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原始教典門

一、長阿含經

此經有二十二卷,約二十一萬字。

譯者:是姚秦時代,罽賓國(在北印度。新稱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一帶。 )的沙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的。

佛陀耶舍,此云覺名,或云覺稱,僧傳譯爲覺明。罽賓國人。於姚秦弘始九年(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公元407年)來長安,以弘始十二年,譯四分律,及長阿含經等。至十五年方訖。曾去廬山,參加慧遠大師的蓮社,爲十八賢之一。後還罽賓,不知所終。事跡詳見高僧傳初集卷二,開元釋教録卷四。

竺佛念,涼州(即今甘肅省地)人。精通梵漢音義。於苻秦、姚秦時,爲譯人之宗。後寂於常安。 (開元録卷四)

开元録云:「沙門竺佛念,譯爲秦言。道含筆受。 」故云: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此經共有四分:第一分,有四經;第二分,有十五經;第三分,有十經;第四分,只一經,而分十二品。如表:

分别经名卷次别译
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1佛说七佛经
佛说毘婆尸佛經
游行经第二2-4佛般泥洹经
大般涅槃经(法显译)
般泥洹经
典尊经第三5佛説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
闍尼沙經第四5佛説人仙經
第二分初小緣經第一6佛説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6
弊宿經第三7
散陀那經第四8佛説尼拘陀梵志經
衆集經第五8佛説大集法門經
十上經第六9長阿含十報法經
增一經第七9
三聚經第八10
大緣方便經第九10佛説人本欲生經
釋提桓因問經第十10
阿夷經第十一11
善生經第十二11佛説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説善生子經
清浄經第十三12
自歡喜經第十四12佛説信佛功德經
大會經第十五12佛説大三摩惹經
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13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梵動經第二14佛説梵網六十二見經
種德經第三15
究羅檀頭經第四15
堅固經第五
倮形梵志經第六16
三明經第七
沙門果經第八17佛説寂志果經
布吒婆樓經第九
露遮經第十17
第四分世記經分十二品18-22大樓炭經
起世經
起世因本經

第一分

初大本經第一

佛在舍衞國給孤獨園,諸比丘於乞食後,集花林堂,共議如來神通威力弘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佛於閑静處,天耳聞知,即詣花林堂,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 賢聖講法,二曰、 賢聖默然。汝等所論,正應如是」云云。乃爲諸比丘説過去七佛因緣;又廣説毘婆尸佛降生、成道、轉法輪事。(知津)

「死者、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别,故謂之死。」這段經文,把死的意義説得很清楚。

「沙門者,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慼,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生,無所侵嬈,虚心静寞,唯道是務。」

此兩段經文,是我們出家人最好的座右銘!

七佛出現時事表

七佛名
事别
一、毗婆尸佛二、尸棄佛三、毗舍婆佛四、拘樓孫佛五、拘那含佛六、 迦葉佛七、 釋迦佛
出 現 時過去九十一刧過去三十一刧過去三十一刧現在賢刧現在賢刧現在賢刧現在賢刧
人 壽人壽八萬歲時七萬歲時六萬歲時四萬歲時三萬歲時二萬歲時百 歲 時
種 姓刹 利 種
姓拘利若
同左同左婆羅門種
姓 瞿 曇
同左同左刹 利 種
姓 瞿 曇
成 佛 道 樹坐波波羅樹下坐分陀利樹下坐婆羅樹下尸利沙樹下烏暫婆羅門樹下尼拘律樹下鉢多羅樹下
説 法 會 數三會説法
初會弟子十六萬八千人
二會十萬人
三會八萬人
三會説法
初會弟子十萬人
二會八萬人
三會七萬人
二會説法
初會弟子七萬人
二會六萬人
一會説法
弟子四萬人
一會説法
弟子三萬人
一會説法
弟子二萬人
一會説法
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上首弟子名一、 騫茶
二、 提舍
一、 阿毗浮
二、 婆婆
一、 扶遊
二、 鬱多摩
一、 薩尼
二、 毘樓
一、舒槃那
二、多鬱多樓
一、 提舍
二、 婆羅婆
一、 舍利弗
二、 目犍連
侍 者 名無 憂忍 行寂 滅善 覺安 和善 友阿 難
佛 子 名方 膺無 量妙 覺上 勝導 師集 軍羅 睺 羅
佛 父 名槃 頭明 相善 燈祀 得大 德梵 德浄 飯
佛 母 名槃 頭 婆 提光 矅稱 戒善 枝善 勝財 主大 清 浄 妙
所 治 城 名槃 頭 婆 提光 相無 喻迦 毗 羅 衛
王 名安 和清 浄汲 毗
王 所 治 城安 和清 浄波 羅

