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55

二五五 鹦鹉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过余多食不能消化而死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如此于彼死时,比丘等于法堂中,就彼之无德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某比丘不知自己腹之分量,过余多食,不能消化而死。”佛适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究有何语集于此所?”比丘答;“如是如是之语。”佛云:“汝等比丘!此者缘过食而死,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于雪山地方鹦鹉之胎,为住于雪山之山腹连绵至海数千鹦鹉之王。彼有一只子鸟,彼子鸟成长力强之时,菩萨之眼力已弱。鹦鹉之速力惊人,因此彼等年老之时,首先眼力变弱。菩萨之子鸟入父母于巢1,持饵来巢喂养。

某日,彼向有饵场所行进,立于山颠眺望大海,发现一岛,而彼处有美味金色果实之庵罗林。彼于翌日取饵之时,飞往庵罗林中落下,饮庵罗汁,取庵罗果实而归,与其父母。菩萨食其果实时知味曰:“我子!此非某岛之庵罗果耶?”“唯然,吾父。”“我子!往彼岛之鹦鹉,必然寿命不能长保,汝不可一次前往。”但子鸟不听其言而去。

某日,彼饮大量庵罗汁后,取与父母之庵罗果实越海而来时,因长途搬运,身体疲困,丢盹瞌睡,将辛苦持来之庵罗果实由口中脱落。彼渐渐脱离原来之道路,来至水面,遂坠入水中,为一鱼捕食。

于应归来之时而不返,菩萨知其“坠海而死”,而彼之父母因不得食物亦饥饿而死。

结分

佛述此昔日之故事后,现成正觉之佛,乃唱此偈:

    鸟之于食     限知分量

    长时生活     又养父母

    然彼过分     摄受食故

    彼不节制     于此沉海

    不贪食者     善知分量

    不节销沉     节制则无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或得预流、或得一来、或得不还、或得阿罗汉--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鹦鹉之子是食不节制比丘,鹦鹉之王即是我。”

注1 “入巢”原文为kulavake katva,文脉上不适当,今从脚注之kulavake thapetva 译之。

二五六 古井本生谭

〔菩萨=商队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居住在舍卫城商人所作之谈话。彼等于舍卫城收买商品,用车满载后,为贩卖而出发时,招待如来,行大布施,归依持戒,礼敬佛毕,云:“世尊!予等为生意而长途跋涉,贩卖商品成功,无恙归来时,再行问候。”于是登上旅程。

彼等于困难途中,见一古井,“此井无水,然吾等咽喉甚渴,试向下挖掘。”于挖掘间,相继获得量多之铁与琉璃等物。彼等喜甚,将此等财宝满载车中,安全归来抵达舍卫城。彼等处理持归之财宝毕,招待如来行布施后,礼敬坐于一方。彼等以自己获得财宝方法向佛告白,佛云:“汝等优婆塞实为满足其财宝,知其分量,保存财宝,支持生活,然昔日有不满足,不知分量,不从贤者之言,丧失生命者。”于是佛应彼等请求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商人之家庭,达成年后,为商队主。彼于波罗奈买入商品,满载车中,与多数商人为伴,走上难路,其处见一古井。彼等商人欲思“饮水”,向下挖掘,相继获诸多铁等,彼等获得诸多财宝,然不满足,思之:“此处必更有美好之物。”于是更向深处挖掘。

尔时,菩萨向彼等云:“汝等商人!贪欲为灭亡之根本,吾等既已获得诸多财宝,就此满足,勿多下掘。”彼等不受菩萨阻止,继续挖掘。

然此井为龙所独占,住于井下之龙王,自己之栖家破坏,于土块尘芥落下时怒起,除菩萨外,均被龙之鼻息击死。而后龙由龙宫出,付轭于车上,满载财宝,协助菩萨心情愉快坐于车上。使幼龙曳车,伴随菩萨至波罗奈,入于家后,将财宝依顺序善置,然后自己等归于龙宫而去。菩萨卖财宝,行布施,奖励全阎浮洲耕作1,护戒,行布萨,临终成生天上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昔日之故事后,成正等觉之佛,唱以下之偈:

    古井反复掘     商人欲饮水

    铁铜锡及铅     由井中出现

    黄金与白银     真珠与琉璃

    彼等犹不满     复更向下掘

    火神之蛇恐     以火杀彼等

    掘之勿过度     过掘则为恶

    掘得诸财宝     过掘后失去

佛述此法语已,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龙王是舍利弗,商队主即是我。”

注1 “奖励耕作”为unnangalam karoti 之译语。Rhys Davids 之字典中译为“与安息日”或“使准备祭日”,此一正反对解释之起因,概为基于ud + nangal 中 ud之意义依于取法。今由于菩萨行中之下化众生之考虑,译为“奖励耕作”。

二五七 哥玛尼阐陀农夫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智慧之称赞所作之谈话。比丘等坐于法堂,称赞十力(佛)之智慧:“如来有大智、多智、机智、敏智、锐智、达智,其智慧超越天界,超越人界。”适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集此处为何语?”比丘答:“如是如是之语。”佛云:“汝等比丘!如来之智慧,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汝等比丘!昔日波罗奈国结民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王妃之胎。其颜清净如善磨黄金之镜面,甚为庄严,于彼之命名日,尊为镜面王子之名。至七岁时,父使彼修得三吠陀及于此世间所应为之事,遂即亡故。大臣等为王举行盛大葬仪,行死者供养,七日间集于宫廷。“王子年幼,不能即王位,当行试验而后继承。”某日,庄饰街道,准备法庭,整顿玉座,往王子之前:“殿下!可登法庭。”王子:“甚善。”多名侍者,随侍而行,登着玉座。王子着座时,大臣以两足行路之猿,着地理师1之服,伴来法庭:“殿下!此男于父君大王时为地理师,乃一有名之智者,能透视地中七罗陀那深处之恶场所,王城宫殿之位置,皆为此男所定。殿下采用此男,使之就官。”王子由上而下,熟视此男,王子知:“其非人,乃为一猿”。自思:“猿对所造之物,皆知破坏,但不知思考或制造未被造之物。”王对大臣等唱第一之偈:

    此非造家之名工     此只强欲之皱面

    被造之物皆破坏     此为此族之性质

大臣等曰:“诚如殿下所言。”于是伴猿而去。而经一二日后,复为其猿着饰,伴来法庭:“殿下!此为父君大王时之司法大臣,掌司法之事,宜采用此男,使执司法之事务。”王子熟视此男心知:“有心有意者之身毛,非如此状,无心之此猿,不能执司法之事务。”于是唱第二之偈:

    有心者无此身毛     猿非如是鼓舞者

    吾父结民王之教     此物何事亦不知

大臣等闻此偈曰:“诚如殿下之所言。”于是伴猿而去。而复于某日,着饰其猿,伴来法庭:“殿下!此男于父君大王时,善仕母、父,于家庭善尊敬老年者,宜采用此男。”王子熟视彼猿自思 :“猿心易变,不能为如彼之善业。”于是唱第三之偈:

    此者父与母     兄弟姊妹友

    不能为养事     十车王之教2

大臣等曰:“诚如殿下所言。”于是伴猿而去,皆谓“王子贤明能以治国。”菩萨即王位,使市内敲铜锣云:“镜面王之敕令下达。”

尔来菩萨善于治国,彼之善政,扩及阎浮洲全体,而为示彼之贤德对彼有十四问题提出:

    牛子马笼细工师     村长娼妇青少女

    蛇鹿鹧鸪神与龙     苦行者与婆罗门

于是有如下之连锁故事。

当菩萨即王位时,有结民王侍仆伽玛尼阐陀者如是思考:“此王国将依与〔王子同样〕之少年人而繁荣,予已年老,将不能奉仕少年王子。予将于田舍建立农业生活。”彼往离街三由旬某村处居住。然彼无作农用之牛,彼于两天之时,向一友人借两头牛,一日中耕作,食以粮秣后,返牛于持主之家时,持主与妻同坐家内进食,牛善知己家而入。正值牛入之时,持主端起食皿,其妻则放下食皿,伽玛尼阐陀思:“彼等不招待自己进食”便未亲手交代牛只而归。是夜盗人破牛棚将牛盗走,牛之持主早晨入牛棚不见其牛,知为盗人盗走,彼思:“伽玛尼阐陀应予赔偿。”于是往其住所:“君返我牛。”伽玛尼:“牛非已入汝家耶?”持主:“然,汝亲手交代与我耶?”伽玛尼:“诚然予未亲自交代。”持主:“如此,此即为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于诸人之间举起砂石、髑髅碎片及他物:“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伽玛尼闻 声:“使者”,随之而去。

