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3

一三 大集积经1

八九五

    「此等之见遍住者2     唯此真理起诤论

    彼等由他蒙毁訾     只于自派受赞赏 (一)

八九六

    鄙小赏赞不趋寂     我言诤讼唯毁誉

    如是无诤为安稳     观察汝等不可诤 (二)

八九七

    世间此等诸凡俗3     知者不与彼等近

    对于见闻不为忍     不近著者何得近 (三)

八九八

    自制有净最上戒     受持勤修而着住

    自见修学应有净     彼等善说有引拉 (四)

八九九

    若以亡失戒行者     违背戒行彼骇怖

    彼兹热望冀求净     如出家者离商队 (五)

九○○

    舍断一切戒苦修     又舍有罪无罪业

    净与不净不冀求     寂无取着行离贪 (六)

九○一

    近依所厌之苦行4     或亲见闻与觉知

    举声称净说述者     对于诸有不离爱 (七)

九○二

    不断冀求诸热望5     遍计时有破损惧

    处兹无死无生者     彼无热望何骇怖 (八)

九○三

    或人所言第一法     其它诸人谓是劣

    彼等皆善说自见     彼等何有真理说 (九)

九○四

    自己之法为完整     他人之法是低劣

    如斯异执起诤论     各谓假俗是真理 (一○)

九○五

    被人轻贱说为劣     诸法之中无一胜

    如此坚持自法论     说他之法为贱劣 (一一)

九○六

    如同赞赏自己道     尊敬自己所属法

    一切议论应如真     彼等各自皆成净 (一二)

九○七

    不为他导婆罗门     诸法决定无执取

    故彼超越诸诤论     不见他法为最胜 (一三)

九○八

    『我知我见唯如真』     依见解净有诸人

    若是依见自何为     不解四谛越正见

    依他彼等说净法 (一四)

九○九

    有见者不见名色     见已不得知常乐

    任其多少见名色     诸善巧者不说净 (一五)

九一○

    执着论者难调伏     遍计之见彼重视

    诸师说净依自见     自见如真净说者 (一六)

九一一

    正察妄想无分别     以智不亲诸爱见

    彼知假俗凡俗见     舍置他人取着见 (一七)

九一二

    牟尼遣世诸系缚     生诸诤论不加入

    彼寂无关诸不寂     不取他人取着见 (一八)

九一三

    舍弃旧漏不作新     无欲不为执着论

    智者解脱诸恶见     不染世间自呵责 (一九)

九一四

    彼于一切之诸法     见闻觉知破恼住

    卸除重担得解脱     分别爱乐无冀求」

    世尊如斯宣说已 (二○)

大集积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所说之因缘亦与前之诸经同。本经相当于义足经卷下法观梵志品(大正藏四、一八二c 以下),所说之因缘故事则与本经注者完全相异。但依化佛之请问说法,则两者相通。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亦出于Maha-niddesa PP.305.338。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三a 以下)。

3 与本经相当之偈,可参见Bodhisatva-bhumi P.48f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藏三○、四八九a)。

4 彼(Tam),底本为Tap,今从异本及Maha-niddesa。

5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MA.I,P.41。

一四 迅速经1

九一五

    「日种大仙我尊师2     请问远离与寂句

    于世云何见比丘     不取何物而寂灭」 (一)

九一六

世尊曰:

    「我慢乃为诸障本3     一切真慧亦绝灭

    内心所有一切爱     调伏此等常念学 (二)

九一七

    知通内外所有法     由彼强慢不可为

    自言我今成寂灭     为诸善人所不说 (三)

九一八

    依慢而胜不可思     虽劣等同亦不念

    应具种种诸胜德     自己不再妄分别 (四)

九一九

    内心时时应寂静     比丘不由他求寂

    于内成就寂静者     无我更何有非我 (五)

九二○

    譬如海洋正中央     波浪不生常止静

    如斯静止成不动     比丘何处不增盛」 (六)

九二一

    「汝明眼者自内证     调伏危险述涅盘

    汝贤善者说行道     说定说戒别解脱」 (七)

九二二

    「以眼不可生动贪     卑俗之论尽于耳

    美味之觉莫贪求     世间何物我无执 (八)

九二三

    有触为病被触时     比丘决不可悲泣

    不可热望世诸有     对诸恐怖无骇惧 (九)

九二四

    食物饮物及硬食4     衣服等得不贮藏

    彼等虽为无有得     不为因此生恐惧 (一○)

九二五

    沉思静虑莫彷徨     远离恶作不放逸

    坐处卧处皆无声     比丘应作如是住 (一一)

