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會性法師,台瀛新竹人也。民國戊辰二月二十一日,生於邑之舊治,今之苗栗南庄鄉獅山村。俗姓陳氏,名華生。弱年躭出塵之志,遂於一九四四年,甫十七歲時,依獅頭山元光寺,上悟下徧老和尚披鬀。一九四七年秋,親近台宗泰斗斌宗上人,聽「地藏、楞嚴、彌陀」諸典。一九四八年十月,慈氏菩薩來台,卓錫圓光寺,乃親炙焉。一九四九年,師發願於獅山靈霞洞之石窟,掩静獨修,歷時三年餘。一九五二年九月,以沙彌分接任獅山元光寺丈室。歲末,於白河大仙寺,求受具足戒。時以披鬀之悟公已寂,乃從慈氏爲師,命名「宗律」 ,會性其字焉。並爲慈氏侍講弟子,慈氏每於法筵之際,師則充任台語譯人,信雅兼備,與慈氏經席之暢達妙趣,水乳滋融,此實開台島佛氏經壇通譯之先河也。

迨一九五六年秋,師退居於元光寺,復掩静後山之靈峰蘭若,矢志深入藏海,發大菩提心,爲大活埋計,行範頭陀。至一九五八年春,閉法華關,一九六一年八月以胃疾出關,一九六三年春再度入關,七月下旬,金剛寺如浄老和尚疾浸,始方便出關。未幾如老示寂,爲處理荼毘事,兼及元光寺塔之落成,勞瘁而致舊疾復發,乃於一九六四年春駕錫屏東萬巒之竹雲庵養疾,至一九六五年,疾愈,開始其法筵生涯,歷任高雄壽山佛學院、屏東東山佛學院、台中佛教蓮社内典研究班之教席。

師於弱冠爾後,掩關閲藏,前後六載,佛氏之法典,幾爲之帙破篇殘,自此,深入藏海,法舌無礙矣。

師於閲藏之餘,敦法古人,整理佛籍,成關中筆記,得數百萬言,實爲本書之胎藴也。

二十年來,不慕榮利,不事酬答,惟講經説法,利益人天耳。所卓之地,咸以師席篤實嚴謹爲入佛典之要途,與佛氏要旨,絲絲入扣,相侔相濡,誠今日五塵濁世,緇素共仰之僧寶也。而每於南北講學之際,深得青年學人之脾胃,師於説法之次,化腐朽爲神奇,尤爲餘事矣。

師之平居,既乏迎送,師之持道,復重戒德,因是,佛法人情,兩相乖離,而師之貌相,似乏福德,猶王粲之寢陋,有晏平之瑟縮,難乎子羽之流,失之交臂矣。因有竊戲之者,以今「拾得」名之;吾默慮之,豈其然乎?

余於今歲之秋,承任邱李雲鵬居士之約,攬天華裁事,整理法苑,使之以新面目,覿問世人。憶昔時讀菩刊有「藏頭」其人者,著「大藏會閲」連牘,篇帙巨浩,體鴻思精,條目詳密,綜理謹嚴,誠數百年來難遇之大書也,深歎其人之發心廣大,非今世之碩德,有如智旭者,實難爲繼。而其體例、思慮,實比之「閲藏知津」 ,尤爲方便學人之檢覈;綜合言之,此作實「法寶目録」與「閲藏知津」之現代化也。其分勒部居,則以「經、律、論、密、雜」區之,以次層層蕉剝,醒人眼目。而經部則以小乘爲先,華嚴次之,方等又次之,般若、法華、涅槃更次之,此例乃依佛陀説法之先後爲之,殆實爲佛陀思想演繹之規範也。

近年菩刊不再連載,深爲惋憾。惟藏頭其人,其爲沙門,殆無疑也。經詢於友朋,乃知其爲會公上人耳。

職是之故,經多次書雁請益,承師命於台中蓮社禮座,余乃與雲鵬居士,假今歲十月三日晨光熹微之際,首途南下,到達蓮社之時,已近午矣。此爲余生平第一次謁禮師座也。承師慈憫慨允,以全稿託囑,爲之付梓,此爲本書問世之一大因緣焉!

弟子陳慧劍敬序  民國丁巳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