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对于十四无记佛陀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

彼具寿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

参见《大毗婆沙论》卷十五

即此经中复作是说。应以四事观察补特伽罗。知彼具寿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

区分四种可以与之对话的人和不可与之对话的人:

云何为四。一者应一向记问。二者应分别记问。三者应反诘记问。四者应舍置记问。若于此四如应记者彼可与语。与此相违不可与语。

云何名应一向记问。此问应以一向记故。谓有问言如来应正等觉耶。法善说耶僧妙行耶。一切行无常耶。一切法无我耶。涅槃寂静耶。应一向记此皆如是。问何故此问应一向记。答此问能引义利能引善法。随顺梵行能发觉慧能得涅槃。是故此问应一向记。

云何名应分别记问。此问应以分别记故。谓有请言为我说法。应告彼言法有多种。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有善有不善有无记。有欲界系有色界系有无色界系。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有见所断有修所断。有不断欲说何者。

云何名应反诘记问。此问应以反诘记故。谓有问言为我说法。应反诘言法有众多。汝问何者众多法者。谓过去等如前广说。

问应分别记论。应反诘记论有何差别。答答意虽无差别而问意有异。

解释“应分别记问”和“应反诘记问”的区别,区别在于问题的动机不同,以下解释问题的动机:

谓彼问者有为知解故问。有为触恼故问。若为知解故问。应告彼言法有多种。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广说乃至。有见所断有修所断有不断欲说何者。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告彼言过去法亦有多种。有善有不善有无记欲说何者。若言为我说善法。应告彼言善法亦有多种。有色有受想行识欲说何者。若言为我说色法。应告彼言色法亦有多种。有离杀生乃至有离杂秽语欲说何者。若言为我说离杀生。应告彼言离杀生有三种。谓从无贪生。从无嗔生。从无痴生。欲说何者。若言为我说从无贪生。应告彼言无贪生者复有二种。谓表无表欲说何者。若为知解故发问者。则应如是分别而答。

以上解释,对于“为了了解佛法而问问题”的情况,应当分别记答。

若为触恼故问。应反诘言法有众多汝问何者不。应为说有过去乃至有不断。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反诘言过去法多汝问何者不。应为说善不善无记。若言为我说善法。应反诘言善法亦多汝问何者不。应为说色乃至识。若言为我说色法。应反诘言色法亦多汝问何者不。应为说离杀生乃至离杂秽语。若言为我说离杀生。应反诘言离杀生亦多汝问何者不。应为说从无贪生乃至从无痴生。若言为我说从无贪生应反诘言从无贪生亦有众多汝问何者不。应为说表及无表。若为触恼故发问者。则应如是总相反诘。令彼问尽或令自答。

解释对于“因为触怒而提出的问题”应当反诘记答。

如有为知解故问。有为触恼故问。如是有为求善故问。有为试他觉慧浅深故问。有为求义故问。有为摧他故问。有质直故问。有谄曲故问。有柔和故问。有憍傲故问应知亦尔。如是名为分别反诘。二论差别。

云何名应舍置记问。此问应以舍置记故。谓有外道来诣佛所。白佛言。乔答摩。世间常耶乃至广说。四句世间有边耶乃至广说四句。世尊告曰。皆不应记。

对于十四无记中的“八世间句”应当“舍置记”,以下解释:

问何故世尊不答此问。答彼诸外道执有实我名为世间。来诣佛所作如是问。佛作是念实我定无。若答言无彼当作是言。我不问有无。若答言常或无常等。便不应理实我本无。

解释为什么世尊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外道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出发点是执着“实有我”的,也因执着“实有我”而执着“实有世间”;这与佛说的“实我定无”向违背。如果世尊答“无(我、世间)”,对方会说我没有问“有我(世间)还是无我(世间)”;如果答其给出的“世间常”或者“世间无常”,就是对“世间”给出了属性,就和“实我本无”的道理不相符了。

如何可说常无常等。如有问他此石女儿。恭敬孝顺及爱语不。彼作是念石女无儿。若答言无彼当作是言。我不问有无。若我答言恭敬孝顺及爱语者。便不应理石女无儿。如何可说有恭敬等。此亦如是所问。非有非真非实不应道理故佛不答。

进一步举例——石女无儿——的例子解释,并总结说为什么佛不回答这些问题。

复有外道来诣佛所。白佛言乔答摩。命者即身为异身耶。世尊告曰。俱不应记问。

对于十四无记中的“命身二句”,世尊不作回答,以下解释原因。

何故世尊不答此问。答彼诸外道执有实我名为命者。来诣佛所作如是问。佛作是念。实我定无。若答言无彼当作是言。我不问有无。若我答言即身。或异便不应理。实我本无。

逻辑基本同上,只不过把我执着为“命”。

如何可说与身一异。如有问他兔角牛角为相似不。彼作是念兔角本无。若答言无。彼当作是言。我不问有无。若我答言相似或不相似。便不应理。兔角本无。如何可说与牛角相似不相似耶。此亦如是所问。非有非真非实。不应道理故佛不答。

复有外道来诣佛所白佛言。乔答摩。如来死后为有为无乃至四句。世尊告曰。皆不应记。

对于十四无记中的“如来四句”,世尊不作回答,以下解释原因。

问何故世尊不答此问。答彼诸外道执有实我名为如来。彼执此我本无。而有问。佛死后为有为无乃至广说。佛作是念。如是本无今有。实我毕竟无体。若答此我今尚是无。彼当作是言。我不问今有无。若我答言死后有等便不应理。如是实我今尚是无。如何可说死后有等。所问非有非真非实。不应道理故佛不答。

