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9

九 婆私咤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伊车能伽罗村之伊车能伽罗森林。尔时2,有颇负盛名之众多婆罗门诸长老住于伊车能伽罗村。所谓: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沸伽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刀提耶婆罗门及其它之盛名婆罗门诸长老。时,有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伸膝游步、各处漫行。彼等因「云何婆罗门?」而生议论。婆罗堕阇学童曰:「人由父母之正当因缘,宿纯洁之母胎,乃至七世祖先系统未曾被指责非难故,故为婆罗门也。」婆私咤学童曰:「能具戒、能完成其义务,是故方成婆罗门。」婆罗堕阇学童未能说服婆私咤学童;又婆私咤学童亦未能说服婆罗堕阇学童。时,婆私咤学童告婆罗堕阇学童曰:「3汝婆罗堕阇!由释迦族出家之释〔迦族〕子沙门瞿昙住伊车能伽罗森林。而此尊者瞿昙被称:『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名扬四布。婆罗堕阇!我等往沙门瞿昙之处,以此义问沙门瞿昙,依沙门瞿昙为我等之解答而受持。」「唯然!」婆罗堕阇学童答婆私咤学童。如是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诣至世尊之处,彼等与世尊共相问候,谈叙欢愉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婆私咤学童以偈白世尊曰:

五九四

    「我等三吠陀学者     由他认知亦自称

    沸伽罗沙帝我师     此多梨车之学童 (一)

五九五

    三吠陀之论说者     其说奥秘我等极

    我等解通吠陀句     等同吠陀阿阇梨 (二)

五九六

    沙门瞿昙观我等     系统之说有诤论

    由生而成婆罗门     婆罗堕阇此主张

    然我谓依行为得     如具眼者应知斯 (三)

五九七

    我等两人相互论     我不能得说服彼

    等正觉者有名声     我等前来问尊师 (四)

五九八

    人人犹如向满月     近前合掌行恭敬

    世人如斯同礼拜     恭敬礼拜瞿昙师 (五)

五九九

    为使兴起世间眼     世尊瞿昙我等问

    依生而成婆罗门     或依行为而得成

    我等不知请示汝     令我等婆罗门知」 (六)

六○○

世尊曰:婆私咤!

    我为汝等诸解说     生物生来有差别

    依序如实为解说     实则出生即相异 (七)

六○一

    应知草木有差别     彼等差别自不认

    生来形相既有殊     实乃生类生相异 (八)

六○二

    次为蛆虫与蟋蟀     蚁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九)

六○三

    生有矮小与粗大     应知四足兽差别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

六○四

    腹行背长是蛇类     蛇类差别亦须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一)

六○五

    次说水族水中栖     鱼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二)

六○六

    次说乘翼凌虚空     鸟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三)

六○七

    此等生类依于生     形相差别有种种

    如是情状在人类     形相由生无种种 (一四)

六○八

    虽依于发或依头     虽依于耳或依眼

    虽依于口或依鼻     虽依于唇又依眉 (一五)

六○九

    虽依于头或依肩     虽依于腹或依背

    虽依于臀或依胸     虽依阴部或行淫 (一六)

六一○

    虽依于手或依足     虽依于指或依爪

    虽依于胫或依腿     虽依于色或依声

    如于其它诸生类     依生形相无有别 (一七)

六一一

    人各于己身体中     各自人中无别异

    婆罗门与剎帝利     说称人中有差别 (一八)

六一二

    人中耕作土地者4     为生活者皆如是

    农夫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一九)

六一三

    人中种种工巧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工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

六一四

    又在人中作买卖5     为生活者皆如是

    商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一)

六一五

    又于人中服事人     为生活者皆如是

    奴仆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二)

六一六

    又于人中为盗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盗贼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三)

六一七

    又于人中武术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武士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四)

六一八

    又于人中司祭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祭官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五)

六一九

    又于人中村与国     受用领有皆如是

    王者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六)

六二○

    而我依胎由母生6     产妇非称婆罗门

    彼被尊崇称为卿7     有所得者实为彼

    无物又无取著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七)

六二一

    一切众结均已断     远离扰着离系缚

    无有恐惧无怖畏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八)

六二二

    革纽革绪与网绳     马勒随眠皆已断

    觉四谛者弃门闩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九)

六二三

    怒骂殴打被绳缚8     对此无瞋忍耐者

    具忍辱力强忍军9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

六二四

    无忿精勤具头陀     持戒渴爱不增盛

    调御此身最后身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一)

