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17

三五 鹑本生谭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摩揭陀国巡锡出发时,对消灭森林火事所作之谈话。某时佛在摩揭陀国巡锡出发期间,向摩揭陀国他之部落托钵,食事终了,由托钵归来,由数多比丘众围绕,于道中前进。尔时森林起大火事,佛之前后,实有诸多比丘围绕。其火烟焰交杂蔓延,于是此下根比丘等恐怖死亡云:“我等焚烧逆火,如是今所燃之火不能蔓延至我等处!”彼等取出所准备之附木柴以起火,而其它比丘等曰:“诸位法友!汝等究欲何为?汝等未见空中悬月,实由东方升起千光之日轮;如自立于海滨,在须弥山下而不见须弥之山;与天人界高贵无比之人相伴而行时,反不思念真正之佛食烧逆火而呼叫!汝等实不知佛之力!汝等应往佛前为宜!”于是比丘等一切诸人聚为一团,齐来十力(佛)前。于是佛由大比丘众伴随,往他处逗留。森林之火强烈狂猛,但吹至如来所立之场所,则达于四方十六伽里萨(面积)1之处而止,宛如投入水中之火把而消去,其直径不能扩展,只达于三十二伽里萨。比丘等开始赞叹佛之功德云:“此实为佛之功德,无心之火尚不能扩展至佛座之处,此实为佛之神通力所致!”佛闻彼等之言,佛言:“汝等比丘!火来此处消失,决非为予之力,然此乃为予古昔真实之力!何以故?火到此处将永劫不能燃烧!此即所谓劫持续之奇迹!”

尔时长老阿难陀扩展四迭之衣以为佛座,佛端坐后,右绕如来恭敬礼拜而坐。尔时一同向佛问曰:“世尊!予等只知现在,过去甚为隐秘,请佛示知!”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于摩揭陀王国再生于鹑之母胎。彼得由母胎之出生,于破卵飞出时,美丽如月圆圆状之鹑子。尔后彼之双亲置彼于巢中,每日衔来食饵,以嘴喂食;彼虽展翼而无腾空飞翔之力,彼虽扬足,而无支持地上步行之力;而年年森林之火灾,侵来其处。某时,森林大火,发出爆音,侵来彼之场所;鸟群由巢中飞出,皆恐怖死亡而逃。菩萨(鹑)之双亲亦恐怖死亡,置菩萨于巢中而逃去。菩萨昂首见火烧近,彼自思惟:“若予有展翼腾空之力,即可随欲飞往他方!若予有扬足步行之力,即可徒步,行欲行之他方!双亲尚恐怖死亡,为保护自身,单独置予而逃去!是故予今无他保护者,亦无救助者!今日予将如何,不得而知!”尔时彼之脑中浮起一想:“此世之中,有称戒律之美德者,有名真理之美德者。昔日,为实现波罗蜜 2,坐于菩提树下,现身成正觉之佛,依戒律、禅定,智慧而得解脱。依解脱完成知见,保持真理、慈悲、愍念、忍辱,为平等庇护慈爱一切众生,是名为一切知之佛。而佛所体验者名曰法德,予亦具有此一真实(谛)。又亦保有信此一自性法。是故思惟昔日诸佛及诸佛所得之德,能得自行体验此真实之自性法,行此真实行,则今日之火,可由予使之退去,而自他所余之鸟,予必须计划使之安全!”于是唱如次之偈:

    世有戒德有真实     对此清净有慈悲

    依此真实自性法     我为无上之誓言

    思念自性法之力     忆念昔之贤胜者

    知见真实法之力     我为无上之誓言

又菩萨思念昔日得涅盘诸佛之功德,依存自己真实性为誓言而唱偈曰:

    有翼不得飞     有足不能步

    父母双飞离     汝火速归去

与彼誓言之同时,火退止于十六伽里萨之处,退时亦不往森林燃烧,而如火把之投水,瞬间消灭于无形。

于是菩萨作如是言曰:

