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1

(五四)

“乐群集者时解脱,无有可至道理事”者,世尊即斯说:“48阿难!有比丘,喜群集,乐群集,耽于群集之乐,喜众,乐众,喜悦众,只要耽于众之乐,‘[彼]欲得所有出离之乐,远离之乐,寂止之乐,正觉之乐,容易得,简单得’无有此道理。然,阿难!彼比丘若远离众而独住,彼比丘能期待此事。[即]‘[彼]欲得所有出离之乐,远离之乐,寂止之乐,正觉之乐,欲得彼之乐,容易得,简单得’有此道理。阿难!有比丘,喜群集,乐群集,耽于群集之乐,喜众,喜悦众,只要耽于众之乐,‘[彼]时心解脱,又可具足非时不动[心解脱]而住者’无有此道理。然,阿难!若彼比丘远离众而独住,彼比丘能期待此。[即]‘[彼]时心解脱,又具足可于非时不动[心解脱]而住者’有此道理。”此是“乐群集者时解脱,无有可至道理事”[之义]。

“然遵日种佛之语”[之句中],日者,是太阳。彼[太阳之]姓是瞿昙。辟支佛之姓亦是瞿昙。由彼之辟支佛由于姓是太阳之亲戚、姓是亲戚。故辟支佛是日种。遵日种(佛)之语者,是闻日种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把取、保持、观察。此是“然遵日种佛之语”。“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乐群集者时解脱    无有可至道理事

    然遵日种佛之语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一

    超越战斗邪见事    达正决定获得道

    不被导我起[觉]智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五)

“超越战邪见事”[之句中]者,“战见事”者是二十事有身见。[即]于无闻之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达圣法,不受教导于圣法中,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法,不受教导于善人法中,(一)观我是色,(二)[观]我是有色,(三)[观]我中有色,(四)[观]色中有我,(五)~(八)受,(九)~(十二)想,(十三)~(十六)行,(十七)观识是我,(十八)[观]我是有识,(十九)[观]我中有识,(二十)[观]识中有我。所有如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所、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于不如实之如实执,乃至为六十二恶见。此是战见事。“超越”者,是超越战见事,越度、正越、离越。此是“超越战邪见事”[之义]。

“达正决定获得道”[之句中],“决定”者,是四[沙门]道、八支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具备四圣道、正达、得达、触达、作证是“达于决定”。获得道者,是得道,获得道,得达道,触达道。此是“达正决定获得道”[之义]。

“不被他导我起智”者,彼辟支佛起智、生起、生、发生、现前。[即]起“一切行是无常”之智、生起、生、发生、现前。“一切行是苦”……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起“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之智、生起、生、发生、现前。此是“我起智”[之义]。“不为他导”,彼辟支佛不被他导,由他不能得,不缘于他,不行结缚于他,[自]如实知、见、不蒙昧、有正知、有念虑。[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二八页以下参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不被他导,由他不能得,不缘于他,不行结缚于他,自如实知、见、不蒙昧、有正知、有念虑。此是“不被他导我起智”[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超越战邪恶见事    达正决定获得道

    不被导我起[受]智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二

    动贪诡诈渴欲无    除覆(伪善)恶浊痴

    无意乐[渴爱]于世间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六)

“动贪、诡诈、渴欲无”[之句中],“动贪”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彼动贪、贪是彼辟支佛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在辟支佛是不动贪。“无诡诈”者,[诡诈]有三诡诈事。[即](一)称为资具受用之诡诈,(二)称为威仪之诡诈,(三)称为周边语之诡诈。

(一)称为资具受用之诡诈者云何?于此诸居士为[布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比丘。彼比丘有恶欲而败于欲,有欲求,由欲得更多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资具药品之欲念而[更]拒绝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彼斯言:“于沙门高价衣服有何用”?沙门由冢墓或又由尘堆,或又由店前拾集褴褛而作僧伽梨衣方为应着,若此乃相应。于沙门上等之食物有何用?沙门行乞,由团食而营生活,若此乃相应。于沙门上等之卧坐有何用?沙门是树下住者又或露地住者,若此乃相应。于沙门高价之病者资具药品有何用?沙门以[牛之]腐尿又或阿梨勒果片药,若此乃相应。为此着粗糙之衣服,摄粗糙之食物,受用粗糙之卧坐所,受用粗糙之病者资具药品。诸居士如斯思考此彼“此沙门少欲而知足,独居而不杂[于众],是励精进之头陀行者”,愈益将[布施]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彼如斯言:“由三者之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即]由信之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由施物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由应施者(圣者)之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于汝等有此之信。又此施物之存在。而我是受者。若我不受,汝等将失福。于我此之[施物]无用。然为怜愍汝等故我受[施物]。由此而多之衣服亦受,多之食物亦受,多之卧坐所亦受,多之病者资具药品亦受。(而彼时示涩面而似有麻烦之态度)。如斯所有涩面、颦蹙、诡诈、诡瞒、诈欺,此言为“称资具受用之诡诈”。

