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世间相

第一章 六趣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第一节 妄惑为因

凡夫一切心境,无非由妄惑而起,所以妄惑为因也。妄为虚妄,惑为迷惑。由心虚妄,对境迷惑,则能颠倒事理,是为妄惑。因谓原因,此之妄惑,乃为六趣作业受报之根原也。凡根尘识等,境受想等,无非凡夫虚妄迷惑心之所成就。六趣妄惑,大要可知。

第一条 六根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第二条 六尘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 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 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 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 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

第三条 六识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六识者:

一、眼识 即见色之(见)是。

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是。

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是。

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是。

五、身识 即感触之(感)是。

六、意识 即知法之(知)是。

此之六识,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又有六情之名,兹不赘及。

第四条 三境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

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

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

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违之境。

第五条 三受

对于三境,感受之情有三:谓苦、乐、不苦不乐是。受者,领纳外境也。

一、苦受 领纳违情之境,起苦痛之感也。

二、乐受 领纳顺情之境,起乐适之感也。

三、不苦不乐受 亦名舍受。领纳不适不逆之境,苦乐之感,皆舍离也。

第六条 三毒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

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第二节 作业为缘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第一条 三业

三毒既起,必有所向而发动。发动之处,不出乎三。发动所成就者,是谓之业,故曰三业:

一、身业 谓由身所造者,即身作者是也。

二、口业 谓由口所造者,即口说者是也。

三、意业 谓由意所造者,即意思者是也。

第二条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闇昧迷理。

第三条 十善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受报为果

由有作业,即须受报,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报者酬报,受者承受,谓承受苦乐身世迟速之酬报也。果者结果,妄惑作业,结果皆归趣于酬报而不爽。

第一条 苦乐二果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

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

二、乐果 身心所受乐之果报也。由于善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非乐。但分别比较之,则地下苦,天上乐,人则苦乐相杂也。

第二条 依正二报

无论苦乐,所报之境则有二者,谓依报正报:

一、正报 谓所报之身,如人所受得之人身是。

二、依报 谓所受报之处,如人所依之山河大地是。

第三条 三时报

作业有先后轻重,得报亦有迟速隐显,于是有三时之报:

一、现报 谓依现在之业,受现在之果报也。

二、生报 谓依此生之业,受次生之果报也。

三、后报 谓由一生作业,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也。

六趣

造业受报,必有归趣之处。趣谓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所受报之处也。趣报有六,故名六趣,亦名六道。道者,能通之义,善恶之业,能通善恶之处,故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即谓之道。即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修罗,五、人,六、天。此六趣中,分善恶为二:一、三恶道,二、三善道。

三恶道 即三恶趣,亦名三涂。涂者,途义。有火途、血途、刀途之义。谓依恶业所感而赴之处,是为恶道。但因恶业之重轻,而分三处,即地狱、畜生、饿鬼是。

  • 一、地狱 梵名那落迦,译作无幸处,又语泥黎,此翻苦具,恶人受苦痛之处也。有八寒、八热、百三十六地狱等。其中众生,受苦无穷。经劫无量,最苦无比。在三涂下称为火途,谓地狱趣受猛火烧炙之处。

  • 二、畜生 梵名底栗车,译作傍生横生,言其身形傍生横行也。性鲁钝,不能自立,畜养于人类,故名,如禽兽鱼虫等之属是也。作恶业愚痴多之众生,死后为畜生。在三途下称为血途,谓畜生趣互相吞食之处。

  • 三、饿鬼 此界之有情,常受饥饿之苦,故名,有九鬼三十六鬼名目。在三涂下,称为刀途,谓饿鬼趣,受刀剑杖逼迫之处。

三善道 即三善趣。依善业所感而赴之处,是为善道。但因善业之轻重,而分别有三:即修罗、人、天是。

  • 四、修罗 俱称为阿修罗,梵音也。译作非天、非类、不端正。好行斗诤,而谄曲诈慢,故多诸苦趣。虽福报邻天,而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趣,尚甚于人,故又有同列入三恶趣中,而共称四恶趣者。

  • 五、人 梵语搜赊,此云意。人中所作,皆先意思。三藏法数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之境,皆能安忍也。有四洲之分,能稍修戒善感报而生。

  • 六、天 梵名提婆,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深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乐胜身胜,世间无比。其分别甚多,但总名曰天趣。

六趣(惑业报相生之图)
                                                                                                ┌地狱

六根┐                          ┌三恶道┼畜生

  │       │                ┌十恶┐  │   └饿鬼

  │               ├六识─三受─三毒─三业┤  ├六道┤

  │       │                └十善┘  │   ┌修罗

六尘┘                          └三善道┼人

  │                              └天

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