为世法侵

    若人倾听近习彼     以自知解悟彼等。 (七)

三二三

    故实有慧修道者     多闻善人应亲近

    了知行道第一义     彼识道法应得乐(八)

船经竟

注1 本经依注释文:舍利弗对于引导彼入佛教之马胜(Assaji)比丘,常尊敬为师。当马胜离至他方时,舍利弗向马胜所在之方向礼拜。比丘等见此而不知此事,思惟舍利弗之礼拜方隅,未弃外道之邪习,对舍利弗出以恶口。世尊知悉此事之后,对诸比丘宣说本经以为对师之敬。在注释书中,以本经之经题为法经(Dhamma-sutta)。

九 何谓戒经1

三二四

    「如何有戒有正行     身口意业如何增

    若人立于正定者     应可到达最上义」 (一)

三二五

    「莫妒他人敬长上     须知此是谒见师

    听闻说法知剎那     恭敬谛听善说者 (二)

三二六

    态度谦逊无意气     时时向师面前去

    义法梵行与禁制     且应随念须正行 (三)

三二七

    乐法之人有法乐     住立于法知决定

    冒渎法语不可语     善说真理度此生 (四)

三二八

    喜笑饶舌悲泣瞋     谣曲诡诈贪与慢

    激情暴言污浊惑     离憍自己住立行 (五)

三二九

    闻彼善说识真髓     闻识定修成真髓

    性急而成放逸人     彼之闻慧不可增 (六)

三三○

    喜诸圣者宣说法     人人语意成无上

    寂静柔和住立定     证达闻慧之真谛」 (七)

注1 依据注释文:舍利弗为令其在俗友人出家,施与种种教法及业处(禅家观法的对象),惟因未得圣果,舍利弗知此比丘,于自己之教化无缘,须更得佛之教化,于是携彼同至佛所。此比丘乃以本经最初之偈向佛请问。佛对之解答,遂成本经。与本经大体相当之经、见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二八c 以下)。

一○ 起立经1

三三一

    应须起立与静坐2     汝等耽眠有何益

    烦恼箭射所恼苦     患病痛人何得眠 (一)

三三二

    应须起立与静坐     为求寂静精进学

    死神知汝不放逸     不来向汝作翻弄 (二)

三三三

    诸天及人皆依止3     欲求居所得安乐

    度越渴爱与染着     修习剎那勿空过4

    修习剎那空过者     堕入地狱实可悲 (三)

三三四

    放逸即为污尘垢5     尘垢乃从放逸生

    不放逸者智慧明     即可拔除烦恼箭 (四)

起立经竟

注1 本经乃佛为出家后不久之五百新参比丘之放逸、食事时杂谈高声,而说之法。

2 本偈可参照S.I,P.198.杂阿含一三三二经(大正藏二、三六七c),别译本杂阿含三五二经(大正藏二、四八九c),大智度论卷一七(大正藏二五、一八四b)。

3 与本偈相当之偈,见出曜经卷五不放逸品(大正藏四、六三四c 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放逸品(大正藏四、七七八c)。

4 以下三句亦出于Thag.403偈。

5 本偈与Thag.404偈同。

一一 罗喉罗经1

三三五

    「与汝共依住     非轻蔑智者

    为人执法炬     汝尊彼教否」 (一)

三三六

    「与我共依住     无轻蔑智者

    为人执法炬     常尊彼教者」 (二)

〔以上〕 为序偈

三三七

    「舍弃五种欲     愉悦之色声2

    依信而出家     灭尽苦边际 (三)

三三八

    亲近诸善友3     远离无聒噪

    边地处卧坐     于食知量者 (四)

三三九

    衣服或食物     坐卧或药品

    对此勿渴爱     勿再入轮回 (五)

三四○

    遵律别解脱     五根自防护

    于汝身至念4     一切须厌离 (六)

三四一

    净相伴欲贪5     此须应回避

    善依不净想     修习心一境 (七)

三四二

    修习无相定6     舍去慢随眠

    止灭斯慢故7     汝为寂灭行」 (八)

