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2 因缘相应 7-8

第七 大品

第一 无闻(之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此四大所造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身,可见为增、灭、取、舍者。

然则无闻之凡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诸比丘!称此是心、是意或是识者,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无闻之凡夫,长夜着于有我所,取着于‘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乃我之自我。’

然则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较以心为我,是尚可。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现住于一年、住于二年、住于三年、住于四年、住于五年、住于十年、住于二十年、住于三十年、住于四十年、住于五十年、住于百年、或住于更长年。诸比丘!然称此为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诸比丘!譬如弥猴徘徊森林中纵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诸比丘!同此,称此是心、意、识者,亦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诸比丘!是以多闻之圣弟子,对缘起当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由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于色生厌意,于受亦生厌意,于想亦生厌意,于行亦生厌意,于识亦生厌意。生厌意故厌离,离贪故解脱。于解脱得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第二 无闻(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此四大所造之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见为增、灭、取、舍。然则无闻之凡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诸比丘!称此是心、意、识者、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长夜着于:‘此是我所,’取着于‘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自我。’然则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较以心为我尚可。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现住于一年、住于二年、住于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住于百年、或住于更长年。诸比丘!然称此是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诸比丘!是以多闻之圣弟子,对缘起当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

诸比丘!缘乐所受之触生乐受,由其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乐所受之触所生之乐受灭,而止息。

诸比丘!缘苦所受之触生苦受,由其苦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苦所受之触所生之苦受灭,而止息。

诸比丘!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生不苦不乐受。由其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所生不苦不乐灭,而止息。

诸比丘!譬如二木相磨,和合生烟、生火。其二木离散者,则由其所生之烟灭,而止息。

诸比丘!同此,缘乐受之触生乐受,由其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乐所受之触所生乐受灭,而止息。

缘苦所受之触……

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生不苦不乐受。由其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所生不苦不乐受灭,而止息。

诸比丘!如是多闻之圣弟子,于触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想、于识生厌意。生厌意故厌离,离贪故解脱,于解脱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第三 子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此等之四食。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诸比丘!应知如何是搏食耶?

诸比丘!譬如有夫妇二人,持少量之粮食,行于旷野之道。彼等夫妇爱念者唯有一子。

诸比丘!彼时夫妇二人来旷野时,少量之粮食乏尽、旷野尚余未竟之旅。

诸比丘!彼时彼夫妇二人作如是思念:‘我等少量之粮食尽,而此旷野之旅尚余未竟,我等宁杀此爱念之子,作成干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以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勿令三人皆死。’

诸比丘!彼时彼夫妇二人,杀其爱念之子,作成干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彼等食子之肉,捶胸曰:‘吾子于何处耶?吾一子于何处耶?’

诸比丘!汝等对其如何思惟耶?彼等为嬉戏而食欤?或为爱乐而食欤?或为嗜美而食欤?或为肥满而食欤?’

‘大德,皆非然。’

‘诸比丘!彼等为行旷野而欲食子肉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同此,我谓搏食不可不知。诸比丘!知搏食时,于五妙欲知贪。于五妙欲知贪时,成其结,为结所缚之圣弟子,再还来此界。

诸比丘!如何可知触食耶?

诸比丘!譬如一无皮之牛,欲依住于道路之端,依道路之端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于树下,依树下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于水中,依水中之生物,啖其牛。依住于虚空,依虚空之生物,啖其牛。诸比丘!彼无皮之牛,依住之处,则为依止其处之生物所啖。诸比丘!同此,我谓触食不可不知。

诸比丘!知触食时,知三受,知三受时,我谓圣弟子更不可为。

诸比丘!如何应知意思食耶?

诸比丘!譬如一炭火坑,深超人身,炭火充满,无烟而炽燃。尔时一人,欲生不希死,欲乐厌苦。时有二力士各以手将彼捉住,将投入炭火坑中。诸比丘!尔时,彼人之心远矣,将思愿远矣,大望应远。

所以者何?诸比丘!彼人作是念:‘我堕此炭火坑中,因其入死,至死为苦。’诸比丘!同此,我谓意思食不可不知。

诸比丘!知意思食时,知三爱;知三爱时,我谓圣弟子更不为。

诸比丘!如何应知识食耶?