六二五

    不着莲叶如水珠10     不承锥尖如芥子

    对彼诸欲无染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二)

六二六

    此世自己苦灭尽     了知灭尽诸苦者

    卸除重担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三)

六二七

    甚深智慧具慧者     道与非道通晓者

    通达最上义理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四)

六二八

    在家以及非家者11     不与两者交往者

    少欲远离不住家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五)

六二九

    不论战栗与刚强     对诸生类藏鞭笞

    不害彼等亦不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六)

六三○

    违背人中不违背12     执笞人中不执笞

    取着人中不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七)

六三一

    贪瞋痴慢与覆盖     如芥子粒置锥尖

    如是其人亦落置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八)

六三二

    不为粗恶所含义13     真实语言是所说

    彼语谁亦不忿怒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九)

六三三

    无论长短与大小     一切世间净不净14

    非所与者绝不取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

六三四

    无论此世与他世     面对三世无欲求

    不求意乐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一)

六三五

    无阿赖耶之执着     己知真相无疑惑

    耽于甘露到达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

六三六

    世间善恶皆弃舍15     超越善恶无执着

    离尘无忧清净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三)

六三七

    清净犹如无昙月     明澄清净无混浊

    普皆喜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四)

六三八

    烦恼难路贪险路16     超越轮回与愚痴

    禅渡瀑流到彼岸     不动无爱无疑惑

    烦恼寂灭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五)

六三九

    舍断诸欲于此世     普行无家非家行

    普遍欲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六)

六四○

    舍断贪爱于此世     普行无众独寂行

    普遍爱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七)

六四一

    舍去人轭寿五欲     超越天轭寿五欲

    超舍诸轭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八)

六四二

    乐与不乐舍离者     清凉快乐无依缚

    一切世界胜雄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九)

六四三

    一切有情死与生17     此等一切皆觉知

    无着善逝是觉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

六四四

    诸天诸人干闼婆18     彼之行踪无可知

    断尽诸漏阿罗汉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一)

六四五

    过去现在与未来19     前后或中无何物

    既无一物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二)

六四六

    牛王精进最胜者20     大仙已为征服者

    洗浴烦恼觉四谛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三)

六四七

    觉知有情了宿住21     见来世天与恶趣

    已达生之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四)

六四八

    于人所赋名与姓     此唯世间之通名

    世俗相传皆如此     人于生时已赋名 (五五)

六四九

    姓名不知人之心     长时随在先入见

    诸不知者谓汝等     由生即是婆罗门 (五六)

六五○

    依生非是婆罗门     依生非非婆罗门

    依行为是婆罗门     依行为非婆罗门 (五七)

六五一

    依行为而为农夫     依行为而为工匠

    依行为而为商人     依行为而为奴仆 (五八)

六五二

    依行为而为盗贼     依行为而为武士

    依行为而为祭官     又依行而为王者 (五九)

六五三

    见缘起法诸贤者     通晓业与异熟果

    如斯行为如实见     如实得见信不误 (六○)

六五四

    世间依业而存在22     人之存在亦依业

    有情为业所结缚     犹如行车为辖结 (六一)

六五五

    梵行苦行根律仪23     戒律禁制调御慧

    由此得成婆罗门     是即最上婆罗门 (六二)

六五六

    具备三明而寂静     尽其再有阿罗汉

    梵天帝释诸识者     婆私咤如斯当知」 (六三)

作如斯言已,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白世尊言:「希有瞿昙!希有瞿昙!〔犹如令倒起者、使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法说示〕。我等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众。卿瞿昙容许我等自今而后,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私咤经竟

注1 本经原形出自《中部》九八经,但在PTS 版本则只列出本经之题目而略去经文,或系因与本经重复之故。在南传大藏经中,中部经典对婆私咤经亦予省略。

2 以下之长行(散文)殆与D.I,P.235f之经文一致。

3 「卿」(bho),底本作kho,今从异本。

4 「耕作土地」(gorakkhaim),按语义有护牛之义,依注释作「护田」、「耕作」。

5 本偈被引用于MA.III,P.39;SA.I,P.149;UDA.P.332。

6 以下至六四七偈共二十八偈与Dhp.VV.396-423之二十八偈相同。与此相若之偈之汉译偈颂,可参见:法句经卷下、〈梵志品〉(大正藏四、五七二c以下),出曜经卷二九、卷三○(大正藏四、七七○b以下),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八b以下)等。

