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70

第四章 时 鸟 品

三三一 拘迦利比丘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迦利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于塔伽利迦本生谭(第四八一)中说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宝之大臣(重要事务之大臣),王为口快之人。菩萨自思:“王有口快之癖,当使改正。”彼就此搜寻譬喻,经过时日。某日王入御苑之中,坐于为王座用之板石之上。其上有庵罗果树,其中有一乌巢,有一黑时鸟置其自己之卵而去。尔时一雌乌来温鸟之卵,不久时鸟之雏孵出,雌乌思为自己之子,用嘴衔饵饲养。雏鸟之翼,尚未十分成长之时,不意为时鸟之鸣声。乌思:“此乌今鸣不同之声,长大之后,将为何种不利?”于是以嘴啄杀,由巢中落下,恰落于王之足前。王问菩萨:“此为何物?”菩萨自思:“予欲谏王,搜寻一例,今已得见。”菩萨曰:“大王!言语过多,不择时而言,遭逢此一结果。”“大王!此时鸟之雏,为乌所养,翼未十分成长,不意而鸣,于是乌知其非己子,以嘴啄杀而落下,无论人或畜类,不辨时而过于利口,遭此苦报。”菩萨为唱此等之偈:

    时未到时     过度语者

    如斯堕死     如时鸟雏

    善磨之刃     愀心之毒

    如吐邪语     尔速倒人

    随时适不适     贤者应护语

    对己相等者     非时不得语

    思虑有洞察     正时适度语

    得胜一切敌     金翅鸟胜蛇

王闻菩萨之说法,由此以后,为适度之发言。对菩萨授与较以前更大之名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时鸟之雏是拘迦利,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二 车鞭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之司祭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乘车往自己领地途中,于狭路行车之时,见一车队,彼云:“汝等之车,向侧方回避,向侧方回避。”对方之车未能回避,司祭发怒,以鞭投向最前车之御者,鞭中车轭而折返,击中彼自身之额,额顿出瘤。彼还向王申告:“为御者所殴。”王唤御者调查,知彼本身之恶。

某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王之司祭云彼为御者等所殴,起诉而自负。”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裁判大臣。其后,王之司祭乘车往自己领地等等,皆与前述之事相同。然彼向王申诉,王自坐于裁判所中,唤御者等,调查此事,王云:“汝等殴予之司祭,额上起瘤。”王命:“汝等全部财产,受没收之处分。”

如此,菩萨向王曰:“大王!王未调查事情,而没收彼等全部财产,然世间有自己击中自己而言为他人击打之人。因此,治世之方,不经调查而为裁判,实属不宜。善加调查后,再为裁判,是则为宜。”于是唱次之偈:

    打与被打     胜者负者

    大王!

    率先语者     暂勿置信

    贤者听讼     就他方闻

    闻双方语     随法而行

    在家乐诸欲     不可成懒惰

    出家自制心     王可无忧虑

    恶行不可成     贤者无怒质

    刹帝利之王     无虑不可行

    大王!

    能行思虑者     增大誉名闻

王闻菩萨之语,为正确之裁判。正确之裁判,罪在婆罗门。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今之婆罗门,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三 蜥蜴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为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之主人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第一三八、第一四一、第三二五之蜥蜴本生谭)既已详出,此处则为二人偿还负债归返之途中,猎夫云:“二人共食。”得一蜥蜴而烧之。此男命妻取水后,一人将蜥蜴全部食之。妻还来时,彼云:“蜥蜴逃走。”妻云:“甚善,君使已烧之蜥蜴逃跑,如何可为?”

妇人于祇园精舍饮水毕,坐于佛侧。佛问曰:“此人思汝之利益,对汝敬爱,为汝尽力耶?”妇人云:“世尊!予思此人可爱,但此人对予并无爱情。”佛言:“虽然,汝勿忧心,此人虽然如此,然彼一旦思念汝之德行,必将让汝一切权威。”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过去之事亦如前所出,但在此处,彼等还来途中,二人均甚疲乏,猎夫与一蜥蜴,彼云:“二人共食。”又得一蜥蜴烧之。王女以蔓草缚之,携于手中,继续行路。二人见有一池,于是坐于道外之阿说他树下,王子云:“汝往取池之莲叶包水还来食肉。”彼女以杖挂蜥蜴,前往取水。王子则将蜥蜴悉皆食之,仅捏下尾端,置于其处。王女持水归来,王子云:“蜥蜴由杖而下,入蚁窝之中,予驰往捉其尾端,仅捉得之处,握于予手,彼挣脱而入于穴。”“君如何可为?对已烧之蜥蜴使之逃走,于我等如何可能?如是行矣。”女饮水后,往波罗奈行。

王子登位,彼女立于第一妃之位,然对妃既不尊敬亦无供给。菩萨思使敬妃,立于王侧云:“王妃!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任何一物,何以不受青睬?”妃云:“予亦由王未得何物,予又何能与君?由森林来时,王将已烧蜥蜴,一人独享。”菩萨:“王妃!王不为如此之事,妃勿作是说。”于是妃向彼云:“此非汝所知,王与我知。”为唱第一之偈:

    国主!