于共同伴行往王宫途中,来至伽玛尼某友人之村时,“予甚饥饿,入村进食,于食毕之前,君在此等候。”遂入友人之家,然友人不在,友人之妻见彼:“为君尚无调成之食,请少待为汝调制。”彼女急行循梯登上米仓,不慎落地,此时,妊娠七月之胎儿流产,尔时其夫归来见此:“汝打我妻使胎儿流产,此即为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于是捕彼伴行。此后伽玛尼即夹于二男中间而行。

此时某村之门前,一马夫不能制马,马渐次接近彼等奔来,马夫见伽玛尼告曰:“阐陀伽玛尼伯父3!请用何物打马制止。”伽玛尼手握一石投掷,洽中马足,如折伊兰草茎,马足折断。因此,马夫:“予马之足,为汝折断,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于是捕彼。

伽玛尼与三男一同进行自思:“如此诸人,向王控我,牛之代价予尚无法支付,而况流产胎儿之偿金,又马之代价,如何可得?予死为宜。”中途近于道路森林之中,彼见一侧有崖之丘,丘之荫处有父子笼细工师编席。伽玛尼阐陀:“诸友!予欲便溺,予来之前,君等暂居此处。”言毕驰登丘上,向崖下飞降,洽落于父笼细工之头顶,笼细工师被一击而死,伽玛尼起立。子笼细工师:“汝为击杀我父之恶汉,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捕其手由树丛中出。诸人问:“此究为何事?“此人为杀害我父之恶汉。”于是伽玛尼居中,由四男包围相伴前进。

此时于他村之门首,有一村长见伽玛尼阐陀:“阐陀伯父!汝往何处?”“往见国王。”“汝必能见王,予欲向王传言,请为代传。”伽玛尼:“可为代传。”村长:“予以前美貌有财产,获得名誉,身体健康,今则贫而罹有黄疸,是何缘故?请向王寻问。王为贤能之评判,请君告其故,并请再得闻王之传言。”伽玛尼阐陀承诺:“谨遵台命。”

更往前进,于他村之门前,一娼妇见彼:“阐陀伯父!往何处?”“往见国王。”“王为贤能之评判,请传予之传言。”告以如下之事:“予以前收入甚丰,今则不得如槟榔子之金,无人来至予所,问王是何缘故,请为我语。”

更往前进,于他村门前,一少女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余不能居于夫家,亦不能居于自家,是何缘故?请寻问王,并请告我。”

由其处更往前进时,于近大道之蚁垤,住有一蛇,见彼:“阐陀!汝往何处?”“欲往见王。”“王甚贤明,请传予之传言。”告曰:“予觅食出时,腹饥身细,由蚁垤出,但穴塞身体,折身勉强而出。然诸方巡行归来时,身体饱满粗壮,进入蚁垤,无法及穴缘而行入。是何缘故?请寻问王,并请告我。”

更往前进,一只鹿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予于他场所不能食草,只能食某树之根,请问王是何缘故?”由彼处更往前进时,一只鹧鸪见彼告曰:“予坐于某蚁穴土丘之上,鸣声愉快,坐于他处不能鸣叫,请问王是何缘故?”

而更往前进,一树神见彼问曰:“阐陀欲往何处?”答曰:“欲至王前。”“王为贤能之评判,予以前得受人人崇拜,今则一握之嫩枝亦不可得。请问王是何缘故?”由彼处更往前进时,一龙王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王为贤能之评判,以前此湖水甚清如宝玉之状,今则混浊为浮渣所覆,请问王是何缘故?”