7 「卿」之称呼(bhovadi)系指婆罗门族。盖彼等相互尊称其它为「卿」之称呼(bho)。

8 本偈被引用于 khpa.P.149。

9 以下二句被引用于 Vm.P.295。

10 本偈被引用于 VA.P.273;DhpA.II,P.51。

11 本偈被引用于 MiL,P.386。

12 本偈可参照 S.I,P.236弥沙塞五分戒本(大正藏二二、二○○a、二○六b),五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二二、二一四a),十诵比丘戒本(大正藏二三、四七八c),十诵比丘尼戒本(大正二三、四八八b)等。

13 本偈被引用AA.I,P.277。

14 「净」(Subha)指高价值物品;「不净」(asubha)指廉价物品。

15 本偈被引用于 DhpA.II,P.200。

16 本偈被引用于 AA.I,P.247。

17 本偈被引用于 ibid,P.268。

18 本偈被引用于 ibid,P.269。

19 本偈被引用于 ibid,P.363。

20 本偈被引用于 DhpA.III,P.187。

21 本偈可参照:M.II,P.144;S.I,P.167;P.175;A.I,P.165;P.167;It,P.100;Thig.VV.63-64,中阿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九a),杂阿含一一六一经,一一八一经(大正藏二、三○九c、三一九c),别译:杂阿含八四经、九五经(大正藏二、四○三a、四○七c)等。

22 本偈被引用于KV.P.546;DhsA.P.66。

23 本偈与Thag.V.631同。

一○ 拘迦利耶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拘迦利耶比丘诣至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比丘拘迦利耶白世尊言:「尊师!舍利弗、目犍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如斯言已,世尊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以我为可信赖者,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三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信赖我语,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三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时拘迦利耶比丘即由座而起,礼世尊右绕而去。

拘迦利耶比丘去后不久,彼全身出芥子大之脓疱。渐成小豆大,由小豆大而渐成如大豆粒。由大豆程度渐成枣核大。由枣核大渐成枣粒大。由枣粒大渐成余甘子(庵摩罗果)大。由余甘子大渐成青木瓜大。由青木瓜大渐成熟木瓜大。由熟木瓜大,而溃裂出脓血。时拘迦利耶比丘终因此病而命尽。拘迦利耶命终后,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遂生红莲地狱。时,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而诣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乃白世尊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有瞋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言。作如斯言已,顶礼世尊右绕,而由其处消逝。

时,世尊于是夜过后告诸比丘曰:「汝等比丘!昨夜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诣至我处。至已礼我,立于一面。立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白我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怀有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上言。如斯言已,敬礼我右绕,即消逝。」世尊作如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红莲地狱寿量几何?」「比丘!红莲地狱寿命极长。彼处几年、几十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难以计数。」「尊师!然以譬喻能说明耶?」「比丘!能说明。」世尊曰:「比丘!譬如依憍萨罗国以升斗量二十石胡麻,人由其中每百年取一粒。比丘!依此憍萨罗国容量之二十石胡麻,依上示方法取尽,其年时较短于一阿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婆婆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诃诃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诃诃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咤咤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咤咤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红莲地狱之寿量。比丘!而拘迦利耶比丘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而生红莲地狱。」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告诸比丘曰:

六五七

    「人之生来有其口2     口其实是利斧生

    愚者常为恶言语     利斧断除己善根 (一)

六五八

    应毁訾者而赞赏3     应赞赏者作毁訾

    彼以口业积恶运     为积恶运不得乐 (二)

六五九

    骰子博戏失财产     复失己身犹微少

    对诸善逝心瞋恚     彼之恶运实甚大 (三)

六六○

    责骂圣者恶语意     堕入十万大地狱

    尼罗布陀三十六4     五阿浮陀红莲狱 (四)

六六一

    语不真者行不真5     行言不行堕地狱

    彼等共为卑劣业     死后当堕他世界 (五)

六六二

    无瞋心净无污点6     愚者所作瞋恚怒

    瞋怒愚者恶必返     如向逆风投细尘 (六)

六六三

    种种贪欲耽著者     彼以恶语谤他人

    无信吝啬不亲切     两舌悭物以为事 (七)

六六四

    恶口不实非圣者7     邪恶杀生为恶行

    极劣恶运卑贱生     一生在世勿多言

    不然汝至地狱行 (八)

六六五

    汝撒恼尘招不利     责骂善人造罪恶

    此世多造诸恶行     长陷深渊至地狱 (九)

