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81

第七篇

第一章 尺度品

三九六 尺度本生谭

[菩萨=辅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王之教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将被述及。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王迷于不正之道,以不法治国,徴集财产使人民受苦,菩萨思对王教诫,探求譬喻,巡行各处。尔时王之寝室尚未完成,屋顶亦未修葺,只有椽木支持房尖顶。王为娱乐往御苑游步后,入于宫殿眺望,发现圆木房尖顶,心中恐其落于自己头上,外出而立,再行观望。王思:“房尖顶依止于何物,有无可依止之椽?”王问菩萨唱第一之偈:

    一肘之半房顶高    八伟达提为周围

    尸舍婆树沙罗造    如无支柱易落毁

菩萨闻此自思:“予得教诫王之譬喻。”于是唱次之偈:

    曲椽三十沙罗造    包围环绕等定置

    此等结合强抑制    房顶固定不落下

    坚忍友人性格强    依从清廉忠告家

    贤者包围不落下    椽支重荷如房顶

王闻菩萨言语之间,反省自己行动,作如次之语云:“无房顶椽何所支,无椽组合,房顶亦不能立。椽破则房顶落,恰如为不法之王,与自己之友人、辅师、军队、婆罗门、家长均不协同,与彼等不和而分离,则王权失去,王者必须正直。”恰于此时,有持磨独龙伽来者1,王云:“吾友!请食磨独龙伽。”菩萨取彼云:“大王!不知此之食法者,感觉苦酸;反之,知食法之贤者,去苦味遗其酸味,磨独龙伽之汁,食之有益。”依此譬喻,教王以集财方法,唱次之二偈:

    磨独龙伽有硬皮    小刀不切存苦味

    大王!

    切去苦皮生甘味    取去薄皮甘味失

    村落都市住贤者    不依暴力集王财

    彼等依法为生活    虽然增财不害他

王与菩萨协议往莲池,见莲花正开,色如旭光之状,不被水污染,王云:“吾友!此莲华生于水中,不被水污而立。”于是菩萨向王教谕:“王亦应如是。”为唱次之二偈:

    恰如莲华生莲池    清水之下有白根

    太阳炽热莲花放    如泥尘水不能污

    如斯行正无恶意    为清净行离恶趣

    恶行不得污斯人    如同莲池之莲华

王闻菩萨之教诫,自此以后,依正法治国,为布施等善行,成为可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时之王是阿难,贤明辅师即是我。”

注1 须陀伦树之实。

三九七 意生狮子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仕敌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之女颜象本生谭[第二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二四三页]详细说述。今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非只今日如此,前生亦有仕敌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狮子,与牝狮子一同居住,伴彼有牝牡之二儿。牡儿之名为意生,彼亦于成长后,娶一青春之牝狮,于是彼等共为五只。意生杀野兽之水牛等,持肉归养双亲及妻与妹。某日,彼于牧场见吉利雅之豺,豺不能逃避,即俯向狮子,狮子问曰:“吾友!何故如此?”答曰:“主人!予愿仕贵君。”狮子云:“甚善!汝可仕我。”于是伴彼归至自己住家之洞窟。菩萨见彼云:“意生!豺者无品行有恶癖,劝为恶事者,汝不可置彼于自己之近前。”然菩萨终不能制止。