诸比丘!捕犯罪之盗贼,送至王前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到。’王宜科彼以所欲之刑罚。王如是谓于彼等曰:‘且去!汝等将此人以百矛相击。’清晨则再加其百矛。

时至日中,王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等云曰:‘且去!于日中对彼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日中以百矛击彼。

届时,王于暮时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曰:‘且去!汝等将彼人于暮时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暮时对彼以百矛相击。

诸比丘!对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因一日被三百矛击打,已经验苦、忧耶?’

‘大德!以一矛相击,即已经验苦、忧矣,何云经三百矛击打耶?’

‘诸比丘!同此,我谓不可不知识食。

诸比丘!知识食时,知名色,知名色时,我谓圣弟子更不可为。’

第四 有贪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四食。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诸比丘!若于触食,……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于其有识之住、有增长。有识住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我谓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诸比丘!譬如染工或画师、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以茜,善磨于板上,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妇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诸比丘!同此,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诸比丘!若于触食,……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则而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诸比丘!若于触食,……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诸比丘!譬如宫殿或楼阁,北、南、西边有窗。太阳上升时,光由高入,照何处耶?’

‘大德!照西壁。’

‘诸比丘!若无西壁,照何处耶?’

‘大德!照大地。’

‘诸比丘!若无大地,照何处耶?’

‘大德!照水。’

‘诸比丘!若无水,照何处耶?’

‘大德!则不照任何处。’

‘诸比丘!同此,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

诸比丘!若于触食,……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识住、无增长。因无识住、无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之生、老死。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第五 城邑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觉,为菩萨时,曾作此念:‘此世间实陷于苦恼,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将再生。然却不知此老死苦之出离。实则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离耶?’

诸比丘!然则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缘何有老死耶?’

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爱……有受……有触……有六处?……有名色耶?缘何而有名色耶?’

诸比丘!依正思惟,于我而生慧悟得:‘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识?缘何有识耶?’

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识,缘名色而有识。’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此识由此以还,无超进名色,于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将再生。即缘此名色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老死,因何之灭而有老死之灭耶?’

诸比丘!尔时,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生故无老死,因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生……无有……无取……无爱……无受……无触……无六处……无名色,因何之灭而有名色之灭耶?’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识故无名色,因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识,因何之灭,而有识之灭耶?’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名色故无识,因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达菩提。即:由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由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由六处之灭,而有触灭。……’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是灭、是灭’,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兰若林,发现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彼则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

诸比丘!尔时,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报曰:‘尊者,当知我徘徊阿兰若林,发见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尊者!宜于其城予修筑。’

诸比丘!尔时,王或王之大臣,修筑其城邑,其城邑后来繁荣,众人炽盛,增上发展。

诸比丘!同此,我发见过去正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

诸比丘!过去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径者何耶?即此八支圣道。即:正见……正定。诸比丘!此乃过去正等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则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灭老死之道迹。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爱……知受……知触……知六处……知名色……知识……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比丘!如是梵行繁荣、增广,示知众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说示。’

第六 触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拘楼园之都邑剑磨瑟昙。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取内触耶?’

如是说已。一比丘以此白世尊言:‘大德!我取内触。’

‘汝比丘!如何取内触耶?’

尔时彼比丘自记说之,然彼比丘,不能满足世尊之心。

如是说已,尊者阿难白世尊言:‘世尊!今正其时。善逝!今正其时。愿世尊!以说内触。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应受持奉行。’

‘若然,阿难!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说内触。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世尊曰:‘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执取内触:‘世间之种种诸苦生、老死,此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无何故无老死。’彼对取内触,如是知:‘此世间生老死种种之苦、此苦乃以亿波提为因、以亿波提为集、以亿波提为生、以亿波提为起。有亿波提故有老死,无亿波提时无老死。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

诸比丘!如是比丘,谓是真正行苦之灭,老死之灭者。

更执取取内触:‘又,此亿波提乃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亿波提,无何时无亿波提耶?’彼知如是执取:‘亿波提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有爱故有亿波提,无爱故无亿波提。’彼知亿波提,知亿波提之集,知亿波提之灭,知趣亿波提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

