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卷中之上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

九想初門第二十一

一脹想 二青瘀想 三壞想 四血塗漫想 五膿爛想 六噉想 七散想 八骨想九燒想

次通明禪。而辯九想者。上所明禪。雖有定慧。但是實觀。未有得解之觀。則對治力弱。從九想已去。所明禪定。悉有得解之觀。於對治重煩惱病中。力用為強。如伐堅樹。若用軟斧。斷之不斷。應更取強斧。九想既是得解觀之初。故次而辯之此九通名想者。能轉心轉想。故名為想。所謂能轉不淨顛倒想。故此九法皆言想也

一脹想 若觀人死屍。肨脹如韋囊盛風。異於本相。是為脹想

二青瘀想 若觀死屍。皮肉黃赤瘀黑青黤。是為青瘀.想

三壞想 若觀死屍。風吹日曝。轉大裂壞在地。是為壞.想

四血塗漫想 若觀死屍。處處膿血流溢。污穢塗漫。是為血塗漫.想

五膿爛想 若觀死屍。蟲膿流出。皮肉壞爛。滂沱在地。是為膿爛.想

六噉想 若觀死屍。蟲蛆唼食。鳥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 裂是為噉想

七散想 若觀死屍。禽獸分裂。身形破散。筋斷骨離頭手交橫。是為散想

八骨想 若觀死屍。皮肉已盡。但見白骨。筋連或分散狼藉。如貝如珂。是為骨想也

九燒想 若觀死屍為火所焚。爆裂煙臭。薪盡形滅。同於灰土。假令不燒。亦歸磨滅。是為燒想

八念初門第二十二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捨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次九想而辯八念者。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時。思惟死屍可惡。因此驚怖。 然毛竪。及為惡魔惱亂。憂懼轉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為次也。通言念者。內心存憶之異名也。專心存憶八種功德。故名為八念。非但能除世間驚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間三界生死一切障難也

一念佛 若遭恐怖及眾障難之時。應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神德無量。如是念已。恐怖障難即除

二念法 若有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法。佛法巧出得今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是為念法

三念僧 念僧者。僧是佛弟子眾。具足五分法身。中有四雙八輩。三乘得果。應受供養禮事。世間無上福田。是為念增也

四念戒 念戒者。戒是能遮諸惡。安隱住處。是中戒有三種。所謂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律儀能除身口諸惡。定共能遮煩惱惡覺。道共能破無明。得慧解脫。是為念戒

五念捨 念捨者。有二種。一者捨施捨。二者捨煩惱捨。捨施捨。能生大功德。捨煩惱捨。因此得智慧入涅槃。是為念捨也

六念天 念天者。謂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復有四種天。一名天二生天三淨天四生淨天。如是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是為念天

七念阿那 念阿那般那者。如十六特勝明。出入息也如是念時。能除心亂。入於正道。何況世間恐怖。是為念阿那般那也

八念死 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緣死。是二種死。常隨此身。無可避處。是為念死

十想初門第二十三

一無常想 二苦想 三無我想 四食不淨想 五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 七不淨想 八斷想 九離想 十盡想

次八念而辯十想者。大智度論云。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殺賊。若爾即應次前九想而明。但為修九想時。有恐怖等障故。須說八念。既得離諸恐怖。則心安無障。故次說十想也。通言想者。能轉心轉想也。能轉計常樂等。諸顛倒等想。故名為想。前三想為斷見諦惑說。中四想為斷思惟惑說。後三想為修無學道者說。是以。壞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斷三界結使。證無漏之聖果也

一無常想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想。名無常想。一切有為法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是二皆新新生滅。故無常也

二苦想 觀一切有為法苦。智慧相應想。名苦想。若有為法無常者。即是苦常為三苦八苦之所遷逼。故名苦也

三無我想 觀一切法等無我。智慧相應想。名無我想。若有為法悉是苦者即無我。以無自在故。亦以苦從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中。我不可得也

四食不淨想 觀諸飲食不淨。智慧相應想。名食不淨想。世間飲食。皆從不淨因緣。故有如肉從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皆亦隨事觀之。悉是不淨也

五世間不可樂想 觀一切世間不可樂。智慧相應想。名為世間不可樂想。有二種世間。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有過惡無可樂也

六死想 觀死智慧相應想。名為死想。若一期果報。常為二種死之所逐者。則出息不報入息也

七不淨想 觀自他身不淨。智慧相應想。名為不淨想。若觀此身內有三十六物。外則九孔。惡露常流。從生至終。無一淨也

八斷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斷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無煩惱者。當斷結使證涅槃也

九離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離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離生死者。當離生死證涅槃也