世尊实以此等偈对罗喉罗屡屡教诫。

罗喉罗经竟

注1 佛子罗喉罗出家为比丘,以舍利弗、目犍连为师。佛为使他对自己之出生、种姓、容貌等不起骄慢不为虚谈,佛在其出家以来至得圣道时止,屡屡对他教诫。本经即是教诫之一。

2 本偈可参照Thag.195偈。

3 以下之二偈,被引用于MA.II,p.380。

4 以下之半偈,亦出于Thag.1225偈后半S.I,p.188。又被引用于Vm.P.38。杂阿含一二一四经(大正藏二、二三一b)、别译杂阿含二三○经(大正藏二、四五八b)、瑜伽师地论卷一七(大正藏三○、三七二b)中有相当之偈。

5 本偈亦出于Thag.1224偈后半1225偈前半、S.I,P.188。又被引用于Vm. P.38。可参照杂阿含同上、别译杂阿含同上、瑜伽师地论亦同上(三七二a)。

6 本偈亦出于Thag.1226 偈S.I,P.188。又被引用于Vm.P.38。DhsA.P.223,于杂阿含、别译杂阿含皆同上,瑜伽师地论同上(三七二a 以下)有相当之偈。

7 「止灭之故」(abhisamaya)此语非现观意义之abhisamaya ( abhi + sam +i,乃由abhi+sam + ya 而成。在注释书中说明为灭尽之故(khaya)、衰灭之故(vaya)、舍断之故(pahana)、舍遣之故(patinissagga)。又如以上诸用语可参照七三七偈。

一二 鹏耆舍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旷野之阿伽罗婆庙。尔时尊者婆耆舍之和尚尼拘卢陀劫波长者,于阿伽罗婆寺般涅盘不久。时闲处禅思之婆耆舍尊者之心中起如斯思念:「我和尚果然已般涅盘或未般涅盘耶?」时尊者婆耆舍于下午由禅思出,至世尊所。至后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婆耆舍白世尊言:「世尊!我于此闲处禅思,我心起是思念:『我师和尚已般涅盘或未般涅盘耶?』」时尊者婆耆舍即从座起偏袒衣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曰:

三四三

    「请问崇高智慧者     尊师现世断诸疑2

    比丘慧寂有名声     阿伽罗婆寺命终 (一)

三四四

    「世尊付彼婆罗门     名尼拘卢陀劫波

    见固法者礼世尊     勤望解脱行精进 (二)

三四五

    释尊普眼观声闻     我等欲知彼一切

    我等已预耳听闻     汝为吾师无上者 (三)

三四六

    语我使我断疑惑     知广慧者般涅盘

    千眼诸天帝释说     普眼者为我等说 (四)

三四七

    此世愚痴与无智     疑惑根据诸结缚

    此遇如来而止灭     彼为人中第一眼 (五)

三四八

    若不除尽烦恼者     犹如无风拂密云

    一切世间覆黑暗     智光者亦无光辉 (六)

三四九

    诸智者光照世间     故我思惟知尊师

    亲近尊师观慧者     请为众中明劫波 (七)

三五○

    即发种种美妙音     举首徐啼如天鹅

    徐出圆音善调适     我等一心闻端直 (八)

三五一

    舍断生死遣烦恼     众等乞奉我说法

    凡夫不能言欲知     如来智虑知且说 (九)

三五二

    尊师端正有智慧     令此凡夫得知解

    把握完全说明法     最后合掌向尊师

    高慧了知劫波趣     勿令我等做无知 (一○)

三五三

    高精进者知圣法     勿令我等做无知

    夏时暑热渴望水     闻佛言若降甘雨 (一一)

三五四

    志愿涅盘劫波师     彼之梵行成功否

    如解脱者般涅盘     我等请问学有余」 (一二)

三五五

世尊曰:

    「彼对名色等渴爱     断长久随黑魔流

    度越生死无残余     五者最胜世尊说3 」 (一三)

三五六

    「我闻第七仙人语4     尊师之语我信乐

    我之所问实非空     婆罗门师不欺我 (一四)

三五七

    佛陀弟子言行一     如佛之言起身行

    恶魔诳人思扩展     断彼波旬坚固网 (一五)

三五八

    世尊乃是劫波师     见取轮转初根元

    劫波师实是难度     而超死魔之领域」 (一六)