六六六

    任何诸业无灭者     业主必来承受得

    自造罪恶愚钝者     此世他世自受苦 (一○)

六六七

    铁针钉入所至处     锐利枪刃为所抵

    赤热钢弹似食物     果报随业令服食 (一一)

六六八

    狱卒恶语无和颜     罪人无有避难处

    坐于扩敷炭火上     普入盛燃火焰中 (一二)

六六九

    更以铁网覆其上     铁制之锤击其中

    由闇入闇真黑暗     其闇扩漫如雾蒙 (一三)

六七○

    次更普燃炽盛火     金属制镬入彼等

    于火盛燃之镬中     罪人长时浮沉煮 (一四)

六七一

    脓血混满在镬中     作罪过者煮于此

    无论走往何方隅     到处烦恼触脓血 (一五)

六七二

    又有虫类栖水镬     作罪过者煮其中

    四边皆是等大釜     无有边岸出去处 (一六)

六七三

    更有锐利剑叶林     入其处者断四肢

    狱卒用钩捕其舌     曳引拉长予痛击 (一七)

六七四

    复有剃刀锐利刃     彼等难越地狱河

    诸多愚钝作恶者     行诸恶者堕其中 (一八)

六七五

    其处更有黑斑犬     野干大鹫乌鸦群8

    人人悲泣被噉食     彼等受尽鹰鸟啄 (一九)

六七六

    造罪之人所遭遇     地狱生活实悲惨

    此世余命作善行     不可放逸度日行 (二○)

六七七

    红莲地狱之寿量     如智计量担胡麻

    五千万兆年已多     又加年百二十亿 (二一)

六七八

    地狱之苦长难说     其长彼处不可住

    故为好净善诸德     语意经常遍守护」 (二二)

拘迦利耶经竟

注1 本经前半至六六○偈,殆与S.I,PP.149-153 ( S.6.1.10.Kokaliko)全文相一致;又与A.V,P.170ff(A.10.89)相类似。或系相应部经典另附加十数偈而成本经。与汉译相似之经有杂阿含一二七八经(大正藏二、三五一b 以下),其别译杂阿含二七六经(大正藏二、四七○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三b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二五、一五七b以下)等。

2 以下四偈亦出于S.I,P.149;P.152f;A.V,P.171;P.174,系引用于Netti P.132f。此等四偈之汉译相似之偈有:杂阿含一一九四经(大正藏二、三二四a),及同部一二七八经(大正藏二、三五一c,但缺乏与六六○偈相似者),别译杂阿含一○六经、及二七六经(大正藏二、四一一c、四七○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三c,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a),法句经卷上、〈言语品〉(大正藏四、五六一c),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六四a 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金色童子因缘经卷一二(大正藏一四、八九三a),五分律卷二五(大正藏二二、一六五c以下),十诵律卷四、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 以下),有部毘奈耶卷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七b),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c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二五、一五八a),立世阿毘昙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一七三c)等。又与六五七偈相似之偈,可参见正法念处经卷一、卷八(大正藏一七、五b、四六b),诸法集要卷五(大正藏一七、四八四a)等。又与六五八偈相似者,可参见阿毘达摩发智论卷二○(大正藏二六、一○三一c),而与六六○偈相似者,可参见三法度论卷下(大正藏二五、二七b)、成实论卷七(大正藏三二、二九一b)等。

3 以下三偈亦出于A.II,P.3f。

4 在本经注释书中并无任何之说明,依于本偈相应部之注(Saratthappakasini I,P.216)三十六为与尼罗部陀有关。

5 本偈亦出于Dhp.V.306;Ud,P.45(自说经第四品第八经)、It.P.42f(如是语经第四八经)、J.II,P.416f等。汉译相似之偈,可参见法句经卷下〈地狱品〉(大正藏四、五七○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a)、十诵律卷四、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等。

6 本偈亦出于S.I,P.13;P.164;Dhp.V.125;J III,P.202;PV.P.124;被引用于Vm.P.301f与汉译相似之偈见杂阿含一一五四经、一二七五经(大正藏二、三○七b 以下、三五○c)。别译杂阿含七七经、二七三经(大正藏二、四○一a、四六九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b)、法句经卷上《恶行品》(大正藏四、五六五a)等。

7 次之二偈被引用于Netti.p.133。

8「大鹫」(Patigijjha)在注书为Patigddha(贪婪)但一说大鹫为(Mahagijj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