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7

(一一三九)

“向汝之所说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九五页参照)……于其处而得一切知性,于诸力已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乃至(八七页以下参照)……说至于涅槃行道,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也。此是“向汝之所说示法”[之义]。

“现见即时有果”,是自可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于彼[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譬如人人于某时为布施财,于无间[直后]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时,而于斯者非此之法。于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彼[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于他处,不于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尽灭渴爱、尽灭贪、尽灭瞋、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无患恼——患恼者,是烦恼、蕴、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决无可譬于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无可譬者”,是无可譬者,无可比较者,无有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于任何,于何处,于内,于外,于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于彼者”。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于彼者    向汝之所说示法

一七

    婆罗门!虽须臾[间]    我不由彼为离住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一四〇)

“我不由彼为离住”,我不离彼佛而住,不离、不离去而非无佛。此为“我不由彼为离住”[之义]。

“婆罗门!虽须臾间”者,虽须臾、刹那、一时,16暂时、瞬时亦是。“婆罗门!”是尊敬称呼叔父。

“由有广慧之瞿昙”,以广慧为标识,以智为标识,以慧为旗帜,以慧为幢幡,以慧为主,思择多、简择多、沉思多、默考多、明了法而住,行此,多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瞿昙为彼之主。此是“由有广慧之瞿昙”[之义]。

“由广智之瞿昙”[之句中],“广”者是言地。世尊等于此地,具备广大扩展之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智慧,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正是广智者。此是“由有广智之瞿昙”[之义]。故彼婆和利婆罗门言:

    宾祗耶!虽须臾间    我由彼而不离住

    由有广慧之瞿昙    由有广智之瞿昙

一八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于彼者    为我之所说示法

(一一四一)

“为我之所说示法”[之句中],“之所”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而自正等觉[真]谛,又于其处而得一切知性,于诸力得自在性者。“说示法”[之句中],“法”者,是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为完全圆满遍净之梵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涅槃,是至于涅槃行道。说[彼法],是“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为我之所说示法”。

“现能见即时有[果]”,是自可见,无时的,可证见,导引,智识者是各自可知者。如斯是现见即时有[果]。或又于现世修习八支圣道者,于彼之[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如斯为“现见即时有[果]”。譬如人人某时布施财,于无间[直后]而非得[彼果],待[迄得果]时,于斯者非此之法。于现世为修习八支圣道者,于彼之圣道之无间直后证得[圣]果,所有、获得,不于他处,不于他世间。如斯亦是“现见即时有[果]”[之义]。此是“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者,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尽灭渴爱者,是令尽灭贪、尽灭瞋、尽灭痴、尽灭趣、尽灭生起、尽灭结生、尽灭有、尽灭轮回、尽灭轮转。“无患恼”——“患恼”者,是烦恼、蕴、行——是患恼之舍断,患恼之寂灭,患恼之舍遣,患恼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尽灭渴爱无患恼”[之义]。

“决无可譬于彼者”[之句中],“彼”者,是涅槃。“无可譬”者,是无可譬者,无可比较者,无等者,无可比肩者,不存在,不能得。“决”者,是决定,于任何,于何处,于内,于外,于内外亦是。此是“决无可譬于彼者”。故宾祗耶长老言:

    现能见即时有[果]    尽灭渴爱无患恼

    决无可譬于彼者    为我之所说示法

十九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见世尊

    过夜继续礼拜[彼]    故我思惟不离住

(一一四二)

“我以意眼见世尊”,譬如以眼眺人,见诸色、睹、眺、省思、普观,如斯我以意见佛世尊,睹、眺、省思、普观。此是“我以意眼见世尊”[之义]。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者,是夜、昼以意继续修习而不放逸。此是“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过夜继续礼拜彼”[之句中],“继续礼拜”者,是由身不断礼拜,由语不断礼拜,由意不断礼拜,由随义之行道不断礼拜,由法随义之行道不断礼拜,不断恭敬、不断尊重、不断尊敬、不断奉事、不断敬重、过昼夜、过暮。此是“过夜继续为礼拜”[之义]。

“故我思惟不离住”,我思惟修习彼佛随念[与佛]不离住,我思惟不离住,斯知、斯了知、斯识知、斯别知、此是“故我思惟不离住”[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婆罗门!”昼夜不放逸    我以意眼见世尊

    过夜继续礼拜彼    故我思惟不离住

二〇

    我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

    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

(一一四三)