别譯二種

⑴〔佛説七佛經〕 

一卷,約六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一五○頁),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

宋朝·中印土沙門法天譯。法天,中印度那爛陀寺僧。於宋開寶六年(九七三)至鄜州。後於譯經院譯經。寂於咸平四年(一○○一)。(中佛簡史)

佛在祇園,爲諸苾芻説七佛氏族名字及大弟子等。又廣説毘婆尸佛降生瑞應。與長阿含初大本緣經前 分同。(知津)

⑵〔 毘婆尸佛經〕 

二卷,約六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一五四),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譯人同前。

佛爲苾芻説過去毘婆尸佛遊觀四門、出家、轉法輪事。與長阿含初大本經後分同。(知津)

遊行經第二

佛在羅閲城耆闍崛山中。阿闍世王欲伐鄰國(跋祇國),遣禹舍大臣問佛,佛對阿難説跋祇國人具足七事,謂: 一、 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 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 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四、 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 恭於宗廟,致敬鬼神;六、 閨門真正,潔浄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侍護養,未嘗懈怠。一一皆問阿難:「聞否?」皆答:「聞之。」一一皆云:「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禹舍白佛:「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復具七?」便即辭歸。以此因緣,令諸比丘盡集講堂,爲説六種七法,及二種六不退法。

爾時世尊於羅閲祇隨宜住已,往詣竹園,爲諸比丘説修戒定慧得大果報,能盡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次詣巴陵弗城,受諸清信士供養。

佛告諸清信士:「凡人犯戒,有五衰耗: 一、 求財所願不遂;二、 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 在所至處,衆所不敬;四、 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 身壞命終,當入地獄。凡人持戒,有五功德: 一、 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 所有財産,增益無損;三、 所往之處,衆人敬愛;四、 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 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次從跋祇遊行,至拘利村,爲諸比丘説四深法,謂聖戒、定、慧、聖解脱。此法微妙,難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生死,流轉無窮!

次詣那陀村,阿難問佛: 此村有十二人、五十人、五百人,命終生處。佛爲説之。

次詣毘舍離國、受菴婆婆梨女之供。因見五百隸車威儀容飾,因誡比丘,當自攝心,具諸威儀。

菴女以園施佛,佛令「施佛爲首,及招提僧。」以佛之園林房舍衣鉢六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故。

次至竹林,應毘沙陀耶婆羅門供。時彼土榖貴、饑饉,乞求難得,佛令諸比丘,各隨知識,分往諸國安居。佛與阿難獨留竹林。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示疾,將般涅槃;以諸比丘未集故,且少留壽。

佛與阿難至遮婆羅塔,止一樹下。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爲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益」。如是再三。阿難爲魔所蔽,不知勸請。阿難去後,魔王波旬即來勸佛速入涅槃,佛許於三月後,於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雙樹間,當取滅度。佛入三昧,大地震動。阿難問佛地動因緣,佛答:有八種: 一、 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水擾則地動;二、 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知試力,則普地動;三、 菩薩入胎時;四、 降生時;五、 成正覺時;六、 轉法輪時;七、 佛教化將畢;欲涅槃時;八、 佛涅槃時。

佛與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勅諸比丘令集講堂。佛告諸比丘:「當勤修三十七道品;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當善受持十二部經,稱量分别,隨事修行;如來於後三月,當般涅槃。」諸比丘皆悲痛。阿難請佛住壽一劫,勿取滅度。佛責於前爲説時猶不勸請。今已應魔請,已捨命,如人棄吐,豈復自食?

次詣菴婆羅村,誡諸比丘勤修三學。

次往瞻婆村、犍茶村、婆梨婆村、及詣負彌城北,止尸舍婆林,爲諸比丘説四大教法。

次往波婆城,受工師子周那之供。周那别煮世所奇珍栴檀樹耳獨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耳與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輒與。時彼衆中有一長老比丘,晚暮出家,於其座上,以餘器取,食後,周那以偈問佛:「世有幾沙門?」佛答:「沙門有四: 一、 行道殊勝,二、 善説道義,三、 依道生活,四、 爲道作穢。」

次度一阿羅漢弟子,名曰福貴。

次詣拘孫河飲浴,止一樹下,周那於佛前般涅槃。

阿難問佛:「佛滅度後,葬法云何?」佛答:「當如輪王葬法。」

佛告阿難:「有四種人,應起塔;一、 如來,二、 辟支佛,三、 聲聞人,四、 轉輪王。」

次詣拘尸城末羅雙樹間,令阿難敷牀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以佛滅後,法當久住北方故。