更往前进时,近街之某园住一苦行者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王为贤能之评判,以前此园野生之浆果,皆为甘味,今则无味粗糟,请问王是何缘故?”

由彼处更往前进时,近于街门居于某堂之青年婆罗门等见彼问曰:“吾友阐陀!欲往何处?”答曰:“欲往王前。”婆罗门等告曰:“如是请持去予等之传言,以前予等所学之问题皆善解,今则如入开穴瓶之水,于头中无少残留而不解,诚真入暗,请问王是何缘故?”

伽玛尼阐陀持此十四问题来至王前。王坐于法庭,牛之持主捕捉伽玛尼阐陀近往王前。王见伽玛尼阐陀记起而自思:“此予父王之侍仆,抱予而行者,长久期间,居于何处?”王云:“阐陀!长久期间,居于何处而不见汝,为何事而来?”阐陀:“大王!自先王归逝以来,予往田舍营农业生活,尔时此人以牛之事件,出为王之使者伴予来至王前。”王:“如不伴来,汝将不来。伴来之事,于汝甚善,为此予得会汝。彼男现在何处?”阐陀:“大王!此即是彼。”王:“予友!汝出为予之使者真实耶?”“大王!确为真实。”王:“是何缘故?”持主:“彼不返还予之二牛。”王:“阐陀!此为真实耶?”阐陀:“如是请王闻予之所云。”于是告语一部事件之始末。王闻后问持主,王:“予友!汝见牛入汝之家否?”持主:“大王!予未见。”王:“予友!予之事,世人称为镜面王,汝曾闻之否?明白申述。”持主:“大王!予曾见之。”王:“予友阐陀!按汝未亲手交牛,是汝负债,此男见说未见,故意虚言,从而以汝手4 挖取此男之两眼,汝自身支付二十四金币为牛之代价。”如此言毕,命牛之持主退下。牛之持主自思:“眼被挖取,钱有何用。”于是跪向伽玛尼阐陀之前乞求曰:“阐陀!代金与汝,请将此亦接受。”彼与数金币而逃去。

其次第二号之男曰:“大王!此人打我妻使胎儿流产。”王:“阐陀!此为真实耶?”阐陀:“大王!请闻。”阐陀详述一切始末。于是王问彼曰:“然汝打此男之妻使胎儿流产耶?”阐陀:“大王!非予使其流产。”王:“汝谓阐陀使胎儿流产,能得复元否?”男:“此为不能。”王:“然则汝意云何?”男:“予欲得我之子。”王:“阐陀!汝将彼妻伴归汝家,俟儿生产时,再伴来彼女返还与彼。”彼男跪于伽玛尼阐陀足下:“请君勿毁予之家庭。”彼与阐陀数金币而逃去。

于是第三号之男出庭云:“为彼打碎予之马足。”王:“阐陀!真实耶?”阐陀:“大王!请听。”阐陀详述其事。王闻之向马夫云:“汝曾云‘请打马制止’,此事真实否?”马夫答:“予未说此言。”数次被问,马夫云:“予曾言及。”王对阐陀云:“此男不顾其言,虚言〔未说〕,汝可割此男之舌,由予等接受一千〔金币〕,为马之代价,支付此男。”马夫与阐陀其它数之金币而逃去。

其次笼细工师之子云:“大王!此人为杀我父亲之恶汉。”王:“此为真实耶?”阐陀:“大王!请闻其详。”阐陀申述其仔细经过。王对笼细工师问曰:“然则汝意云何?”细工师:“大王!予欲得吾父。”王:“阐陀!此男欲得父,然死者不能伴来,汝可伴此男之母归汝家为此男之父。”笼细工师之子云:“请勿毁坏予之亡父家庭。”与阐陀数金币而逃去。

伽玛尼阐陀诉讼获得胜利,喜向王云:“大王!有种种之人向王送来传言,今向王申述。”王:“阐陀!汝可申述。”阐陀以婆罗门等之传言为首,逆行一一申述,王则逐一答其理由。