“我信与喜与意念”[之句中],“信”者,是对于世尊所有信、信凭、信赖、信乐、信根、信力。“喜”者是对于世尊所有喜、悦喜、欢喜、喜悦、幸福、雀跃、适意、心之甚欣乐。“意”者,是对于世尊所有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随顺于[触等法]之意识界。“念”者,是对世尊所有念、随念……乃至(一八页参照)……正念。此是“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此等四法是瞿昙之教、佛之教、胜者之教、如来之教、阿罗汉之教不离、不去、不舍离、不失。此是“不离瞿昙教”[之义]。

“广慧者赴各方角”者,是[世尊]“趣”、行、步、过于“所有方角”,即于东方,于西方,于南方,于北方亦是。“广慧者”是广慧者、大慧者、利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择慧者。此是“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此[我]必归向于彼佛之处,向于彼处,倾于彼处,赴于彼处,信解于彼处,以彼处为主。此是“其处必是我归向”[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我信与喜与意念    此等不离瞿昙教

    广慧者赴各方角    其处必是我归向

二一

    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

    [然欲]思惟为常赴    婆罗门!我意与彼佛结合

(一一四四)

“我老而为力弱身”[之句中],是“老”者,是老、长、老年、重龄、达于老龄,“成为老”。“力弱”者,是力弱、力少、力小。此是“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身弱无至佛之处,不赴、不行、无趣至。此是“是故身无至彼处”[之义]。

“然欲思惟为常赴”,以思惟令行,以寻令行,以智令行,以慧令行,以觉令行而我赴、行、趣至。此是“然欲思惟为常赴”[之义]。

“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之句中],“意”者,是所有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随顺于[触等法]之意识界。“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者,是我意与彼佛结合、相应。此是“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我老而为力弱身    是故身无至彼处

    然欲思惟为常赴    婆罗门!我意与彼为结合

二二

    不断战栗卧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见无漏正觉者    彼乃已度于暴流

(一一四五)

“不断战栗卧泥中”[之句中],“卧泥中”者,是卧于欲泥、欲污泥、欲染、欲钩、欲热恼、欲障碍、伏卧、且横卧。此是“卧于泥中”[之义]。“不断战栗”,由爱颤而颤动,由见颤而颤动,由烦恼颤而颤动,由加行颤而颤动,由异熟颤而颤动,由恶行颤而颤动,由贪所染而颤动,由瞋怒而颤动,由痴蒙昧而颤动,由慢所结缚而颤动,由见所执取而颤动,由掉举散乱而颤动,由疑不决定而颤动,由随眠强力而颤动,由利得而颤动,由不利得而颤动,由名声而颤动,由不名声而颤动,由毁訾而颤动,由赏赞而颤动,由乐而颤动,由苦而颤动,由生而颤动,由于老而颤动,由病而颤动,由死而颤动,由愁悲苦忧恼而颤动,由地狱苦而颤动,由畜生界苦而颤动,由饿鬼界苦而颤动,人界之苦,以入胎原因之苦、在胎原因之苦、出胎原因之苦、随结生者之苦、生者之受他所支配苦、令自苦之苦、为他所苦之苦、行苦、坏苦、眼病之苦、耳病之苦、鼻病之苦、舌病之苦、身病之苦、头病之苦、外耳病之苦、口腔病之苦、齿病之苦、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17出血、糖尿病、痔痰、疙疸、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疾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炎热、与爬行类之接触[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由失[正]见之苦而颤、战栗、布动、颤动。此是“不断战栗卧泥中”[之义]。

“洲渚洲渚我漂流”者,是由师向师,由法说向法说,由众向众,由见向见,由行道向行道,由道向道,我漂流、流浪。此是“洲渚洲渚我漂流”[之义]。

“时我得见正觉者”[之句中],“时”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句之次第。“得见”者,是见、观、通达。“正觉者”,是彼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参照)……此谓佛名……与作证共同为施设者。此是“时我得见正觉者”[之义]。

“度暴流”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越度、超度、超、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八二页以下参照)……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彼无再有。此是“度暴流”[之义]。“无漏”——漏者,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四漏……此等之漏,于佛世尊被已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漏[者]。此是“无漏度暴流”[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不断战栗卧泥中    洲渚洲渚我漂流

    我见无漏正觉者    彼乃已度于暴流

二三

    譬如薄迦利    跋陀罗浮陀

    阿逻毗瞿昙    彼已为信解

    如斯宾祗耶    汝亦须信解

    然汝死领域    将至于彼岸

(一一四六)

“譬如薄迦利,跋陀罗浮陀,阿逻毗瞿昙,彼已为信解”,譬如薄迦利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于阿罗汉位;譬如跋陀罗浮陀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于阿罗汉位;譬如阿逻毗瞿昙信解,重信,以信为先,以信信解,以信为主,已达于阿罗汉位。此是“譬如薄迦利,跋陀罗浮陀,阿逻毗瞿昙,彼已为信解”[之义]。