诸比丘!如是比丘谓是真正行苦之灭,亿波提之灭者。

更执取取内触:‘又,此爱于何处而生?于何处而住之耶?’彼知如是执取:‘于此世间,为如何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者何耶?眼为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

耳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鼻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舌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身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意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

诸比丘!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者,受增长矣。

爱增长者,则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者,则苦增长。我谓:‘使苦增长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无由解脱。’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彼等乃增长爱者。

爱增长者,则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者,则苦增长。我谓:‘彼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得解脱,则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现在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可喜之物,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隐者,则增长爱。

增长爱者,则增长亿波提,增长亿波提者,则增长苦。增长其苦,我谓:‘增长苦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得解脱,则苦不解脱。’

诸比丘!譬如有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而以毒混入。尔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为渴而来。对其人如是言曰:‘可爱者!此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毒亦具足、汝若欲饮自可饮、饮之虽爱好具色、香、味,但为此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彼不顾且不思虑,饮彼饮水器皿之水而不舍,彼为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诸比丘!同此,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于未来……

……现在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者,其爱增长。

我谓:‘爱增长者则苦增长,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得解脱,则不得解脱于苦。’

诸比丘!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乃使爱舍离者。爱舍离者,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解脱,则解脱于苦。’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将舍离于爱。

爱舍离者……我谓:‘解脱于苦。’

诸比丘!任何现在之沙门、婆罗门,对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舍离于爱。

爱舍离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解脱,则解脱于苦。’

诸比丘!譬如有饮水器,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亦以毒混入。尔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为渴而来。对此时有人曰:‘可爱者!此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但混有其毒,若汝欲者自可饮,饮之虽爱好其色、香、味,然因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诸比丘!尔时,彼人作是念:‘我此刻极渴,得依饮料而克服,或依生苏予克服,或依含盐分之乳精予克服,或以酸粥予克服。然而我于此长夜不为我之利益,因此而决不饮此苦物。’彼思虑之再,而不饮其饮水器皿物,予舍弃、彼即因此而不至死,不至近死之苦。

诸比丘!同此,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长者,则舍离于爱。

舍离于爱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舍离,解脱于苦。’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

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舍离于爱。

舍离于爱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舍离于苦。我谓:‘舍离于苦者,即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解脱于苦。’’

第七 芦束

一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尔时,尊者摩诃拘絺罗,暮时自宴坐起,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致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摩诃拘絺罗,向尊者舍利弗作斯言曰:‘友,舍利弗!老死为自作耶?老死为他作耶?老死为自作、他作耶?或老死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

‘友,拘絺罗!老死非自作,老死非他作,老死亦非自作、他作,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无因生,是缘生而有老死。’

‘友,舍利弗!生为自作耶?生为他作耶?生为自作、他作耶?或生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

‘友,拘絺罗!生非自作,生非他作,生非自作、他作,生亦非自作、非他作,非无因生,是缘有而有生。’

‘友,舍利弗!有为自作耶?……取为自作耶?……爱为自作耶?……受为自作耶?……触为自作耶?……六处为自作耶?……如何?

‘名色为自作耶?名色为他作耶?名色为自作、他作耶?或名色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

‘友,拘絺罗!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非自作、他作,亦非自作、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识而有名色。’

‘友,舍利弗!识为自作耶?识为他作耶?识为自作、他作耶?识为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耶?如何?’

‘友,拘絺罗!识非自作,识非他作,识非自作、他作,识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名色而有识。’

如今我等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友,拘絺罗!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亦非自作、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识而有名色。’’

如今我等又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友,拘絺罗!识非自作,识非他作,识非自作、他作,又,识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名色而有识。’

‘友,舍利弗!应如何知此所说之义耶?’