次説梵摩那比丘威光殊勝因緣。

阿難請佛: 莫在此小國滅度。何不往餘大國?佛止之,因爲説此城昔日大善見轉輪王所都,莊嚴殊勝,並説善見輪王因緣。謂佛曾於此處,六返作轉輪王。

次度最後弟子須跋梵志。佛爲須跋説偈云:「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須跋求出家受具,佛告須跋:「若有異學梵志,於我法中修梵行者,當試四月: 觀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諸威儀無漏失者,乃得具戒。須跋!當知: 在人行耳。」遂許須跋即受具戒,是夜即成羅漢,是爲如來最後弟子,便於佛前先取滅度。 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諸釋種來求爲道者,當聽出家受具足戒,勿使留難。諸異學梵志來求爲道,亦聽出家受具足戒,勿試四月。所以者何?彼有異論,若小稽留,則生本見。」

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未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

「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復覆護,失所依耶?勿造斯見!我成佛來所説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上下相呼,當順禮度;斯則出家敬順之法。」

佛令諸比丘: 有疑速問,無致後悔。衆無疑故,無有問者。佛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出世,如優曇花,時一現耳。」因説偈言:「右臂紫金色,佛現如靈瑞;去來行無常,現滅無放逸!是故比丘,無爲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説。」

於是世尊即入諸定,從四禪起,而般涅槃。

佛涅槃已,闍維(火化)之後,八王争舍利,香姓婆羅門均作八分,諸王請歸,建塔供養。

末云: 佛降生、出家、成道,皆是二月八日,八日取涅槃。

别譯三種

⑴ 〔 佛般泥洹經〕 

二卷,約二萬多字。大藏第一册(一六○),中藏第一輯第四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西晉·河内沙門白法祖譯。開元録云:「沙門白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内(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人。少發道心,啓父出家。才思儁徹,敏朗絶倫。誦經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祖既博涉多聞,善通梵書之語。於惠帝代(二九○—三○六),譯經一十六部。後忽謂弟子及諸道人云:『我數日(後,怨)對當至。』便辭别。作素書,分布經像及資財訖。時張輔爲秦州刺史,祖與俱往。明晨,詣輔共語,忽忤輔意,遂爲所害。時人以爲知宿命矣。後少時,有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云: 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爲王講首楞嚴三昧經。云: 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官名,掌教化及儀節)王浮及道士基公,次被杻械,求祖懺悔。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每諍邪正,浮屢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見大藏第五十四册一二六六),以誣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耳。」(開元録卷四)

因阿闍世王遣雨舍大臣問伐越祇國事,佛爲説七不衰法。大臣去後,爲比丘説七七之法。次説四痛(生老病死)八戒之法。乃至受奈女供,展轉遊行,至雙樹間入滅,焚身起塔,結集經典。(知津),與遊行經同。

末云: 佛以四月八日生;出家、得道、滅度皆八日。

卷末註:「佛般涅槃至慶曆六年丙戌,已一千九百九十四年。」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一○四六年。

⑵ 〔 大般涅槃經〕 

三卷,約二萬餘字。大藏第一册(一九一),中藏第一輯第四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東晉沙門法顯譯。顯師平陽武陽人。三歲,便度爲沙彌,二十歲受具戒。常慨經律論舛闕,誓志尋求,遂於姚秦弘始元年(即東晉隆安三年,公元三九九),與慧景、道整等,共發跡長安,求法天竺。渡沙河,越葱嶺,經六年,歷三十餘國,方達中天竺僧伽施國。至義熙九年(四一三)回國,達青州。十年,入建康。十二年,於道場寺,與佛駄跋陀羅共譯出大般泥洹經等。後寂於辛寺。年八十二,或云八十六。(中佛簡史)

佛三語阿難: 設得四神足者,欲住壽一劫,皆得隨意。阿難不解勸請。魔來請佛涅槃,佛遂許之。周歷諸處,詔誥四衆,於雙樹間入滅,荼毘。與長含遊行經同本。(知津)

⑶ 〔 般泥洹經〕

(或作「佛説方等泥洹經」) 二卷,約二萬餘字。大藏第一册(一七六),中藏第一輯第四集(線裝第三十六册)。不載譯人,附東晉録。與前經大同小異。

典尊經第三(卷五)

