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確顯三自性頌

世親論師造

大班祇達靜祥及校譯師國天降譯梵為藏

韓鏡清譯藏為漢

小序

何者為無,如何為無,何者為有,如何為有,乃世間哲學上至關重要之問題。佛陀學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出現了三自性學說,比龍樹(Nā-gārjuna,第二三世紀時人)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更為明確徹底,在歷史上的代表人物為慈氏(Maitreya)無著(Asaga )世親(Vasbandhu)等。代表的經論是《解深密經》、《入楞伽經》、《大乘密嚴經》以及《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佛性論》等。時間只稍後於龍樹及提婆(rydeva),可能是第三世紀。只說俗有真無,容易造成遍計所執性(人我與法我絕對無性)與依他起性(因緣假有或相依有性)混淆不清,於是對圓成實性(二無我所顯真實)的認識也有出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參考真諦(Paramārtha,或親依Kulanātha)所譯《佛性論》卷一《破大乘見品》。言之話長,皍不多贅。無著《攝大乘論》是三自性學說重要典籍之一。世親、無性(As-vabhāva) 均有釋論。可能世親釋《攝大乘論》後,寫《唯識三十頌》前,寫此《確顯自三性頌》,只有三十八頌,亦未及作解釋。今從藏譯本轉譯為漢文,並採集截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世親本人等著作,勉力切合頌文原意,以作注釋,為理解之方便。頌文亦有些新義,足資研尋,不能盡罄其旨。《西藏大藏經》中另有一個譯本,名為《入三自性成就論》(見北京版Dbu-maTsa3 17B1_319A5Rang-bsingsum/lanjug-pahisgrub-pa),題為龍樹所造,並多出四頌,共四十二頌,其餘文義基本相同,此或龍樹後人為發揚本師之學有采於無著等之論而廣其說耶?

確顯三自性頌

1

    遍計所執、依他起、    及圓成實自性等,

    確定安立三自性、    許為甚深之所知。

2

    由依緣力始轉起、    唯是所遍計事體,

    故能顯現為依他、    似所顯現遍計執。

3

    此能顯現如所現、    恒常均是無所有,

    如是不復變易故、    即是圓成實自性。

4

    諸所顯現、遍計執,    如所顯現此二者、

    於此彼本無所有,    即此、為彼無二法。

5

    若於此無、遍計執,    並彼如義遍計執,

    如是極為無有故、    心者說為能遍計。

6

    由因事體、果事體、    此心許為二行相:

    所謂阿賴耶識與、    所謂七行相轉識。

7

    第一由積集雜染    種子習氣故、名心。

    第二於種種品類、    由善轉起即言說。

8

    由此諸虛妄分別、    及以異熟、並如是

    另外顯現我執之    差別故、許三行相。

9

    第一異熟為體性,    此者即是根本識。

    其他者為轉起識。    所觀、能見,分別轉。

10

    由有與無、二與一、    及雜染與清淨等、

    由諸能相所顯故,    此自性等許甚深。

11

    若諸所取為實有,    即此、極為無所有。

    因此遍計所執性、    許為有與無能相。

12

    實有錯亂為自性、    如其顯現無所有。

    因此依他起自性、    許為有與無能相。

13

    若由是故無有二,    即無有二為實有。

    因此、圓成實自性    許為有與無能相。

14

    遍計執義二行相    有與無為同一性。

    因此愚夫遍計執、    許二與一為體性。

15

    顯現之分既為二,    唯是錯亂同一體。

    所謂依他之自性、    許二與一為體性。

16

    以二自性為體性、    由無二成同一故,

    圓成實自體性亦    許二與一為體性。

17

    遍計所執、依他起、    為所知、煩惱能相。

    即許圓成實自性、    為清淨法之能相。

18

    非諦實二之體性、    以無事體為真如。

    故除言遍計所執    以外、無異圓成實。

19

    以無有二為自體。    由二本無為性故。

    當知除圓成實外、    無別遍計執能相。

20

    如其顯現為非我、    由如是為無自性,

    除言依他起性外、    非有差異圓成實。

21

    由不如實二自性、    如其顯現無事體,

    亦除圓成實以外、    無別依他起能相。

22

    當說觀待於言說    差別、自性之次第,

    及說如於此悟入    力故、為證知次第。

23

    遍計所執言說體、    言說假安立體性、

    亦許以遍斷言說    為另外之自體性。

24

    先前以悟入二者    無我故、悟入依他。

    由二非是實有等。    唯是此中標誌故。

25

    此後以二無事體    為自性、悟入圓成,

    如是即此、於爾時、    亦說為有與無等。

26

    此諸三自性等者,    以二無得為能相。

    極無、及與如是無、    此無事體為自性。

27

    由以咒力作幻事、    於是顯似為象身,

    許為唯行相顯現,    象身普遍非是有。

28

    遍計執性同象身,    依他起如彼行相。

    此中象事體絕無、    如此許為圓成實。

29

    依根本心二、顯似    非如實為我遍計、

    由二極無所有故、    此者唯是行相有。

30

    根本識如同咒語,    真如許為樹木塊,

    分別許如象行相、    二者猶如象自身。

31

    義之即此了別時、    遍知及以遍斷離。

    如其次第能獲得、    俱時能了三能相。

32

    能遍知無有可得,    許能斷離諸顯現。

    由無有二可得故、    所證得亦即現前。

33

    由象身無可得故、    彼之行相當銷失。

    樹木塊體當可得、    如其如於幻化中。

34

    如是二不可得時、    顯現為二當銷失。

    若銷失則此圓成、    當證知二無事體。

35

    所對治、慧能自在,    如其義無慧能見。

    隨逐此三慧對治、    能任運獲得解脫。

36

    唯於心中為可得,    所知之義不可得;

    所知之義不可得、    故心亦無有可得。

37

    由二無有可得故、    當能緣得於法界。

    由緣得於法界故、    當能得圓滿究竟。

38

    由能得圓滿究竟、    由獲得具有三身

    無上菩提體性已、    善成就自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