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6

十五、大師垂訓示後之概略

大師曰:「我之經軌,猶如毒蛇之首,用之善巧則得其珠,否則反為所中傷。聰聽本師言教,自觀本心用功,不擇貧富貴賤,必選其實心信仰者而傳。一切人前,皆宜謙和,勿稍驕矜,勿貽憾於人。我於爾所時,經典法教,業已傳竟。印度西南方阿雅普林地,有大惡族,其人身量,敵此土九人身之巨,我當往度之。我無去來,惟信我者,我即現在其前而為說法。」

王為大師祖餞,供養諸多奇珍。將來度化之預記佈置已成,王心慰甚,但聞大師將往阿雅普林,中懷難捨,復懇留大師在藏教化,大師許之。

大師諸弟子如何成佛之本事,經典已載,茲不贅述。大師應化地域甚夥,其在西藏,身成佛之地,曰咱結容中;口成佛之地,曰山陰青普;心成佛之地,曰羅那喀爾却;功德成佛之地,曰牙隆寫布惹(阿);技能成佛之地,曰忙喀孫格重。又牙隆寫布惹(阿)及山陰青普二地,與印度之斯予察爾釋迦苦行地相同,鳥巢其上,亦安住不動,必以難行苦行示現,始足教導來者,圭臬後世。此大師在藏中修持示迹之大略也,

王問大師:「南閻浮提佛化之變遷如何?」大師曰:「釋迦教住世,原有五千五百年之因緣,因度女人減少五百年,可有五千年之佛化。每百年減壽一嵗,教亦下降,逐漸減至人壽十嵗時,其教遂衰。彼時人民稀少,并無禮教,故法亦澌滅殆盡。」

人壽五十嵗時,無上密乘,逐漸發達。嗣後年月日時分,續續寖變,精華漸減,糟粕僅存。爾時內外大戰,風俗澆薄,毀壞往古佛像、經典、塔婆、制多;天運無常,晴雨不時;五穀不登,疾病難治;餓殍徧地,人不自主;雖兄弟親戚,亦相訟諍;城池堡壘,諸多撤毀;天魔惡神,威勢煥發;生時為鬼為蜮,不軌正道;死後憧憧,多墮鬼趣;有多佛徒,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女人多不貞良,操守不固;母女相猜,小兒不受約[A1]束;戰爭不已,癘疫時作;氣候大變,寒暑失常。當爾所時,密教乃漸發達,

嵗次在丑正月朔,藏俗慶度新年,大師告王:「本年不賀新乃吉。」王本聽從,卒為宰相權臣所阻,背不遵命。大師謂:「慶嵗猶可。循例走馬,决宜禁止。」眾仍不聽。王遂馳,馬撞樹枝,中傷右脅,病至三月,薨於松喀兒地。時王春秋,五十有九。

大師攝政十有四年。王子木連整波既成人,眾議當紹王位。忽為王妃所弒,乃立其仲子木得整波為王。即位後,憂傷失怙,並慮大師不獲久留。大師告之曰:「生死無常,愁憂無補,宜宏佛法。我攝位以來,國中政教,逐漸昌明。我仍欲往阿雅普林地,度彼惡類。」嗣王涕淚悲泣,誠懇攀挽。大師曰:「神道不度,世間佛法礙難進展。我决定往,王勿苦留。」嗣王供養大師金銀珠寶、種種珍異,并請賜教開示。大師為說治國方略,并云:「嗣後每月初十,必親蒞藏地,以為加持云。」