    汝今佩剑又着铠     可忆汝在森林时

    身着奇利达树衣     阿说他枝挂蜥蜴

    汝谓蜥蜴逃走时     汝之人我已尽知

如是将王所犯之过,当众透露。菩萨闻此云:“王妃!如此不为王之所爱,二人均为不快之思,如何能住于一处?”于是唱次之二偈:

    拜者应拜     亲者应亲

    为行事者     应行其事

    无意于利     则不为利

    不亲之人     不可与亲

    施者即施     不起欲念

    不自由者     不可相亲

    树无果实     鸟即知之

    能观他者     此世为大

菩萨为此语,王思起其德,王云:“吾妃!前此之间,予未思汝德,予依贤者得闻之语,思出汝德。请恕予之罪,总此王国,一切让汝无余。”于是唱第四之偈:

    予应予力     为汝尽力

    吾妃!

    期不忘恩     与汝权威

    汝可以为     与所喜者

王如斯云,与妃一切权威,并谓:“予以此人之恩荫,忆起妃之德行。”于是与贤者亦以极大权威。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1--说圣谛之理竟,夫妇二人共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夫妇是今之夫妇,大臣即是我。”

注1 说明圣谛之理之一句,乃依异本所加。

三三四 王训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与国王教训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详细说出。此处佛言:“昔日诸王闻贤者之言,正当治国,上行天上界之道。”佛应王之所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修习一切学艺,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心情愉快。于雪山地方,由森林得树根与果实为食而生活。

尔时,王寻己之不德云:“何人有语己之不德者?”于王宫内外诸人中,于王都内外诸人中,不见任何一人语自己之不德。王云:“各地方如何?”于是自己变换容姿,巡回走向地方。地方亦不见语自己之不德,只闻语自己之德,王云:“雪山地方如何?”于是向森林地方分入,各处走过之后,抵达菩萨之道院,礼拜菩萨,亲切交谈,坐于一方。恰于此时,菩萨由森林中持来已熟之榕树果实而食,其甘甜而有滋养如甘蔗之粉,彼呼王曰:“大功德主!食此榕树之熟果,应须饮水。”王依所云问菩萨曰:“尊师!此榕树之熟果,非常甘甜。”“大功德主!此因王之正直平等治国,故此甘甜。”“尊师!若王为不法时,此果实即不甜耶?”“唯然,大功德主!王等为不法,则油、蜜、糖等,森林之树根、果实之类,不甜亦无滋养,不仅如是,国中亦力拔而气拙。然若王等为正义,则树根、果实甘甜而有滋养,国中之势力亦强大。”王只云:“尊师!诚如所言。”王未示知自己为王,礼拜菩萨,往波罗奈。王思:“予且诚见行者所云之事。”王行不法之事云:“如此将可判明。”经少时后,再往其处,礼拜坐于一方。菩萨如以前与王交谈,与已熟之榕树果实,而彼具有苦味。王云:“此甚苦涩。”唾之于地。“尊师!此甚苦涩”菩萨云:“大功德主!王为不法矣。王等为不法,由森林之果实乃至一切之物,皆无味亦无滋养。”于是唱次之偈:

    渡水之牛     长牛斜行

    导者斜行     一总斜行

    人间之中     许为长者

    彼若非法     他众勿论

    王若违法     举国受苦

    渡水之牛     长牛直行

    导者直行     一总直行

    人间之中     许为长者

    彼若行法     他众勿论

    王者随法     举国受乐

王闻菩萨说法,告以自己为王,王云:“尊师!予将已熟榕树之果,使之为甘,而又使之为苦,然今后予将使之为甘。”于是向菩萨礼拜而去,正当治国,一总之物,皆为正当之秩序。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三三五 豺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模仿佛之事所作之谈话。此故事既已于前(第二○四鹈乌本生谭)详出,其概略如下。佛问曰:“舍利弗!提婆达多见汝等作如何状?”长老白佛:“世尊!彼模仿世尊,交我手以扇而就寝,于是拘迦利以膝触彼之胸,彼模仿世尊作痛苦之状。”佛闻此而言曰:“舍利弗!提婆达多模仿于予见痛苦状,非自今始,前生即见痛苦之状。”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狮子族之身,栖于雪山岩窟之中,某日杀一水牛,食此饮水而返来栖所。一豺见而逃避不及,俯伏而卧。狮问:“汝豺!何为?”豺答:“尊主!予欲仕君。”狮云:“如此,汝来。”于是伴往自己栖所,每日持来肉类养之。

彼得狮子之余食而食,身体壮大,一日生起慢心,彼往狮子之所云:“尊主!予常为君之累赘,君每日持肉来养予。今日尊主且止于此处,予杀一象食肉,持来与君。”狮子云:“汝豺!汝莫作是思,汝生来非为杀象之身分,予杀之以肉与汝。象之体大,汝不可为倒置之事,应守予之言。”于是唱第一之偈:

    汝豺!