于是,某日,豺欲食马肉,向意生云:“主人!依我等所未食之物,至今除马之外别无他物,捕马如何?”狮子:“然则马在何处?”豺:“在波罗奈之川岸。”狮子用彼之言,与彼于马在川中沐浴之时前往,捕马一匹,载于自己背脊上,急速回归至自己洞窟之入口。于是,彼之父食马肉后云:“马为王之财产,诸王等将用种种之计谋及熟练之射手射汝,食马肉之狮子不能长生,今后决不可捕马。”狮子不从父言,更又捕之。王闻狮子捕马,于城内作马之沐浴场,狮子其后又前来捕马;王使造厩于小屋之中,与水及粮秣,狮子越栅由厩中,仍来捕马。王呼速如神电之射手问曰:“汝能射狮子否?”彼云:“予能。”于是于栅之近处,狮子前来之道傍作楼以待。狮子前来,使豺立于墓地之外侧,向城中奋迅夺马而来。射手自思:“狮子来势猛烈。”彼不射狮子,于其行捕马时,负荷重物,速力迟钝,以锐利之弓由后方射之,矢由狮子之前部通过凌空飞去,狮子叫曰:“予已被射。”射手射后,弓弦鸣声如雷。豺闻狮子与弓弦之音:“予友被射将死,死者已无友情,自今以后,予仍往原森林之住所而去。”彼独言自语,唱次之二偈:

    张弓飞矢    弓弦鸣时

    予友兽王    意生被杀

    噫今如予意    走去森一端

    友谊已不存    吾生得他友

狮子急进,马落洞窟之入口,自则倒地而死,于是彼之亲族出来,彼则由伤口流血涂满全身。彼等见此为仕恶者而死,见已,父母妹妻,依次唱次之四偈:

    毕竟交恶者    命运为不荣

    意生见横死    吉利雅诱惑

    为子有恶友    父母不得喜

    为此血所蔽    意生见横死

    具有知见人    未来得幸福

    不从正友者    入恶正受恶

    自居最高位    而仕下位者

    其人较彼恶    如豺之与狮

    居于最高位    然仕下等者

    利矢贯其胸    射杀兽王狮

结分

最后等觉者言如次之偈:

    仕劣等者不久亡    从同类者不被灭

    屈身优者速向上    是故应从优己者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仕敌比丘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意生是仕敌之比丘,妹是莲华色尼,妻是谶摩比丘尼,母是罗睺罗之母,父即是我。”

三九八 须达那青年本生谭

[菩萨=青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中将为说述。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贫穷之家庭,名须达那。彼达成年后,得工资奉养双亲,父死之后养母。当时波罗奈之王,喜好狩猎,某日,王伴诸多从者,入一二由旬之广大森林,王向诸人布告:“各各站立自己之场所,凡有鹿由其处逃脱者,彼即为败于鹿者。”于是辅师等于大道傍之小屋,加以修葺与王暂居。诸人包围鹿之居处叫喊,使鹿等骚动而出。时有只羚羊奔来王所,王思射之而施矢,彼悟王之计略,知矢向大肋骨射来,急行旋转如为矢所射之状而倒地,王云:“动物已为我所射。”驰往捕捉,羚羊则跳起,如风之速而逃去。辅师及其他诸人均笑王纵羊,王急追彼,彼力尽疲弊,王以剑两断之,结缚于一杖之两端,恰如担天平之棒归来。王至一菩提树之近前自语:“予暂在此休息。”于是向彼处横卧而熟睡。

于此树上,有一再生夜叉,名摩佉提婆,居于此处,彼得毗沙门天王许可,得食来至此处之物。夜叉当王起立欲去之时,向王云:“汝且稍待,汝为我之食物。”彼捉住王手。王曰:“汝为何人?”夜叉:“予为再生夜叉,我得许可,凡来至此场所者,皆得食之。”王沉着拂退其手问曰:“今日食之耶?何时食之耶?”夜叉:“只要获得,何时皆可食之。”王曰:“今日且食此羊,将予解放,予明日送人使持饭钵前来。”夜叉:“如此不可怠忽,如不派送前来之日,予即前往食汝。”王曰:“予乃波罗奈之王,予若无有,则无人能言。”