九二六

    睡卧不可屡屡眠     热心警寤应勤行

    谄笑戏淫与瞢愦     及诸严饰应舍断 (一二)

九二七

    魔法占梦与占相     占星占卜不可行

    占鸟兽声怀妊术     治疗此等不可习 (一三)

九二八

    人来毁訾不骇怖     受人赏赞勿高傲

    心无贪欲及悭吝     除去忿怒与两舌 (一四)

九二九

    不可从事作买卖     比丘决不诽谤人

    于村不可作亲着     不以语人欲利得 (一五)

九三○

    比丘不可为夸大     策语受施不可为

    比丘不可学傲慢     异执之论不可说 (一六)

九三一

    勿为妄语所诱导     勿为欺诳有正知

    更依活命依慧命     依戒勤行莫轻他 (一七)

九三二

    尔诸沙门应忍辱     多闻众言之污辱

    不以麤语作回应     诸上善人无反报 (一八)

九三三

    比丘了知此诸法     简择常念应当学

    烦恼寂灭知是寂     于瞿昙教勿放逸 (一九)

九三四

    彼之自胜不胜他     见自内证无杂言

    于世尊教不放逸     常行礼拜应随学」 (二○)

世尊如斯宣说已

迅速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说示之因缘亦与前之诸经情节相同。相当于本经者有:义足经卷下、兜勒梵志经(大正藏四、一八三b以下)。其因缘故事则与本经之注大为不同,但由化佛之请益而说法则相同。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339-401。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四b以下)。

3 「障碍」(Papanca)参照八七四偈之注。

4 本偈被引用于SA.II.p.108。

一五 执杖经1

九三五

    「试看固执诸等人2     有执杖故生怖畏3

    云何使我生悚惧     我将为说此悚惧 (一)

九三六

    人生恰似少水鱼     我看诸人时颤栗

    以见诸人相反目     而于我中起怖畏 (二)

九三七

    普遍世间不坚实     诸方动摇无常故

    只为寻求己住所     却不见己占据处 (三)

九三八

    有情始终不如意     每见他有生不快

    此处有情依止心     我见难见烦恼箭 (四)

九三九

    其中如有中箭者     一切诸趣走轮回

    中有拔除其箭者     不走不沈瀑流趣4 (五)

九四○

    世间教说种种学     五欲于人有系缚

    此等系缚勿热中     洞察诸欲学涅盘 (六)

九四一

    无傲慢者真语者     无两舌者无谄者

    牟尼于此无有忿     越度恶贪与悭吝 (七)

九四二

    当克昏沈眠懵愦     不可放逸与共住

    意冀涅盘诸人等     不可身在过慢中 (八)

九四三

    不为妄语所诱导     对色不可生爱润

    过慢之恶应遍知     远离暴恶不可行 (九)

九四四

    不可欢喜旧过去     对新现在无爱着

    勤行减退不可愁     不可依止诱引者5 (一○)

九四五

    我以贪求曰瀑流     亦称吸引与热望6

    亦曰所缘与遍计     又曰欲淖难超越 (一一)

九四六

    牟尼不离真实语     立于陆地婆罗门

    彼于一切皆舍遣     彼实可言为寂者 (一二)

九四七

    吠陀达人彼知者     彼已知法无须依

    彼于世间正动作     彼亦不羡望何人 (一三)

九四八

    世间诸欲难克服     彼已超越执着处

    断除欲流无结缚     无有忧愁无烦恼 (一四)

九四九

    过去烦恼使涸竭7     未来何物亦乌有

    汝于现在无执着     寂静于汝无不行 (一五)

九五○

    普对世间名与色     一切无有我执者

    非有之故无愁者     彼实世间不老者 (一六)

九五一

    此是我物或他物     何物亦无执著者

    如斯我执不存在     无我之故无愁烦 (一七)

九五二

    彼无嫉视无贪求     不动平等一切处

    不动摇者有功德     我对所问如斯语 (一八)

九五三

    不动而有识智者     何等作为亦乌有

    彼之远离诸杂行     于一切处见安稳 (一九)

九五四

    无论世间等与劣     牟尼胜处均不语

    彼处寂静远离悭     亦无取着无放掷」 (二○)

世尊如斯宣说已

执杖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有亲戚关系之释迦族与拘利族之间,为河水而起争斗时,世尊立于两争中间说示本经。有关此一故事可参照本生经五三六(Kunala-Jataka,J.V.P.412f)。本经相当于义足经卷下、维楼勒王经大正藏四、一八八a 以下)。维楼勒王经等之因缘故事与本经注者则完全相异。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402-444。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九b 以下)。

