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一章 四圣

第一章 四圣

前言世间,所谓六趣三界,总称六凡。兹叙出世,亦有四圣。圣者正也,圣人行于正道,故谓之圣。如何谓之正道耶?能对治凡夫一切妄惑染业,即行正道。究竟断其妄惑染业,而不受报趣,即为圣者。总之转迷为悟而已。所谓迷者,对于事理颠倒闇昧之谓;所谓悟者,对于事理明达了彻之谓也。

第一节 转妄归真

前言世间,乃有妄惑。兹叙出世,说有真智。真智非他,转妄即得。夫众生与佛,本来不二。众生是当下一念迷成,佛亦不外当下一念悟成。但众生一念之心妄,诸佛一念之心真而已。妄则佛是众生,真则众生是佛。惟佛念必不妄,此佛之所以必不堕于众生。而众生念不易真,此众生之所以难成佛道也。故欲行佛道,自舍妄依真始。

所谓妄者,虚妄不实之谓。所谓真者,真实不虚之谓。一切诸法,有真妄之二。随染缘而起之法曰妄,随净缘而起之法曰真。又依因缘生者不实,故曰妄法。不生不灭之真如是真实,故曰真法。至云法者,有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

第一条 净六根

前言六根,兹明须净。即谓如欲了于自心,须不迷于现境,净其六根,不着六尘,而转六识。

所谓净其六根者,以要言之,即不受诸尘之染污也。

第二条 舍六尘

前言六尘,兹明须舍。即谓欲净六根者,宜不着于六尘。所谓不着六尘者,以要言之,即诸根之能清净也。所谓眼不着色则眼根净,耳不着声而耳根净,鼻不着香而鼻根净,舌不着味而舌根净,身不着触而身根净,意不着法而意根净。

第三条 转识成智

前言六识,兹明须转。即谓净六根不着六尘,自能转其六识。所谓转其六识者,即转诸染识成净智也。盖识体即智,为染所覆则成识,能转于净则成智。六识妄事分别,所以成此六种染识;不事分别,即成无分别净智矣!

第四条 转一切境依无相

前言三境,兹明无相。即谓一切诸境,皆由妄生,分别而有。了其虚幻,则诸境自空,一切法空,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是为转境依无相。

第五条 转受依空

前言三受,兹明依空。盖领纳诸境而成受,原生于妄而为系缚。如识其妄,即此系缚,皆是其空。空者谓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观一切法,从因缘和合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须转受依空也。

第六条 除三毒修三学

前言世间,乃有三毒,兹明出世。须明三学,盖智者知一切业苦,成于三毒。为除业苦,当除三毒。对治三毒,故修三学。所谓三学者:

一、戒 戒,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恶业者。

二、定 定,禅定也,能使静虑澄思者。

三、慧 慧,智慧也,观察真理而断妄惑者。

成贪者欲,戒则不欲,不欲则不贪。成嗔者动,定则不动,不动则不嗔。成痴者愚,慧则不愚,不愚则不痴。

第七条 转爱见依无我

前言世间,不出爱见,兹言出世。须依无我,一切妄惑,皆由爱见二种执我而起,故除妄惑,当除爱见。除爱见者,即离执我,故须转于爱见,而依无我。

第八条 转烦恼依菩提

前言一切妄念,须知凡属妄念,皆是烦恼。因此烦恼,遂造一切诸业。故修道人,断此烦恼,依于菩提。菩提者觉也,烦恼皆是不觉之过,依止于觉,烦恼自除。

第二节 转染依净

前言世间,皆由业造。而一切业,皆是染污,兹明出世。须明清净,清净非他,不染即得。故须转染,实依于净。所言染者,染垢染污,不洁不净,是谓之染。净者清净离垢,是谓之净。即爱着之念,及所爱着之法,曰染。解脱之念,及所解脱之法,曰净。

第一条 净三业

前言三业,兹明须净。盖业为系缚,系缚是苦。欲离苦本,当离系缚。离系缚者,谓离所依。所作即业,故当息业。业息系离,便成解脱。如何息业,谓净其业。净业非缚,故得自在。所谓净业者:身不作业,而身业净。口不作业,而口业净。意不作业,而意业净。三业清净,不为业拘。业不能拘,得大自在。

第二条 灭恶复不着善

前言善恶,本属对名,兹叙真实。宜知不着,盖对待于恶,姑有善名。究竟指归,宜双不取。

一、灭恶 无杀无盗无淫,身之三恶灭。无妄语无绮语无恶口无两舌,口之四恶灭。无贪无嗔无痴,意之三恶亦灭。诸恶不作,自无恶业能拘。

二、不着善 虽不杀生而能救护生命,不有此善,是为不着于善。乃至虽不邪见而能正信因果,不有此善,是为不着于善。众善奉行而亦不着,自不为善业所系。恶固当灭,善亦不着。善恶同无,乃真清净。

第三条 离动亦不住静

前言诸定,对动得名。若住静中,又堕一边。故宜不住,双舍两非。盖三界之中,一切行业,无非三种,善恶不动三者是也。善与恶对,不出动也。动与静对,仍不出有为也。所以有为不出动静二行,动行不出善恶二业。灭恶复不着善,动业离矣。虽离于动,亦不着静,是为不住。动静同无,乃真自在。

第三节 转凡成圣

因中有妄与真,果上分凡与圣。凡者凡夫,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是名凡夫。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是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

第一条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第二条 转业报依解脱

凡夫所受报得,皆是业报,业报谓业果也。由过去之业因,招现在之果报。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皆是苦缚,不得解脱。解脱者,梵语木底木乂,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须转其业报,以依解脱。

第三条 转生死依涅槃

众生虚妄生灭,是为生死。诸圣涅槃境界,不为生死之所流转。涅槃梵语,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旧译诸师,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作圆寂。灭者为灭生死因果之义,灭度者为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为无为空寂安隐之义,灭为灭除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为生死之苦果再不生也。无为者,为无惑业之因缘造作也。安乐者,为安稳快乐也。解脱者,为离众苦也。

第四条 转六凡成四圣

六趣三界,总曰六凡。六凡岂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圣。圣有差别,约相说四。然圣亦非圣,即是六凡所转者耳。圣,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言四圣者,谓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一、声闻 为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二、缘觉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缘觉者,一为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一因非花落叶之外缘,自觉悟无常,而断惑证理者。独觉者,为彼于无佛之世,而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非花落叶,独自觉悟者。

三、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或菩提索埵。旧译作大道心众生、道众生;新译作大觉有情、觉有情。求道大心之人,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曰道众生。又曰大觉有情,又萨埵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是由意译者也。又总求佛果,名大乘众。

四、佛 佛陀之略称,译作觉者。具满自觉觉他之二行,为十界最高之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