    彼之体积大     身肥有长牙

    汝今欲捕象     非汝种族为

豺不顾狮子之遮拦,出岩窟大嚎三声,提豺声之鸣叫而去。见山麓有一黑象散步,彼思跳上飞扑其首,为象返弹倒于足下。象台前脚踏其头上,头粉碎而成微尘,豺于当场悲叹而亡,象则扬其叫声而去。菩萨前来立于山顶,见豺灭身云:“豺为自己之慢心而灭其身。”为唱次之三偈:

    身非狮子     夸称灭己

    袭象卧地     豺不能起

    身体长大且有誉     不量象之强有力

    彼豺前往欲捕象     为象击倒卧于地

    有辨别力     思己之力

    知量为事     皆依勉学

    善选言语     多所获利

如斯菩萨依此等偈,于此世间语人以应为之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狮子即是我。”

三三六 大伞盖王子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诈欺汉所作之谈话。现在之故事,前已出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说俗事圣事之大臣。波罗奈王率大军讨伐拘萨罗王,抵达舍卫城交战,都城陷落,国王被掳。拘萨罗王有一王子名伞盖,彼化装逃出,往得叉尸罗,修学三吠陀及十八学艺;离得叉尸罗,于一切场合修应用之学艺,到达某边鄙之村。

于此附近森林道院中生活之行者,其数为五百人。王子往行者之处,自思:“于此人等之所,将有所学。”于是自己亦出家,就彼等之所知者,尽学无遗,后彼即为此群众之师。

其后一日,彼呼行者之群问曰:“汝等何故不往中国地方?”“尊师!中国地方,人甚贤明,相互质询,述礼仪之辞,唱祝贺尺文,若不能达,则受恶言,予等恐惧,不敢前往。”“汝等勿恐,此予皆能。”师云:“如是前往。”大众皆自携自己道具,逐渐行抵波罗奈城。

波罗奈王以拘萨罗王国为自己之物,于彼处留置官吏,自己于其处,悉取其宝物还波罗奈,将宝入于铁器,埋藏于王园之中。恰于此时,住于波罗奈之仙人等来至王苑之中过夜,翌日为托钵出至都城,来至王宫门口。王见彼等之行仪甚善,颇为敬服,唤入宫中,使坐于大高台上,供养粥与食物。于食事时刻之前,王问种种之事,伞盖答复王问,甚适王意。食事终了后,述种种礼仪之辞,王益加信任彼,互相约束,总住苑中。

伞盖发现隐藏物品之咒文,彼住于此处自思:“此王将予父之宝物藏于何处?”彼唱咒文观察,知宝物隐藏于苑中之事。彼思:“取此宝物,回返予之王国。”彼呼行者等曰:“诸君!予实拘萨罗王之子,波罗奈王取予之国,予变装逃出,至今为保生命而来。今予如将予家之宝入手,取之回返自己之王国,汝等有何打算?”众曰:“予等与师一同回返。”彼云:“甚善。”于是作大革囊,于夜间掘地取出装宝之器,入宝于囊,埋草于宝器中,五百仙人及其它人等运宝往舍卫城,将留守之官吏,悉数逮捕取返王国,施行修理屏障及了望台等,严守都城,使敌王为战,不能再行攻下。

有报告者向波罗奈王云:“行者等取宝而逃。”王自往王苑开器,见只有草入其中。彼王失宝,大感悲哀,彼返都城后,口喊“草、草”,巡回彷徨,无一人能得慰其悲哀。菩萨自思:“王大感悲哀,大声呼叫奔走,此除予之外,其它任何人皆不得除此悲哀。予将使王成无悲之人。”

彼一日与王宽心静坐,当王又叫喊,菩萨唱第一之偈:

    汝云草草     谁取汝草

    汝草何用     唯只呼草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伟大梵行者     学深名伞盖

    总取予之物     投草而逃去

菩萨闻此唱第三之偈:

    给少得多     彼者如斯

    总取己物     不取草事

王闻此唱第四之偈:

    守戒不为此     愚者此为戒

    邪戒非坚戒     贤者何用此

彼依菩萨非难之语,彼成无悲之身,正当而治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是大伞盖是此欺瞒之比丘,贤明之大臣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