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人天(欲天)乘

第一节 信分

信善恶因果业报。

一、信善恶 信善恶二途,善应为恶不应为。

二、信因果 信因果之理,真实不虚。

三、信业报 信业报之事,不能或违。

四、信苦乐 信善恶之业为因,乐苦之报为果,乐由善因,苦为恶果。

第二节 解分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因善果善,因恶果恶,善是乐而恶是苦。是故业善则获报乐,业恶则获报苦也。兹择录经文,述之于次。

第一条 善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本业缨络经云:‘顺理起心者谓之善,违理起心者谓之恶。’

第二条 因果

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

涅槃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

弥勒所问经又谓一业渐感五果,得异熟三果,等二果。

又谓十不善业道,有三种果:一果报果,二习气果,三增上果。生地狱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狱退生人中,依杀生故有有断命果。依偷盗故有资生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习气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有一切外物气势,所谓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尘土臭气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第三条 悔过

四十二章经,谓人有过不悔,罪来趣身,如水归海,悔过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

大集经,喻悔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顺善思惟,于一日一时,能尽消灭。

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

第四条 知恩

第一段 四恩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

一、父母之恩         二、国王之恩(即国家之恩)

三、众生之恩(即社会之恩)  四、三宝之恩

第二段 父母十恩

父母恩重经说父母十恩:

一、怀胎守护恩        六、乳哺养育恩

二、临产受苦恩        七、洗濯不净恩

三、生子忘忧恩        八、为造恶业恩

四、咽苦吐甘恩        九、远行忆念恩

五、回干就湿恩        十、究竟怜念恩

第三段 母之十德

心地观经报恩品曰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 于母胎中为所依故。  六、名庄严 以妙璎珞而严饰故。

二、名能生 经历多苦而能生故。  七、名安隐 以母怀抱为止息故。

三、名能正 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八、名教授 以善巧方便教导子故。

四、名养育 随四时宜能长养故。  九、名教诫 以善言辞离众恶故。

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十、名与业 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第二段 国王十德

国王十德:

一、能照 无国则干戈相交,盗贼满野,世常黑暗矣,国力如光明,照破其黑暗。

二、壮严 谋国利民福,使国壮严。

三、兴业 使人民皆得安于生业。

四、伏怨 为良民除一切暴恶。

五、离怖 能防国家内忧外患,使离恐怖。

六、任贤 任贤人以治国。

七、法本 法由国立,国为法本。

八、持世 以善道持世护国。

九、业主 司人民之善恶祸福。

十、人主 主宰人民。

第三节 行分

第一条 五戒

三藏法数云五戒:

一、不杀戒 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 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第二条 十善

法界次第云:十善者,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

一、止 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

二、行 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所谓十善者:

一、不杀生 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意,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意,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 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 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 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意,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 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 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 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 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 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第三条 通说

佛云:‘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佛云:‘念行大慈,安立众生。’

佛云:‘谦恭慈仁,安慰众人。’

佛云:‘敬上念下,矜恤孤贫。’

方等经云:‘长幼后先,相事以礼。’

佛云:‘当同利与下同欢。’

佛云:‘护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皆欲令解脱勤苦,富乐安隐。念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视之护之,如母亲护赤子,一切平等,无有异意。’

佛云:‘为一切众生求安乐故,为灭一切众生诸忧苦恼满其愿故。’

佛云:‘以无嫉妒合聚众人,以功德归于一切人。’

佛云:‘见他德行不能称赞,以恶心嗔心隐藏他善者,犯重垢罪。’

未曾有经云:‘施食施法,有何功德?’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设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

大丈夫论云:‘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者为其作无尽财,法施者为能作无尽智,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愚人所乐,法施者为智者所乐。’

佛云:‘彼不善者,为贤致谤,是故佛律黜夫恶者,譬如苗中生草,不去害禾。’

佛云:‘见有众生应诃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不诃责,若诃责不折伏,若折伏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罪。’

佛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第四条 别说

第一段 父子

忍辱经曰:‘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

末罗王经曰:‘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

大集经曰:‘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本事经曰:‘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足报父母深恩。’

第一款 对于父母

长阿含经曰人子当以五事敬父母,云何为五?

