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界

第二章 三界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第一节 妄惑

三界凡夫,妄惑根株,不外着于一爱二见。

第一条 爱见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着,是谓之见。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又贪着五欲为爱,执着所见为见。又迷于事为爱,如贪欲嗔恚等。迷于理为见,如有无断常等。若穷究众生之所以缘起,不出此爱着见取二事。

第二条 爱着

爱者恩爱亲爱之谓,著者执着贪着之谓。深执着恩爱之境而难离情,是谓爱着。

第三条 见取

言见取者,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以要言之,但除三涂剧苦,其余修罗人天等蕴,皆可为见执所取也。此中依于见惑而行施善,故名见取。

第二节 作业

着于爱见,则起作业。三界凡夫,所有作业,不外缘于三种:一善二恶三定。

第一条 爱见行

由贪爱而取行者为爱行,由见计而取行者为见行。

第二条 三行

三行者:福行、罪行、不动行。

一、福行 为欲界之善业,当招乐果,是为福行。

二、罪行 为欲界之恶业,当招苦果,是为罪行。

三、不动行 为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意业,执持不动,不属善恶,是谓不动行也。

第三条 三品十恶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

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嗔缠,猛利贪缠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数数邪见,日积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中品十恶 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恶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贪嗔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第四条 五逆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第五条 行施

行施能积世界无量福业,故多行施舍,为修世间之福。但如由我慢心而行施善,则一往正是阿修罗因。行施固善,然其差别宜知也。

第六条 戒取

言戒取者,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谓牛狗等戒,及投灰、拔发、五热炙身、断绝饮食、乃至虽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轮王等,皆属戒取所摄。

第七条 三品十善

十善者,即前一不杀生,乃至十不邪见。又一救护生命,乃至十正信因果是也。言三品者,即上中下三,与前十恶三品同。

下品十善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约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品善。仅于上境能护三业,名下品善。

二、约心者 悠悠缓缓,或夹杂烦恼,名下品善。

三、约事者 偶尔为善,不广大,不久积,名下品善。

以要言之,虽行善戒,烦恼尚多,故是阿修罗道因也。

中品十善

一、约境者 如前可知。

二、约心者 善念淳熟,但未猛利。

三、约事者 或数为小善,或偶为胜善。

以要言之,有施有戒,故是人道因也。

上品十善

一、约境者 亦如前说。

二、约心者 淳至猛利。

三、约事者 广大久远。

以要言之,虽属善业,犹属散善,故但为欲天因也。

第八条 五戒

五戒者,戒为戒止不为,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饮酒以其过在纵逸狂乱愚痴不明也。五戒之上四戒,皆与十善中同。但五戒仅粗能束身,不同十善,惟人能持五戒,不堕三途,是又善之最初步矣。

第九条 邪定

以邪见心,修习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种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敛念习坐,皆邪定之类也。

第十条 味禅

大毗婆娑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

第十一条 十二门禅

第一段 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为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义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惟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定。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无色界之心德也。若相对色无色,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次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第二段 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第一款 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第二款 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一、内净支 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第三款 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

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第四款 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第三段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一、慈无量心 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二、悲无量心 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三、喜无量心 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

四、舍无量心 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第四段 四无色定
第一款 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第二款 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第三款 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第四款 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非想非非想处定(业之区分)

        ┌      ┌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识处

        │      └空处

        │      ┌舍

        │      │喜

        │(四无量心)┤悲

        │      └慈

        │      ┌四禅

  ┌不动业┐│      │三禅

  │   ││(四禅)  ──┤二禅

爱见┤福业 ├┤      └一禅

  │   ││(味禅)

  └罪业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取)

        │     ┌下品

        │(十恶)──┤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门禅之进序)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处定←空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舍心┐┌←─┘  │  │   │

                 喜心││  ←────┘  │   │

                   ├┤        │   │

                 悲心││ ←───────┘   │

                 慈心┘└  ←───────────┘

第三节 报趣

总论三界众生,由善恶禅定为因,斯招欲色无色为果。

第一条 总说

总说分三段述之。

第一段 三界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界者分义,语曰界分是也。由善恶禅定,现此报之差别。

一、欲界 为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之众生,耽于食色眠等之诸欲,故名欲界。

二、色界 谓身体宫殿国土物质,总皆殊妙精好,称为色界,有四禅十八天。

三、无色界 此界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以为名。

第二段 九地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第三段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只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第二条 欲界

