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6

一一 劫波学童所问1

一○九二

尊者劫波曰:

    「怖畏瀑流之生时     实是如在湖沼中

    战胜老死诸人等     世尊示我之洲渚

    而且此苦不更有     牟尼世尊为我说」 (一)

一○九三

世尊曰:「劫波

    怖畏瀑流之生时     实是如在湖沼中

    战胜老死诸人等     劫波我告汝洲渚 (二)

一○九四

    无所有者无取着     此即不外于洲渚

    我以灭尽于老死     是故我说为涅盘 (三)

一○九五

    有念了知此大法     人人现世得寂灭

    彼等不随魔力行     彼等不为从魔者」 (四)

劫波学童所问终。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劫波经(Kapp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niddesa(暹逻本)PP.176-186。

一二 阇都干耳学童所问1

一○九六

尊者阇都干耳曰:

    「我闻雄者不欲欲     我问无欲渡瀑流

    具眼者语寂静句     世尊如真为我说 (一)

一○九七

    太阳威光胜大地     世尊住于胜诸欲

    广慧示我少慧者     为说大法我识知

    舍断此世生与老」 (二)

一○九八

世尊曰:「阇都干耳

    调伏诸欲无贪求     既得出离见安稳

    所有执取皆舍离     何物于汝亦勿存 (三)

一○九九

    过去烦恼使涸竭     未来何物亦非有

    若于中处汝不执     寂灭而修所当行 (四)

一一○○

    普对名色之贪求     远离彼者婆罗门

    彼已不为死左右     所有诸漏皆灭无」 (五)

阇都干耳学童所问讫。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阇都干耳经(Jatukanni-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niddesa(暹逻本)PP.187-196。

一三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

一一○一

尊者跋陀罗浮陀:

    「舍弃窟宅断渴爱     不动喜舍渡瀑流

    舍除计度得解脱     请问龙象善慧者 (一)

一一○二

    期望雄者尊师说     由诸各方人来集

    愿请尊师为解说     尊师如所知法者」 (二)

一一○三

世尊曰:「跋陀罗浮陀

    上下纵横及于中     调伏一切诸取爱

    人于世间若有取     所有诸魔随于人 (三)

一一○四

    知解比丘是有念     不取世间任何物

    死之领域爱著者     有取有情如斯观」 (四)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讫。

注1 注释书中称本经为跋陀罗浮陀经(Bhadravudh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niddesa(暹逻本)PP.197-206。

一四 优陀耶学童所问1

一一○五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作已办     成无漏一切诸法

    已到达彼岸世尊     为此而来我有问

    破坏无明状如何     了知解脱请告我」 (一)

一一○六

世尊曰:「优陀耶2

    爱欲以及忧     两者皆舍断

    必除弃昏沈     后悔遮亦除」 (二)

一一○七

    念舍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破坏无明状     言了知解脱」 (三)

一一○八

    「云何有结缚3     云何得运行

    舍断任何物     言有涅盘否」 (四)

一一○九

    「喜是世间缚     寻以运行此

    渴爱之舍断     是言有涅盘」 (五)

一一一○

    「云何行有念4     止灭一切识

    我来问世尊     欲闻尊师语」 (六)

一一一一

    「受之于内外     不为生欢喜

    如是行有念     止灭一切识」 (七)

优陀耶学童所问讫。

注1 依注所示;称本经为优陀耶经(Uday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niddesa (暹逻本)PP.207-220。

2 以下二偈被引用于A.I,P.134。与此二偈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七八三经(大正藏二五六a)。

3 以下二偈亦出于S.I,P.39。相当于汉译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一○经(大正藏二、二六四b),别译杂阿含二三七经(大正二、四五九b)。

4 以下二偈相当于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六b 以下)。

一五 布沙罗学童所问1

一一一二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事     不动断疑惑

    达人至彼岸(佛)     是故我来问 (一)

一一一三

    无有诸色想2     舍断一切身

    无内亦无外     不见有何物

    我来诣谨问     智者释迦佛

    斯人更何导」 (二)

一一一四

世尊曰:「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如来立通达

    知有情止住     解脱之至趣 (三)

一一一五

    知无所有之来处     彼知喜贪是结缚

    如斯知达已之后     无所有处是无常

    住此梵行婆罗门     有此如实之真智」 (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讫。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布沙罗经(Posal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Cula-niddesa(暹逻本)PP.221-234。

2 与本偈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六a),阿毘婆沙论卷二(大正藏二八、一一c)、成实论卷一二(大正藏三二、三三九a)。

一六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1

一一一六

尊者莫伽罗阇曰:

    「我曾两次问世尊     具眼者未作解说

    然今发问第三次     天仙解说令我闻 (一)

一一一七

    此世界或他世界     诸天以及梵天界

    尊师瞿昙有名声     竟无了知尊师见2 (二)

一一一八

    如斯优越之见者3     因欲欲问我前来

    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如何能不见」 (三)

一一一九

    「莫伽罗阇常有念4     汝须打破自我见

    观察世间皆是空     如斯始可度死难

    如斯观察世间者     始能不见于死王」 (四)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竟。

注1 注释书称本经为莫伽罗阇经(Mogharaj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niddesa (暹逻本)PP.235-257。