一者、供养无乏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二者、凡所为先白父母     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无逆

善生子经说事父母五事:

一者、念家事         四者、供养

二者、修债负         五者、承父母之欢心

三者、解诫

六方礼经曰子事父母,当有五事:

一、当念治生         四、当念父母恩

二、早起令奴婢时作饭食    五、父母有病恐惧求医治之

三、勿增父母忧

第二款 父母对子

六方礼经曰父母视子有五事:

一、使去恶就善        四、为娶妇

二、教以书疏         五、给与家中所有

三、使持经戒

第二段 夫妇

善生经云夫妇睦宜,善法不衰。

第一款 妇对于夫

六方礼经曰妇事夫有五事:

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

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

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虽被骂詈,亦不作色还骂。

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五者、待夫休息,盖藏乃卧。

优婆塞戒经说妻对于夫,有十四事:

一、所作须尽心。       八、爱怜奴婢。

二、常作不懈怠。       九、善守护财物。

三、所作必有终。       十、善顺夫之教诲。

四、疾作不失时。       十一、夙兴夜寐。

五、常瞻视宾客。       十二、善求净食。

六、净其房舍卧具。      十三、善隐夫之恶。

七、爱敬而言语柔顺。     十四、善瞻视夫之病苦。

玉耶经曰:‘佛告玉耶女,女人之法,无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真端正,唯心端正,人皆爱敬,是实端正。’为女人者:

一、应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有美膳先进姑嫜夫主。

二、看护家物。

三、慎口忍耐而少嗔恚。

四、常戒慎如恐不及。

五、应一心恭敬姑嫜夫主,以尽孝道。

又有五种妇法:

一、如母之妇,爱夫如子故。  四、如婢之妇,事夫如主故。

二、如臣之妇,事夫如君故。  五、如夫之妇,亲昵同心唯形异故。

三、如妹之妇,事夫如兄故。

又云五事:

一、情无憍慢。        四、善待宾客。

二、善事内外。        五、善名称扬。

三、家室丰盈。

次有三恶法:

一、未暝已眠,日出不起,嗔对夫主,反目嫌骂。

二、好自饮啖,乃以恶食与姑嫜夫主,好色欺诈。

三、不念生活,好事嬉游,道及他人长短好丑,斗乱口舌,憎嫉亲族,为人所贱。

玉耶女既受佛教,心自惭愧,曰:‘吾向愚痴,不知正法,所为皆邪,乞许受教。’即奉佛受三皈五戒。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曰:‘阿那邠邸长者,为儿娶妇,颜貌端正,色若桃华。妇为波斯匿王大臣之女,以恃父故,不恭敬姑嫜夫婿,亦不事三宝。长者乃诣佛所,请佛垂教。翌日,佛到长者之家告新妇言:为人妇者,有四事,一、似母之妇,二、似亲之妇,三、似敌之妇,四、似婢之妇。

一、似母之妇者 承事夫主供养无乏。

二、似亲之妇者 见夫主无增减心,苦乐与共。

三、似敌之妇者 见夫则怀嗔恚,憎嫉夫主而不承事。

四、似婢之妇者 贤良之妇,见夫主忍言语,终不还报,恒有慈心。

事夫善者死生天上,恶者死入地狱。’善生女闻之大惭曰:‘世尊,妾今愿为似婢之妇,遂归依三宝,为优婆夷。’

善生子经曰:‘善作善成,取与必审。晨起夜息,事事必习。待其君子,问讯君子,辞气和,语言顺,正几席,洁饮食,勤念布施,供养丈夫,此妇之十四事也。夫妇睦宜,善法不衰。’

第二款 夫对于妻

六方礼经曰夫视妇以五事:

一者、出入当敬妇。

二者、饮食之以时节,与之衣被。

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

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

五者、于外不得畜邪傅御(傅御即妾御也)。

善生子经曰夫当以五事安养其妇。五事者:

一、正心敬之。       四、时与衣食。

二、无有恨意。       五、时给宝饰。

三、无有他情。

优婆塞戒经,谓人于妻,当供给衣服饮食卧具汤茶服饰严身之具等,常使妻之心不恼,随贫富而辨其意,并使妻不怀疑心。

第三段 师弟

第一款 弟子对师长

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供给所需        四、凡师教敕恭顺无违

二、礼敬供养        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三、尊重戴仰

六方礼经曰弟子事师,当有五事:

一、当敬惮之        四、思念不厌

二、当念其恩        五、当从后称誉

三、随其所教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曰:‘阿难白佛言:“世间之人,及佛弟子,轻易其师,常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之人,其罪云何?”佛告阿难:“夫人当爱人之德,欣人之善,不可憎嫉。若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是与恶意向佛无异。若有人以万石弩,自射其身,可为痛不?”阿难言:“世尊,甚痛甚痛!”佛言:“人若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则如以痛剧之弩,射其自身。为人弟子,不可轻易其师,及以恶意向诸贤德,视诸道德之人,当如视佛,不可嫉谤。人有戒德者,诸天龙鬼神,无不感动,受其尊敬。宁投身火中,手持利刃,自割其肉,慎勿于此善人,而生嫉谤,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第二款 师对弟子

长阿含经曰师长以五事视弟子:

一、顺法调御         四、示其善友

二、诲其未闻         五、尽已所知诲授不吝

三、随其所闻使解善义

有部根本毗奈耶曰弟子有五事方可教诃:

一、不信           四、情无羞耻

二、懈怠           五、近恶智识

三、恶口

但五法之有一,皆应教诃,比丘问言,如何教诃?佛言有五法:

一、不与共语         四、不与以善事

二、不与教授         五、不同室

三、不同受用

以此五法,随宜教诃。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曰:‘阿难问佛:“师诃弟子,得无以小罪成大罪耶?”佛言:“不可不可,师弟之道,以道相感,自然常相信厚,视彼如己。己所不行,勿责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子与师,两具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第四段 王民

方等经云:‘佛告王:“但当念善,改往修来,以政治国,无加卒暴,厚待贤良,赦宥小过,务行四恩,以绥众心,何等为四?

一、当布施给护不足       三、当利人化以善政

二、当仁爱视民如子       四、当同利与下同欢

王如是者,常得其福。”’

佛云:‘常当使天下人民安隐富乐。’

内戒经云:‘持心视天下万民如一,当如视父母兄弟妻子无异,当等心视之。’

佛云:‘念十方人民,视之护之,如母亲护赤子。’

佛云:‘王每出游,布施兴福,恣人所欲,不逆人意。’

佛云:‘当利人化以善政,当念善改,往修来。’

佛云:‘务行四恩,以绥众心,王如是者,常得其福。’

佛云:‘慈于民物,如父爱子,士民慕王,如子仰父。’

佛云:‘居位者不可贪心,不可侈心,不可憍心,不可虐心,不可快心,无此五者,后无咎悔。’

胜光经云:‘憍萨罗国胜光王白佛言:“惟愿大师,善教于我,为国王法。”佛告大王:“如父怜爱诸子,常愿安隐,遮其恶行,劝修善业。国人如子,并怀忠孝。作天子者,情怀恩恕,薄征赋敛,省其徭役。设官分职,不务繁多。黜罚恶人,赏进贤善。不忠良者,当速远离。顺古圣王,勿行刑戮。生人道者,胜缘所感。若断其命,定招于报。常当一心,恭敬三宝莫生邪见。我涅槃后,法付国王大臣辅相,当为拥护,勿致衰损。然正法炬,转正法轮,尽未来际,常令不绝。若能如是依教行者,则令国中龙王欢喜,风调雨顺;诸天庆悦,丰乐安隐;灾横皆除,率土太平;王身快乐,永保胜位;福祚延长,无复忧恼,增益寿命;现在名称,遍满十方,外国诸王,咸来贡献;其国天子,仁让忠孝,以法教化,拯恤黔黎;于诸国中,最为第一。我等今者,咸当归伏,此大法王,舍身之后,得生天上,受胜妙乐。”’

第五段 主仆

第一款 仆对于主

长阿含经曰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

一者、早起        四者、作务以次

二者、为事周密      五者、称扬主名

三者、不与不取

第二款 主对于仆

长阿含经曰善生,主于僮使,当以五事愍念,云何为五?

