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65

三○五 验德本生谭

〔菩萨=青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制烦恼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将于第十一篇水本生谭〔第四五九〕中详说,此处举其概略如是。住于祇园精舍中五百比丘等,于午夜过时,起淫欲之情念,佛于昼夜六时,时时看望比丘等,恰如人仅有一眼之重要,又如人仅有一子之珍视,更如犁牛之钟爱其毛。佛于夜间以天眼观察祇园精舍,见比丘等如盗贼入于转轮圣王之宫殿中。佛思彼等比丘之事,开香室之户,呼唤阿难长老:“阿难!集合精舍中比丘,于香室户口之端设座。”长老如说而为,白佛,佛着座,呼一众比丘:“汝等比丘!昔曰贤人等思行恶事者无秘密,故不为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乃于波罗奈都有名师尊之前为五百青年之长,修习学艺。师尊有一年貌相当之女,彼自思:“予将调查此青年等品行,品行佳者,将女许配。”

一日,彼唤青年等来谓曰:“诸君!予女已成年,予思料理婚事,但必须准备衣饰道具。汝等须不使自己亲戚知晓,盗来衣物等类。而谁能不被发觉者,即可婚娶,而被发觉者,则无资格。”青年一同云:“甚善。”承知以后,于不被亲戚发现中盗来衣饰道具。教师将盗来之物,一一分别放置,而菩萨则任何一物亦未持来。师尊问:“汝未持来任何物耶?”“师尊!予未持来。”“何以故?”菩萨:“尊师云,不为人所发现持来者,方得受取;然予思为恶事者无秘密。”说明理由唱此二偈:

    行恶业之人     世无有秘密

    森林神必见     愚人思秘密

    我不见秘密     亦无空虚所

    他人虽不见     我行非空虚

师尊信彼之言:“汝青年!予家非无财产,予思嫁女与品行正直之人,为此予试此等青年,予女除汝之外别无适当之人。”于是使女装饰,嫁与菩萨。师向其它青年等云:“汝等持来之物,各送还汝等之家宅。”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如此恶品行之青年等,为自己之无品行而不得其女,余之一贤德青年,品行善良而得娶女。”于是现等觉者唱他之二偈:

    杜佳洽与阿佳洽1     难陀苏伽瓦洽那

    瓦佳阿多瓦锡罗     有望青年背婚法

    一切法之达彼岸     如何敢背婆罗门

    彼为智者须护法     应须努力达其真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五百比丘等达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师尊是舍利佛,贤德青年即是我。”

注1 注释所云,此六人为五百青年中之年长者,系固有名词,译出无何意义。今依巴利语原音并列,颇有兴趣,今取其大体之意义译出。

三○六 善生妃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胜鬘妃所作之谈话。某日之事,王(波斯匿)与妃发生宫廷之争1,此宫廷之争亦云寝室之争。王怒,忘妃之存在,妃思:“世尊对王之对予发怒之事,希为不知。”佛知此事,佛思:“予将使彼二人和睦。”晨起着下衣携衣钵,五百比丘相伴,入舍卫城中,至王宫之门口,王出受取佛钵,请佛入内设座,开始向佛及比丘众一同献施水2,供粥及硬食。佛以手覆钵言曰:“大王!妃在何处?”王云:“世尊!对妃勿劳用心,妃只醉心于自己之名誉。”佛言:“大王!汝自己以名誉与妃,今舍弃而不顾,对女人之过不宽恕是为不宜。”王闻佛言,唤妃近前,妃对佛敬施供养。佛言:“彼此应互相亲善。”欣赏王与妃和睦之味,然后辞去。自此以后,二人行友善之生活。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话题:“诸位法友!佛只一言改善二人之关系。”佛适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此二人亦只一言而改正关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之说教大臣。一日王开大窗而立,见王宫之前庭,正值此时,一美丽成年之少女贩卖果物,头顶盛枣之笼,呼叫:“请食大枣,请食大枣。”一面呼唤通过王庭之中。王闻其声起爱着之心,确定其女无夫,纳入宫庭据第一之妃位,授大名誉,为王所宠爱。

某日之事,王以黄金之钵盛枣而食。善生妃见王食枣问曰:“大王!君食何物?”唱第一之偈:

    大王!

    黄金之容器     似蛋为何物

    色赤且美丽     我问请语我

王怒云:“汝卖熟枣之实,果物商人之女而不知汝家宝贵之枣耶?”王唱次之二偈:

    王妃!

    汝于往昔时     头秃手入腰3

    拾枣身褴褛     此即彼枣实

    嫉妒不快乐     享乐不满足

    持此汝速行     还汝拾枣处

菩萨自思:“除自己之外,他人不能使此二人和解,予必须使王宥妃,勿被赶出。”于是唱第四之偈:

    大王!

    此等得名份     妇女所为事

    大王!

