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2 蕴相应 2.1-2

第二 中五十经

第一 封滞品

第一 封滞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者,则解脱。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于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长增广。……乃至……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令生长增广。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于想界……于行界……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而自般涅盘。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第二 种子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有五种之种子。以何为五耶?[谓:]根之种子,茎之种子,枝之种子,节之种子,种子之种子是。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不腐、不害于风热,有坚核 ,虽善贮藏,若无地、无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 !此五种之种子,坏、腐、害于风热,核不坚 ,不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乃至……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是也。’

‘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见四识住 。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见喜贪。诸比丘!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 。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

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增广。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于识无依止、无增益,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盘,知: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第三 优陀那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于此,世尊为唱优陀那曰:

    非我非我所    应无我我所

    若如是胜解    则断下分结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以何为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所。比丘若如是胜解者,为得断[五]下分结耶?’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乃至……不顺善知识,见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识是我,识以我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

彼不如实知色是无常为色无常,不如实知受是无常为受无常,不如实知想是无常……乃至……行是无常为行无常,不如实知识是无常为识无常。

不如实知色是苦是为色是苦,不如实知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识是苦是为识苦。

不如实知色是无我为色无我,不如实知受是无我为受无我。不如实知想…行是无我为行无我,不如实知识是无我为识无我。

不如实知色是有为为色有为,不如实知受是有为……想是有为……行是有为……识是有为是识有为。

不如实知色是应坏,不如实知受是应坏……想是应坏……行是应坏……识是应坏。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之法,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乃至不观受……想……行……识是我。

彼如实知色是无常是为色无常,如实知受是无常……想是……行是……行是无常……识是无常是为识无常。

色是苦……乃至……识是苦……

色无我……乃至……识无我……

色有为……乃至……识有为……

如实知色应坏,如实知受……想……行……识应坏。

于彼色坏、受坏、行坏、识坏故、如是比丘,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所,比丘若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

[时,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大德!又如何知?如何见?以得无间诸漏尽耶?’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于无畏之处,生起恐畏。比丘!无闻凡夫于非我、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生恐畏。

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无畏之处,不生怖畏。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非我、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不生怖畏。

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则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于喜而住,生长、增广。

比丘!于受封滞……于想封滞……

于行封滞而住于识者,则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于喜而住,生长、广大。

比丘!如彼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 、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比丘!比丘若于受界……

比丘!比丘若于想界……

比丘!比丘若于行界……

比丘!比丘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所缘、依止。

于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则自般涅盘。知:生己尽……乃至……不受后有。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得无间诸漏尽。’

第四 取转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

诸比丘!我未如实证知此五取蕴之四转之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不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 、证知识灭、证知顺识灭之道。

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者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集,证知如是色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则为善向 。善向者,则为入此法与律。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乃至……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于色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若得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此顺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证知如是集,证知如是受灭,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而向受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而证知如是受……乃至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乃至……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诸比丘!以何为想耶?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此名之为想。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想之灭。此顺想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乃至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诸比丘!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行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而向于行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而对行之厌患、离欲、灭尽,由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得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此顺识灭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向识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对识厌患、离欲、灭尽,不依取而解脱者,为善解脱。得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第五 七处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比丘于七处善巧而有三种观察。于此法与律纯一而已立者,名为最上人。

诸比丘!何为比丘于七处善巧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灭,知顺色灭之道,知色之味,知色之过患,知色之出离。