2 「无知通」(nabhijanati),底本为nabhijanami,今从异本及Cula-niddesa。

3 本偈后半被引用于SnA. P.588。

4 本偈被引用于KV. P.64 MNd. P.438;Netti P.7; Vm. P.656。

一七 宾祇耶学童所问1

一一二○

尊者宾祇耶曰:

    「我老无力颜色衰     视力不明听不利

    未除蒙昧我不亡     我于此世应识法

    如何舍断生与老     敬请世尊为我语」 (一)

一一二一

世尊曰:「宾祇耶

    见有色故蒙受害     放逸之人有病患

    宾祇耶应不放逸     为不再有应舍色」 (二)

一一二二

    「四方四维及上下     十方一切于世间

    尊师不见亦不闻     不觉不思无何物

    我于此世应识法     舍断生老为我语」 (三)

一一二三

世尊曰:「宾祇耶

    陷入渴爱生热苦     汝见诸人为老袭

    宾祇耶应不放逸     为不再有舍渴爱」 (四)

    宾祇耶学童所问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为宾祇耶经(Pingiya-sutta)。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niddesa 暹逻本)PP.258-266。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1〕

世尊住于摩竭陀国波沙那迦塔寺庙时,教说以上诸偈。为应婆和利门弟子2十六人婆罗门之请问而为解说。若于其所问一一知义、知法已者,则当应法、随法行道,应到达老死之彼岸。此等诸法〔依行道〕而可到达彼岸故,此教法即有彼岸道之名称。

一一二四

    帝须弥勒阿耆多3     富那迦与弥多求

    优波私婆度多迦     难陀更与酰摩迦 (一)

一一二五

    两人劫波刀提耶     阇都干耳是贤者

    以及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具慧者     及宾祇耶为大仙 (二)

一一二六

    彼等行具足     仙人接近佛

    微妙所请问     接近最胜佛 (三)

一一二七

    受彼所请问     佛如实解说

    诸问以解说     满足婆罗门 (四)

一一二八

    彼日种具眼     由佛得满足

    优越慧者处     出家修梵行 (五)

一一二九

    对一一所问     如佛所开示

    如是行道者     由此至彼岸 (六)

一一三○

    修习最上道     由此到彼岸

    此达彼岸路     故称彼岸道 (七)

一一三一

尊者宾祇耶〔向婆和利〕曰:

    「随诵彼岸道4     离垢广智者

    如所见而说     无欲无薮主

    因何语虚妄 (八)

一一三二

    舍断垢与痴     慢覆亦舍断

    言辞以赞叹     即我所述说 (九)

一一三三

    我除闇觉者     普眼知世边

    越度一切有     无漏正觉者

    一切苦舍断     近坐实名者 (一○)

一一三四

    如鸟舍山林     栖止多果林

    我舍少见者     如鹅入大海 (一一)

一一三五

    瞿昙以前人5     解说『应如是』

    乃人云亦云     唯有增妄想 (一二)

一一三六

    独坐除恼闇     彼慧光普照

    瞿昙广慧者     瞿昙广智者 (一三)

一一三七

    彼示实时见     渴爱以尽灭

    无患之教说     绝无可譬如」 (一四)

一一三八

    「宾祇耶现见     渴爱以灭尽

    示汝无恼法     决无可譬喻」 (一五)

一一三九

    瞿昙有广慧     瞿昙有广智

    虽于须臾间     应否离于住」 (一六)

一一四○

    「我现实时见     渴爱以灭尽

    我说无恼法     决无可譬喻 (一七)

一一四一

    瞿昙有广慧     瞿昙有广智

    虽于须臾间     而不离于住 (一八)

一一四二

    昼夜不放逸     意眼见世尊

    礼拜以过夜     思惟不离住 (一九)

一一四三

    信喜意念法     不离瞿昙教

    广慧之赴处     是我必归向 (二○)

一一四四

    我老身力弱     无能至彼处

    常以思惟赴     意与佛相合 (二一)

一一四五

    战栗卧泥中     洲渚任漂流

    我渡瀑流时     见无漏觉者」 (二二)

一一四六

    「跋陀罗浮陀     薄迦利乃至6

    阿逻毘瞿昙     皆如有信解

    宾祇耶信解     至死之彼岸」 (二三)

一一四七

    「我闻牟尼语     益信乐佛教

    蔽闻无心栽     应辩正觉者 (二四)

一一四八

    知通超天法     超天知一切

    疑者诸请问     终告彼无疑 (二五)

一一四九

    绝无可譬喻     不摇动涅盘

    确信我必至     我此已无疑

    我心正信解     如是请认受」 (二六)

彼岸道品竟。

八诵分之圣典经集竟7

注1 此第十八经之经题在底本与注书均已无存,今从Cula-niddesa 之表题Salasamanavakapanha-nigama(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以下各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Cula-niddesa(暹逻本)P.268-316。

2 「门弟子」(paricaraka)亦可解为世尊之门弟子。

3 以下二偈与一○○六偈之后半、一○○七偈、一○○八偈相同。

4 以下七偈为十六人学童,由闻佛说法而在佛教中出家,不久得证阿罗汉后,十六人中最年长之宾祇耶代表十六人回到前师婆和利之南方居所,归来向婆和利复命,言佛出世。

5 本偈与一○八四偈意同。被引用于MA.I,P.35。

6 薄迦利(Vakkali)由信解得道事,可参照DhpA.IV,P.118;AA.I,P.348ff。有关跋陀罗浮陀可参照前第十三经。

7 直译为「依八诵分量之圣典经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