    请恕善生妃     人民之主!    对彼女勿怒

王依此言,恕妃之过,使彼女据适当之地位。自此以后,二人共行和睦之生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王是拘萨罗王,善生妃是胜鬘,大臣即是我。”

注1 “宫廷之争”sirivivada,sayanakalaha 为何类之争,不能明了。或许由嫉妒而生之争之类。德译为 Hofstreit, Bettstreit,英译为 a dispute at court,harem quarrel。予随此译为“宫廷斗争”、“寝室之争。”

2 此为于行施之前,向受者之手行注水礼,“施水”即指此而言。

3 “头秃”因头顶果物之笼而行,自然毛发脱落,故云头秃。“手入腰”为拾果实时,入于腰之容袋之中。

三○七 簇叶树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卧于入灭之床时,对阿难长老所作之谈话。阿难尊者知佛今夜至天明时将入涅盘,而自己为有学之身,当须修行,然佛将隐于涅盘,使二十五年间仕佛终归无用。尊者沉于忧思,倚于园内堂之壁泪泣。

因长老不在,佛问:“汝等比丘!阿难何处?”长老闻此事故,被唤至佛前。佛言:“阿难!汝积善业,勤励修行,疾成无漏之人,无须忧虑。汝之仕我,何为无效果?汝前生有烦恼时,仕我亦非无效果。”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波罗奈附近簇叶树之树神。当时波罗奈之人民等向神祈求幸运,常热心供献供物。时有一贫婆罗门亦思欲对神尽力,彼于高坡上生长之一株簇叶树之根部,修理平坦,拔草于四周结垣;撒砂清扫,供养1五指量之香,并供花环、香、熏香;点燃灯火,祝祷:“就寝安乐。”右绕树周而去,翌日晨起往问曰:“寝休安乐否?”

如是某日,树神自思:“此婆罗门对予非常重视,予将调查此婆罗门何故对予如是重视,予授与彼之所愿。”树神于婆罗门来清扫树根之时,化作一年老婆罗门之姿,立于其傍,唱第一之偈:

    婆罗门!

    无思闻知     此簇叶树

    精进有智     汝用心深

    善问寝处     此为何故?

婆罗门闻此唱第二之偈:

    此树名闻远     且为极大树

    此地有神宿     予为求财物

    扫此簇叶树     拜住此处神

树神闻此,心喜婆罗门之心,谓白:“予生为此树之神,汝勿恐惧。予授汝宝物。”树神慰彼,依大威神力立于空中自己宫殿入口之前,唱次之二偈:

    汝为我所作     我将为汝作

    婆罗门!

    汝望知恩人     来至善人所

    彼诸愚人等     其心不稳定

    镇头迦树外     有无花果树

    为他树所围     应先受牺牲

    树根埋宝藏     勿让他人掘

如斯神云:“婆罗门!汝往掘取,定甚疲劳,汝可还家,予运宝于汝室,置于如是如是之所,汝一生涯,受用此宝,行施守戒。”神与婆罗门训诫,以自己之威神力,运至其人之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树神即是我。”

注1 见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五八页注3。

三○八 速疾鸟本生谭

〔菩萨=啄木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不知恩所作之谈话。……乃至……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不只于今日,前生亦不知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生为啄木鸟。时有一只狮子,彼食肉之中,骨鲠于喉中,喉肿不能探求获物,身感剧痛。此鸟于热心探饵之中,发现此事,隐于树枝之荫问曰:“君何处痛?”彼语其事实。“予为君取骨,然恐不能入君之口中,君将食予。”狮子:“君勿恐,予不食君,请救予之生命。”鸟:“谨如君命。”鸟使彼蹲踞,思:“此欲何为不得而知?”鸟使彼口不能闭塞,于狮子上下唇之间,挟以木片,鸟入口中,以长嘴突骨之端,骨落而去。彼见骨落,由狮口出来,以嘴突木片落而飞去,隐入枝顶。狮子健壮之后,某日杀栖于森林之水牛而食,鸟思欲试狮子,于彼之上方树枝隐身,与彼谈话唱第一之偈:

    予力堪胜时     为汝予尽力

    兽王!

    予愿归命汝     然予何所得

狮子闻此唱第二之偈:

    啜血常为猎     汝入予齿间

    而今尚生存     汝实已过分

鸟闻此唱第二之偈:

    不报不知恩     受者不为返

    毫无感谢念     交之实无益

    于人目前不积德     朋友之道不能得

    然予无嫉亦无谤     疾由其人速远离

鸟作斯语后,即由其场飞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狮子是提婆达多,鸟即是我。”

三○九 尸汉本生谭

〔菩萨=阐陀罗〕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六人群之徒所作之谈话。此一谭详出于律部之中,此处举其概略如下。佛唤六人群之徒前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坐低椅子向坐高椅子者说法使闻,是真实耶?”比丘云:“诚然,世尊!”佛查明此等比丘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汝等不尊敬我教实为不宜。昔之贤人等尚且非难坐低椅子教外道经文。”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阐陀罗族,达成年后,成立一家。彼妻于妊娠中,思欲食庵罗果1,向彼曰:“予欲食庵罗。”“予妻!今时无庵罗,为汝持来某种酸果。”“夫君,我如得庵罗则生,如不得则无生命。”彼深爱此女,自思:“予向何处入手得庵罗?”