‘友!譬如两芦束,相互依持则能直立。友!同此,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友!若此等之芦束中,取其一;而另一则仆倒;取他,而另他则仆倒。友!同此,缘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友,舍利弗!是希有。友,舍利弗!是未曾有。此为尊者舍利弗之善说。我等对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应以此等三十六事当予随喜。’

友,若比丘,依老死之厌离、离贪、灭而说法,则适称为:‘法师比丘。’友!若比丘,行老死、厌离、离贪、灭,则适称为:‘行法、随顺法比丘。’友! 若比丘,对老死、厌离、离贪、灭,不取着、予解脱,则适称为:‘达现法涅盘比丘。’

友!若比丘,生之厌离……若有之……若取之……若爱之……若受之……若触之……若六处之……若名色之……若识之……若行之……

友!若比丘,依无明之厌离、离贪、灭、说法、适称之谓:‘法师比丘。’友,若比丘,行无明之厌离、离贪、灭,则适称之谓:‘行法、随顺法比丘。’友,若比丘,依无明之厌离、离贪、灭、不取着、予解脱、则适称之谓:‘达现法涅盘比丘。’

第八 憍赏弥

一时,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那罗陀、尊者阿难,住憍赏弥之瞿师罗园。

尔时,尊者殊胜向尊者茂师罗作如是言曰:‘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害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缘生而有老死’之智否?’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生有老死也。’’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缘有而有生’之智耶?’

……缘取而有有……

……缘爱而有取……

……缘受而有爱……

……缘触而有受……

……缘六处而有触……

……缘名色而而有六处……

……缘识而有名色……

……缘行而有识……

……缘无明而有行……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无明而有行。’’

‘友,茂师罗!除信……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缘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之智耶?’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 别有‘缘有之灭,而有生之灭’之智耶?’

‘缘取之灭,而有有之灭’……‘缘爱之灭,而有取之灭’……‘缘受之灭,而有爱之灭’……‘缘触之灭,而有受之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之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之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缘行之灭,而有识之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 别有‘有灭即涅盘’之智耶?’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有灭即涅盘。’’

然则,尊者茂师罗是阿罗汉,是漏尽者。

如是言时,尊者茂师罗默然。

尔时,尊者那罗陀对尊者殊胜言曰:‘友,殊胜!善哉!我欲得此问,可向我问,我则答汝此问。’

‘尊者那罗陀!汝得此问。我向尊者那罗陀,作此问,尊者那罗陀,请答我问。’

‘友,那罗陀!除信……我知于此,我见于此,‘此有灭即涅盘。’’

‘然则,尊者那罗陀是阿罗汉,是漏尽者。’

‘友!‘有灭即涅盘’,我依正慧,如实善见。然则我尚非阿罗汉、漏尽者。’

友!譬如于旷野之路上有井,然无绳、无罐,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干渴此来。彼眺望其井,虽如为水,但身不能触而住。

友!同此,‘有之灭即涅盘也,’如实以正慧善见,然我尚非阿罗汉、漏尽者。

如是言已,尊者阿难:向尊者殊胜作是言曰:‘友!殊胜!汝如是之说,汝向尊者那罗陀作如何言之耶?’

‘友,阿难!我如是说:我外于尊者那罗陀之德,以外于善,故无所说。’

第九 膨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

‘诸比丘!大海膨胀时,使诸大河膨胀,诸大河膨胀时,使诸小河膨胀。小河膨胀时,使大湖膨胀。大湖膨胀时,亦使小湖膨胀。

诸比丘!同此,无明膨胀,使诸行膨胀。诸行膨胀,使识膨胀。识膨胀时,使名色膨胀。名色膨胀时,使六处膨胀。六处膨胀时,使触膨胀。触膨胀时,使受膨胀。受膨胀时,使爱膨胀。爱膨胀时,使取膨胀。取膨胀时,使有膨胀。有膨胀时,使生膨胀。生膨胀时,使老死膨胀。

诸比丘!大海退潮时,使大河退水。大河退水时,使小河退水。小河退水时,使大湖退水。大湖退水时,使小湖退水。

诸比丘!同此,无明衰时,使诸行衰。诸行衰时,使识衰。识衰时,使名色衰。名色衰时,使六处衰。六处衰时,使触衰。触衰时,使受衰。受衰时,使爱衰。爱衰时,使取衰。取衰时,使有衰。有衰时,使生衰。生衰时,使老死衰。’

第十 须尸摩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尔时,世尊深受恭敬、尊重、敬仰、供养,得衣服、钵食、床区、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比丘僧伽亦颇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必要之药物、资具等。