大師至昌周地,為嗣王所聘印度翻經者二十有一人、大師大弟子二十有一人,及一切男女等灌頂,并傳無上密法。夜半,大師口呼image咱吽聲。空中現一佛母,著藍色裙,衣人皮衣,頭戴五髑髏冠,左手持有髮人頭,右手持金剛杵柄三角尖刀,巡空一周。一切忿怒、歡喜、半喜半怒、九金剛等,皆於空中示現。次面達納瓦自空中五色虹彩中下降,合掌恭敬,讚歎大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多功德。復謂後世供奉大師者,所有息增懷誅四法,如治病、求權、求財、降魔等,皆能滿願;一切地水火風空諸多災難危險,皆得免除;猶如摩尼,所求如意云云。大眾諦聽,歡喜信受。大師復為嗣王木得整波灌頂,命其法名曰確卓蒲甲爾波。復為說其宿世因緣,知嗣王曾為大師之大弟子,轉身七世。其最後身成佛,以其尸體,化為甘露,供養大眾,食其肉者,皆得成佛,廣結眾緣,故報感為王。

復次,嗣王之皇太妃三人,特築一室,松石嵌成,閉關於此。禮請大師,求一簡要之法,以期即身取證者。大師示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當勤精進。先誦四皈依,次發菩提心,次尋求喇嘛以為依止,次習定。初不久坐,逐漸加增;如屋漏雨滴,但間其時,不忘其功。心不拘執,身隨所安,且藉禪定,以為基礎。任何念起,知而勿隨。心不貪慾,善惡念起,不加修整,惟常覺照。若見光影,美惡好醜,不加驚喜,惟澄心諦觀。此基不立,則所修難成,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解脫,一心不亂,即謂成佛。蓋大師垂教,簡明易入,無論業障輕重,宿緣淺深,遇斯教者,必定成佛。隨緣攝受,無有欣厭,任何根機,皆堪教誨,誠為有空不住,妙彰中道者矣,

復次,寫不拉,大師靜坐之地也。有別噶兒、納噶納卡(龍王)、納呼納三大護法,行者禮敬供養,靈感卓著,利益實多。

大師回至桑依地,請嗣王至,告之曰:「若有疑難,恣爾咨詢。我不爾欺,爾勿我疑。欺誑非法,疑師有罪。供養喇嘛,朝夕隨從,少壯懈怠,老悔無及。命懸彈指,倏忽即滅,勤勇修學,是為第一。成佛法門,觀心為最,心無所住,其相惟如。勿助勿忘,非有非空,如是常恆,二心不生。慈悲為懷,度生為念,一切行處,不貳不遷。隨順修學,庶乎近焉。」大師宣示既畢,擬往忙約兒拱湯地。嗣王决於其處,預備祖餞。

嵗次在申,孟秋之月,大師起程。王率臣工士女,車駕隨從,送至松喀兒地。眾請大師更傳一法,大師述六趣眾生苦報綦詳,謂:「生老病死,解脫匪易。欲求出離,當恪遵喇嘛訓誡,修習顯密經軌、出要之道。惟此一事為實,否則輪迴苦海,無有出期。」文繁從略。

復至拉薩地,為釋迦及觀音像開光,四眾弟子及醫師等咸來禮敬,求為開示。大師所云,文繁不述。義謂成佛之法,非從外求,敬信師言,內尋自心;日事工作不捨所觀,夜入夢寐能持自心,時機成熟便大解脫。隨至巴塘理塘諸地,多數人民欲隨大師同行,大師曰:「爾等死時,我自當至。勿勞爾請,勿庸爾送。」

大師在拱湯行時,傳授避免地水火風空諸險難之秘軌,凡十有三法。傳畢,大師誦image吽吽聲,空中降下一馬,四天王捧馬足,天女圍繞,鞍飾寶珠,四士護衛,前勒銜轡。羣見大師騎馬昇天,漸近日邊,影像乃寂。眾皆靜坐,心默威儀。大師弟子有神通者,見大師往印度,經過展布殺列地,復至孫噶納,坐於白花樹下,有惡神王妃嬪千人環跪學法。其惡神王陰識為大師調伏,度生安養,遂奪彼身舍為王,教化成佛者計二十有五人。