夜叉承诺与王之约束,将王放免。王入都城向奉仕辅师说明发生之事。王问:“此事如何处理?”辅师:“大王!有无日期限制?”王:“并无日期限制。”辅师:“王之所为误矣。然王勿心忧,狱舍囚有多人。”王:“如是此事由汝处理,救予之命。”辅师:“谨遵王命。”于是每日由狱舍提出罪人持饭钵,一无所知送往夜叉之所。夜叉于食饭后,将人亦食之。不久,狱舍已经无人,王因无人前往送饭,依死之恐怖而战栗。辅师慰王曰:“人对财产之欲望较生命之欲望为强,于象背上负以千金之束:‘何人欲得此财宝,可持饭前往夜叉之处。’并击鼓作如上之宣传。”王即按辅师所言布告实行。

菩萨自思:“予之工资,只得一摩沙迦(金币一钱之二十分之一)半之数以养母。得此财宝与母,往夜叉之所,若能征伏夜叉则甚善,若不能时,予母亦可幸福度日。”彼将此事告母,母曰:“吾子!我已充分满足,我不欲财宝。”菩萨两度请求,均被拒绝。第三度,彼不问其母,彼云:“大人!请与我千金,予愿送饭。”彼取千金与母:“母亲勿忧!予征服夜叉,与人人幸福,今日正午归来,使母泪湿之颜展开笑容。”彼告母后,与王臣一同往王之近前,敬礼而立。王:“汝持饭前往耶?”菩萨:“唯然,大王!”王:“有无一同前往者?”菩萨:“大王!请赐汝黄金之靴。”王:“理由为何?”菩萨:“大王!此夜叉对立于树根地上之人,始允为其所食,予所立不属于其地,予立于靴上。”王:“其他持何而行?”菩萨:“大王!请赐汝之伞。”王:“伞为何用?”菩萨:“大王!夜叉对立于其树荫下之人,始允为其所食,予今不立于树荫之下,而立于伞荫之下。”王:“其他尚欲持何物而行?”菩萨:“大王!请赐汝剑。”王:“目的为何?”菩萨:“大王!恶魔对手执武器者心生恐怖。”王:“其他尚欲持何物前往?”菩萨:“于黄金钵中盛满王之饭菜。”王:“是何理由?”菩萨:“大王!如予为贤人之状,以土制之钵盛粗末之饭,实不相称。”王:“汝言甚善。”王以所有之物与彼,并亦提供自己之从者。

菩萨告王:“大王勿忧,予今于中午征服夜叉,使王幸福而归来。”于是携必要品而往其处,于树之近处,使诸人等待。穿黄金之靴,以剑护身,头撑白伞,于黄金之钵满盛饭菜,行近夜叉之前。夜叉眺望道路,发现菩萨,“此人与先日来者方法不同,是何缘故?”彼自思考。菩萨行近树前,以剑尖挑饭钵送至树荫之下,自则立于近荫之处唱第一之偈:

    王命送汝饭    味佳且浇汁

    摩佉提婆处    前来且进食

夜叉闻此自思:“予骗彼男入于荫中食之。”于是唱第二之偈:

    青年!浇汁之食物    持入荫中来

    青年!汝身及食物    我思共食之

于是菩萨唱次之二偈:

    夜叉!

    勿为小事    失汝大事

    怖死之人    不来送食

    夜叉!

    美味浇汁食    汝应常食之

    杀我为汝食    无人送饭至

夜叉正悟青年之所云,心中快活唱次之二偈:

    汝所语利益    青年!实为我利益

    吾今特许汝    汝须达那!多幸逢老母

    剑伞与金钵    青年!汝今可持归

    母汝汝母与    多幸可相逢

菩萨闻夜叉之谈话[思]:“予之工作成就,夜叉依予所言已被征服,多得财宝,完成向王应诺之使命。”彼感谢夜叉唱最后之偈:

    夜叉!