(二)称威仪之诡诈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败于欲,意欲[由他之]尊敬,“若为斯,人人将尊敬我,为装[如得阿罗汉果]而步行,装而立,装而坐,装而卧,愿求[将见得阿罗汉果人]而步行,愿求而立,愿求而坐,愿求而卧,如入定者而步行,如入定者而立,如入定而坐,如入定者而卧,为欲使他见而为禅定”。如斯所有威仪之假立、建立、涩面、颦蹙、诡诈、诡瞒、诈欺,此言“称为威仪之诡诈”。

(三)称周边语之诡诈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而败于欲,意欲[由他之]尊敬,“若如斯者人人将尊敬我”,依据圣法而言诈。[即]语:“着如斯衣服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持如斯钵、铜碗、水瓶、滤水器、键,履履物,着带,着腰纽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有如斯和尚有如斯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有如斯同于阿阇梨和尚者(弟子兄弟)、同阿阇梨者(同门)、有友人知己、同辈、朋友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如斯住精舍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如斯住于单屋顶家、住于台观、住于平屋、住于山窟、住于洞穴、住于小屋、住于重阁、住于楼房、住于圆屋、住于宝库、住于集会所、住于假屋、住于树下所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或又有恶染之心而屡屡涩面,为大诡诈,为大多言,由口[巧言]而得[他之]尊敬者如言:“此沙门(我)如斯寂静住等至(禅定),为甚深、秘密、微妙、隐蔽、为出世间而与空相应之论”。如斯所有涩面、颦蹙、诡诈、诈欺,此言为“称为周边语之诡诈”。

彼辟支佛舍断此等三诡诈,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故彼辟支佛是无诡诈。

“无渴欲”[之句中],渴欲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此渴欲爱为彼辟支佛所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故彼辟支佛是无渴欲。此是“无动贪、诡诈、渴欲”[之义]。

“无覆除去恶浊、痴”[之句中],“覆”者,是所有覆、覆伪、为善、嫉视、嫉视业。“恶浊”者,贪是恶浊,瞋是恶浊,痴是恶浊,忿、恨、覆、恼……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恶浊。痴者,是对苦而无智、对苦集而无智、对苦灭而无智、对至苦灭之道而无智、对前际无智、对后际无智、对前后际无智、对此缘性之缘起诸法无智,所有如斯无智、不见、不现观、49不随觉、不正觉、不通达、不潜入、不沉潜、不正观、不观察、不现见业、恶慧、愚、痴、痴蒙、痴昧、无明、无明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闩、痴、不善根。彼辟支佛覆、恶浊、痴亦已唾弃、除去、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故彼辟支佛已“无覆、除去恶浊与痴”。

“无有意乐于一切世间”[之句中],意乐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于一切世间”者,是于一切恶趣世间、一切人世间、一切天世间、一切蕴世间、一切界世间、一切处世间。

“无有意乐于一切世间”,于一切世间而无有意乐,无有渴爱,无有渴欲。此是“无有意乐于一切世间”[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动贪诡诈渴欲无    除覆[伪善]恶浊痴

    无意乐[渴爱]于世间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三

    住着邪曲不见义    [十事]恶友应回避

    依着放逸不可习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七)

“恶友应回避”[之句中],恶友者,是(一)不布施,(二)不献供,(三)不祭祀,(四)无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无此世,(六)无他世,(七)无母,(八)无父,(九)无化生有情,(十)无正生活于世间、正行道、且无自通达作证于此世他世而向(世人)宣说之沙门、婆罗门,所具备十事邪见之彼朋友。此是“恶朋友”。恶友应迴避者,是须回避恶朋友、离避、回避。此是“恶友应回避”[之义]。

“住着邪曲不见义”[之句中],“不见义”者,是不布施、不献供……乃至(前方参照)……无自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说之沙门、婆罗门,所具备十事邪见彼朋友。此是“不见义”。“住著于邪曲”者,住着邪曲之身业,住着邪曲之语业,住着邪曲之意业,住着邪曲之杀生,住着邪曲之偷盗,住着邪曲之邪欲行,住着邪曲之妄语,住着邪曲之两舌,住着邪曲之恶口,住着邪曲之绮语,住着邪曲之贪欲,住着邪曲之瞋恚,住着邪曲之邪见,住着邪曲之诸行,住着邪曲之五种欲,着、系着、近着、缚着而信解。此是“住着邪曲不见义”[之义]。

