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82

四〇二 果子袋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亦将被说述。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伽那迦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庭,人人称彼名赛那伽童子。成年后,彼于得叉尸罗学一切技术,归来波罗奈谒王,王置与辅师之地位,与大名誉,彼教王俗事、圣事,为一言辞具有魅力之说法者。彼使王守五戒,又使遵守布施,布萨羯磨,十善业道等之善道,于全国为诸佛出现时之状。每半月王与副王等之一切诸人,集于装饰之法堂,于法堂准备羚羊之皮椅使菩萨摩诃萨坐于中央,以佛之威严说明法要,其教如诸佛说法之状。

尔时,某年老之婆罗门为得钱而游行,彼得一千金币托付于某婆罗门之家族,彼云:“再去乞食”而离去;于彼去时,此一家族将彼之金予以消费,彼归来取金,婆罗门无力偿金,将自己之女与彼为妻。婆罗门伴妻定住于距波罗奈不远之婆罗门村,彼妻年少不能满足欲望,与年少之婆罗门为不法之行。世间之不满足者有十六种,此十六为何?海对一切之川不满、火对燃料不满、王对王国不满、愚者对恶行不满、女人对欲行和化妆及产儿三者不满、婆罗门对赞歌不满、禅定者对禅境之获得不满、有学者对名誉不满、少欲知足者对修习功德不满、努力者对得勇气之事不满、雄辩家对对话不满、知者对会众不满、信者对教团之奉仕不满、供养者对施舍不满、贤者对闻污不满、四果对见如来不满,有如是。

此婆罗门女对欲行不知满足,彼女以婆罗门为无物,毫无顾虑,欲为恶行。某日悄然而坐,其夫问曰:“吾妻!汝何为耶?”妻云:“婆罗门!予于汝家,不能工作,请召使役前来。”“予妻!予无金钱,如何召使与金前来?”“汝可得物集金伴来为用。”“予妻!如是为我准备旅行必要物品。”彼女与彼麦粉干果及麦粉软果结入皮袋之中。婆罗门游行村、市及城下,得七百金币,彼思:“有此之金,可以充分支拂仆婢之金额。”彼于归近自己之村时,于某有水之便利处,开袋食麦粉果子。彼开袋前往取水之时,某空树中之黑蛇,嗅麦粉果子之香而入于袋中,食麦粉果子盘卷而坐,婆罗门归来,未见袋中而结缚背至肩上而行。

尔时途中再生树之树神于树干之穴中云:“婆罗门!若途中汝休息时,汝将死矣,若今日归家,则汝妻将死。”言毕消失。彼回顾不见树神,彼惊惧为死之恐怖所袭,悲泣而到达波罗奈都门之处。恰于其时为十五日之布萨,为菩萨坐于装饰之法座上说法之日,大众手执香花分为数组前往听闻法话。婆罗门见此问曰:“前往何处?”答曰:“婆罗门!今日赛那伽贤者以优美之声与佛之威严说法,汝不知耶?”彼思:“贤者现在说法,予今为死之恐怖所袭,贤者能愈大之烦恼,予亦往其处听闻法语。”于是彼与彼等一同前往彼处,围绕摩诃萨,王亦参加坐于会众之端,彼则肩负麦粉果子之袋,一方为死之恐怖所袭,距法座不远之处而坐。摩诃萨则如天降恒伽河或降甘露雨说明法要,使大众闻法满足而喝采。贤者具有炯眼神目,尔时摩诃萨以五种慈悲,开启澄清之目,各方观察,眺望会众,见彼婆罗门而作如是之思:“诸多会众闻法满足而喝采,而彼婆罗门悲哀而啜泣,由其流泪,心中必有悲哀之事;予将为彼说法,使彼无忧而满足,如酸之剥落铜锖,如莲叶之滚落水滴。”于是彼云:“汝婆罗门!予为贤者赛那伽,今为使汝无有悲恼,请汝亲切交谈。”菩萨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汝心混乱根动摇    由目流泪可知晓

    汝来此处失何物    婆罗门!愿汝语我欲如何

于是婆罗门语自己痛苦之原因唱第二之偈:

    夜叉云我归    我妻今日死

    我若不归去    则我死中途

    依苦我烦恼    赛那伽!来此为说明

摩诃萨闻婆罗门之言,如海上投网,扩其智网而自思:“有情之死,原因甚多,即:有落入海中而死者,又于彼处为猛鱼所捕,或落入恒伽河为鳄鱼所夺,由树上跌落为刺所刺,种种种类之武器所伤,饮毒,跌落,由绝壁落下,或受极寒,或罹疾病等等。于此种种死之原因中,依何种原因,今日于途中休息,此婆罗门则自死,若归家则其妻死?”菩萨思考之同时,见到婆罗门肩上之袋,依彼方便善巧之智得知:“彼袋之中,必有蛇入,侵入于婆罗门朝饭之际,因食麦粉果子,未闭袋口而往饮水之时,闻果子之香而入袋,婆罗门饮水归来,不知蛇入袋之事而结袋取之而去。若彼于中途休息,于其场所食晚饭之麦粉果子,开袋置手于其中,则蛇咬彼之手而杀之,此为中途休息者致死之原因;若彼归家中,袋交与妻手,彼女欲见其中之物品,开袋置手其中,则蛇咬而杀之,此为今日归家者妻死之原因。”更依善巧方便得知:“其蛇为黑蛇,大胆而不畏,何以知之?此蛇于袋中,袋触婆罗门之一侧,自己动荡,亦不表示震惊,又于如斯会众之中,亦不显示其自己为存在之事,由此观之,可以了解其为黑蛇,大胆而不畏。”如是摩诃萨有如依天眼得见如是,又如站立之人见此袋之蛇,于王亦参加之会众中,决心依善巧方便之智答婆罗门之质问,唱第三之偈:

    考虑种种原因后    今我所云为真实

    婆罗门!

    我思汝之果子袋    人所不知住黑蛇

如是告而问曰:“婆罗门!汝之袋中有麦粉果子耶?”“贤者!袋中有之。”“今日朝饭之时食麦粉果子耶?”“唯然,贤者!”“坐于何处?”“森林树之根前。”“食麦粉果子后,前往饮水时,袋之口结否?”“贤者!袋未结口。”“饮水归来,检点袋后而结袋耶?”“贤者!我未检点而结袋。”“婆罗门!予思汝往饮水之时,因麦粉果子之香,蛇于汝不知之中入汝袋中。因此,汝放下袋,于会众之中解开袋口,退后以杖一根先向袋击打,于是蛇必抬首发音,若见黑蛇出,可以解汝之疑。”于是唱第四之偈:

    取杖击打袋    汝见二叉舌

    今解疑惑去    解袋见黑蛇

婆罗门闻摩诃萨之言,惊怖依言而行。蛇为杖所击,由袋口而出,彼眺望大众而止住。

为说明此事实,佛唱第五之偈:

    表情惊怖婆罗门    会众之中解果袋

    毒蛇被击抬镰首    爬行脱出燃怒焰

蛇抬镰首出来时,有预兆显现摩诃萨如一切智之佛:大众数千挥动衣物,无数数千拍手震响,又如密云之降雨,降七宝之雨;数千善哉之叫声,起如大地震裂之骚动。今以佛之威严,对如是之质问作答,非生之力,亦非种姓、家世、国家、名誉、财宝之力,然则为何力?乃智慧之力。有智慧之人,增知见,开圣道之门,得不死之大涅槃,得成就声闻、独觉智、三藐三菩提;于得不死之大涅槃法,惟有殊胜智慧,其他不过为智慧之从属。故如是云:

    智慧犹如星中月    谓为最胜之贤者

    戒律幸福一切法    皆为智慧之从者

依摩诃萨答如斯质问之时,某捕蛇者以口具嵌蛇,捕蛇而放入森林之中。婆罗门近于王前,向王合掌祝福,感谢王而唱半偈:

    见出贤者最高慧    最上收获为国王

彼向王表感谢之后,由袋中取出七百金币,亦向摩诃萨感谢,欲为欢喜之赠物,唱一偈半:

    汝离障碍有知见    婆罗门!汝之智慧人惊叹

    吾有七百钱    一切奉献汝

    今日救我命    我妻亦幸福

菩萨闻此唱第八之偈:

    贤者唱诸偈    不为取报酬

    婆罗门!