十盡想 觀涅槃結使及生死盡。智慧相應想。名為盡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結使及生死。未盡結使。及生死業。證涅槃也

八背捨初門第二十四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三淨背捨身作證 四虛空處背捨 五識處背捨 六無所有處背捨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 八滅受想背捨

次十想而辯八背捨者。前九想十想。既是壞法對治觀門。則橫局而竪短。對治定觀諸禪。皆未具足。若證聖果。則無三明八解脫等。諸大功德也。今欲具明一切無漏對治。觀練熏修禪定。故次而辯之。若修此觀。練諸禪定。證聖果時。則成大力羅漢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願智頂禪。無諍三昧等。諸功德也。此八通名背捨者。大智度論云。背是淨潔五欲。捨是著心。故名背捨。若發真無漏慧。斷三界結業盡。即名解脫也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內有色相者。不壞內色。不滅內色相也。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所以然者。為修流光故。不應初背捨中壞滅內身骨人也。欲界結使難斷。故須以不淨心觀外色也。此初背捨位在初禪。能捨自他及下地。故名背捨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內無色相者。壞內色。滅內色相也。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所以然者。行者為入二禪內淨故。壞滅內骨人。欲界結使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三淨背捨身作證 淨者緣淨故名淨。行者。除外不淨相。但於定中。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名緣淨身作證者。以無受著心。而受三禪中遍身樂故名身作證也

四虛空處背捨 若滅根本四禪色。及三背捨四勝處。八一切處中色。一心緣無邊虛空而入定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迴。是為虛空處背捨

五識處背捨 若捨虛空。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迴。是為五識處背捨

六無所有處背捨 若捨識。一心緣無所有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迴。是為無所有處背捨也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 若捨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迴。是為非有想非無想背捨也

八滅受想背捨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為滅受想背捨所以者何。諸佛弟子。患厭散亂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證而想受滅也

八勝處初門第二十五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亦爾 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亦爾 五青勝處六黃勝處 七赤勝處 八白勝處

次八背捨。而辯八勝處者。背捨雖能有背捨淨潔五欲之用。既是初觀。於緣中轉變。未得自在隨心。若欲得觀心純熟。轉變自在。必須進修勝處觀也。故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論作譬云。如人乘馬能破前陣。亦能自制其馬。故名勝處也。亦名八除入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初背捨而言少者。緣少故名少。若觀道未增。故須觀少因緣觀多畏難攝轉變不得隨心。若觀少好醜法中不淨。轉變自在。通達無礙。心無取。捨不起愛。憎是名勝知勝見也

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內有色相外觀色。如初背捨而言多者。觀多因緣。故名多觀。心既調則。觀多無妨。故言多。若於多好醜不淨境中。轉變自在。通達無礙。心無取捨。不起愛憎。是名勝知勝見也

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內無色相如二背捨。外觀色少。若好若醜等。皆如初勝處也

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內無色相如二背捨。外觀色多。若好若醜等。皆如二勝處也

五青勝處 若觀青色。轉變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照曜勝於背捨。所見青相亦不起法愛。是名青勝處也

六黃勝處 類如青勝處中分別

七赤勝處 類如青勝處中分別

八白勝處 亦類如青勝處中分別。今用四色為勝處。依大智度論也。若纓絡經中。則以四大為四勝處也

十一切處初門第二十六

一青一切處 二黃一切處 三赤一切處 四白一切處 五地一切處 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 八風一切處 九空一切處 十識一切處

次八勝處而辯十一切處者。勝處雖能少。觀中轉變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處所觀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論云。背捨為初門。勝處為中行。一切處為成就也。三種觀足。即是觀禪體成就。通稱一切處者。皆從所觀境遍滿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青色。使遍一切處皆青也

二黃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黃色。使遍一切處皆黃也

三赤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赤色。使遍一切處皆赤也

四白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白色。使一切處皆白也

五地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地色。使一切處皆地色

六水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水色。使一切處皆水色也

七火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火色。使一切處皆火色也

八風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風色。使一切處皆風色

九空一切處 還入前虛空背捨定。使一切處皆空也

十識一切處 還入前識處背捨。使一切處皆有識也

十四變化初門第二十七

初禪二變化 二禪三變化 三禪四變化 四禪五變化合十四變化

次十一切處而辯十四變化者。上所明觀禪。正體雖備猶未辯其功用。今欲學六通之用。必須先修變化心也。通言變化者。能使無而欻有有而欻無。故名為變化也

一初禪二變化 一初禪初禪化。能變化自地也。二初禪欲界化。能變化下欲界地

二禪三變化 一二禪二禪化。能變化自地也。二二禪初禪化。能變化下初禪地也。三二禪欲界化。能變化下欲界地也

三禪四變化 一三禪三禪化。能變化自地也。二三禪二禪化。能變化下二禪地也。三三禪初禪化。能變化下初禪地也。四三禪欲界化。能變化下欲界地也

四禪五變化 一四禪四禪化。能變化自地也。二四禪三禪化。能變化下三禪地也。三四禪二禪化。能變化下二禪地也。四四禪初禪化。能變化下初禪地也。五四禪欲界化。能變化下欲界地也