鹏耆舍经竟

注1 在注书中,本经系以尼拘卢陀劫波经(Nigrodhakappa-sutta)为标题。本经与汉译杂阿含一二二一经(大正藏二、三三三a以下)相当。

2 以下十六偈全部与Thag.1263-1278偈一致。

3 「五者最胜」(panca-settha),按注释文是指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为最胜者,或以信、勤、念、定、慧之五根,或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为最胜之人。

4 「第七仙人」(isi-sattama),释尊为次于毘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之过去六佛之第七佛。

一三 正普行经1

三五九

    「广博智慧渡瀑流2     到达彼岸般涅盘

    我问牟尼自住立     出家离欲之比丘

    云何世间正普行」 (一)

三六○

世尊曰:

    「天变地异之判断     梦断吉凶并祸福

    占相问卜应根绝     舍断占卜之过失

    比丘世间正普行 (二)

三六一

    天界人界之诸欲     比丘应令调伏贪

    超越诸有证知法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三)

三六二

    比丘舍离两舌语     忿怒吝惜应舍弃

    除断适顺与异逆     比丘世间正普行 (四)

三六三

    爱与不爱均舍已     无依止物无取着

    离脱一切结缚缘     比丘世间正普行 (五)

三六四

    不见诸蕴等坚实     面对诸欲当调伏

    彼自无依不导他     比丘世间正普行 (六)

三六五

    持语持意持身业     善知正法不违逆

    专心欲求涅盘道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七)

三六六

    『彼之礼我』不自高     种种怒骂无瞋恨

    由他得食无憍慢     比丘世间正普行 (八)

三六七

    舍断三界贪欲有     远离有情离结合

    离烦恼箭度疑惑     比丘世间正普行 (九)

三六八

    自己知行适当道     不害世间任何物

    蕴处谛法如实知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

三六九

    任何随眠皆无有     诸不善根悉根绝

    意乐渴爱不希求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一)

三七○

    诸漏已尽舍断慢     一切贪路皆过越

    调御圆寂自住立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二)

三七一

    见有信闻正决定     智者群中不随群

    调伏贪欲与瞋怒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三)

三七二

    开覆善净胜烦恼     四谛之法达彼岸

    诸行之灭善巧智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四)

三七三

    于诸过去未来蕴     越度分别净慧者

    离脱一切十二处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五)

三七四

    知四谛句证谛法     舍断诸漏见涅盘

    一切依蕴灭尽故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六)

三七五

    世尊所说诚如斯     自行调御如斯住

    超越一切结缚缘     彼应世间正普行」 (一七)

正普行经竟

注1 按注释文:本经因在大会之日所说,故又云大会经(Mahasamaya-sutta)。世尊于迦毘罗城之大林,由五百阿罗汉围绕,为化导闻法集会之诸天,世尊对自行化作化佛之质问而说此经。此为向具有贪行倾向之诸天所说之法。

2 本偈被引用于DA.II,P.684。

一四 昙弥迦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昙弥迦优婆塞共五百优婆塞,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昙弥迦优婆塞以偈白世尊言:

三七六

    「我问尊师广慧者     由家乃至成非家

    或者在家优婆塞     佛子如何行善妙 (一)

三七七

    尊师知天含世界     知善恶趣与彼岸

    师见无比微妙义     世言尊师殊胜佛 (二)

三七八

    怜愍有情师证入     说示一切智与法

    普眼者开三毒覆     无垢之光遍世间 (三)

三七九

    伊罗婆那是象王     闻师胜者来师前

    与师谈论而证得     闻佛善哉而喜去 (四)

三八○

    毘沙门天鸠鞞罗     来近师尊遍闻法

    贤者彼问师尊语     闻佛所说而喜去 (五)

三八一

    邪命外学或尼犍     此等外学喜论争

    众慧难越我尊师     立者难越走行人 (六)

三八二

    论争为事婆罗门     老中幼者皆如是

    其它论客亦思考     皆依尊师望利益 (七)

三八三

    尊师善说微妙法     此法微妙乐致喜

    人人欲闻尊师法     最胜之佛为我说 (八)

三八四

    此等比丘优婆塞     为闻佛说来集坐

    如诸天闻天王说2     随觉善说彼等闻」 (九)

