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凡例

凡例

  1. 古刻大藏,或隨翻譯年次編入,或約重單以分其類(單謂只一譯本,重謂一經有二三乃至多種譯本);大小混雜,先後失準,致使欲展閲者,茫然不知緩急可否。幸有明末之蕅益大師著「閲藏知津」 ,誠爲閲藏最佳南針。

  2. 惟閲藏知津爲尊重大乘法寶,故以大乘在前,小乘在後;若爲閲讀研習,殊有不便,以先讀大乘之後,再讀小乘,往往有「乏味」之感;而且,學法本應先小後大,以小乘爲大乘之基本故。以故,予閲大藏,先閲小乘經,次閲大乘經;經閲畢,次閲律藏,亦先閲聲聞律藏,次閲菩薩戒經;後閲論藏,亦先小後大。

  3. 大乘經藏,知津分爲: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部門。今亦依此次序閲讀。

  4. 知津云:「義目每以先譯爲主,不分譯之巧拙,致令閲者不知去取。今選取譯之巧者一本爲主,其餘重譯,即列於後;俾不能徧閲者,但閲其一,即可得旨;若能徧閲者,連閲多譯,便知其巧拙得失。 」今即依此,先閲主譯,次閲異譯;異譯則以翻譯年代爲次序。

  5. 大部經,小乘如四阿含,大乘如華嚴、寶積等,有單譯其中一經或一品者,稱爲别譯。如「七佛經」爲長阿含初大本經别譯;「無量壽經」爲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别譯等。

  6. 若同梵本而异译者:如「説無垢稱經」爲「維摩詰經」同本異譯;「正法華經」爲「妙法蓮華經」同本異譯等。

  7. 因此,重本之中,有異譯、别譯之不同。若大部經有别譯,則列表對照,一覽便知。總之:「異譯」是一經有二種乃至多種之譯本,而是經文之全部者;「别譯」則是一經中之一品或一部份而不全者。

  8. 大藏中之經疏部及論藏中之釋經論,皆會入經中閲之;如:華嚴經閲完,即閲華嚴經大疏、疏鈔等;金剛經閲完,即閲金剛經論、金剛經疏等。律閲畢,次閲律論,或次閲律疏;論閲完,即閲論釋;亦然。

  9. 知津以密部編在大乘經方等部門中,稱爲「方等密部」 。今欲先閲顯教大小三藏,故將密部排在論藏之後。顯教三藏閲畢,方閲密教典籍;以密部亦有密部之經律論,但藏中不分耳。

  10. 知津以西土撰述及此土撰述爲「雜藏」 ,排在最後。今亦以密藏之後立雜藏,統收經、律、論、密以外諸典籍。

  11. 總上所述,列一綱要表,如次:

(1)經藏:分小乘經、大乘經。大乘經又包括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部門。

(2)律藏:分小乘律、大乘律。

(3)论藏:分小乘論、大乘論。

(4)密藏。

(5)杂藏:諸宗、史傳、事彙、目録等部。

  1. 目録中,凡重譯本(即異譯,或别譯) ,即低二字書之。註疏亦然。主譯、異譯或别譯、註疏,各另編號。

  2. 今時之大藏經,比較普及者,約有二種:一是依據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影印者,有中華佛教文化舘影印本及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一是修訂中華大藏經會印行之中華大藏經。今爲便讀者檢閲起見,各經版本中,即列此二種版本。

  3. 大正藏,正篇五十五册,原本稱第一卷乃至第五十五卷;但新文豐皆改作第一册乃至第五十五册。今一律用「第$册」 ,即是原本之「第$卷」。

  4. 中華大藏經第一輯,第一次印行者,是小字本,今又印行大字本,但大字本尚未出齊,故此中第一輯之版本,全據小字本之線裝本册數。

  5. 大正藏,本書簡稱「大藏」 。中華大藏經,簡稱「中藏」。

  6. 經律論註疏,卍字續藏經最多;今既有卍續藏影印本,故註疏亦列出卍續藏版本。卍續藏影印本分爲一百五十册,今即據此册次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