    炽燃大火聚     与我誓言俱

    十六伽利萨     一旦皆消去

    恰如一火把     投向水中灭

此后此一场所永劫逃过火劫之征服,此名之曰劫持续之奇迹!如是菩萨体得誓言,命终随其业报离世而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森林之火不得蔓延,非予今之力,乃昔日为幼鹑之时,依予实现之真实力而成!”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某者得预流果,某者得一来,某者得不还,某者达应供、阿罗汉 3。佛更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双亲是今之双亲,而鹑之王实即是我。”

注 1 印度之里程。

2 波罗蜜为究竟到彼岸之义,是名为菩萨之大业。

3 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系指入四果圣者之位。即为掉圣道之法流,断见惑乃至思惑,依修行之功德而可得圣者之果报。预流为见惑断者,一来为思惑中断前三品者,再一次生来欲界者。不还为断思惑之后三品者,为再不还来欲界者。阿罗汉为断灭一切见思之惑,达于极地,永入涅盘。

三六 鸟本生谭

(菩萨═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烧失庵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某一比丘,于佛之前授得禅定法后,由祇园精舍出发往拘萨罗国,于近某边鄙村之林中住一僧房;恰于最初之月 1,其庵被烧掉。

彼比丘向村中诸人告述。村人云:“予等之土地干旱,先行灌溉,灌溉后莳种,施种终了结垣,终了刈割,刈割终了后舂捣。”如是工作中渡过三倨月。于三个月间彼比丘于原野为不愉快之生活,修行禅定,一无所得。彼于自恣 3后,往佛之前,礼拜后坐于一隅。佛亦叮咛问候后,佛问曰:“汝比丘!雨安居 4生活安乐否?达于正确之禅定否?”彼比丘述所遭遇之事而答曰:门因无适当之僧房,未得达禅定之极地!”佛言:“汝比丘!汝前生为动物尚知对自己之适与不适,汝何以仍不解耶?”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鸟,受群鸟围绕,于枝叶茂盛繁密之大树附近之森林中住为栖家。某日树枝相互摩擦,灰尘跌落,升起火烟。菩萨见此自思惟:“些一树枝相互摩擦,将欲生火。此火落于古枯叶之上,则己物相燃,将烧及此树!我等不能住于此处,必须由此场所逃往他处。”彼向鸟群唱次之偈:

    鸟栖之树     今自吐火

    鹅鸟!

    今赴他处     寻避难所

与习菩萨(鸟)言行之鸟,立即随菩萨飞往他处。然不学之愚者云:“此如滴水之中见鳄鱼!”彼等不从菩萨之言,仍居其处。此后不久,果如菩萨之思虑燃烧起火,烧尽其树。当焰烟升起之时,烟熏鸟多盲目,不能飞往他处,逐一落入火中,均被烧死。

结分

佛言:“汝比丘!如是如前生为动物住于树枝,尚知对己之适与不适,汝何以尚不了解?”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比丘安住于预流果。佛更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从菩萨所教之鸟是佛之伴随比丘,贤鸟实即是我。”

注 1 最初之月谓比丘最初居住之月。又比丘等定居者,多限于雨期之间,此系指雨安居第一月而言。

2 除草(niddayitva)将草刈除之意。

3 自恣(pavarana)为佛教雨安居终了所行之仪式,相互就戒律之持犯及其它寻求自由批评之会座。此谓之自恣,又名随意。

4 雨安居为雨季(五(四)月十六日至八(七)月十五日,或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三个月期间),乃万物生成时节,防止外出杀害虫蝼,同时为正当学习之时期。

三七 鹧鸪本生谭

(菩萨═鹧鸪)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对舍利弗长老之床座被夺事所作之谈话。实因给孤独长者建立精舍,派遗使者前来佛前时,佛由王舍城出发,到达毗舍离,于其处随意逗留后,正往舍卫城之行进途中。