    汝于同族中    实为多幸福

    已完成王命    予得诸财宝

彼如斯云,更向夜叉言曰:“吾友!汝昔多为恶事,残忍而无慈悲,食他人之血肉,生为夜叉,今后不可再为杀害。”菩萨更教以守戒律能生幸福,破戒律招来不幸,当即授与夜叉五戒,并向彼云:“住于森林,汝有何益?汝来!予使汝住于城市之门,得最上之饭食。”彼与夜叉一同归去,使夜叉持剑及所有之物,到着波罗奈之都。诸人告王曰:“须达那青年伴夜叉前来。”王伴辅师出迎菩萨,使夜叉定居于都门,得最上之饮食,入城击鼓,集合众人,宣说菩萨之手段,并与以将军之地位。王自身守菩萨之教诫,为布施之善行,得成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养母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夜叉是央崛摩罗,王是阿难,青年即是我。”

三九九 兀鹰本生谭

[菩萨=兀鹰]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比丘所作之谈话。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兀鹰之胎,达成年后,使年老视力弱之两亲,栖于兀鹰之巢窟,菩萨持来牛肉之养育。或时,某猎师于波罗奈之墓地,不能中止对兀鹰设网。某日菩萨为探寻牛肉,来至墓地,足挂网上,然彼不思己之事,只虑两亲在巢:“予之两亲,将如何为生!彼等尚不知予被捉,贫而无助,于山之洞窟,渐次衰老而死。”菩萨悲痛唱第一之偈:

    两亲年老居山洞    盲目而卧如何生

    我今陷网身被捕    陷入尼利亚手中1

猎师之子闻彼之悲痛:

    兀鹰!

    何故汝悲痛    汝悲为何因

    鸟发人间语    吾从未见闻

    年老居山洞    我养吾双亲

    我陷汝手中    彼等如何生!

    距离百由旬    兀鸟见死体

    如是近网    何以不知觉?

    生命将终了    人之入灭时

    虽然近网    亦不能知觉

    年老居山洞    长时养两亲

    依吾汝被赦    幸福见亲族

    猎师!

    汝与汝亲族    共同皆欢喜

    吾于吾山洞    养育我双亲

依以上所唱之偈,猎师之子第二,兀鹰第三,顺次唱此等之偈。

菩萨由死之痛苦脱出,表感谢之意,唱最后之偈后,口中满取肉物而去,归与两亲。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养母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猎师之子是车匿,两亲是王之一族,兀鹰之王即是我。”

注1 尼利亚为猎师之子名。

四〇〇 沓婆草花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释子优波难陀所作之谈话。彼出家于佛门,舍少欲知足等之德,而有大欲望。雨安居之初,彼探寻二三之精舍,于某处遗留伞靴,某处残置杖及水瓶,于某处一人居住。彼于某田舍之精舍度过雨安居期时,向比丘云:“比丘应少欲知足。”恰如使月升空,使比丘知四依1之知足,说往贤圣族之道;比丘等闻此,舍去美丽之衣钵,而持土钵,着粪扫衣。彼于自己之住处使他人居住,雨安居终了,行自恣之戒后,彼将此等衣钵满载往祇园精舍而去。

彼于途中某森林精舍之后方,足为蔓草所挂住,彼云:“此处必有所获之物”,于是入于精舍。彼处有二老比丘度雨安居,彼等持有粗率上衣两件,华美之毛布一件,二人不能分配,见彼心喜:“尊者!予等对此属于雨安居之物,不能分配,为此我等争论,请为我等分之。”彼云:“甚善!予为分配。”粗率之上衣分与二人,云:“此为持律之我等应得之物。”彼则取毛布而去。而执著于毛布之二人长老亦与彼同往祇园精舍,向持律之比丘等谈及此事件而问曰:“尊者!持律者依掠夺而为生活,究竟被许可耶?”比丘等见优波难陀长老所得衣钵之堆积云:“汝有甚佳之手段,汝得大量之衣钵。”彼云:“诸友!何处予有手段,予为用此方法所得。”彼说明一切。

法堂中开始论议:“诸友!释子优波难陀有大爱欲,为大贪欲。”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云:“汝等比丘!优波难陀不行正道。比丘等向他人说时,先行自正,然后可教诫他人。”