    财产应与汝    汝取归自家

摩诃萨如此语毕,与婆罗门一千金币,菩萨问曰:“婆罗门!汝所得之钱,将与何人?”“贤者!予为妻而得钱。”“汝妻年老抑或年少?”“贤者!予妻年少。”“若然,汝妻与他男为非行,为使非行得无顾虑,而将汝放逐出外。若汝持金归家,则汝苦心所得之金,汝妻将与自己之情人,因此,汝勿直接归家,将金放置于村外树根某处,将金隐藏而后入家。”菩萨语毕,送彼而出。

彼行近己村,将金藏于树根某处,然后回归自己家中。尔时妻与情人并坐,婆罗门立于门前云:“吾妻!”妻知彼之声,熄灭灯火开门。婆罗门入内时,妻伴情人而出,使立于门前,再行入内。见袋中无任何物,妻问曰:“汝为得物而出门,今何所得耶?”“予得一千金币。”“现在何处?”“予置于如是如是之场所,明晨取来,汝勿心忧。”妻去告彼情人,彼往夺取如自己所藏之物。

婆罗门次日前往,不见其金,往菩萨之处,菩萨问曰:“婆罗门!汝事如何?”“贤者!予金不见。”“汝告知汝妻耶?”“贤者!予曾告之。”菩萨悟其妻告知情人,菩萨问曰:“汝妻有相识之婆罗门耶?”“贤者!有之。”“汝有相识者耶?”“贤者!有之。”于是摩诃萨与七日间之费用,向彼云:“汝往,第一日邀请汝七人、妻七人,合为十四人之婆罗门加以招待飨宴,由次日以后,每日各减一人,至第七日,则为邀请汝一人、妻一人,合为二人之婆罗门与以招待飨宴。而依妻于第七日受招待之婆罗门,汝如知其任何日皆前来,请告我知。”婆罗门依言告摩诃萨:“贤者!予知任何日皆前来为食事之婆罗门。”于是菩萨与彼一同遣人呼彼婆罗门前来,问曰:“汝有否由如是如是之树根取此婆罗门一千金币之事?”“贤者!予未有取。”“予为赛那迦贤者,汝不知耶?予可将彼金取来。”彼心生恐怖而自白曰:“予实取之。”“汝如何将金处理?”“贤者!予正藏之。”

菩萨向老婆罗门问曰:“汝仍置彼女为妻耶,或娶他女耶?汝将何为?”“贤者!彼女乃我之物。”菩萨遣人取来婆罗门之金,呼婆罗门之女亦至,由盗人婆罗门之手将金交与老婆罗门之手,而盗人婆罗门与以王罚,由城市放逐,对婆罗门之妇亦与惩罚。与婆罗门以大名誉,使彼住于自己之近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树神是舍利弗,会众是佛之会众,赛那迦贤者实即是我。”

四〇三 阿提阇那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阿罗毗附近之阿伽罗婆庙时,就作草庵之规则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之宝珠颈龙王本生谭[第二五三、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中,已为说述。佛呼比丘等曰:“汝等比丘!在佛未出世以前,依外道出家之出家者,虽然由王与以施物之选择,但乞求非他人之所好,亦不与他人愉快之感,是故多不乞求。”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某街之婆罗门家,人人呼彼名为阿提赛那童子。成年开始,彼于得叉尸罗学习一切技术后,知爱欲之苦痛,出家入仙人之群,得神通力与定力。常住雪山地方,欲求盐酢,出至人里,到着波罗奈住于公园,翌日为乞食游行至王庭;王对彼之行为态度,甚为满足,呼彼近前,坐于宫殿之坛座,给与美食,食已,王由彼闻感谢之言甚喜,得彼之同意,使摩诃萨住于王庭之内,一日施行二三次之招待。

某日,王满足于法语,王云:“自王国以下,汝欲何物,请汝言之。”王使菩萨选择,菩萨不云:“请将此与我。”而其他之乞求者则云:“将此与我。”对自己所欲之物,任意乞求,王心虽不愿,但仍施与。某日国王自思:“他之乞求者或托钵僧,向予乞求‘请与我如是如是之物’,而阿提阇那自予与彼选择之时以来,任何之物,亦不乞求,彼实贤能而长于方便,予将问彼。”某日彼于早饭终了,往彼之所,坐于一方,问他人乞求与彼之不乞求之缘由,唱第一之偈:

    阿提阇那仙    乞者予不识

    结群来乞求    如何汝不求?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乞求者不乐    不与者不乐

    是故予不求    予不抱敌意

王闻此言唱次之三偈:

    乞求生活者    非时乞施物

    夺他人善行    失自己生计

    乞求生活者    以时乞施物

    他人为善行    自己得生存

    见来乞求者    贤者决不怒

    梵行者!