异学之游方者等,未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未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尔时,游方者须尸摩,与众多游方者之徒,俱住王舍城。

尔时,游方者须尸摩之徒,向游方者须尸摩作如是言曰:‘来,友!须尸摩!汝宜往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汝完全学法后,再告知我等,我等完全学得其法后,为在家者说示,如是我等亦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获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游方者须尸摩对己徒答:‘如是,友!’则诣尊者阿难之处。诣已,与尊者阿难俱相致问,交谈致问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游方者须尸摩,同尊者阿难作如是言曰:‘友,阿难!我欲于此作法、律之修习梵行。’

尔时,尊者阿难,陪伴游方者须尸摩,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向世尊言曰:‘大德!此游方者须尸摩如是云:‘友,阿难!我欲于此作法、律之修习梵行。’’

‘阿难!然则,故应使须尸摩出家。’

于是,游方者须尸摩得在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

尔时,又有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之处,白世尊言:‘我等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已达于完全智 。’

尊者须尸摩,闻众多比丘于世尊之前告白已达完全智:‘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矣。’

尔时尊者须尸摩,走近彼等诸比丘,近已,与彼等诸比丘俱相致问,交谈问候记忆之语,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须尸摩,向彼等诸比丘作如是言曰:‘诸尊者来诣世尊处曾白云:‘我等已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已达于完全智,此为真实耶?’‘友!唯然。’

‘然则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为隐没,越墙、越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空出入地下,于水中不分水而行如走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于日月以手触捉,以此身行 于梵界耶?’

‘然则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对人天之两音、远音、近音、皆闻之耶?’

‘友!并无此事。’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心,对他众生之心,他人之心,得予把握知之耶?--有贪心知为有贪心,离贪心知为离贪心,有嗔心知为有嗔心,离嗔心知为离嗔心,有痴心知为有痴心,离痴心知为离痴心,集注心知为集注心,散乱心知为散乱心,大心知为大心,不大心知为不大心、有上心知为有上心,无上心知为无上心,寂静心知为寂静心,非寂静心知为非寂静心,解脱心知为解脱心,非解脱心知为非解脱心耶?’

‘友!并无此事。’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宿住耶?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经验如是如是之苦乐,得如是之寿。彼殁于其处,而生于此处。于彼处,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经验如是之苦乐,得如是之寿。彼殁于其处,生于此处。’如是详细种种宿住、悉忆念耶?’

‘友!并无此事。’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见众生之殁,见生时之劣、胜、美、丑、好、恶,如众生之如业行耶?实汝等尊者,对‘此等众生,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具足,骂圣者、邪见、执持邪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又实汝等尊者对‘此等众生,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具足、不骂圣者、有正见、执持正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得见众生之殁,生时之劣、胜、美丑、好、恶,得知众生如业之行耶?’

‘友!并无此事’。

‘又,汝等尊者为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得于身触而住耶?’

‘友!并无此事。’

‘于今,尊者未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耶?’

‘友!并无此事。’

‘何以故?’

‘友,须尸摩!我等为慧解脱者。’

‘我对尊者等此略说之义不能详知。如尊者等之所说,我对尊者等所略说之义,欲详知为宜。’

‘友,须尸摩!汝无论对其知,或不知,我等为慧解脱者。’

尔时尊者须尸摩由座起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须尸摩,将与彼等诸比丘之论议悉告世尊。

‘须尸摩!法住智为前、涅盘智为后。’

‘大德!我对世尊略说之义、不得详知,大德!如世尊之所说,我对世尊略说之义,欲详知为宜。’

‘须尸摩!汝无论知或不知,法住智为前,涅盘智为后。须尸摩!汝云何思惟? 色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又,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又,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并无此事。’

‘受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想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行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识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又,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又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并无此事。’

‘须尸摩!然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色,对一切之色,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须以如实正慧、对此作视。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对受……

对任何之想…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行、一切诸行,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识、对一切之识、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须以如实正慧、对此作视。

须尸摩!多闻之圣弟子,于色如是见而厌离、于受、于想、于诸行、于识亦厌离,生厌离、离贪、予解脱,于解脱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须尸摩!汝见:‘缘生而有老死’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见:‘缘有而有生’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见:‘缘取而有有’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见:‘缘爱而有取’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见:‘缘受而有爱,缘触而有受,缘六处而有触,缘名色而有六处,缘识而有名色,缘行而有识,缘无明而有行’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见:‘缘生灭而有老死灭’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见:‘缘有灭而有生灭’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见:‘缘取之灭,而有有灭,缘爱之灭,而有取灭,缘受之灭,而有爱灭,缘触之灭,而有受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行之灭,而有识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灭’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隐没、超墙、超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虚空。出入地中恰如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行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以手触捉日月,以此身行梵界耶?’