知受……想……行……

知识,知识之集,知识之灭,知顺识灭之道,知识之味,知识之过患,知识之出离。

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之为色。由食之集而有色之集,由食之灭而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缘色而生乐与喜,为色之味。有色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色之过患。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是为色之出离。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之集,证知如是色之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证知如是色之味,证知如是色之过患,证知如是色之出离,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为入此法 与律。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之集,证知如是色之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证知如是色之味,证知如是色之过患,证知如是色之出离,而对色之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六受身是。[谓:]眼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依触之集,而有受之集。依触之灭,而有受之灭。此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缘受而生乐与喜,为受之味。有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受之过患。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为受之出离。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证知如是受之集,证知如是受之灭,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证知如是受之味,证知如受之过患,证知如是受之出离,而向受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诸比丘!以何为想耶?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诸比丘!此名为想……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诸比丘!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乃至……法思是。诸比丘!此名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行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缘于行所生乐与喜,为行之味。有行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行之过患。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行之出离。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之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乃至……向于行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法。此顺识灭之道,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缘识而生乐与喜,为识之味。有识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识之过患。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识之出离。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证知如是识之味,证知如是识之过患,证知如是识之出离,而向识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证知如是识之味,证知如识之过患,证知如是识之出离,对识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于七处是善巧。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三种之观察耶?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观察界,观察处,观察缘起。诸比丘!如是为比丘有三种之观察。

诸比丘!比丘于七处善巧而有三种之观察。于此法与律纯一而已立者,名为最上人。’

第六 等觉者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于受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受之厌患……乃至……名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想……行……不取于识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于识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诸比丘!于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之比丘,有何之差别,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异耶?’

‘大德!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大德世尊!愿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当从世尊闻而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世尊乃如是说曰:‘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说未说之道,知道,觉道,悟道。诸比丘!如今诸弟子,随于道,随从而成就。

诸比丘!此乃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比丘之差别,特相,殊异是。’

第七 五群比丘

波罗捺国,鹿野苑之因缘。

于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说曰:

‘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色有我者,此色则无致病,于色则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诸比丘!然而,色无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受是无我。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则无致病,于此受乃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诸比丘!然而,受是无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想是无我……

行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则此行无致病,于此行则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诸比丘!然而,行是无我故,行乃致病,则于行不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识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识是有我者,则此识无致病,于此识则得谓:‘我用此识,不用彼识。’

诸比丘!然而,识是无我故,识乃致病,则于识不得谓:‘我用此识,不用彼识。’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色是常耶、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以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受……想……行……

‘识是常住耶、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者,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所有受之……

想之……

行之……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作如是观者,则厌患色,厌患受……想……行……识,厌患者则离贪,离贪者则解脱,解脱者则生已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世尊如是说已,五群比丘信受欢喜世尊之所说。又说此教时,五比丘无取着,而从诸漏令心解脱。

第八 摩诃利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时,离车人摩诃利来诣世尊之住处……乃至……坐于一面之离车人摩诃利白世尊曰:

‘大德!富兰那迦叶如是说:‘无因无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无因、无缘而致众生杂染。无因、无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无因、无缘而致众生清净。’世尊!于此当如何说耶?’

‘摩诃利!有因、有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因、有缘而致众生杂染。摩诃利!有因、有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有因、有缘而致众生清净。’

‘大德!有何因、何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何因、何缘,而致众生杂染耶?’

摩诃利!若于此色,一向于苦,随于苦,以随苦不随乐者,众生不染着此色。摩诃利!然而,色乐,而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为色所染着、染着故、为结缚故,而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为众生杂染。

摩诃利!若于此受而一向于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者,众生则不为此受所染着。摩诃利!然而,乐于受,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染着于受,染着故而被缚结,被缚故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杂染。

摩诃利!若于此想……

摩诃利!若于此行而一向于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者,众生则不为此行所染着。摩诃利!然而,乐于行,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染着于行。染着故被缚结,被缚结故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杂染。

摩诃利!若于此识而一向于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者,众生则不染着于识。摩诃利!然而,乐于识,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染着于识。染着故被缚结,被缚结故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杂染。

‘大德!有何因、何缘而有众生之清净耶?有何因、何缘而众生致清净耶?’

‘摩诃利!若于此色而一向于乐,随于乐,伴于乐不伴于苦者,众生则不厌患此色。摩诃利!然而,色是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故,众生厌患于色,厌患故离贪,离贪故为清净。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清净。

摩诃利!若于此受……

想……[行]

于识而一向于乐,随于乐,伴于乐不伴于苦者,众生则不厌患此识。摩诃利!然而,识是苦,随于苦,以伴于苦不伴于乐故,众生厌患于识,厌患于识故则离贪,离贪故致清净。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有此因、此缘致众生清净。’

第九 炽然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色乃炽然,受乃炽然,想乃炽然,行乃炽然,识乃炽然。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观者,则厌患于色,厌患于受……想……行……识。厌患故离贪,离贪故解脱。解脱已,而生解脱智。

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第十 言路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有三种之言路、增语路、施设路,未令杂乱,未曾令杂乱,现前不令杂乱,当不令杂乱,不为有智之沙门,婆罗门所诃讥。以何为三耶?