首先闻第一之传言告曰:“以前彼所居之场所,有一知时刻之鸡,彼等依其鸣声而起,执圣典谙诵,至太阳升起,因此其执持者悉不失去。然今彼等所住场所,有不按时之鸡鸣,或于午夜中鸣,或于天晓时鸣。依午夜之鸣声而起执持圣典,彼等困乏,不能谙诵,复又就寝;依天晓后鸣声而起,彼等不能谙诵,因此其所执持者均不了解。”

其次闻第二之传言告曰:“彼等以前行沙门之法,专心遍净。今对沙门之法等闲视之,专心为不应为之事,以园中之诸浆果皆与侍者等,依食之交换邪生活法而生活,是故浆果皆无甜味。然若彼等如以前之状,行正生活,再专心为沙门之法,彼等诸浆果将再成甘味。如此之苦行者等,不知王族之贤明,应向彼等言说,行沙门之法。”

其次闻第三之传言告曰:“此龙王等互争故,使水混浊。若彼等如以前之彼此和善,则水将再清。”

其次闻第四之传言告曰:“此树神以前保护入森林之人,得种种之供物,然今不保护,不得供物。若如以前保护,将再得不得之物。彼不知有王之居,应为彼言说,并保护人人通过森林。”

其次闻第五之传言告曰:“此鹧鸪坐于其麓呜声愉快,因蚁垤之下有诸多宝壶,可将其挖出。”

其次闻第六之传言告曰:“此鹿于其下啃草,因树上有甚多蜂蜜,彼慕滴蜜之草,而不食他草。汝可取其蜜蜂之巢,以良蜜送予,余者自食。”

其次闻第七传言告曰:“此蛇所住蚁垤之下,有诸多宝壶,蛇住居看守,出时身为财欲所缚而出,获食后,财爱所不能缚,急行进入。汝可掘出宝壶取之。”

其次闻第八之传言告曰:“此青年妇人于其夫之〔住村〕与其父母住村之间某村有爱人居住。依向彼之爱欲,使彼女不能居住夫家,云:‘予欲往会父母’,于爱人之家滞在数日后,往父母之家;于其处居数日后,又记起爱人,云:‘予往夫家’,再往爱人之家。汝告彼女,王之所在之事,向彼女说明使知:‘必须住于夫家,若云嫌厌,王将使人捕缚于汝,汝将无命,汝须注意。’”

其次闻第九之传言告曰:“彼娼妇以前由某男之手接受工银,工银未果,不由他男之手接受工银,因此,彼女以前收入甚多。然今舍自己之习惯,由一人之手接受未果,更由他男之手接受;于初男未了往后男之处,因此彼女工银之收入恶化,谁亦不近彼女。如能守自己之习惯,彼女将复原状。汝对彼女说之使闻,须守自己之习惯。”

最后闻第十之传言告曰:“彼村长以前正直公平解决事件,从而为人人所喜好,人人爱敬,送彼极多之赠物,因此,彼美貌,有财产获得名誉。今比受贿赂,解决事件不正,因此贫惨而罹黄疸。若如以前正直解决事件,彼将再复原状。汝向彼云使闻,应正直解决事件。”

如斯伽玛尼阐陀告以此等数数之传言,王依自己之智慧,恰如一切智之佛,对彼等之一切与以说明,而与伽玛尼阐陀多种之施物,作为彼居住村之净施,与彼归去。彼由街出,依菩萨所与之传言,传于青年婆罗门等,苦行者等、龙王、树神、由鹧鸪所坐之场所取得宝物,于鹿食草场所之树上取得蜂蜜,送蜜与王,于蛇住之场所坏蚁垤集取宝物,向青年妇人、娼妇、村长,按王之言语传与传言,博得大名声归于己村,而经其一生后,从其业生于应生之处。又镜面王行布施积善业,死后赴天上界。

结分

佛云:“汝等比丘!如来大智,非自今日使,前生即为大智。”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达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伽玛尼阐陀是阿难,镜面王即是我。”

注1 地理师(vatthuvijjacariya)为依魔法知家屋之建地适与不适之学者。

2 “十车王”(Dasaratha)按W.H.D.Rouse 谓为“结民王”之别名。

3 伯父(matula)母之兄弟之意。以下准此。

4 原文为 tvam kammiko hutva(汝为执行者)今意译“以汝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