尔时有六位弟子先行,于长老等尚未取得床座之间彼等云:“此床为我师尊,此床为先辈指导者,此床为我等自用。”妨碍长老取得床座,使彼等之后前来之长老等不能入于床座。而舍利弗长老之弟子等亦未能寻得长老之床座;长老因不得状座,于近佛床座处之一树根,有时为座,有时绕根步行,度过时日。于晨朝出发时,佛起声嗽,长老亦为声嗽。佛:“彼处何人?”舍利弗:“世尊!弟子舍利弗!”佛:“舍利弗!此时因何居于此处?”舍利弗告以事之原委,佛闻长老之言后思巡对法发生之事忧心。天明佛集合比丘教团,向比丘等问曰:“汝等比丘!吾闻六人先行者夺取长老比丘之林座为事实耶?”比丘:“是为真实!”佛斥责六人比丘后,向比丘等说示法话,佛问彼等:“汝等比丘!究竟谁有受此最上床座、最善之水、最良食物之资格?”某比丘答:“彼为刹帝利族 1之出家者!”又某比丘答:“彼为婆罗门族 2或居士族3之出家者!”又其它诸比丘答:“持戒者、布教师、初禅 4之得达者,二禅、三禅、四禅之得达者!”更有其它诸人答:“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 5,及得三明六通者!”如是比丘等依各各之希望暗示得最上床座之资值,彼等语言终了时,佛言:“汝等比丘!于我教团得最上床座等标准,非为刹帝利族之出家者,亦非婆罗门族、居士族之出家者,亦非律师、经家、论师及得达初禅等者,乃至亦非预流等之标准。汝等比丘!于此教团实为随其年长者始应受敬虔之问候,合掌敬礼,真诚之奉事,可得最上之床座、最善之水、最良之饮食。此实为真正之标准!是故年长之比丘,实为适应。汝等比丘!今于此处之舍利弗为予之高足,为转法轮者,应得次于予之床座,然彼昨夜未得床座,于树根处过夜!汝等今尚如此有失尊敬,缺乏从顺,移时而行,究将如何?”其后佛更与彼等教训云:“汝等比丘!于前生为动物时,失去互相尊敬,缺乏从顺,有悖普通生活而行者,于我等决不适宜!于我等之中,知谁为较年长者,应为敬礼!汝等宜善加思惟,知此为较我等之年长者,向彼敬礼,得往天道!”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喜马拉雅山中腰近一大榕树处,栖有鹧鸪、猿与象三友,彼等相互失去尊敬,缺乏从顺,乃至有悖普通生活之法。于是彼等浮起思惟:“如是生活,于我等颇不适宜!我等实应向我等中之年长者为尊敬礼貌之生活。然我等之中,谁为最年长者耶?”某日彼等欲思出一法,三者共坐于榕树之根,鹧鸪与猿对象问曰:“象君!汝前知此榕树如何生长?”象云:“予于幼年儿童时分,此榕树为一灌木,予跨彼而行!更予立于灌木之间时,彼之最高之枝达至予脐。是以予由彼为灌木之时,即已知之。”又鹧鸪与象与前同样向猿问之,猿曰:“友!予为小猿时分,坐于地上,伸首可以食及此榕树最上之幼芽。因此,予由极幼之时即知彼之生长!”尔后象与猿与前同样问鹧鸪彼云:“友!昔日,于种种场所有大榕树,予食其实后,来此场所落粪,由是而此树始生;因此,予于此树未生之先,即已知之;因此,予为汝等之年长者!”如是猿与象向贤者鹧鸪云:“友!汝较予等年长,此后予等将对汝恭敬、尊重、承事、敬礼、合掌、供养、敬语、奉迎、礼拜、和敬!予等将从汝之教,汝今后应与训诫予等!”自彼时以来,鹧鸪教训与彼等,使保戒律,自身亦守戒律,彼等三者守五戒,相互尊敬随顺,守普通之生活法,尽寿命时,均赴天界安住之所。