六神通初門第二十八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盡通

次變化而辯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報得神通。得神通方能變化。若是修得神通。則先修變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約修得次第。故次變化而辯神通。此皆名通者。纓絡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 修天眼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是為天眼通

二天耳通 修天耳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耳根中即能聞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為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修他心智者。若於深禪定中。發他心智。即能知六道眾生心及數法。種種所緣念事。是為他心通

四宿命通 修宿命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宿命智。即能知自過去一世二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眾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為宿命智也

五身如意通 修身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身通。通有二種。一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二能轉變自身他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是為身如意通

六漏盡通 修漏盡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見思真智則三漏永盡。是為漏盡神通也

九次第定初門第二十九

一初禪 二二禪 三三禪 四四禪 五空處 六識處 七無所有處 八非有想非無想處 九滅受想次第定

次六通而辯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禪。雖體用具足。而並是觀禪。未明練熟調柔之相。今欲修練觀禪體用。令純熟入體。及起時心無間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禪時。深心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入一禪。心心相續。無異念間。雜故名次第定也

初禪次第定 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定時。是中初禪定觀均齊。自識其心。其心次第而入無有剎那雜念。間入初禪定。是為初禪次第定

二禪次第定 若從初禪。入二禪時。是中二禪定觀均齊。自識其心。其心次第而入。無有剎那雜念間入二禪定。是為二禪次第定

三禪次第定 意類如初禪二禪中明

四禪次第定 意亦類如初禪二禪中明

五虛空處次第定 意亦類同初禪二禪中明

六識處次第定 意亦類如初禪二禪中明

七無所有處次第定 意亦類同初禪二禪中明

八非有想非無想處次第定 意亦類同初禪二禪中明

九滅受想次第定 若從非有想非無想。入滅受想定時。於是定前。自識其心要期心利。心心次第而入。無有剎那雜念間入滅受想定。是為滅受想次第定也

三三昧初門第三十

一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次九次第定而辯三三昧者。九次第定體。乃即是三三昧。但有離合名數。多少不同制立有異。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練諸禪。自無別體。三三昧亦爾。故知體無異法。而無定名。九定名數雖多。不取中間。三昧名數雖少。而通中間合取九定。一往從諸禪理事以得名三昧。一往從諸禪事理而受稱。是為小異。故次九定以明三三昧也。通言三昧者。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已來。常曲不端。得是直故。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若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諸定。觀初禪及方便中。則一切覺觀俱禪。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若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諸定。觀中間禪。則一切無覺有觀禪。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若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諸定。觀無覺無觀禪中。則從二禪乃至滅受想定一切定。觀諸無覺無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無觀三昧也

師子奮迅三昧初門第三十一

有二種師子奮迅三昧 一奮迅入 二奮迅出

次三三昧而辯師子奮迅三昧者。大品經中佛自誠言。菩薩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三昧。三三昧與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於義無乖也。所言師子奮迅者。借譬以顯法也。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故一為奮却塵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異於諸獸。此三昧亦爾。一則奮除障定細微無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無間。異上所得諸禪定也。故名師子奮迅三昧

一入禪奮迅 師子奮迅入三昧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受想定。是為奮迅入也

二出禪奮迅 師子奮迅出者。從滅受想定起。還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起。還入無所有處。如是識處空處四三二禪初禪。乃至出散心中。是為奮迅出

超越三昧初門第三十二

一超入 二超出

次師子奮迅而辯超越者。大品經佛自誠言。菩薩依師子奮迅三昧。入超越三昧。 所以名超越者。能超過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從初禪起超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不用處。不用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是為諸佛菩薩超入三昧相。若聲聞人但能超入一。而不能超二。況能如上所明自在超也。是中明超入有三種。一順入超。二逆入超。三順逆入超也。細心約義自作可解

二超出三昧 云何名超出三昧。從滅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識處。識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處。空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禪。四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禪。三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禪。二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起住散心中。是為諸佛菩薩超出三昧之相。若聲聞人超出。但能超一禪出。而不能超二。何況能自在超出也。是中超出有三種。一順超出。二逆超出。三順逆超出。足前三種超入。合為六種超越三昧。如來於此六三昧。而入涅槃也。齊此明三乘行行共禪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