诸比丘!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色,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谓有‘曾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受,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谓有‘曾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想……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行,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谓有‘曾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识,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谓有‘曾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诸比丘!于未生、未现之色,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当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于未生、未现之受,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当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于未生、未现之想……乃至……

于未生、未现之行,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当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于未生、未现之识,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当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诸比丘!于已生,现生之色,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现有’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于已生、已现之受,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现有’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于已生、已现之想……

于已生,已现之行,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现有’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于已生,已现之识,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现有’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诸比丘!此三种之言路、增语路、施设路,未令杂乱,未曾令杂乱,现前不令杂乱,当不令杂乱,不令有智之沙门、婆罗门诃讥。

诸比丘!彼郁迦罗之住人,瓦沙与盘若是无因论者,无所作论者,无有论者,于此三种之言路、增语路,施设路,予以诃责、诃毁者。所以者何?乃畏嘲笑、轻侮、非难故他。’

中五十经中 第一封滞品 [终]

此品之摄颂曰

    封滞及种子    优陀那取转

    七处等觉者    五群之比丘

    以及摩诃利    炽然与言路

第二 阿罗汉品

第一 取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我愿从世尊听闻法,独自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比丘!执取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比丘!汝于我略说之义如何作广解耶?’

‘大德!执取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即由波旬解脱。执取受时,即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执取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

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执取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执取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

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义之义。’

时,彼比丘欢喜、随善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而起,敬礼、右绕 世尊而去。

时,彼比丘独自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当出家,以出家之本意,于现法无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证知、现证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二 思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比丘!思时,则为魔所缚,不思时,则由波旬解脱。’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大德!思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思时,则由波旬解脱。思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思时,则由波旬解脱。

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思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思时,则由波旬解脱、思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思时,则由波旬解脱。

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三 欢喜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比丘!欢喜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大德!欢喜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欢喜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欢喜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欢喜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

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说之义。’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四 无常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乃至……热诚、专精而住。’

‘比丘!于无常者,汝则应断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大德!色是无常。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常,我于此应断欲。大德!就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无常。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常,汝于此应断欲。

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五 苦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比丘!于苦者,汝应断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大德!色是苦。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苦,我于此应断欲。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苦。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苦,汝于此应断欲。

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说之义。’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六 无我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比丘!汝于无我者,则应断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大德!色是无我。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我。我于此应断欲。

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无我。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我,汝于此应断欲。

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七 非自所应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比丘!汝于非自所应者,应断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大德!色乃非自所应。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乃非自所应,我于此应断欲。

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乃非自所应,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乃非自所应,汝于此应断欲。

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时……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八 止住所染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愿请为我略说法要,我愿从世尊听闻法……乃至……专精而住。’

‘比丘!汝止住于所染者,应断欲。’

‘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大德!色是止住于所染,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止住于所染,我于此应断欲。

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应断欲。

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时……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第九 罗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时,具寿罗陀来诣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寿罗陀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耶?’

‘罗陀!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所有之受……

想……

行……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如是以正慧,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罗陀!如是知、如是观者,则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

……乃至……时具寿罗陀得成阿罗汉。

第十 修罗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时,具寿修罗陀[……乃至……]白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观者,则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离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种种相,而得善解脱耶?’

‘修罗陀!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体,则无执取而解脱。

所有之受……想……行……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则无执取而解脱。

修罗陀!如是知、如是观者,则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离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种种相,而得善解脱。’

……乃至……时具寿修罗陀得成阿罗汉。

第二 阿罗汉品 [终]

此品之摄颂曰:

    取思及欢喜    无常苦无我

    以非自所应    及止住所染

    罗陀修罗陀    此等共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