    先须为自己    树立于适所

    而后教导他    贤者身不污

佛依于法句经而说此偈[第一五八],说明正道法。佛言:“汝等比丘!优波难陀非只此世,于前生亦为大贪欲,又彼不只现世掠夺财产,于前生实亦掠夺。”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川岸树之树神。尔时有名玛耶温之一只豺,娶一牝豺住于川岸之某处。某日,牝豺向牡豺云:“夫君!予起欲望,思食赤鱼。”牡豺云:“汝且静待,予为汝持来。”彼往川岸环绕步行,足为蔓草所挂,彼沿岸行进。尔时有名甘比拉洽林与阿努蒂拉洽林之两只水獭,探鱼而立于岸边,甘比拉洽林见一大红鱼,急速跳入水中,捉鱼之尾,鱼力甚强,曳彼行进。彼向其同伴云:“大鱼与我等二者合力相当,汝速来助我。”于是唱第一之偈:

    阿努第拉洽林!

    吾友汝速来    愿汝追从吾

    依吾捕大鱼    曳吾彼迅速

对方闻此唱第二之偈:

    甘比拉洽林!

    巩固愿强力    金翅鸟捕蛇

    吾助汝捕之    共同曳彼上

于是二獭一同拉赤鱼至岸上,置于陆地而杀之,彼此吵架:“汝分我鱼。”彼此不能分,置鱼而坐。恰于此时,豺来此处,彼等见彼,共同欢迎云:“沓婆草花色之友!我二人共同捕得此鱼,但不能分配,我等引起争论,请为我等等分。”于是唱第三之偈:

    沓婆草色者    吾等起争论

    请闻吾一言    吾友!为吾善调停

豺闻此言,显示自己之能力:

    我曾为裁判    处理多事件

    调停汝斗争    争论可静息

彼唱此偈,一面分配:

    阿努蒂拉洽林尾    头部甘比拉洽林

    而此中部为剩余    应属裁判官之物

豺唱以上之偈,如此将鱼分配而后云:“汝等停止争斗,可食尾与头部。”豺则口衔中部由彼二者眼前离去。彼等如失千片之鱼,坐而悲痛,唱第六之偈:

    我等如不争    食物将长有

    赤鱼除头尾    强被豺夺去

豺又自思:“今日使妻得食赤鱼。”心中欢喜,来近彼女。牝豺见牡豺归来,欢喜相迎:

    恰似刹帝利    欢喜得王国

    见夫衔满口    今日我亦喜

彼女唱此偈,问获得之方法:

    生于陆地者    如何捕水鱼

    吾夫我问尔    如何尔得彼?

唱此偈后,豺语其获得之方法,唱次之偈:

    争论生贫乏    争论灭尽财

    两獭争论败    玛耶温!汝得食赤鱼

结分

次为现等觉者之偈:

一〇

    人间起争论    正复亦如是

    彼等付裁判    人人闻教导

    彼等失财产    王之藏大增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优波难陀,獭是二人之老人,此事目击者之树神即是我。”

注1 四依谓衣服、饭食、床卧具、医药。

四〇一 达桑那国制剑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爱着前妻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比丘:“汝为烦恼之事,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确为如是。”“为何人而烦恼?”对佛之问,比丘返答言:“为前妻而烦恼。”佛言:“比丘!彼女对汝今为烦恼之原因,前生汝亦为彼女而成精神上之疾病,由死之中,生命为贤者所救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大瓦大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庭,人人称彼名为赛那伽童子。成年后,彼于得叉尸罗学习一切技术,归波罗奈之都后,为摩大瓦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于全市民之间如日月之遍知,呼为贤者赛那伽。尔时王司祭之子前来向王伺候,彼见饰以一切装饰最美之第一王妃,心为所魅,彼归宅后,何亦不食而卧,彼为友人探问而语其故。王不见司祭之子问曰:“究为何故?”王闻其故,呼彼前来曰:“予将彼女与汝七日至汝家,遇七日至第八日汝伴其归来。”彼云:“谨遵王命。”彼承诺伴妃归家,一同欢乐。彼等互爱,不告而由家门逃出往他王之领土,无人能知二人之行径,恰如船行之进路。王于城中击鼓布告,用种种方法探寻,不能得知彼女之行方。