尔时,波罗奈王之御苑之庵罗树,常年结实。彼思:“予由御苑树上取来熟庵罗以满足家内之望。”彼于夜间入苑登庵罗树,由枝踩枝,探寻果实,彼如斯直至天明。彼思:“今若降下,将为人见,以我为盗贼而被捕,至夜间后再行。”于是登入绝顶之处隐藏。

此顷,波罗奈王正对司祭修习经文。王入御苑之中,于庵罗树下坐于高座,使教师坐于低座,学习经文。隐于树上之男自思:“此王实不如法,坐高座习经文;婆罗门亦不知法,坐低座教经文;予亦不知法,为妇人来此不顾生命,持庵罗之实而行。”于是彼由树上降下,捉一下垂之枝,立于二人之间曰:“大王,予将灭,汝是愚痴,教师已死。”王问曰:“是何缘故?”彼唱第一之偈:

    此总为贱业     两皆不辨法

    教者与学者     两者皆自堕

婆罗门闻此唱第二之偈:

    白米之清饭     应须混肉食

    予等为仙士     不依此之法

阐陀罗闻此,唱次之二偈:

    世界广大汝游历2     他处亦有煮物者

    汝行不法石破瓶     汝为破法婆罗门

    婆罗门!

    为得名誉     得财有灾

    非法之行     堕狱之行

王闻彼之正语,对彼甚为中意,问曰:“汝何种族?”答曰:“阐陀罗种。”王云:“汝若种族高尚,予让王位与汝,然此后予为日中王,汝为夜间王。”王以自己首项之花环挂于彼之首上,使彼为都中之警卫。自此以后,凡于都中警卫之首上均挂有花环,成为风俗。王更随彼之教,尊敬为师,坐于低座,学习经文。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阐陀罗之子即是我。”

注1 “妊娠中思食庵罗果,”原语中之 dohala,指人或其它生物(例如鳄鱼,参照本生谭第二○八)于妊娠中所起之欲。虽然大部分是有关于食物,亦有说为兵士力量。参照 VinayaI.p.342 以下,于此谭中有“为取某种酸物来”之语,颇为有趣之事。dohala 为由“二心”之语意而来,是由母与胎儿两者起欲之意。

2 “世间广大汝游历”意为“汝可游步世间广见调理生物之肉而食者,不独王家而已”。

三一○ 萨维哈大臣本生谭

〔菩萨=司祭官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于舍卫城中巡回托钵,见一美貌妇人而心厌出家,对佛教生起烦厌,于是比丘等伴彼至佛所,彼为世尊所问:“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答曰:“唯然,真实。”佛问:“谁使汝厌出家?”比丘白此事实。佛言:“何故汝出家入于导此解脱之道中,而竟厌彼。古之贤者得司祭官之地位而舍此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司祭官之妇之胎中,而与国王之子完全同日出生。国王问大臣等曰:“有谁与予之王子同日出生之子耶?”大臣答曰:“有司祭官之子。”王命伴来,交宫女与王子一同养育。饮食与饰物,二人完全相同。

彼等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学一切学艺而还,王授王子以副王之位,王子之誉大增。此时以后,菩萨与王子一同饮食起居,彼此互相坚定信赖。后王死,王子即位,渡大荣华之生活。菩萨自思:“予友治国,王所思及之时,必授予以司祭官地位,予为家族生活,又有何益,予将出家为独住生活。”彼礼拜父母,得出家之许可,舍弃大家产,一人去家,入雪山地方,于适意土地建一树之嫩枝所葺小屋,出家入于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日日渡禅定之乐味。

尔时,王思起菩萨问曰:“予之友人不见,现居何处?”大臣等答曰:“彼已出家,住于森林之中。”王寻觅彼之住所,向大臣萨维哈言曰:“汝往伴予友人前来,授彼以司祭官之地位。”彼云:“谨遵王命。”承诺之后,出波罗奈,逐渐到达国境之村。彼留置同伴一行,与徘徊林中之贼等共赴菩萨所住之处,见菩萨坐于小屋户口之边,如黄金之像,大臣礼拜退坐于一面。彼此问候交谈,大臣云:“尊师!王思召阁下授与司祭官之职,希望阁下还都。”菩萨曰:“且请稍待,无论司祭官之地位,迦尸拘萨罗全体或全阎浮提之王位,转轮圣王之荣誉,予均不往。贤人一度舍弃烦恼,再不欲得。一度舍者如吐出之唾。” 唱此等之偈:

    大洋所包围     大海中大地

    不望世非难     萨维哈!    汝同如是解

    婆罗门!

    为得名誉     得财有灾

    行非法行     堕地狱行

    出家者善     携钵游行

    此种生活     胜求非法

    出家者善     携钵游行

    无损他事     胜于治国

彼如斯言,再三受请,均与辞退。萨维哈亦不得彼心,礼拜而去,向王申告彼之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他之多人亦达预流果及其它--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之王是阿难,萨维哈是舍利弗,司祭官之子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