“如斯汝亦须信解”,如斯汝亦出信、放、放出、现出、置。[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出信“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放、放出、现出、置。此是“如斯汝亦须信解”[之义]。

“然宾祇耶!汝死领域,将至于彼岸”。“死之领域”者,是烦恼、蕴、行。“死之领域之彼岸”者是不死、涅槃。[即]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然宾祇耶汝死领域,将至于彼岸”,此汝将至彼岸、到达、触达、作证。此是“然宾祇耶汝死领域,将至于彼岸”[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薄迦利    跋陀罗浮陀

    阿逻毗瞿昙    彼已为信解

    如斯宾祗耶    汝亦须信解

    然汝死领域    将至于彼岸

二四

    而由闻牟尼之语    我益信乐此[佛教]

    开烦恼蔽无栽(顽迷)    具应辩之正觉者

(一一四七)

“我益信乐此”者,是我益信乐此,信、信解、信赖。[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我益信乐,信、信解、信赖。此是“我益信乐此[佛教]”[之义]。

“而由闻牟尼之语”[之句中],牟尼者,是言智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九〇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而由闻牟尼之语”,由闻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把取、保持、观察。此是“而由闻牟尼之语”[之义]。

“正觉者开烦恼蔽”[之句中],“蔽”者,是爱蔽、见蔽、烦恼蔽、恶行蔽、无明蔽之五蔽。彼等之蔽佛世尊已所开、摧破、害破、舍断、正断,令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开蔽”[者]。18“正觉者”,是彼佛世尊……乃至(二七三页以下参照)……此谓佛名……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正觉者开烦恼蔽”[之义]。

“无栽具应辩”[之句中],“无栽”——贪是栽(顽迷),瞋是栽,痴是栽,忿是栽,恨是栽……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栽——此等诸栽于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多罗树之截顶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栽”。“具应辩”,是(一)对教说具应辩者,(二)对遍问具应辩者,(三)对证得具应辩者之三具应辩者。

(一)对教说应具辩者云何?于此或者是佛语。[即]如为学得契经、祗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依(彼之)教说而[具应辩者]应辩。此是“对教说应具辩者”。

(二)对遍问应具辩者云何?于此某者19遍问有关义、所知、相、原因、处非处(理非理)而遍问,依彼遍问而[应具辩者]应辩。此是“对遍问应具辩者”。

(三)对证得应具辩者云何?于此某者证得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神通,彼知义、知法、知词(文法),[应具辩者]对于知义者应说义,知法者应说法,知词者应说词。对此等[义、法、词]三者之智是应辩无碍解。世尊具此应辩无碍解,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具应辩”。

亦无有教说,亦不遍问,亦未所证得者[应具辩者]将如何应辩。此是“无栽应能具应辩”[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而由闻牟尼之语    我益信乐此[佛教]

    开烦恼蔽无栽(顽迷)    具应辩之正觉者

二五

    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师对诸质问    修令告其终

    有疑问人人    公言无疑问

(一一四八)

“知通超天者”[之句中],“天”者,是(一)世俗天、(二)生起天、(三)清净天之三天。(一)世俗天者云何?王、王子、王后。此等言世俗天。(二)生起天者云何?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及彼上之天。此等言生起天。(三)清净天者云何?是如来之弟子诸阿罗汉漏尽者及辟支佛。此等言清净天。知通“20世尊是超世俗天中之天者”,知通“超生起天中之天者”,知通“超清净天中之天者”、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通超天者”[之义]。

“知彼此一切”,世尊知、了知、触知、已通达自己及他人之超天法。(一)自己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随顺行道、无害敌行道、随义行道、随法行道、诸戒完成、诸根守护、对食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处……乃至……八支正道。此等言自己超天之法。(二)他人超天之法者云何?是正行道……乃至(前说参照)……八支圣道。此等言超天之法。如斯世尊知、了知、触知、已通达自己及他人超天之法。此是“知彼此之一切”[之义]。

“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世尊对彼岸道之诸质问,终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群集之诸质问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宾祗耶之诸质问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对帝释之诸质问、非人之诸质问、比丘之诸质问、比丘尼之诸质问、优婆塞之诸质问、优婆夷之诸质问、王之诸质问、刹帝利之诸质问、婆罗门之诸质问、毗舍之诸质问、首陀之诸质问、梵天之诸质问,以令告其终、告终边、告断灭、告终止。此是“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师是师(队商)。世尊是队商主(导师)。譬如队商主为诸队商度难所,度盗贼难所,度猛兽难所,度饥馑难所,度无水难所,上度,下度,[到达安隐地],如斯世尊为队商主,为诸有情令度难所、度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之难所、度贪执、度瞋执、度痴执、度见、烦恼、恶行执,令上度、下度、到达不死、涅槃之安稳地。如斯世尊是队商主。或又世尊是导者、调伏者、指导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观者、令信乐者。或又世尊是未起道之令起者、未生道之令生者、未说道之宣说者、知道者、解道者、达道者。又现今,随从道诸声闻(弟子)仿世尊具备诸德而住。如斯世尊是队商主(导师)。此是“师对诸质问,终令告其终”[之义]。

