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77

三、 菩薩善戒經

九卷,七萬七千餘字。大藏第三十册(九六○—一○一三)。劉宋· 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菩薩地二十品,如法住四品,畢竟地六品,共三十品。

【菩薩地】

序品第一 善行性品第二 發菩提心品第三 利益内外品第四 真實義品第五 不可思議品第六 調伏品第七 菩提品第八 菩提力性品第九 菩薩地施品第十 戒品第十一 忍品第十二 精進品第十三 禪品第十四 慧品第十五 輭語品第十六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 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 功德品第二十

序品,與寶積經第二十四優波離會(寶積經第九十卷)同。從第二品以下,並與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同意。

知津云:彌勒菩薩宗此經成地論;而地持一經,又從地論録出别行,故仍與此大同也。

施品,明菩薩行施法,至爲詳盡,宜細閲。

戒品,委明菩薩戒持犯等義,須細閲。

【如法住】 菩薩相品第一 禪品第二 定心品第三 生菩提地品第四

【畢竟地】 生品第一 攝取品第二 畢竟品第三 行品第四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第五 住品第六 明十力、四無畏等。後有優波離問結經名。

四、 菩薩善戒經(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一卷,六三三七字。大藏第三十册(一○一三—一○一八)。劉宋· 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先明受戒法,次明菩薩八重四十八輕戒。

知津謂“即上經戒品别出”。但上九卷經本戒品中,並無同此文者。又云:“與(地持)菩薩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異。”

此經,近代有南岳明性法師著“菩薩善戒經要解”,惜無流通本。兹據要解列出戒相名目如下:

八重,即梵網十重之前四及後四,但無第五酤酒、第六説四衆過二重耳。

四十八輕:

不供養三寶戒第一 貪名利戒第二 不敬有德同法戒第三 躐等聽律戒第四 不應供受戒第五 不受重寶施戒第六 不施法戒第七 不教悔罪戒第八 與聲聞共學戒第九 與聲聞不共學戒第十 二乘共學戒第十一 不利衆生戒第十二 受讚默然戒第十三 不呵非法戒第十四 倒説菩薩法戒第十五 不護譏謗戒第十六 瞋打報復戒第十七 不如法悔謝戒第十八 懷忿不捨戒第十九 染心御衆戒第二十 不行共食戒第二十一 貪畜徒衆戒第二十二 非時睡眠戒第二十三 虚談棄時戒第二十四 惰慢不求禪法戒第二十五 不除五蓋戒第二十六 立論不許學小戒第二十七 捨内學外戒第二十八 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九 明强信無犯第三十 愛恚讚毁戒第三十一 憍慢不聽正法戒第三十二 輕毁法師戒第三十三 不爲助伴戒第三十四 侮辱法師戒第三十五 不隨順衆生戒第三十六 不往事病戒第三十七 見惡不呵戒第三十八 畜物同白衣戒第三十九 使用金器戒第四十 受恩不念戒第四十一 有恩不報戒第四十二 患難不慰戒第四十三 攝衆不施戒第四十四 不隨喜讚歎戒第四十五 牀座過度戒第四十六 不如法折攝戒第四十七 不現通怖攝戒第四十八

經云:

若不具優婆塞戒,不得沙彌戒;不具沙彌戒,不得比丘戒;不具如是三種戒者,不得菩薩戒。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則不能至二級;乃至不由三級,則不能至第四級。

可知此經是專爲出家者説,正是出家菩薩戒也。

五、 受十善戒經

一卷,二品,七千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二三—一○二八)。失譯人名。

十惡業品第一

佛爲舍利弗説十惡業名;並示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皈依而受。次授八關齋法。

十施報品第二

頌歎不殺功德。次説殺生報。略歎不盜功德。次説偷盜報。讚歎不婬有五功德。次説婬有十過。頌歎不妄語等功德。次説口四惡業。

六、 十善業道經

一卷,二千三百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一五七)。唐· 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佛爲沙竭羅龍王説:一切法,由心而造。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註疏二種

①【 十善業道經節要】

一卷,二千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一三三—一三五)。明· 蕅益大師編訂。

依經録出十善功德。附説十惡果報。

前有雍正帝諭,引何尚之對宋文帝云:

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爲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湻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湻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户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②【十善業道經講要】

一卷。民國· 太虚大師講。見虚大師全書第五册。

異譯一種

⑴【 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説大乘經】

一卷,三千七百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一五九)。宋· 北印度沙門施護譯。

與十善業道經同。

七、 文殊師利問經

二卷,十七品,二萬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四九二—五○八)。蕭梁· 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佛住耆闍崛山,與比丘、菩薩衆俱。

菩薩戒品第二

不殺衆生,不盜他財物,不非梵行,不起妄語,不飲酒,不歌舞倡伎,不著花香持天冠等,不坐臥高廣大牀,不過中食。(以上與沙彌戒同)爲供養三寶等,得畜財物。若有因緣噉三浄肉,須持咒,經中具出咒文。不得噉蒜,除有因緣;若合藥,得用。次明三十五大供養,謂然燈、燒香等。次明二十六邪見。次明六時不得作聲,謂:禮佛時,聽法時,衆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小便時。

不可思議品第三

明如來不入涅槃。

無我品第四

涅槃品第五

般若波羅密品第六

有餘氣品第七

來去品第八

中道品第九

世間戒品第十

亦即沙彌十戒。先明菩薩衣色,謂不大赤色,不大黄,不大黑,不大白,清浄如法色。三法服及餘衣,皆如是色。臥具得用青黄雜色。凡有問,當如法答;問一答一,多問多答,勿令差異。云如法者:不爲利養,不爲自身,不邪命,不戲笑。

出世間戒品第十一

明菩薩七聚戒法。謂:若以心分别男女,起盜心,起妄語心,皆犯波羅夷。起歌舞等想,犯僧殘。剃身毛,修指甲,起斬草木想,犯偷蘭。踐踏三寶影等,犯波夜提。吐舌,動眼,毁諸威儀,犯突吉羅。起説人過等想,犯提舍尼。

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

觀第一義也。

菩薩受戒品第十三

發菩提心也。

字母品第十四

明一切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

分部品第十五

明佛滅後,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經云:

佛告文殊師利: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説。

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密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密出。文殊師利!地水火風空,是一切衆生所住處;如是般若波羅密及大乘,是一切聲聞緣覺諸佛出處。

佛説此祇夜:

    十八及本二     悉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説未來起

雜問品第十六

文殊師利擧出外道種種邪難,求佛解釋。

囑累品第十七

既囑累已,復廣明在家過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見餘世界佛。次明花供養咒法。

别譯一種

⑴【 文殊師利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一卷。大藏第十四册(五○九)。唐· 不空三藏譯。

佛告文殊: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義。

八、 佛説菩薩内戒經

一卷,七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二八—一○三三)。劉宋· 北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於十五日説戒時,文殊請問:初發意道俗菩薩,當作何功德?佛爲説十二時戒法:

  • 一、 皈依,懺悔,誓行六度,發三願,及行十法則。三願:一願成佛時國無惡道等;二願往生阿彌陀佛國;三願世世值佛。
  • 二、 受四十七戒。
  • 三、 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緣。
  • 四、 受二十因緣行之,自知宿命。
  • 五、 受四禪法。
  • 六、 受般若三昧法。
  • 七、 受菩薩三眛法。
  • 八、 受月三昧,平心行之。
  • 九、 六根去惡爲善,以六度教化一切。
  • 十、 外如地,内如水。
  • 十一、 願一切衆生,各得其樂。
  • 十二、 修六妙門,不住三乘果。

次説十住菩薩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語,頗難解會。

九、 佛藏經

三卷,十品,三萬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七八二—八○五)。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

爲舍利弗説畫空等十喻,喻如來説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念佛品第二

明無有分别、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念法品第三

念僧品第四

浄戒品第五

明破戒比丘成就十憂惱箭,必墮惡道。

浄法品第六

明迦葉佛預記釋迦佛法中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譬如諸盲,爲賊所誑,墮於深坑。亦明不浄説法之過,經云:

不浄説法有五過失: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説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以利養故,爲人説法。如是説者,我説此人當墮地獄,不至涅槃。