三八五

    「闻我汝等除烦恼     听闻正法并行持

    随顺出家觉慧者     行住坐卧习威仪 (一○)

三八六

    比丘行乞勿非时3     清早至村可行乞

    非时行者被缚着     觉者非时不行乞 (一一)

三八七

    诸法色声香味触     易使有情生憍慢

    对此诸法调伏欲     清早为食可入村 (一二)

三八八

    比丘清早得食已     由村回归独密坐

    摄制自己内思念     不可放逸生外意 (一三)

三八九

    假令彼与诸佛子     或与比丘为共语

    为彼应说殊胜法     勿为诽谤与两舌 (一四)

三九○

    有人反驳起诽谤     我等不赞小慧者

    诸种缚着缚彼等     心由圣道远离故 (一五)

三九一

    食住卧具僧伽梨4     乃至除垢之用水

    胜慧声闻闻善说     于此种种应省察 (一六)

三九二

    食住卧具僧伽梨     水除尘垢此等法

    对此比丘无染着     犹如荷叶寄水滴 (一七)

三九三

    次为汝说在家务     在家弟子何修行

    纯然善妙比丘法     所有在家不能达 (一八)

三九四

    不自杀害教杀生5     他人杀害亦不容

    世间刚强藏笞杖     一切生类哀战栗 (一九)

三九五

    何处何物不与者     应知他物须回避

    人盗令盗不容认     不与取者应回避 (二○)

三九六

    智者回避非梵行     犹如回避炽热火

    不能行此梵行者     至少不可淫人妻 (二一)

三九七

    集会之时或众中     彼此不可说妄语

    令妄教妄皆不容     不真之语应回避 (二二)

三九八

    自行饮酒不可行     在家乐法不饮酒

    令饮教饮皆不容     应知饮酒人醉狂 (二三)

三九九

    愚者因醉行诸恶     又使人醉行诸恶

    愚者欲行非福因     狂醉痴根应回避 (二四)

四○○

    不害生物不盗取6     不说妄语不饮酒

    离非梵行不事淫     不应于夜非时食 (二五)

四○一

    不着花环不用香     地上敷床唯可卧

    此即八支布萨者     依佛所说尽苦边 (二六)

四○二

    月半十四十五日7     及第八日行布萨

    神变之月具八支8     信乐之意行无缺 (二七)

四○三

    布萨终了诸智者     心起信乐皆随喜

    翌朝以进饮食物     随所供与比丘众 (二八)

四○四

    如法得财养父母     正当商贾彼应行

    在家斯行不放逸     死后生天名自光」 (二九)

昙弥迦经竟

小品第二终。

小品之摄颂(总偈)

    宝与臭秽惭     最上之吉祥

    针毛与法行     更婆罗门法

    船经与何戒     起立罗喉罗

    劫波与普行     更又昙弥迦

    此等十四经     经集言小品

注1 持三归五戒、多闻而通晓经典、得阿那含果之昙弥迦优婆塞,与彼同样之五百优婆塞俱,诣至世尊前,请益有关在家者及出家者之行道,佛为解答,即成本经。

2 「天王」(Vasava)为帝释之别名。

3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II,p.328。

4 以下之二偈被引用于Visuddhi-magga p.45。

5 以下至最后十一偈,与之相当之偈颂,可参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六(大正藏二八、五七四a 以下)。

6 以下之二偈亦出于A.I,p.214f;A.IV,p.254;p.257f,P.261。可参照增一阿含卷一六(大正藏二、六二五c)、长爪梵志请问经(大正藏一四、九六八c)。

7 本偈可参照A.I,p.144;p.145杂阿含一一一七经(大正藏二、二九六a),别译本杂阿含四六经(大正藏二、三八九a)以下。

8 「神变月」(Patihariya-pakkha)依注释文,为入雨季前之月Asalha-masa(额沙茶月--五、六月),雨季三个月及雨季后之月Kattika-masa(迦刺底迦月--九、十月)共五个月。此外一般人以神变月为Asalha Kattika及 phagguna-masa(额勤娄那月--一、二月)之三个月,此外更有人以每半月布萨日之前后日一日、十三日、七日及九日为神变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