结分

彼等三者所受持者名曰鹧鸪系之梵行。佛言:“汝等比丘!彼等动物实尚相互尊敬从顺而为生;汝等出家,善受经律之教,何以相互失去尊敬,缺乏随顺而生活耶?汝等比丘!予决定如次,尔来,汝等应向年长者为敬礼、合掌、供养,随其年长,可得最上之床座、最善之水、最良之食物。而尔来,年幼者不可夺年长者之床座,凡夺物者,无论何人,皆为恶作(突吉罗) 7罪。”如是佛宣此法话竟,现身成正觉佛,唱次之偈:

    恭敬耆宿者     通晓真理法

    现法圣者赞(等值阿罗汉)    来世赴善处

如是佛说尊敬耆宿之功德竟,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象是目犍连,猿是舍利弗,鹧鸪实即是我。”

注 1 刹帝利族为印度四姓中之武士阶级(王族)。

2 婆罗门族为四姓中之祭祀阶级。

3 居士族为在家之家长营宗教之生活。

4 初、二、三、四禅亦云四静虑,为生于色界四禅天之四阶段之禅定法。

5 就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可与鹑本生谭注二参照。

6 三明六通为阿罗汉具有之德,三明为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六神通为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命智证通、漏尽智证通。

7 恶作(突吉罗)dukkata 为对僧侣恶作之罪。

三八 青鹭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裁缝师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住祇园中有某比丘,对任何有关衣服之必要裁法、合法、假缝(设计)、真缝之工作,甚为熟练;彼以善巧堪能之手艺制作衣服,是故彼为裁缝师而知名。彼之善巧为何?彼为示其技能,以一古旧布片,能制成柔软而穿着愉快之衣服。彼为衣服着色终了,以染料染后,以贝壳擦光,制成美丽光华之上好衣服。而不知缝纫之比丘,穿着衣服来至彼所云:“予等不知制作方法,请君为予等制作!”彼云:“汝等法友!衣服制乃长期之事!此处恰有予制成之物,请用布交换衣服持去!”彼取衣服示现于彼等,彼等只见美色,不知其它,以为耐用,以新布与之,取彼衣服而去。然穿着稍污,以热水洗之,布之本性出现褴缕之状,使彼等后悔。