往古品第七

明大莊嚴佛滅後,衆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滿慈子;四説邪法者,久墮地獄,今出,爲調達等。

浄見品第八

明釋尊曾於過去歷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獲授記;至錠光佛時,悟無生忍,乃得受記。

了戒品第九

明三種人不喜聞此經:㈠ 破戒,㈡ 增上慢,㈢ 不浄説法及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慮四事,但當一心辦道。

囑累品第十

具明末世不如法事;並囑累竟,魔王憂惱啼哭,以佛預爲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説偈,以結前義。

一○、 優婆塞戒經

七卷,二十八品,近六萬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三四—一○七五)。北涼· 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善生長者述外道禮六方法,佛告以六波羅密。兼示以一切法無性,發菩提心。持八重,名出家菩薩;持六重,名在家菩薩。

發菩提心品第二

悲品第三

解脱品第四

三種菩提品第五

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亦名從聞思修得。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發願品第七

名義菩薩品第八

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自利利他品第十

自利莊嚴品第十一

二莊嚴品第十二

即福德、智慧二種。

攝取品第十三

謂畜徒衆弟子,應以四攝而攝取之,令離惡增善;至心教詔,猶如一子。經云:

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衆生作惡,能謗無量妙善之法,破和合僧,令多衆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受戒品第十四

明在家六重二十八輕戒,須六月中浄四威儀,乃於二十僧中授之。

浄戒品第十五

明受戒後種種法要,三法、四法等。

息惡品第十六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六波羅密品第十八

雜品第十九

具明布施如法不如法清浄不清浄事。

浄三皈品第二十

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五戒品第二十二

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

業品第二十四

即十善十惡。羼提波羅密品第二十五 經云:

有智之人,若遇惡駡,當作是念:是駡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云何是駡?直是風聲,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駡。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誰當受駡?然彼駡者,即是風氣。風亦二種:有内、有外。我於外風都不生瞋,云何於内而生瞋也?……

生忍因緣有五事:一惡來不報,二觀無常想,三修於慈悲,四心不放逸,五斷除瞋恚。若能成就如是五事,當知是人能修忍辱。

……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云何能調衆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云何獲得如是正果?

毘梨耶波羅密品第二十六

禪波羅密品第二十七

般若波羅密品第二十八

註疏二種

①【優婆塞戒經講録】

二册。民國· 太虚大師講。見虚大師全書第三十一、三十二册。

②【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

一卷,一萬多字。收入在家律要。見卍續藏第一○六册(三八六—三九三)。明· 蕅益大師箋要。

六重法:

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虚説、第四不邪婬、第五不説四衆過、第六不酤酒。

二十八輕:

第一不供養父母師長、第二耽樂飲酒、第三不瞻病苦、第四見乞不與、第五見四衆尊長不承迎禮拜、第六見四衆毁戒心生憍慢、第七不持六齋、第八不往聽法、第九受用僧物、第十飲蟲水、十一險難獨行、十二獨宿尼寺、十三爲財打人、十四殘食施四衆、十五畜猫狸、十六畜養畜獸不浄施、十七不畜三衣鉢杖、十八作田不求浄水陸種處、十九市易販賣斗稱不平、二十非時非處行欲、廿一商賈不輸官税、廿二犯國制、廿三得新食不先供三寶、廿四僧不聽説法輒自作、廿五在五衆前行、廿六僧食不公分、廿七養蠶、廿八行路見病捨去。

笺要云:今時欲求如法比丘僧二十人,殆不易得;則此優婆塞戒,殆未可受。又云:他緣(謂有他緣不滿六月,或無二十僧。)既無開聽,恐難輕許。止可授通途五戒,並梵網、地持等戒耳。又云:或肯如説行持,亦即分陀利華矣。

一一、 佛説法律三昧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十五册(四五八)。吴· 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於摩竭提國。先説十二自燒,次爲阿難説:雖發大意,有四事墮落。次因舍利弗自責昔非;爲説大乘法要。次爲勇聲菩薩分别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一二、 清浄毘尼方廣經