“有疑问人人,公言[无疑问]”者,有疑问而来者令至无疑问,有困惑而来者令至无困惑,有迷惘而来者令至无迷惘,有疑而来者令至无疑,有贪而来者令至离贪,有瞋而来者令至离瞋,有痴而来者令至离痴,有烦恼而来者令至无烦恼。此是“有疑问人人,公言无疑问”[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知通超天者    知彼此一切

    师对诸质问    修令告其终

    有疑问人人    公言无疑问

二六

    无可譬之物    决为无所有

    不摇与不动    [不死之涅槃]

    确切我将至    兹我无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认受

(一一四九)

“不摇与不动”[之句中],“不摇”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不摇”者,由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而不动摇常、恒、不变易法。此是“不摇”。“不动”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不认生起,对无所衰灭者,确承认为常、恒、常恒、不变易法涅槃。此是“不摇与不动”[之义]。

“无可譬之物,决为无所有”[之句中],“所之”者,是涅槃。“无有可譬之物”,无可譬之物,无可比较之物,无相等之物,无可比肩之物,不存在,不能得。此是“无有可譬之物”。“决”者是决定,于任何、于何处、于内、于外,于内外亦是。此是“无可譬之物,决为无所有之”。

“确切我将至。兹我无有疑”[之句中],“确切我将至”者,是确切我将至,将到达,将触达,将作证。此是“确切我将至”[之义]。“兹我无有疑”,关于得此涅槃,无疑问、无疑、无迷惘、无疑惑、不存在、不能得,[疑]已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确切我将至,兹我无有疑”[之义]。

“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认受”[之句中],“如斯能认受”者,是如斯省察我。“我心令信解”者,是向于涅槃,倾于涅槃,赴于涅槃,信解涅槃。此是“我心令信解,如斯能认受”[之义]。故宾祗耶长老言:

    无可譬之物    决为无所有

    不摇与不动    [不死之涅槃]

    确切我将至    兹我无有疑

    我心令信解    如斯能认受

彼岸道[之义释]毕

注1 龙象(nago)在于Sn.有natho。

2 增上慢(adhimano)在底本虽有avamano,今由PTS 本及MNd.80之同文而改正。

3 关于十随烦恼PTS.II,101f;Vm.633参照。

4 十一欲有是指六欲天及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五界。

5 有白盖(setacchattam)底本虽有setapaccattam今从PTS 本。

6 胜(pavara)在底本PTS 本亦虽有pavadata意义不通。今假pavara 读之。

7 增恚寻(byapada-vitakka-vaddhanam)在底本虽只有byapada,以下之句已脱落者。

8 以下之二偈由Sn.740-741==A.II,10==It.p.9;109之引用。MNd.455;CNd.320等参照。

9 本偈出曜经卷五(大正藏四、六三六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八c)等参照。

10 本偈由S.I,168;186之引用。MNd.456;CNd.320;杂阿含一一八九经(大正藏二、三二二b),别译杂阿含一○二经(大正藏二、四一○c)参照。

11 本偈由S.I,195==Thag.1249之引用。CNd.208;杂阿含一二一一经(大正藏二、三二九c以下),别译杂阿含二二八经(大正藏二、四五七c)参照。

12 默考多,以明暸而住(samokkhayana-bahulo dhamma-vibhuta-vihari)在底本及PTS本虽有sammokkhayanadhammo vibhuta-vihari,今如上记而读。

13 本偈由S.I,42之引用。杂阿含一○二二经(大正二、二六六b),别译杂阿含二四九经(大正二、四五一b)参照。

14 虽暂时亦虽瞬时(vassam api attham api)vassa 又于attaha 无少时之意义。此等恐由其它某等语之误而传者。今假用暂时、瞬时之译语。

15 以前之注12参照。

16 以前之注14参照。

17 出血(Lohitapittena)在底本虽有Lohitena pittena 是错误。

18 正觉者(sambuddho)在底本虽有buddho今从Sn.之语句改正。

19 遍问(paripucchako)在底本虽有paripucchita今由MNd.234之同文个所而改正。

20 以下之文所谓“知通超天之物”作为Sn.之文句说明,虽如所思之不恰当,在底本如此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