“依着、放逸不可习”[之句中],“依着”者,是求诸欲、觅求、遍求、行此、屡屡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以此为主者。此是欲依著者。又由渴爱而求诸色所遍求者,由渴爱而所获得者,由渴爱而所受用诸色者,受用诸声、香、味、触、行此,屡屡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以此为主者亦是此欲依著者。“放逸”[之句中],放逸者是对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又谓对五种欲心之放纵、放纵之遂行,又对诸善法之修习不作恭敬、不作永续、不作持续、委缩行、将行欲放弃、责任之放弃、不习行、不修习、不多作、不受持、不专念,放逸。即如斯所有放逸、放慢、放慢性。此言为放逸。自依着、放逸不可习者,不可习于依著者,不可向放逸者习[彼等之行为],不可习行、不可常习、不可行、不可共行、不可正持而动作。此是“自依着、放逸不可习”[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住着邪曲不见义    [十事]恶友应回避

    依着放逸不可习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四

    应交持法多闻友    交具伟大应辩友

    调伏疑惑了知义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八)

“应交持法多闻友”[之句中],“多闻”者,是多闻而持闻,以积闻。[即]说完全圆满遍净梵行之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彼诸法,多闻(忆)持斯诸法,以语通晓,以意观察,以见通达。持“法”者,是持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之法者。“应交持法多闻[友],应交多闻而且持法之友,应习、应习作、应常习”。此是“应交持法多闻[友]”[之义]。

“交具伟大应辩友”[之句中],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而伟大之友。具应辩者,是(一)对教说而具应辩者、(二)对遍问而具应辩者、(三)对证得而具应辩者之三具应辩者。

(一)对教说而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学得佛语,[即]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彼依[其]教说而[具应辩者]应辩。此是对教说之具应辩者。

(二)对遍问而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有关义、所知相、原因、处非处、50遍问而依彼之其遍问而[具应辩者]应辩。此是对遍问之具应辩者。

(三)对证得而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证得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神通、彼若知义、知法、知词(文法)者应说法,知词者应词。对此等[义、法、词]三者,智是应辩无碍解。彼辟支佛具此应辩无碍解,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辟支佛是“具应辩者”。

亦无有教说,亦不遍问,亦无所证得者,[具应辩者]将何以应辩?此是“交具伟大应辩友”[之义]。

“调伏疑惑了知义”,了知自义者,是了知他义,了知俱义,了知现世之义,“了知”者是了知来世之义、知通、知、考量、度知、辩知、明了,调伏疑惑者,是折伏、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调伏疑惑了知义”[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应交持法多闻友    交具伟大应辩友

    调伏疑惑了知义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五

    世间戏乐与欲乐    不庄严而不期待

    实语者离严饰处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九)

“世间戏乐与欲乐”[之句中],“戏”者,是身戏与语戏之二戏……乃至(三三九页参照)……此是身戏……乃至(三三九页参照)……此是语戏。“乐”者,此是满悦之语。“欲乐”者,世尊即如斯说:“51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欲。五者云何?是好,望,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及]好,望,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身所识之触。诸比丘!此是五种欲。诸比丘!缘此五种欲而生喜乐。此是欲乐”。“世间”者,是人世间。此是“世间戏乐与欲乐”[之义]。

“不庄严而不期待”者,以世间之戏、乐与欲乐[而自]不庄严,不期待[彼]而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不庄严而不期待”。

“实语者离严饰处”[之句中],“严饰”者,是二严饰。[即](一)在家者之严饰,(二)非家者之严饰。

(一)在家者之严饰者云何?是发须、华鬘、薰香、涂料、璎珞、饰物、衣服、装饰、头巾、涂香、按摩、沐浴、洗发剂、镜、眼药、华鬘涂油、白粉、口红、腕环、发饰、杖、棒、伞盖、有彩色履物、头巾、扇、长短之白衣等。此是“在家者之严饰”。

(二)出家者之严饰者云何?是美饰之衣服、美饰之钵、美食、卧坐所,又此污秽身外部诸资具之美饰、严饰、奢侈、贪求、贪求性、浮薄、轻佻。此是“出家者之严饰”。

“实语者”,彼辟支佛是实语者、遵真实人、实直人、世人可信赖人[辟支佛是实语者]而远离严饰处,离去、舍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实语者离严饰处”[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世间戏乐与欲乐    不庄严而不期待