复有外道来诣佛所白佛言。乔答摩。自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应记。

问何故世尊不答此问答彼诸外道执有实我自作自受。佛说无我故不应答义如前说。彼复问言他作他受耶。世尊告曰此不应记。

问何故世尊不答此问。答彼诸外道执有实我名自在天等。彼能作我受果。佛说无我故不应答义如前说。

彼复问言自他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应记。

问何故世尊不答此问。答彼诸外道执有实我名为自他。佛说无我故不应答义如前说。

彼复问言非自他作无因而生。无作无受耶。世尊告曰此不应记。

问何故世尊不答此问。答世尊常说果从因生。自作自受故不应答。

对于以上问题,类似中论所说“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等问题,世尊也是尽量不回答。

问何故于彼外道诸问应舍置耶。答彼问不引义利、不引善法、不顺梵行、不发觉慧、不得涅槃。是故彼问皆应舍置。

总说,为什么有些问题 “应舍置记”。

问前三有答可名为记。第四无答云何名记。答佛虽告言此不应记。而实已与答理相应。是根本答故亦名记。令彼问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于理得胜。况酬彼问而非记耶。

一向记、分别记、反诘记和舍置记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昔有外道名扇帙略。聪明广学。是大论师为论议故。来入迦湿弥罗国。尔时此国有阿罗汉名筏素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学穷内外恒住波利质呾罗林中。时扇帙略为捔论故。来诣其所共相问讯。种种慰劳在一面坐。白言苾刍。欲相捔论。尊者与我谁先立宗。筏素罗言我是旧住应先立宗。但汝远来稍当疲倦随意先立。时扇帙略便立宗言。一切立论皆有报答。觉慧若尽其论乃穷。时筏素罗默然而住。彼扇帙略与诸弟子欢喜而起唱如是言。今此苾刍已堕负处。时筏素罗告彼弟子。汝师若是扇帙略者。不久当悟谁堕负处。彼诸弟子闻之嗤笑随逐其师。从林而出。时扇帙略寻即思惟。何故沙门作如是说乃便自悟。我立论言一切立论皆有报答。苾刍默然是我堕负深生惭赧。告弟子言吾所立论今已堕负。可与汝等驰还忏谢。弟子白言何名堕负。时扇帙略具为述之。弟子报言。已对大众得胜而来。何须复往忏谢取辱。其师报曰。我宁于智者边。受劣不能于愚者边取胜。即与弟子还入林中。到尊者所顶礼双足。作如是言尊者得胜。我已堕负尊者是师我是弟子。从今以后请常教诲。如是默然于理得胜。况酬彼问而不名答。是故四种皆名为记。

举“扇帙略”的案例,说明沉默也是一种回答,“默然于理得胜”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起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对于“舍置记”的问题不回答是为了不加重问题者的执着,也是为了不造成回答者的不如理。

二子分财喻

百喻经 卷三 第五十八喻 二子分财喻

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如是等義,名置答論門。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慧,破於四種論作一分別論,喻如愚人分錢物破錢為兩叚。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卷二

问曰: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有作无,非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邪见非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定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住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净不净分别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赤马天子

杂阿含经卷49 第一三○七经

南传相应部 有偈篇 天子相应 种种外道品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立于一面之赤马天子,向世尊言此曰:‘世尊!于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无生起之处,步行之而知、或见、或得到彼世界之边极耶?’

[世尊曰:]‘友!我不诣于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不没、步行之即得知、得见、得到达不生起彼世界之边极。’

[天子曰:]‘世尊!希有、得未曾有。世尊!此实是由世尊所语:‘友!我不语于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不没、步行之即得知、得见、得到达不生起彼世界之边极。’

世尊!我往昔名为赤马仙人,普奢之子,而有飞行于空中之神通。世尊!我有如是迅速之力:譬如精巧练习、熟练,取弓于轻矢,其[速力]如以超越射透多罗树之叶荫。

世尊!斯我一足之幅度,有如由东海至西海之广。于我起如是愿:我于步行,得到世界之边极。

世尊!我具有如是速力,于如是足幅,于饭食之外,大小便之外,睡以治疲劳外,行我寿命百岁之间,未达世界之边极,中途而死。

世尊!希有,得未曾有也。世尊!此实是由世尊所语:‘我不语于此不生[何物],不衰、不死、不没,步行而得知、得见、得到达不生起彼世界之边极。’’

[世尊曰:]友!我非说不达世界之边极而成苦恼之边极。友!我说示:于此一寻之有想有意之身体上、到达世界与世界之果、世界之灭与世界之灭道。

    步行于世界    不得达边极

    不达世边极    不以脱苦恼

    是故实贤者    及世间解者

    达世界边极    终以成梵行

    恶之澄静者    知世之边极

    此世及后世    无有所求者

在这一经里,世尊明确的指出了不能通过飞行到达世界的边界。在这里,很明显世尊和赤马天子在语义上对世界的边界有不同的认知:

赤马天子的理解是真实世界的物理边界,因此他不眠不休却始终无法达到;

在世尊那里,世界的边界是可以了悟的:“恶之澄静者,知世之边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