第一段 地狱道

地狱前文已述概义,兹稍分别其详。但过详则繁,特举其着,以识其义可耳。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

一、八寒地狱

  • 一、额浮陀 此云为疱,寒苦触身,如疮疱故。

  • 二、疱裂 梵语泥赖浮陀,谓寒苦所逼,疱即拆裂也。

  • 三、阿吒吒 谓寒苦增极,舌作此声也。

  • 四、阿波波 谓寒苦增极,唇作此声也。

  • 五、呕喉 谓寒苦增极,喉作此声也。

  • 六、青莲华 梵语郁波罗,谓寒逼皮肉开拆,色似此华也。

  • 七、红莲华 梵语波头摩,谓寒逼肉色大拆,似此华也。

  • 八、白莲华 梵语芬陀利,谓寒逼皮肉脱落,骨色似此华也。

此狱寿命,或云比热狱更长,或云减半。

二、八热地狱

  • 一、等活 谓其中众生,互相嗔忿,斫剌磨捣。死已复活,活已复死,故名,其苦如是。至其寿命,更为可惊。计人间五十岁,为四王天一日夜;此狱以四王天寿五百年为一日夜,如是积数,至五百岁。

  • 二、黑绳 如世解木,绳抨锯解,故名。至计其寿命,则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一日夜;此狱以忉利天寿一千年为一日夜,计此寿一千岁。

  • 三、众合 众山四合,碎身成尘,故名。其寿命计人间二百年为夜摩一日夜;此狱则以夜摩天二千年为一日夜,寿二千岁。

  • 四、号叫 在大镬中,沸汤烹煮,号啕叫唤,故名。其寿命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日夜;此狱以兜率寿四千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

  • 五、大号叫 在热铁鏊中,受煎熬苦,极切大叫,故名。其寿量计人间八百年为化乐天一日夜;此狱以化乐天八千年寿为一日夜,寿八千岁。

  • 六、炎热 谓烈火猛焰,烧炙糜烂,故名。其寿量计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天一日夜;此狱以他化天一万六千年为一日夜,寿一万六千岁。

  • 七、极炎热 谓着于火中,内外烧害,故名。寿半中劫。

  • 八、阿鼻 此云无间,谓受苦无有间歇也。有五义故,立无间名。

  • 一者趣果无间 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

  • 二者受苦无间 谓在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

  • 三者时无间 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

  • 四者命无间 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

  • 五者形无间 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身形无有间歇也。

三、十六游增小狱 八热狱每四方各有四小狱,共为十六小狱,即八大狱总有百二十八。名为游增,言游增者,谓受罪众生,游彼狱时,其苦转增故也。

  • 一、黑沙 谓热风吹热黑沙,焦烂皮骨也。

  • 二、沸屎 谓沸屎铁丸满前,驱逼于罪人也。

  • 三、铁钉 谓铁钉钉着,周遍身体也。

  • 四、焦渴 谓渴以溶铜灌口也。

  • 五、饥饿 谓饥服铁丸也。

  • 六、一铜镬 谓投于镬中,涌沸坏烂也。

  • 七、多铜镬 谓经许多铜镬之苦也。

  • 八、石磨 谓受热石压磨也。

  • 九、脓血 谓脓血沸涌,汤烂身体,复食脓血,通彻过腹也。

  • 十、量火 谓有大火聚,遍烧身体也。

  • 十一、灰河 谓灰河沸涌,恶气蓬[火*孛],铁剌纵横,剑树刀林,恶兽毒鸟,受炙剌啮啄之苦无量也。

  • 十二、铁丸 谓热铁丸烂坏身体,举身火然。

  • 十三、釿斧 谓为热铁釿斧斫斩。

  • 十四、豺狼 谓豺狼[齒*齊]啮,肉堕血流也。

  • 十五、剑树 谓入于剑林,暴风吹树,刃伤身体也。

  • 十六、寒冰 谓有大寒风吹体,皮肉堕落也。

四、更有孤独、鬲子、轻系等狱,处所不定。依瑜伽说,游增孤独,寿命不定,随业长短。

第二段 畜生道

畜生道概义,前已略叙,兹再稍及其详。此道遍在诸处,披毛带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种类至繁,无量无数,兹约数义以括之:

一、就形言 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等之别。

二、就依处言 有水陆空行等之别。

三、就陆地言 重者土内,中者山林,轻者人所畜养。

四、就昼夜言 谓昼行、夜行、昼夜行。

五、就强弱言 强者伏弱,饮血啖肉,互相吞啖,怖畏百端,称为血途。

六、就寿命言 寿限多无定限,其极长者,有一中劫。

七、就胜劣言 虽属旁生,由福德力,或为龙王、象王、金翅鸟王、狮子王等。

八、就生出言 有胎、卵、湿、化等。

九、就趣报言 此道遍五道中有之。

第三段 饿鬼道

饿鬼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诸处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常受饥饿,其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其寿量以人间一月为一日,寿五百岁。有云寿命不定,极长者七万岁。其种类亦多差别,大别可分为三种九类:

一、无财鬼一种分三类,言无财者,以不得饮食故。

  • 一、炬口 谓于口中,常出猛焰。

  • 二、针咽 头腹如山,咽喉如针。

  • 三、臭口 口如臭尸。

二、少财鬼一种分三类,言少财者,以少得饮食故。

  • 一、针毛 身毛如针,还自刺身,出血而食。

  • 二、臭毛 身毛臭秽。

  • 三、大瘿 项中有瘿,以手抉脓,还自食故!

三、多财鬼一种分三类,言多财者,以多得饮食故。

  • 一、得弃 常得弃食。

  • 二、得失 常得遗失之食。

  • 三、势力 此一又分为三:

  • 一、夜叉 又名药叉,译作勇健暴恶贵人。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

  • 二、罗刹 一名罗刹娑,译作可畏食人鬼。恶鬼之通名也。

  • 三、毗舍阇 译作啖精鬼,食人精气之鬼也。

第四段 修罗道

修罗果报甚胜,邻次诸天,常好战斗,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能行善,为欲胜他。作下品十善者,感此道生。其种类颇难细列,兹以四类别之:

一、畜修罗 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二、鬼修罗 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三、人修罗 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四、天修罗 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第五段 人道

人道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能行五戒,作中品十善者,感此道生。有四洲、四轮及与十仙之分。盖就处言,则有四洲;就时言,则有四轮;就修言,别有十仙。

一、四洲 四洲中,论福报,北洲最胜,南洲最劣;论佛法,南洲最胜,北洲最劣。

  • 一、北俱卢洲 亦云郁单越,此翻胜处,亦翻高上,比余洲福最胜故。寿满千岁,无有中夭,不造十恶,命终必生天上。但以纯乐无苦,不畏无常,佛法所不能化,故为八难之一。

  • 二、西牛货洲 梵语瞿耶尼。寿五百岁,然有中夭,佛法稍行。

  • 三、东胜神洲 梵语弗于逮,此翻为胜,胜南洲故。寿二百五十岁,亦有中夭,余同西洲。

  • 四、南瞻部洲 瞻部亦云阎浮提,此翻胜金。寿无定限,劫初成时,寿无量岁。减劫极时,不满十岁。增劫极时,八万余年。今时人寿不满百年,仍多中夭,故论果报,不及东洲,何况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胜诸天,何况北洲。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也。此洲之人,根性猛利,易坠易升。

二、四轮王 即转轮王,亦云转轮胜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也,即位时感得天之轮宝,转其轮宝,以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能飞行于空中,增劫至人寿八万岁以上出世,减劫由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时出世。其轮王与轮宝,各有金、银、铜、铁四种,次第领一、二、三、四之大洲,即金轮王四洲,银轮王东、西、南三洲,铜轮王东、南二洲,铁轮王南洲一洲也。

  • 一、铁轮王 感得铁轮宝,统御南洲之圣王也。增劫至人寿二万岁出现,或减劫时,人寿八万岁以上出现。统御一洲,奋戈乃定,十善化世,使不起三品恶业。

  • 二、铜轮王 感得铜轮之宝,而王二洲之圣王。又十住为铜轮位,统御东南二洲。震威乃服,亦以十善化世,功胜铁轮。

  • 三、银轮王 感得银轮宝而王三洲之圣王。通使即服,亦以十善化世,功胜铜轮。

  • 四、金轮王 感得金轮宝而王四洲。望风顺化,具足七宝千子,能使天下皆行十善,功德最大,犹胜银轮。

三、十仙 十仙虽离人世,不离人类。大佛顶经云:‘复有行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 一、地行仙 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 二、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 三、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 四、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 五、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 六、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 七、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 八、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 九、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 十、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大约此辈身见最重,纵令能舍虚名浮利,持戒摄心,不过欲固身形,贪图长寿而已。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岂知四大本非我身。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岂知缘影决非我心。虽获寿千万岁,何异圣人一弹指顷。所以随业升沉,毫忽不能违也。