3 「使执杖故」(atta-danda)、按注释为「自己恶行之原因」。见此说明时,想atta-danda为「如取自己之杖故」,如为能取。但原来atta- danda为 a+V da+ta-danda 即为「能取杖」之意。参照六三○偈。

4 「不沈」(na sidati)底本为nisidati,今从Maha-niddesa。

5 「诱引者」(akasa)当梵语之akarsa (A+V Krs.),此非虚空之意的akasa (A+V Kas-)。

6 「吸引」(acamam)、底本为ajavam、今从Maha-neddesa。

7 本偈被引用于D.A.III,746;MA.I,P.232; DhpA.IIIP.80。

一六 舍利弗经1

九五五

尊者舍利弗曰:

    「我尚未曾有所见2     亦未自谁有所闻

    如斯妙语有尊师     兜率天来为众主3 (一)

九五六

    含天一切世界人     犹如所见具眼者

    除去一切烦恼闇     证得独乐趣涅盘 (二)

九五七

    如如无依无诡诈     彼佛来此为众主

    为此众多结缚者     我来欲问佛师尊 (三)

九五八

    厌恶世间无人处     喜坐树下及冢间

    又及诸山洞窟中     是为比丘亲近住 (四)

九五九

    高低卧处住比丘     其处恐怖猛兽吼

    彼乃无音卧坐所     比丘不应生骇怖 (五)

九六○

    未到之域比丘行     世间危险有几何

    彼有边境卧坐所     比丘应为作克服 (六)

九六一

    于彼应有何语路     亦复当具何行处

    比丘应自行精勤     应有如何戒与行 (七)

九六二

    专一有智亦有念4     彼将如何学受持

    如炼铁匠除银锈     比丘应拂己身垢」 (八)

九六三

世尊宣曰:「舍利佛

    厌恶乱杂无人处     受用坐卧欲正觉

    比丘如何安乐住     如何随法诸圣道

    我随知解今语汝 (九)

九六四

    有念戒等周边行     接触虻蚊爬虫类

    更有人与四足兽     五无怖畏贤比丘 (一○)

九六五

    他法外道多恐怖     比丘虽见无畏惧

    又见其它诸危险     追求善者可克服 (一一)

九六六

    罹疾饥饿皆须忍     寒冷酷暑亦应耐

    诸种苦触使无余     彼励精进应坚持 (一二)

九六七

    不盗不说虚妄语     强弱有情以慈对

    意之混浊应须识     黑魔之分应除去 (一三)

九六八

    勿为忿慢所左右     彼等之根应掘拔

    胜者无有爱不爱     此等悉应予克服

九六九

    重视定慧喜善巧     禅定镇伏五盖危

    边境卧处克不乐     四悲泣法亦当克 (一五)

九七○

    我得何食何处食     今实苦卧何处卧

    此等诸寻导悲泣     无家有学应调伏 (一六)

九七一

    食物衣服有时得     少许满足应知量

    护持衣服村慎行     虽受污辱无麤语 (一七)

九七二

    眼下光视勿彷徨     勉励修禅多警寤

    勤行舍离自等持     断绝意乐寻后悔 (一八)

九七三

    有念欢喜受叱责     对梵行者破心栽

    善发非时于非语     不思诽谤诸人众 (一九)

九七四

    更因世间有五尘     有念者应学调伏

    此即色声香味触     对诸贪欲应克服 (二○)

九七五

    比丘普念心解脱     对此诸法调伏欲

    彼善时时遍观法     彼为专一破闇黑」 (二一)

世尊如斯宣说已

舍利弗经竟

义品第四毕

摄颂

    欲窟瞋怒净第一    老与弥勒波须罗

    摩健地耶与死前    诤论更有二积集

    迅速执杖长者问    此等诸经为义品。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一名长者问经(Therapaniha-sutta)。本品最后之摄颂,即为长者问。依注所述:世尊于三个月间至三十三天为生母及诸天说法,降人界后,舍利弗为五百比丘等向世尊作八项请益,世尊均为之作答,本经即为其问答。与本经相似之义足经卷下莲华色比丘尼经(大正藏四、一八四c 以下)之因缘故事,与本经注释之人虽非同一,但两者叙述则为类同之事。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445-510。

2 本偈被引用于Dhp A.III,P.226以。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 卷下(大正藏四、一八六b 以下)。

3 「兜率天」为世尊于迦毘罗城降诞以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然后由兜率天没于人界享最后之生。

4 本偈可参照佛性论卷二(大正藏三一、八○○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