如是前来诸人,彼以拼凑继接之衣服(布片)相欺,于是彼比丘之行,遍为人知,而彼于祇园之所为,与此同样于他村亦有一欺世间之裁缝师。彼忠实之友比丘等语彼曰:“尊师!恰如汝之欺骗世间,祇园亦有一裁缝师!”于是彼亦浮起思惟:“予将往欺骗彼处之市民!”彼以布片制成非常美丽之衣服,染成赤色,穿着往祇园而来。他一裁缝师见时,心怀羡慕问曰:“尊师!此衣服为君所制耶?”裁缝师:“唯然,诸法友!”友:“请将衣服让与我!贵君可取得他物。”裁缝师:“诸位法友!予处村民等咸信此为难得之物!若予今将此与汝,予自身将着何物?”友:“尊师!予有新布,可持去,请君缝制衣服!”裁缝师:“诸位法友!予之技艺,于此可见!然贵君如是言者,予能为如何,请取此去!”于是彼与拼凑继接之衣服而换取新布,欺彼而去。祇园之住民着此衣服,数日之后以热水洗濯之时,见为破旧之褴褛布片,甚感羞耻。彼向人云:“住于乡村之缝师朦混祇园之市民!”彼被欺瞒之事实,遍知于教团之中。其后某日,比丘众着席于讲堂,议论其事。佛出来时间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话,集于此处?”彼等语此发生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住于祇园之裁缝师朦混他人,非自今始,前生即亦为同样朦混之事。而此住祇园之裁缝师为乡村之裁缝师所欺亦非自今始,前生亦同样被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以森林为住家之菩萨,是生立于某莲池附近大树之神。尔时,此不太大之池,夏季 1水常干涸,而彼处栖住大量之鱼。一只青鹭见彼等之鱼云:“以一方便欺鱼而食之。”彼往池之对岸长思而坐。时鱼见彼问曰:“鹭主!汝有何思而坐?”鹭:“予思汝等之事而坐!”鱼:“鹭主!汝对予等思何事?”鹭:“此池之水甚少,食物贫乏,且暑气酷烈;因此,此等之鱼,究将如何?故对汝等之事思惟而坐!”鱼:“鹭主!然则予等将如何之为宜?”鹭:“若汝等实行予言,用嘴衔接,尾尾相连,予将汝等往有五色莲华掩蔽之池,投入彼处!”鱼:“鹭主!自劫初以来,未闻鹭为鱼身作救援之思案,贵君思欲将予等逐尾食之!”鹭:“汝等惟有信予,予决不食汝等!若更对彼之所在,如不信我,可遣一尾鱼,与予俱往见其池。”于是遣一水中丘上皆适之一尾独眼大鱼。鱼:“遣彼与汝俱往!”鹭衔彼鱼带往彼池,使见池之全体后,又复回返,入于诸鱼之处。彼鱼向其伙伴诸鱼赏赞彼池之美丽,彼等闻其说明,皆欲前往彼处!鱼:“鹭主!甚善!可带予等前往!鹭首先带独眼大鱼前往池畔,使见池后,然后携同到达池畔所生之波罗奈树处,将彼鱼投入树叉之中,用嘴啄杀,然后食其肉将骨投入树根之处。再行回返云:“予已将彼鱼投入池中!”其他诸鱼依同一方法,逐尾携往,食诸鱼后复归来时,已不见余一鱼。然此处残留一蟹,鹭思欲尽食,向蟹云:“蟹君!彼等诸鱼,皆为予携往入大莲池中,汝出!予携汝行!”蟹:“汝以何法携予前往?”鹭:“予以嘴衔之前往。”蟹:“汝以此法携予前往,予将跌落,予不与汝同行!”鹭:“汝可勿恐怖!予以嘴衔紧携汝前往!”尔时蟹自思惟:“此鹭何故为此携彼鱼等往投入池中之事耶?若彼将予亦投入池中,,则予甚满足,若彼不使予入池,则予铗断彼之喉管而夺其命!”于是蟹向鹭云:“喂!汝鹭!汝将不能用嘴衔紧携予而行,予将以铗 2捉紧汝之喉管,挟住汝首,一同前往!”鹭不知蟹在欺己,向蟹云∶“甚善!”与之同意。蟹以自己铗,如鍜之火箸,紧铗鹭之喉管云:“现在可行矣!”鹭携蟹往使见池后,后往波罗奈树之处。蟹:“喂!叔叔!彼池在此,而汝携予前往他处!”鹭:“予为汝亲爱之叔叔,汝为予甥。汝思予为衔汝而行之奴隶,汝怀是思!然汝试观此波罗奈树根之骨山!彼等诸鱼,皆被予食,同样汝亦将被予食!”蟹曰:“此等诸鱼为自己之愚而被汝食,予岂但不许汝食予,予且将杀汝!汝实愚蠢不知为予所欺!如死则共之,予切断汝之喉管投诸于地面!”于是以如火箸之铗挟彼喉管,鹭口圆张,眼中流泪,喉管痛苦非常。彼受死之恐惧所胁迫,向蟹云:“蟹主!予不食汝,请救予命!”蟹:“若是,汝落下予入池!”鹭回返落于池所,蟹立于池畔泥上,蟹铗如刀,切断鹭首如切睡莲之茎,然后入于水中。住于波罗奈树之树神见此不可思议之事,大加赞叹!于森林为喜悦之呼唤,以美音唱次之偈:

    常于奸智者     永不得繁荣

    奸智鹭遇蟹     终得恶业果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者为田舍之裁缝师所欺,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同样受欺。”佛述此法语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住祇园之裁缝师是昔之鹭,住田舍之裁缝师是此蟹,树神实即是我。”

注 1 夏季midagha 依西域记为入雨期前四个月。

2 铗之原文为alam文字为“紧持”之意。脚注中为anala,此字为“火”之意,今于蟹之场合,取其为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