本書乃大師佛母,曰葉興磋加者所紀錄,藏在石罅。後有大師之弟子曰烏簡靈巴image取出,繕寫流通,以垂後世云。

葉興磋加乃般若佛母之化身,生於西藏展母達之富家。葉興,智慧義;磋,海義;加,漲義。其初生時,舍側海水,凸出水岸,以人地雙喻其名。生後不食人乳。其舍宅柱上,感生乳頭,分泌樹漿,吸之成長。今其宅舍乳頭,猶了了可辨云。

發願回向

    四恩加被,     恭輯經相;

    過當求懺,     功悉回向;

    冀茲勝寶,     如佛親降;

    三界所瞻,     悉登慈航。

    法施功德,     無量無邊;

    發心贊助,     廣種福田;

    願諸大德,     功不唐捐;

    經相住世,     果滿功圓。

    發菩提心,     利他為首;

    六度萬行,     恩施九有;

    願諸同道,     為不請友;

    光光互攝,     作獅子吼。

    師恩浩蕩,     窮劫難忘;

    祈請師尊,     乘願再來;

    悲智雙運,     普度有情;

    師資涵攝,     智慧圓成。

    以此功德,     上供下施;

    川流不息,     行無緣慈;

    徧滿虛空,     普周法界;

    四聖六凡,     圓融無礙。

諾那上師在南京登隆巷十號駐京辦事處譯述此卷起於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迄於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南京密乘修學社補助用費計洋參佰柒拾元整諸君芳名列後(依倪壽川居士報告為次第)

余崑陽 謝鑄陳 周仲良 王右瑜 倪壽川各四十元 文素松三十元 歐陽德三 張叔同 余彬帆各二十元 袁一卿 梅擷雲各十五元 曹淨修十元 王家齊九元 周世屏八元 鄭家瀛七元 拓魯生六元 朱子勉 潘仲青各五元

二十三年六月十三日杭州初版

二十三年十月初十日重慶密乘弟子翻印

本卷為 諾那上師親口譯述。筆受者有聞必錄,不敢妄加刪潤;義理未明,寧缺勿濫。自首至尾,都為三萬一百餘字。原本略去繁文者,率有三之二,在康藏為四眾朝夕恆誦之本。在吾華族,此特剏見,無論漢唐以來未之前聞,既有元一代崇重白教,於此史畧亦無譯傳。東密遠紹 龍樹,推尊大日,阿達魯馬與奪絜槍之名字未經於耳。 蓮華生大師與 釋迦佛之關係,三藏諸部譯傳闕如。 弘法大師之判教,秘密莊嚴亦止於第三級之瑜伽,匪特三約噶未涉其藩,即四母咱亦非其齊。 上師慈愍,挈領提綱,略示端倪。渴望大心菩薩,繼踵追踪,溝通漢藏,詳加探討;得於文殊真實名經甚深秘偈,廣加闡釋;及四灌、五緣、十三地、因道果等諸多教義,有所發明;徹法源底,究竟菩提;庶幾本大道,達中和克致。若乃泥執菩提道,秘扃金剛持;研相辨性,蹉跎半世;幼童株守經教,皓首茫無際涯。其或矜奇母咱起正之分,沈酣朅磨喜樂之域;壯落邪戲,衰甘頹棄;菩提湼槃,尚在遙遠。果能於母咱約噶師資秉承之深,極高蹈中之妙;般若秘密,兼互鉤索;則果海在𢫎,何有望洋興歎之恨;陀那蘊心,絕無滯寂沉空之虞;紅白兩教,威震康藏;譚玄說妙,空言何補;杲日經天,妖氛[A2]斂迹;洪鐘雷鳴,瓦缶絕響矣。海內 仁者,樂於本卷,翻印流通,啟眾敬信,無任隨喜。若於無上瑜伽,奧義深旨,或有未達,幸勿擅加案語,竄衍本文。沈泥狹小劣見,深障廣大幽微。凡夫淺識,臆測如來聖境,自詡宏法利生者,無有是處。謹依事實,聊為殿言。贊辭得貌,爰待後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