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5 六处相应1.3-5

第三 一切品

第一 一切

舍卫城……于其处……曰:

‘诸比丘!我用汝等说一切,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耶?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一切。

诸比丘!若人有如是言:‘余弃此之一切,令知他之一切 ’者,则彼仅为言说,逢他人之问,则无能作答,则更陷于苦难。何以故?诸比丘!此犹如[对]相违之境[故]。’

第二 舍弃(一)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舍弃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一切舍弃之法耶?

诸比丘!眼应舍弃,色应舍弃,眼识应舍弃,眼触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耳应舍弃……鼻……舌……身……

意应舍弃,法应舍弃,意识应舍弃,意触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

诸比丘!此为一切舍弃之法。’

第三 舍弃(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耶?

诸比丘!由知解、晓了于眼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眼识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眼触而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于此亦应舍弃……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此……

由知解、晓了于意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意识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意触而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于此应舍弃。

诸比丘!此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

第四 晓了(一)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尽苦。

诸比丘!对任何之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

诸比丘!于眼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于舌……于味……于身……于触……

于意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法……于意识……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此等者,则不得尽苦。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不得尽苦。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

诸比丘!云何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而善能尽苦耶?

诸比丘!于眼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善能尽苦。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于舌……于味……于身……于触……

于意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法……于意识……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谓善能尽苦。’

第五 晓了(二)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

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耶?

凡眼、凡色、凡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之不能善尽苦。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为善能尽苦。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为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堪善能尽苦耶?

诸比丘!凡于眼、凡于色、凡于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谓之善能尽苦。’

第六 燃烧

尔时,世尊住伽耶象头山,与一千比丘等俱。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为烧。诸比丘!云何一切为烧耶?

诸比丘!眼为烧、色为烧、眼识为烧、眼触为烧,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此亦为烧。缘何为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因愚痴之火高烧,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烧。其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是烧、法是烧、意识是烧、意触是烧,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为所烧。缘何而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因愚痴之火高烧,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烧。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于眼亦生厌嫌、于色亦生厌嫌、于眼识亦生厌嫌、于眼触亦生厌嫌,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厌嫌。于耳亦……于鼻亦……于舌亦……于身亦……于意亦……凡缘此意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生厌嫌,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来此生。’

世尊言此,彼等比丘心生欢喜,欢受世尊之所说。

然而宣说此教法已,使彼等比丘无所取着,其心已由诸漏解脱。

第七 盲闇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是盲闇。诸比丘!何者是盲闇耶?

诸比丘!眼是盲闇,色是盲闇,眼识是盲闇,眼触是盲闇,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耳是……鼻是……

舌是盲闇,味是盲闇,舌识是盲闇,舌触是盲闇,凡缘此舌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

身是盲闇……

意是盲闇,法是盲闇,意识是盲闇,意触是盲闇,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乃至……缘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因解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来此生。’

第八 适宜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且谛听,善思惟,我当说。

诸比丘!以何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有色,不因色而思量,不思量色为我有。不思量眼识,不思量有眼识,不因眼识而思量,不思量眼识为我有。不思量眼触,不思量有眼触,不因眼触而思量,不思量眼触为我有。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对其……对鼻……

不思量舌,不思量有舌,不因舌而思量,不思量舌为我有。不思量味,不思量有味,不因味而思量,不思量味为我有。不思量舌识,不思量有舌识,不因舌识而思量,不思量舌识为我有。不思量舌触,不思量有舌触,不因舌触而思量,不思量舌触为我有。凡缘舌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于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不思量此为我有。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为我有。

彼无如是之思量,而对世不予执着一物,无执着则无爱慕,无爱慕而独自入于涅盘。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

第九 有验(一)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识……不思量眼触……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思量,因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者而有着,世人唯有欢喜此执着。于耳……于鼻……于舌……于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而有着,世人唯有欢喜此执着。

诸比丘!于蕴、界、处,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彼无如是思量,不执着世之一物,无执着则无爱慕,无爱慕则独自入于涅盘。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第十 有验(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对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者,是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识……眼触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为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法……意识……意触是常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为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厌嫌于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厌嫌于法、厌嫌于意识、厌嫌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彼。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得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一切品第三 (终)

其摄颂曰:

    一切二舍弃    他二之晓了

    燃烧与盲闇    适宜二有验

    是称一切品

第四 生法品

第一 生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诸比丘!一切是生之法。诸比丘!何等之一切是生之法耶?

诸比丘!眼是生之法,色是生之法,眼识是生之法,眼触是生之法,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乐非苦,此亦生之法。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意是生之法,法是生之法,意识是生之法,意触是生之法,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之法。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第二 老

‘诸比丘!一切是老之法。’

第三 病

‘诸比丘!一切是病妒k。’

第四 死

‘诸比丘!一切是死之法。’

第五 忧

‘诸比丘!一切是忧之法。’

第六 污秽

‘诸比丘!一切是污秽之法。’

第七 破坏

‘诸比丘!一切是破坏之法。’

第八 消亡

‘诸比丘!一切是消亡之法。’

第九 生起

‘诸比丘!一切是生起之法。’

第十 灭尽

‘诸比丘!一切是灭尽之法。’

生法品第四 (终)

此摄颂曰:

    生老与病死    以及忧污秽

    坏消亡生起    灭尽合为十

第五 无常品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第一 无常

‘诸比丘!一切是无常。’

四四] 第二 苦

‘诸比丘!一切是苦。’

第三 无我

‘诸比丘!一切是无我。’

第四 应所了解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了解。’

第五 应所知悉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悉。’

第六 应所舍弃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舍弃。’

第七 应所实证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实证。’

第八 应所知解而晓了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解而晓了。’

第九 所累

‘诸比丘!一切是所累。’

第十 所压

‘诸比丘!一切为所压。诸比丘!何者为所压耶?

诸比丘!眼为所压,色为所压,眼识为所压,眼触为所压,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其……声……鼻……香……舌……味……身……触……

意为所压,法为所压,意识为所压,意触为所压,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无常品第五 (终)

其摄颂曰:

    无常苦无我    应知解晓了

    应舍弃实证    所知解晓了

    所累及所压

其摄颂曰:

    所闻品与若无者    一切品及生类品

    无常品为五十经    如是称为第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