    实语者离严饰处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六

    亦子亦妻亦父母    财宝谷物亦亲类

    各各诸欲亦舍断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〇)

“亦子亦妻亦父母”[之句中],子者,是自所生子、乳母所育子、领养之子、徒弟子之[四种]子。妻者,妻也。父者,所有之男亲。母者,是所有之女亲。此是“亦子亦妻亦父母”[之义]。

“财宝谷物亦亲类”[之句中],财宝者,是真珠、宝珠(摩尼)、琉璃、螺贝(车渠)、宝石、珊瑚、银、金、赤珠、玛瑙。谷物者,是言前食与后食。前食者,是米、粳、麦、小麦、稷、豆、稗。后食者,是羹汤[之蔬菜]。亲类者,是四亲类。[即](一)亲戚亦是亲类。(二)同姓者亦是亲类。(三)友人亦是亲类。(四)同习艺者亦是亲类。此是“财宝谷物亦亲类”[之义]。

“各各诸欲亦舍断”[之句中],“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事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烦恼欲。“诸欲亦舍弃”者,是遍知事欲,舍烦恼欲、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诸欲亦舍断”。“各各”者,是由须陀洹道所舍断之诸烦恼,此不再来、不返、不还来。由斯陀含道所舍断之诸烦恼、由阿那含道所舍断之诸烦恼、由阿罗汉道所舍断之诸烦恼,此不再来、不返、不还来。此是“各各诸欲亦舍断”[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亦子亦妻亦父母    财宝谷物亦亲类

    各各诸欲亦舍断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七

    此[受无]缚着    兹之可乐小

    [如此]快味少    兹有多之苦

    知此为52痈与    此之觉慧者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六一)

“此缚着,兹之可乐小”[之句中],“缚着”者亦言钩、食啄、悬着、碍着、此是五种欲之同义语。“兹之可乐小”[之句中],“可乐”者,世尊即如斯说:“53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欲”。五者云何?是喜好、欲望、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及]喜好、欲望、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身所识之触。诸比丘!此是五种欲。此乐少。此乐是下贱,此乐是卑贱,此乐是苦。此是“缚着,兹之可乐小”[之义]。

“快味少,兹有多之苦”[之句中],“快味少”者,是“54世尊说欲有多苦,有多恼,于兹有多过患。世尊说欲如骨锁。世尊说欲如藁之炬火。世尊说欲如信用物。世尊说欲如树果。世尊说欲如屠杀场。世尊说欲如剑㦸。世尊说欲如蛇头55,有多苦,有多烦恼。于兹有多过患”。此是“快味少,兹有多苦”[之义]。

“知此痈与觉慧者”[之句中],“痈”者亦言钩、食味、悬着、碍着、此是五种欲之同义语。“与”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知此痈与觉慧者”,“觉慧者”者,是贤者、具慧者、有觉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知[此]是痈睡,知是钩,知是食味,知是悬着,知是碍着,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此痈与觉慧者”[之义]。“应如犀角之,可为独游行”。故彼辟支佛言:

    此[受乐]缚着    兹之可乐小

    [如此]快味少    兹有多之苦

    知此为痈与    此之觉慧者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二八

    如水中鱼破坏网    舍断[十]结结破裂

    如火燃烧不返已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二)

“结破裂”[之句中],“结”者,是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有贪结、嫉结、悭结、无明结之十结。“破裂结”者,是裂十结、破裂、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破裂结”[之义]。

“如水中鱼破坏网”[之句中],“网”者,丝之网。“水”者,水也。鱼(行水中物)是鱼。如[鱼]如斯破网、破坏、裂、割裂、破裂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于网]是爱网与见网之二网……乃至(四〇页参照)……此是爱网……乃至(四〇页参照)……此是见网。彼辟支佛已舍断爱网,舍遣见网,爱网之舍断故,见网之舍遣故,彼辟支佛不着色、不着声、不着香……乃至(一七七页参照)……不着见闻觉识之诸法,不执、不缚、出离此,弃遣、离脱、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水中鱼破坏网”[之义]。

“如火燃烧不返已”,譬如由藁与薪有燃之火,行[燃]不返,如斯彼辟支佛,由须陀洹道而所舍断之烦恼不再来,不返,不归来,由斯陀含道所舍断之烦恼,由阿那含道所舍断之烦恼,由阿罗汉道所舍断之烦恼不再来、不返、不归来。此是“如火燃烧不返已”[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如水中鱼破坏网    [舍断]结破裂

    如火燃烧不返已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九

    眼向下投无彷徨    护持诸根守[制]意

    无流漏[而火]不烧    应可独行如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