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天(上二天)乘

第一节 信分

一、信定散 信定散二途,定可忻而散可厌。

二、信因果 信所修之因,所得之果。

三、信业报 信所修之业,至所忻之报。

四、信苦乐 信定散之业之因,苦乐之报之果,定实是乐,散实是苦。

第二节 解分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定因定果,散因散果,定是乐而散是苦,是故定业所获之报乐,散业所获之报苦也。

‘定散’ 定、禅定,为心常住于一境也。散、散乱,为心恒攀缘于六境,些时不住也。定心是贤圣之修成,散身是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无漏有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定’ 心定止于一境而不散动,谓之定,是心性之作用也。

‘定力’ 禅定之力用,能破诸乱想也。

‘定心’ 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

‘定水’ 定心湛然,譬如止水,故名定水。

‘定相’ 常住不变之相也。

‘定业’ 受生死苦果之定业因也,有善恶二者,善定业定受乐果,恶定业定受苦果。

‘禅那’ 译作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解。为心定于一境,而审思虑也。是属于色界所属之心德,而不具欲界之心者,离欲界之烦恼,始可得之。思惟修为寄因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得此定心,谓之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谓之静虑。静即定也,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修得此禅那,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此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而发无漏智而修之。成就之者,必当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

‘禅定’ 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为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义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定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禅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惟审虑,自以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定。三昧无思惟审离之义,不得名禅,今总别合称曰禅定也。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无色界之心德也。若相对色无色,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为诸定之根,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禅味’ 入禅定之人,有轻安寂静之妙味,适悦身心,谓之禅味。

‘禅河’ 禅定之水,能灭心火,以河为喻。

‘禅悦’ 为入禅定,而心神快乐也。

‘禅寂’ 禅梵语,译作静虑,禅寂者,言思虑寂静之义也。

‘禅思’ 禅梵语禅那之略。寂静之义,思惟寂静曰禅思,即禅定也。

‘禅乐’ 三乐之一,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而得适悦之妙味也。

‘禅三昧’ 禅那与三昧也,禅那译作思惟,三昧译作定,同体异名也,或谓禅为属于色界,三昧为属于无色界者。

第三节 行分

第一条 八定

禅波罗密云八定: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 谓人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泥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 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第二条 六行观

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六行观: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 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若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此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

二、厌粗观 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为三十六物之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也。

三、厌障观 谓思惟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障。复思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也。

四、忻胜观 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忻初禅禅味之乐,是为果胜。得乐胜苦,皆须忻喜也。

五、忻妙观 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忻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须忻喜也。

六、忻出观 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忻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忻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须忻喜也。

第四节 报分

人能修世间禅定,必得色无色二天之报境。

一、色界天

  • (一)初禅三天
  • 一、梵众天 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

楞严经云:‘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

经云:‘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

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 (二)二禅三天
  •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

经云:‘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

经云:‘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

经云:‘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 (三)三禅三天
  •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

经云:‘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

经云:‘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

经云:‘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纯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 (四)四禅四天 (四禅有九天,中五不还天非凡夫居,不列。)
  • 一、无云天 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

  •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

经云:‘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又云:‘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

  • 四、无想天 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

经云:‘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是等诸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二、无色界天

  • 一、空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能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

经云:‘从是有顶色边际中,(中略)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 二、识处天 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

经云:‘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 三、无所有处天 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

经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逈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经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