    予对汝爱慕    汝选一切物

如斯菩萨虽由王给与选择,但决不乞求。菩萨于王述自己之希望时,向王说示出家之道:“大王!乞求之事,为爱欲之享乐者与在家者所行之事,非出家者之所为,出家者由出家之时以来,为与在家不同之清净生活。”为说明出家之道唱第六之偈:

    智慧者不乞    信士能知之

    故圣者默立    此即彼乞求

王闻菩萨之言曰:“尊者!贤明之相从者自知与其友佳物,予亦如是如是与汝。”于是唱第七之偈:

    婆罗门!

    我与汝赤牛1    千牝与一牡

    闻汝相应法    何故不可与!

闻如是语已菩萨曰:“大王!予为一贫穷之出家僧,牛对予为无用。”菩萨与以拒绝。于是王守彼之教诫,为布施等之善行,出生为天界之身,菩萨亦为不退转之禅定者,得生于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阿提阇那即是我。”

注1 可与第三二三、梵与王本生谭之第四偈(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参照。

四〇四 猿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没入地中事所作之谈话。彼没入地中时,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与其同伴一同亡灭。”尔时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与同伴之亡灭,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是亡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猿,与五百之猿同伴相伴,住于王庭。提婆达多亦生为猿,与五百之猿同伴住于其处。某日,司祭前来庭苑,沐浴后着衣欲去时,某一恶戏之猿先来,止于庭苑入口之弧形门顶,向司祭之头上落下粪便,更又于其仰面见时,落于口中。彼于归去云:“甚善,予知有如何处分汝之方法。”向猿威胁,再行沐浴而去。猿等为彼所怨而倍受胁迫,向菩萨告语,菩萨向一千所有之猿宣告:“住于怨恨者之住所,甚为不宜,一切猿群应离此往他处。”而不从顺之猿,则与自己之同伴相伴云:“此事以后自明。”而不肯离去。菩萨则伴随同伴往森林而去。

某日,女奴隶于日下晒捣米,为山羊所食,彼女向山羊投以松火,火着山羊之体,逃往象舍附近某草屋之壁擦体,火著于草小屋,移至象舍,烧伤象舍中之象背,象医为象治疗;司祭思考捕猿之方法,巡回踱步。彼来向王伺候而坐时,王作是语云:“尊师!我等之象,多有伤者,象医不知治疗,汝知治疗之法耶?”“大王!予知。”“究应如何?”“猿之油脂最善。”“如何可得?”“王庭岂非住有多数之猿耶?”于是王命杀住王庭之猿,持脂肪来。射手前来,五百之猿,全部射杀,猿之大将虽被矢射而未倒于彼处,逃来菩萨之住所倒毙。猿等云:“彼来我等之住所而死”,彼等将此猿被射杀之事向菩萨告知,菩萨前来坐于猿群之中央云:“彼等不顾贤者之教诫,住于怨恨者之住所,正所以招致灭亡。”彼对群猿教诫唱次之诸偈:

    怨恨者住所    贤者不居住

    虽住一二夜    住者遭不幸

    愚痴人之言    信者成不幸

    只为一只猿    全群遭不幸

    愚者为群首    自信为贤者

    己为心支配    恰如猿倒事

    愚者有势力    护群为不善

    同伴赍不幸    如媒鸟之例

    贤者有势力    护群多为善

    同伴赍幸福    如同天帝释

    戒律闻思慧    自己体现者

    自己与他人    皆得齐幸福

    戒律闻思慧    思量之贤者

    支配诸群伦    一人或出家

如是摩诃萨虽为猿王,而说明应学习戒律之义务。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恶猿是提婆达多,同伴是提婆达多之同伴,贤明之猿王即是我。”

四〇五 婆迦梵王本生谭

[菩萨=弟子]