第六段 六欲天

六欲天者,福德与诸天为一趣。而饮食、男女、睡眠三事,与色、声、香、味、触五欲,与余五道为一界。故论六趣则为天趣,论三界则属欲界也。

一、四王天 四王即护世四大天王也。并其眷属,总名四王天。此皆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戒之力所感。身长五十七丈(约周尺算),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数,即是九百万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时五衰相现,甚大苦恼,阴阳如人世。

  • 一、东方持国天王 主乾闼婆众。

  • 二、南方增长天王 主鸠槃茶众。

  • 三、西方广目天王 主龙众。

  • 四、北方多闻天王 主夜叉众。

二、忉利天 梵语忉利,此翻三十三,因此天有三十三天也。(中一四方各八)。亦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两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力所感。天身长百五十丈,唯帝释身长三百丈。以人间百年为一日夜,寿一千岁,合人间三千六百万年。中夭并五衰相,与前天同。后诸天中,亦皆准知,此天以相抱为阴阳。

  • 一、善法堂天 帝释天王所居,在各天中央。

  • 二、南八天 山峰天、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

  • 三、西八天 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旋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软天。

  • 四、北八天 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娑罗天、速行天。

  • 五、东八天 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

三、夜摩天 梵语夜摩,此翻时分,但以莲花开合,分昼夜故。此是上品十善,兼学坐禅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长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以身相近为阴阳。

四、兜率天 梵云兜率,此翻知足,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上品十善兼得细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长三百丈,人间四百年为一日夜,寿四千岁,以执手为阴阳。

内院 兜率天中,别有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名为内院。故大佛顶经云:‘乃至劫坏,三灾不及也。’菩萨修行十善,乐习禅观,发心亲近补处大士,乃得上生。

五、化乐天 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长三百七十五丈,人间八百年为一日夜,寿八千岁,以相熟视为阴阳。

六、他化自在天 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长四百五十丈,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日夜,寿一万六千岁,以暂瞬目为阴阳。

魔罗天 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摄。大佛顶经云:‘纵有禅定多智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又云:‘善男子!穷诸行空,己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大约或行福德,或修禅定,或学智慧,但由不能专持梵行,深堕爱网,遂成魔侣也。既恋尘劳,必与出世净法,为怨为障。

第三条 色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

一、初禅三天 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

  • 一、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民众也。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身半由旬,寿二十小劫。

  •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盖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身一由旬,寿四十小劫。

  •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大千世界中之一小世界也。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感生此天。身一由旬半,寿六十小劫,但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觉观亦云寻伺)。

二、二禅三天 内有喜故,外感水灾所坏。

  •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着,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三、三禅三天 内有乐故,外感风灾所坏。

  •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

  •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

  •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

四、四禅九天 三灾俱不能到。

  • 一、无云天 自此天以上,云居轻薄,故名无云。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昧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三灾俱不能到。身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

  •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大劫。

  •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

此上三天,凡夫所居。

  • 四、无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也,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身亦五百由旬,寿亦五百大劫。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别。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此天外道所居。

  • 五、无烦天 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身千由旬,寿千大劫。但自此而上,更有增进,永不退转,乃三果圣人,杂修有漏无漏禅下品所感而生。谓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自此以去五天,称为五不还天。

  • 六、无热天 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身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余如上说。

  • 七、善见天 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 八、善现天 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身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

  • 九、色究竟天 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均生此天。身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

此上五天,名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

又色究竟中,有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

第四条 无色界

无色四天:

一、空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二万大劫。

二、色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不论欲界色界空处但修识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心识,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

三、无所有处天 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不论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但修无所有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非空非色境界,为其处也。其王三昧,名之为乐。寿六万大劫。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唯以极微细第六识,所缘非有非无境界。为其处也,不论欲色二界,空等三处,但修非非想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寿八万大劫,居三有极顶,更无可进。

钝根阿那含 按经论中,三果圣人,断下四地思尽,得第四禅。于中有二根性,一者乐慧,则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即无烦等五不还天)。二者乐定,则修四空定,生无色界。乐慧根利,即于色界,速出生死。乐定根钝,故于无色界,迟出生死也。此即四空界摄,无别处所,不同净居,别为一有。然虽在无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乃受轮回,是故须别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