一者、随能使役      四者、病与医药

二者、饮食随时      五者、纵其休暇

三者、赐劳随时

第六段 朋友

因果经曰朋友有三要法:

一、见失辄相晓谏。    三、在苦厄不相弃舍。

二、见好事深生随喜。

四分律曰友要具七法,方成亲友:

一、能作所难作。      五、互相覆藏。

二、与所难与。      六、遭苦不舍。

三、忍所难忍。      七、贫贱不轻。

四、密事相告。

六方礼经曰人见亲属朋友,当有五事:

一、见作罪恶,私往屏处,谏晓呵止之。

二、少有急,当奔趣救护之。

三、有私语,不当为他人说。

四、当相敬礼。

五、所有好物,当多分与之。

孛经曰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如花之友,有如称之友,有如山之友,有如地之友。

一、何谓如花 好时插头,萎则捐弃,富贵则附,贫贱则弃,是为花友。

二、何谓如称 物重则低,物轻则慢,是为称友。

三、何谓如山 譬鸟兽集金山上,羽毛蒙光,己贵则能荣人富贵,富贵同欢,是为山友。

四、何谓如地 百谷财宝,一切与共,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为地友。

六方礼经曰佛言,恶智识有四辈:

一、内有怨心,外强为智识。

二、面前为好语,背后为恶言。

三、苟有缓急,面前愁苦,背后欢喜。

四、外若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

二、于人前直谏,于外道人善。

三、病瘐县官,为其征讼忧解之。

四、见人贫贱,不弃捐,念求方便欲富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难晓谏,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

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

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

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奕为厚。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  三者、日往消息之。

二者、不与人诤计校。      四者、坐起常相念。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于后解决之。

二者、有病瘐,将归养视之。

三者、知识死亡,棺敛视之。

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恶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小侵之便大怒。      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

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    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佛本行经曰:‘世尊与长老难陀共入迦毗罗婆苏都,至一卖鱼店,告难陀言:“汝入此鱼店,取彼腐鱼上所铺茅草一把来。”难陀如教取来,佛言:“汝以手把持稍顷,乃放于地。”难陀即持彼草,经一时间,而放地上,尔时佛告难陀:“嗅汝之手,当有何气?”难陀答言:“唯有不净腥臭耳。”佛言:“实然,若人亲近诸恶智识,与为朋友,相处少时,即习染恶业,恶名远闻。”’

又曰:‘世尊又与长老难陀,共至香店,告言:“汝取此店香囊。”难陀如教,从店上取香囊。佛言:“汝经一漏刻间,手持其香,而后放下。”难陀如命,经一刻间,乃放地上,尔时佛告难陀:“汝今自嗅其手,当有何香?”难陀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气,微妙难量。”佛言:“实然,若人亲近诸善智识,常自随顺,习染其德,必成大名。”’

第七段 社会国家

亲属之道德,优婆塞戒经说有五者:

一、彼此若作恶业,须常相劝化呵谏,至改去而止。

二、彼此有难有疾,须常相看顾调治。

三、彼此有家政不修之处,不得语诸他人。

四、各尽敬礼,往来不断,或时触突,勿相怨恨。

五、彼此贫富不等,须常相扶持赈救。

无量寿经曰:‘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相和无相违戾。’

佛告诸华氏,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

一、为敬养父母妻子。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二、为善视人客奴婢。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

是谓知生全身安家。

方等经云:‘佛告大臣:“昔吾一时曾游越祗,止躁神舍。见其国人,皆多谨敕,我时为说治国七法不危之道。其能行者,日益兴盛,未之衰也。”即叉手言:“愿闻七法。”佛言阿难:“汝宁不闻越祗国人数相聚会,讲论政事,修备自守?”对曰:“闻其数相聚会讲议政事,修备自守。”佛言:“如是,彼为不衰,汝闻越祗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对曰:“闻其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汝闻越祗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对曰:“闻其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汝闻越祗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对曰:“闻其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汝闻越祗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对曰:“闻其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汝闻越祗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对曰:“闻其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汝闻越祗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对曰:“闻其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佛言:“夫有国者,行此七法,难可得危。”’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曰:‘佛告文殊师利:若于恶世,说是法华经,不近比丘尼、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又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相想。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第四节 报分

人能持行五戒十善,即能报得欲天之地位,及不坠人之地位,人境不须述,兹但述欲天。

‘六欲天’三藏法数云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楞严经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二、忉利天 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昔三十三人,同修胜业故,同生此天。

经云:‘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昧。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三、须夜摩天 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经云:‘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四、兜率陀天 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经云:‘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五、化乐天 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

经云:‘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六、他化自在天 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

经云:‘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