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佛系

虽是东洋舶来品,“佛系”却成了当下国内社交平台上自带流量的大热词。所谓“佛系”青年,不争不抢、一切随缘,这是分分钟要出家的节奏吗?佛说,这锅我可不背!“佛系”怎么就成潮流了呢?“第一批90后”再次无奈地被代言。

  其实,“佛系”里还是能看到“丧文化”的影子,成为孤独和焦虑症者的自愈说词。幸而“佛系”还没到自我厌弃乃至放弃的程度,拨开商业炒作的花花绿绿,愿能看到90后不浮躁的灵魂。

  “佛系”:有也行,没也行

  时下,刷刷手机,好像到处都在讲“佛系”。所谓“佛系”,大概的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而“佛系”生活,则是以“一切随缘”为特征的生活方式。接受了“一切随缘”,好像就能释放出快节奏、高压力环境下的疲惫和焦虑。

  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微信公号文,列举了几位90后的“佛系”人生,引发朋友圈热议。

  手捏说法印的悲伤蛙,吐出的段子竟也能成“醒世箴言”:“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紧接着,“佛系买家”“佛系职员”“佛系恋人”“佛系追星”“佛系铲屎官”等群体纷纷浮出水面。

  佛系买家——据说是指这样一群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找卖家咨询,买到东西后觉得不合适通常也懒得退换。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气愤地写一个声情并茂的差评,然后心情奇迹般地平复了。

  佛系职员——对工作丧失热情,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索性放下执念,不喜不悲、不怒不嗔。老板骂我,我说“哦知道了”;老板表扬我,我说“哦谢谢”;工作量剧增,我说“哦好的”……心处于躺平状态,活成了一个大写的“哦”。

  佛系恋人——不作不矫情不强求。两个人在一起待着舒服就凑合着过了,被伤害了也懒得一哭二闹三上吊。分手之后一般会说声拜拜然后大步走开,纠缠不休不如独自饮酒。剪个头、做个美甲、买几身新衣服,就能恢复到无悲无喜的状态中。

  然后,“奇妙”的事情开始接连发生,“佛系”潮流像“脱缰的哈士奇”一样疯狂起来。“一生必去的佛系旅行地推荐”“冬日爆款佛系首饰释放平静安稳”“如何打扮成人畜无害的佛系女孩”“下载这首木鱼摇滚带你领略佛系魅力”……嗅觉灵敏的商业开始跟风炒作。

  “出家了”并不是“第一批90后”第一次被贴标签。以“第一批90后”为关键词检索后可发现,“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油腻了、离婚了、秃了,还有更耸人听闻的,仿佛90后已经垮掉了。

  “我是第一批90后,我眼睛没瞎,头发没秃,不油腻、不养生,没有财务自由,也没有虚度人生。”网民“王子赢”说,“麻烦那些做新媒体的,不要再用这种标签消遣大众了。”

  佛陀不背“佛系”的锅

  那么“佛系”青年究竟存不存在呢?答案应该是有的。

  知乎网民“王启超”拿出一篇段子文与广大“佛系”友人共勉:“本科毕业,两眼抹黑。家长托人,得一职位。到手三千,早起晚归。升职无望,贷款不背。房价翻番,意冷心灰。心无所属,亦无人追。下班回家,键盘如飞。发际升高,渐突腰椎。调整心态,才能OK。若不看开,自杀高危。善哉善哉,我佛慈悲。”

  其实,把佛家无欲无求的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本质还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是焦虑情绪下年轻人的自我化解——“啤酒加枸杞,可乐放党参”的矛盾感,以为当下的境遇便是此后一生的日常,厌弃于自己的拿不起、放不下,不如“活成一尊佛”。

  佛曰:这锅我可不背!

  中普陀寺微信公众号专门对“佛系”一词刷屏现象做了思考和回应,矫正那些借着“佛系”卖三观的行为和对佛教哲学的误解。

  “佛教哲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时常存在套用佛教词汇,误导人们产生错误印象和观念的情况。比如把鸵鸟心态混同于佛教的忍辱精神。

  佛教认为的‘一切随缘’,是指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是‘佛系’认为的遇事不主动、不积极、不改变。”中普陀寺方丈芳振大和尚说。

  在佛家看来,“随缘”不是“随便”,而是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试图用“佛系”来治愈的年轻人,焦虑彷徨的关键在于总是不断地向外寻求满足,总是觉得“不够”的心理,又滋生出自卑、孤独、沮丧种种负面情绪。

  普陀山紫竹禅林的印文法师,1990年出生,算是真正出家的“第一批90后”。在他看来,所谓“佛系”实为伪命题。“不执著并不是说不要了。‘佛系’青年如果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就会产生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的心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自欺欺人而已。”

  做一个“斗战胜佛系”

  当然,对于轻易选择放弃,容易迷失自我,很多90后是不服气的。既然甩不掉“佛系”标签,那就干脆做一个“斗战胜佛系”。

  网民“莫十三”说:“我们只是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佛系’,但大事我们都在努力。”

  网民“Chant”说:“我有权在可控范围内感受消沉。万物都是运动的,包括我的心情。丧完就睡,明天照常燃。”

  “低欲望状态,纯粹为自保。待到春来时,定把尘埃扫。”

  网民“袁潇晗”说,2017年最喜欢的一句话是“Gray is the new green”(新春还从迟暮来)。

  人们总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慢慢发现,今天所受的挫折和苦难,总会在生命的下一个阶段,释放出积极的意义。

  正如佛教哲学中“随缘”一词的积极内涵,是一种智慧豁达、勇猛精进的态度。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该用的地方,跟随时空因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纵观那些成为人生赢家的90后,无不是积极应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坎坷,始终保持着正能量的生活方式。比如围棋冠军柯洁,奥运金牌得主孙杨……

  若是还不平,不妨读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