序分

此本生谭1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婆迦梵天所作之谈话。彼曾抱持邪见云:“予此状态,常住坚固,为不变不灭法,世间依此别无其他出离之涅槃。”此梵天于前世之生,曾修禅定,生广果天,于其处经过五百劫间之寿命后,生遍净天,于六十四劫间经过其处后,往生光音天,生于其处为八劫间,即于此处,彼起此之邪见。彼由高之梵天界退转之事及生于此处全无记忆之事,即因不知此二事,而抱此邪见。

世尊知彼心起如是之思,如力士于屈伸其臂之间,离祇园精舍而出现于梵天界。梵天见世尊云:“尊者!善来。得遇尊者曾来此处之机会以来,已历时甚久。尊者!予此之状态,常住坚固,为绝对不变不灭之法,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被作,由此以外,无其他最上之出离。”彼如此云已,世尊回答婆迦梵天曰:“婆迦梵天实为无智,何以故?汝以无常之存在云为常住……乃至……有其他之最上出离云为无最上之其他出离。”梵天闻此自思:“世尊向我云:‘汝如是云,汝如是云’者,世尊知我之事,对我追问不舍。”梵天恰如一软弱之盗贼,受得二三之打击即云:“何故云此?予为盗贼,则某某亦盗贼,某某亦盗贼。”彼如同举发所有之同伴,彼畏怖世尊之质问,一面举发自己之同伴,而唱第一之偈:

    瞿昙!

    七十二人为善行    超越生死实伟大

    最高智得最高善    多人最终切望者

佛闻此谈话唱第二之偈:

    婆迦!

    汝思寿命长    实汝寿命短

    梵天!

    百千无央数2    我知汝寿命

婆迦闻此唱第三之偈:

    世尊!

    我见无限物    超越生死苦

    过去我如何    制戒与德行

    世尊既知我    语我应知者

世尊教说彼过去之事端,唱次之四偈:

    将殁渴热苦    汝使多人饮3

    过去戒德行    如由眠至觉

    引导被捕被缚者    叶尼川岸汝解放4

    汝之过去戒德行    如眠至觉我记忆

    恒河之流欲溺人5    贪欲之龙望捕船

    勇持定力汝解放    化金翅鸟吓龙王

    汝之过去戒德行    如眠至觉我记忆

    汝具正智有戒行6    我名劫波为弟子

    汝之过去戒德行    如眠至觉我记忆

依佛之言,彼忆起自己所作之业,对佛感谢唱最后之偈:

    尔正知我生    又亦知他生

    尔正成佛道    教化诸众生

    尔辉神通力    正照梵天界

结分

如是佛使知佛自身之德,说法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时,一万梵天之心,离执着而由漏解脱。如是世尊成为众多梵天之保护所,由梵天界归回祇园精舍,以上所述之方法而为此法语,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袈裟衣苦行者是婆迦梵天,劫波童孺即是我。”

注1 此本生谭缺少说过去事之主分。

2 无央数(Nirabbuda)不能计数之数名。

3 注释者就此偈云,此梵天尝为苦行者住于沙漠,向经过其处之人给水。某时,有由五百之车所成之一队商,至此沙漠,迷失方向,不能获得薪水,濒临死亡,苦行者见之,依定力使恒河之水流来此处,使其傍出现森林,人人得薪水,再续旅程,注释有此一段故事。

4 注释者就此偈云,此梵天为苦行者,住于流经森林之河川所添之村。某时,盗贼袭村,捕缚村人,押往山中而行,途中使村人在外等待,彼等入窟中为食事,苦行者闻畜兽之叫声及妇女子之求救声,化为王者之姿,率大军至其处,盗贼见之而逃去,苦行者伴诸人至己村来住,注释有此一故事。

5 注释者就此偈云,此苦行者尝住恒河之畔时,诸人将二三只船结在一处,于其上设置花殿,于此处开宴,食残之饮食物投舍河中,触怒住河中之龙王。龙王化一大怪异之形出现,将欲倾覆此船,苦行者闻诸人发出惊怖之叫声,依定力化为金翅鸟前往其处,龙王见此,心生恐怖,深潜水中,诸人得以无事。注释有此一故事。

6 可与第三四六袈裟衣(kesava)行者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