一卷,七千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七五—一○八○)。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住耆闍崛山。寂調伏音天子思見文殊,佛放白毫藏光,從寶相佛國召來,與十千菩薩俱。文殊與天子問答第一義諦,及彼土聲聞所證大法。有四衆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聲聞衆,而發大心,得往生記。又問答聲聞、菩薩律行不同,及種種法門;因明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謂:從初發意,中間,大心,大慈悲,大捨,分證,滿證,皆悉無間,直至成佛。於是、問答持經衆義。又總約大悲,别約六度,明煩惱成菩提義。佛乃讚印,及釋迦葉疑。後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薩,於此土衆生而發大願。

異譯二種

⑴【 佛説文殊師利浄律經】

一卷,四品,五千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四四八)。西晉· 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而分作四品:真諦義品,聖諦品,解律品,道門品。而“菩薩五無間”以下諸文俱闕。天子名“寂順律音”。

⑵【寂調音所問經】

一卷,八千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八一—一○八六)。劉宋· 沙門法海譯。

開元録云:沙門法海,於宋世,譯寂調音等經二部。既不顯年,未詳何帝時譯。

亦同上經。

一三、 佛説文殊師利悔過經

一卷,九千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四四一—四四七)。西晉· 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耆闍崛山。新學菩薩狐疑所蔽,有如來齊光照耀菩薩,爲之請問文殊,文殊爲説懺悔、勸助(即隨喜)、請法、興供、向、發願諸法,彼等皆得無生法忍· 佛遥聞而讚歎之。

一四、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

一卷,五品,二千多字。大藏第十四册(六六六—六六八)。西晉· 清信士聶道真譯。

五蓋品第一

佛在摩竭提國。文殊問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若人求菩薩道者,當先作何施行?先總答之。

悔過品第二

願樂品第三

願樂即隨喜。

請勸品第四

譬福品第五

知津據明藏本,分作六品:㈠ 序品——即五蓋品,㈡ 悔過品,㈢ 願樂品,㈣ 請勸品,㈤ 法行品——法行、即向。此品從請勸品分出,㈥ 譬福品。

一五、 菩薩藏經

一卷,四千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八六—一○八九)。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問懺悔、隨喜、勸請、囘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結壇受持;後明過去大光明聚如來時,佛爲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經,即轉女身。若女人聞此如來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異譯二種

⑴【佛説舍利弗悔過經】

一卷,二千多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九○)。後漢· 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⑵【 大乘三聚懺悔經】

一卷,五千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九一—一○九五)。隋· 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共笈多於大興善寺譯。

右二經皆同上。而漢譯本經文太略。

一六、 佛説浄業障經

一卷,六千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九五—一一○○)。失譯人名,附秦録。

佛住毘舍離菴羅樹園。無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婬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憂悔;見文殊師利菩薩,將至佛所,佛爲説無性之法,發心、得記,因廣説浄業障法。又説過去無垢光佛滅後,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聞深法,頓發大心,今已成佛。

一七、 善恭敬經

一卷,二八○三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一○○—一一○二)。隋· 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説教他多聞功德,及示事師軌式。

異譯一種

⑴【 佛説正恭敬經】

一卷,二千多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一○二—一一○三)。元魏· 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與上經同,但示事師軌式。

一八、 佛説大乘戒經

一卷,三八二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一○四)。宋· 西天譯經三藏施護譯。

佛在祇園説。

知津云:文簡、義切,最宜流通。

一九、 菩薩戒羯磨文

一卷,二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一○四—一一○六)。彌勒菩薩説。唐· 玄奘三藏譯。

受戒羯磨第一、懺罪羯磨第二、得捨差别第三。

原注云:出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後有沙門静邁序

註釋一種

①【菩薩戒羯磨文釋】

一卷。七千餘字。明· 蕅益大師釋。卍續藏第六十一册(一九五—二○一)。

二○、 菩薩戒本(瑜伽)

一卷,七七一五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一一○—一一一五)。唐· 玄奘三藏譯。

出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註釋三種

①【瑜伽菩薩戒本講録】

一卷。民國· 太虚大師講。見虚大師全書第三十二册後半。

四重:即梵網十重之後四條。

自讚毁他 慳惜財法 瞋不受悔 謗亂正法

輕戒四十三:

  • 一不供三寶、二貪名利、三不敬有德、四不應供受、五不受重寶施。——以上障財施。
  • 六障法施、七障無畏施。——以上障施度。
  • 八與聲聞共學、九與聲聞不共學。——以上明遮戒。次開性戒七條。
  • 一○味邪命法、一一掉動嬉戲、一二倒説菩薩法、一三不護雪譏謗、一四不行楚罰。——以上障戒度。
  • 一五瞋打報復、一六不悔謝、一七不受懺、一八懷忿不捨。——以上障忍度。
  • 一九染心御衆、二○非時睡眠、二一虚談棄時。——以上障進度。
  • 二二惰慢不求禪法、二三不除五蓋,二四貪味静慮。——以上障禪度。
  • 二五不學小法、二六棄大向小、二七捨内學外、二八專集異論、二九不信深法、三○愛恚讚毁、三一憍慢不聽正法、三二輕毁法師。——以上障般若度——明障六度竟。
  • 三三不爲助伴、三四不往事病、三五障愛語、三六有恩不報、三七患難不慰、三八希求不給、三九攝衆不施、四○不隨心轉、四一不隨喜讚揚、四二不隨行威折、四三不隨現神力折攝。

顯要旨中:㈠ 應了知者三事,㈡ 顯殊勝者三事。初中,謂以大悲爲體,智爲先導,受七衆戒。次中:深明六度四攝,契真入俗之行,現今佛徒之實用。

②【菩薩戒本疏】

一卷。民國· 慈舟法師説,弟子周演濟記。香港影印本。

將釋戒本,略開二分:一者、玄義分,二者、解釋分。

一、 天台五重玄義:人法爲名;悲智雙運爲體;止惡行善爲宗;生定慧、了生死、成菩提、得涅槃爲用;通教所攝。

二、 賢首十懸談:教起因緣,諸藏所攝,立教差别,教所被機,能詮教體,所詮宗趣,説時前後,傳譯因緣,釋經題目,隨文解釋。

戒文大科分三:序起勸學分,綜集正説分,結示宗要分。

比丘戒本,多約止持;此菩薩戒本,兼有止作二持:四重唯是止持。四十三輕戒中,二十五戒是作持,

十八戒是止持。臨文再指。

③【瑜伽菩薩戒本講義】

一卷。民國· 續明法師講。見續明法師遺集上篇(三八三—五一六)。

異譯二種

⑴【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一卷,六千四百多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一一六—一一二一)。劉宋· 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與瑜伽戒本同;而後附有禮佛、發願、受繩床等諸法。

⑵【 菩薩戒本(地持)】

一卷,四三○二字。大藏第二十四册(一一○七—一一一○)。慈氏菩薩説。北涼· 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出地持戒品中。

知津云:此即半月半月誦戒本也。此譯最善。

註釋一種

①【菩薩戒本經箋要】

一卷,九千餘字。卍續藏第六十一册(一八六—一九五)。明· 蕅益大師箋要。

四重同前。

輕戒四十一:

一不供養三寶戒 二貪財物戒 三不敬同法戒 四不應供戒 五不受施戒 六不施法戒 七不教悔罪戒 八不同聲聞戒 九住邪命戒 一○掉戲戒 一一倒説菩薩法戒 一二不護譏嫌戒 一三不折伏衆生戒 一四瞋打報復戒 一五不如法懺謝戒 一六不受懺謝戒 一七嫌恨他戒 一八貪心畜眷屬戒 一九貪睡眠戒 二○世論經時戒 二一不受師教戒 二二隨五蓋心戒 二三取世禪戒 二四毁聲聞法戒 二五背大向小戒 二六不習學佛戒 二七不信深法戒 二八歎己毁他戒 二九憍慢不聽法戒 三○輕毁法師戒 三一不同事戒 三二不看病戒 三三不諫惡人戒 三四不報恩戒 三五不慰憂惱戒 三六不施財戒 三七不如法攝衆戒 三八不隨他戒 三九不隨喜功德戒 四○不行威折戒 四一神力不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