‘大德,并无此事。’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闻人天之两音、远音、近音耶?’

大德,并无此事。’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如以心把握他之众生,他人等之心耶?--对非解脱心知是非解脱心,对解脱心知是解脱心耶?’

‘大德!并无此事。’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之宿住耶?譬如一生……如是详细忆念种种之宿住耶?’

‘大德,并无此事。’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如众生之殁……众生之如业行耶?’

‘大德,并无此事也。’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以身触而住耶?’

‘大德,并无此事也。’

‘须尸摩!今此未能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须尸摩!我等实行于此。’

尔时,尊者须尸摩,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曰:‘大德!罪克服于我。我如是,对善说之法、律,如是法之盗人而出家,愚而无知、为不善者。大德!我世尊,我对其罪知是罪,愿予与领受,而于未来无再犯。’

‘须尸摩!汝为罪所克服,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如为法之盗人而出家为愚而无智,是不善者。

须尸摩!譬如、捕犯罪之盗贼,遂于王之前而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来矣。对彼应课以王所欲之刑罚。’王对彼者如是曰:‘汝等将此者,去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如是臣等,将彼人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

须尸摩!汝对其如何思惟耶?彼人为此经验苦、忧耶?’

‘大德!诚然。’

‘须尸摩!彼人为此虽受苦、忧,但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为法之盗人出家者,对此将受过苦之报与剧报,乃至堕地狱。’

‘须尸摩!汝见罪为罪,如法悔过。我等将摄受领纳。须尸摩!于圣律,对见罪为罪如法悔过者,增长功德,于未来入于律仪。’

此颂曰:

    所谓二无闻    及子肉有贪

    城邑触芦束    憍赏弥膨胀

    第十须尸摩。

第八 沙门婆罗门品

第一 沙门婆罗门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集,不知老死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是沙门,于婆罗门非是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实证入而住。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知老死……知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沙门,于婆罗门为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实证入而住。

第二~第十 不知(之一)

……舍卫城……

……不知生……

……不知有……

……不知取……

……不知爱……

……不知受……

……不知触……

……不知六处……

……不知名色……

……不知识……

第十一 不知(之二)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自知,实证入而住。

此颂曰:

    所谓由十一    四谛之分别

    沙门婆罗门    第八乃为因

本篇之颂曰:

    佛陀食十力    乃至迦拉罗

    第五于家主    树品与大品.

    最后之第八    沙门婆罗门

第九 中略品

第一 师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老死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老死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老死灭道迹如实智,不能不求师。’

一切凡如是者中略之。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生,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有,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取,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爱,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受,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触,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六处,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名色,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识,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行,是不见者,为于行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行集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行之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行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行灭之道迹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

凡对四谛亦应如是。

第二 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不能不学。对四谛亦复如是,而中略之。

第三 瑜伽

……不能不为瑜伽行。

第四 欲

……不能不为欲。

第五 努力

……不能不为努力。

第六 不退转

……不能不为不退转。

第七 热诚

……不能不为热诚。

第八 精进

……不能不为精进。

第十 不拔

……不能不为不拔。

第十一 正念

……不能不为正念。

第十二 正心

……不能不为正心。

第十三 不放逸

……不能不为不放逸。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努不退转

    热诚与精进    不拔与正念

    正心不放逸    十二中略经

    另有十二经    分百三十二

    称之为中略    就四谛而言

于此中略之要目终。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第五努力

    不退转热诚    谓精进不拔

    正念与正心    不放逸十二

    如中略经终    其他有十二

    百三十二经    所谓中略者

    则对于四谛    中略纲目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