于是王为彼女起大悲哀,心脏热而流血,自此以来,由内脏出血,病体沉重,王之名医亦不能治愈。菩萨云:“王本无病,此因不能见妃,罹患精神之疾,予当以方便愈之。”彼更向阿由拉及普古萨二贤者王之辅师询谈:“王不见王妃,罹精神之疾病,并非其他病症,我等多用手段,以方便治愈王疾。可于王庭开群众集合大会,招来知吞剑戏之人,表演吞剑,使王坐于窗际观赏,王见吞剑者将发质问:‘有无较此更难者?’吾友阿由拉请答:‘大王!“予将如是如是给与”,将更令比此为难之表演。’吾友普古萨,如王向君质问,君请向王回答:‘大王!应诺给与而不与,彼之所言无效,仅依所言,人之生活饮食均不能为;然人依言语实行,遵从约束,给与物品则为更难之事。’其后应为之事,予自知之。”于是集合大众,三人贤者往王之侧云:“大王!王庭有集合盛会,王往观赏,以解苦闷,请王驾出。”于是导王开窗御览。多人演出各各知名之技艺,有人吞三十三安古拉(英吋)尖锐之宝剑。王见之自思:“彼男吞剑,究竟有无更难表演之事,予问贤者。”彼向阿由拉质问唱第一之偈:

    达桑那国制    尖锐吸血剑

    公众面前吞    有无更难者

    我问至难事    汝应回答我

于是说明者唱第二之偈:

    锐剑完全吸人血    人由贪欲始能吞

    “予能与之”断言者    此则为更难为事

    其他一切皆易为    斯为麦加陀应知1

王闻贤者阿由拉之语自思:“‘予能与之’之言,此实较吞剑尤难。予曾言与妃以司祭之子,由是观之,予实为最难之事。”于是王心中之苦恼,渐趋融和。其次王更自思:“此究竟有无比言说:‘予能与之’更困难之事?”王与普古萨贤者交谈唱第三之偈:

    俗界与圣界    博学阿由拉

    彼对予质问    曾为予说明

    今予再问汝    贤者普古萨

    何为更难事    盼汝应答予

于是贤者普古萨答王唱第四之偈:

    非依言饮食    非依言生存

    语后不悔者    斯为更难事

    其他一切易    麦加陀应知

王闻此语自思:“‘予以妃与司祭之子’,为予先言,从其约束而与之,此予实为所难为者。”至此王之苦恼更趋融和。尔时彼思:“世无较赛那伽贤者更贤明之人,予将向彼质问。”于是王问彼唱第五之偈:

    俗界与圣界    博学普古萨

    彼对予质问    曾为予说明

    今予再问汝    贤者赛那伽

    何为至难事    盼汝应答予

于是赛那伽答王唱第六之偈:

    财宝不拘有多少    应当与之则与之

    然而施与不应悔    实为人间更难事

    其他一切皆为易    是为麦加陀应知

王闻菩萨之言深自反省:“予由自己意志,以妃与司祭之子,而因不能抑制自己之心,为烦恼所疲,此对予实不相应。若妃有爱著于予,则不能舍王国而逃,今对不爱予而逃去之女,思之何用?”如是思之,王之苦恼如莲叶之水珠,转落消失而去,恰于此瞬间,王之内脏恢愎,王于焉健康而幸福。王赞赏菩萨唱最后之偈:

    阿由拉答问    普古萨亦然

    如赛那伽者    优于一切问

王如是欢喜赞赏菩萨,与诸多之财产。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之比丘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妃是比丘之前妻,王是烦恼之比丘,阿由拉贤者是目犍连,普古萨贤者是舍利弗,赛那伽贤者即是我。”

注1 麦加陀为王之种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