佛在耆闍窟山。執樂天般遮翌子,述梵童爲忉利天説過去大典尊事——大典尊爲閻浮提慈悲王相,平分閻浮以爲七分,爲七國相。後於夏四月修四無量(慈悲喜捨),因聞梵天啓示而出家。大典尊,即今釋迦文佛。因而問佛,佛爲説究竟梵行法。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 

二卷,約近一萬字。大藏第一册(二○七);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八册)。

宋·北印度沙門施護譯。施護,北印度烏填曩國人。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來華。與天息災、法天等,於譯經院共譯諸經。施護所譯,共百十餘部云。

内容: 與長阿含典尊經同。大堅固,即彼經大典尊。

闍尼沙經第四(卷五)

佛遊那提犍稚住處。阿難思念: 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其生處,唯不記摩竭國,遂爲摩竭國人請記。時佛至大林處,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有一鬼神,自稱名闍尼沙(此云勝結使),即摩竭國王,命終生四王天,爲毘沙門作子,向佛述梵童爲諸天所説法,佛即以之酬阿難請。(知津)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人仙經〕 

一卷,約三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一三),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

宋·中印度沙門法賢譯。中佛史云:「法天,後改名法賢。」則法賢即法天也。自太平興國五年(九八○)至咸平四年(一○○一),二十年間,譯經凡百二十餘部。

内容: 説頻婆娑羅王命終,生四王天,作毘沙門天王太子,名曰人仙。來述忉利、梵王説法事。與長阿含闍尼沙經同本。(知津)

第二分

初小緣經第一(卷六)

佛在舍衞國清信園林鹿母講堂。佛爲二出家婆羅門(一名婆悉吒,二名婆羅墮)説四姓平等;作惡墮落,作善超昇。又爲説四姓本緣。二人聞已,見諦、證道。

經云:「婆悉吒!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若有沙門婆羅門,自恃種姓,懷憍慢心,則於我法中,終不得成無上證也。若能捨離種姓,除憍慢心,則於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人惡下流,我法不爾。」

又云:「婆悉吒!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何種姓?當答彼言: 我是沙門釋種子也!」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三卷,約七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一六),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七册)。

宋·北印度沙門施護等譯。

二婆羅門近佛,而恒見佛問法,佛爲説四姓起因,即出家證果。與長含初小緣經(亦名四姓經)同本。(知津)

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卷六)

佛在摩羅醯人間遊行,與諸比丘漸至摩樓國。佛告諸比丘:「汝等當自熾然,熾然於法,勿他熾然;當自皈依,皈依於法,勿他皈依,謂修四念處觀。」並説古先聖王治世,末後出家。至第七王,不如法治,漸生惡法,致成減劫。刀兵劫後,漸次修善,壽倍倍增。至八萬歲時,彌勒如來出世,是故比丘當修善法,則壽命延長—謂四神足;顔色增益—謂具戒品;安隱快樂—謂成四禪;財寶豐饒—謂行四等;威力具足—謂見四諦,力能降魔。

弊宿經第三(卷七)

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遊拘薩羅國,至斯波醯村北尸舍婆林止。迦葉爲弊宿婆羅門廣設譬喻,種種説法,破其斷見,乃至説棄金擔麻喻。婆羅門皈依、設會,死得生天。

散陀那經第四(卷八)

佛在羅閲祇毘訶羅山七葉樹窟。散陀那居士往尼俱陀梵志處,梵志毁佛,佛至其處,爲説苦行浄不浄法,折伏梵志。

别譯一種

⑴ 〔佛説尼拘陀梵志經〕 

二卷,約六千多字。大藏第一册(二二二),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七册)。

宋·北印度沙門施護等譯。

和合長者至尼拘陀梵志所,彼方止其世論,長者問之,反言瞿曇慧何能轉?佛往問之,彼則默不能答。與長含散陀那經同本。(知津)

衆集經第五(卷八)

佛遊末羅,至波婆城闍頭菴婆園。佛勅舍利弗爲諸比丘説法,因説種種增一之法。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大集法門經〕 

二卷,約八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二六),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六册)。宋·施護譯。

佛遊末利城,有末利優婆塞,新造一舍,請佛及僧安止;佛示安卧,舍利子説增一至十法。與長含衆佛遊鴦伽國,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側。佛勅舍利弗説法,因説十上法,謂: 多成法、修法、覺法、滅法、退法、增法、難解法、生法、知法、證法。各各增一至十,共五百五十法。

别譯一種

⑴ 〔 長阿含十報法經〕 

二卷,約一萬多字。大藏第一册(二三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世高,名清,本安息國(安息,波斯之古王國名。)之太子,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探經藏,尤精阿毘曇,兼通禪經。以東漢桓帝建和初,來洛陽。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於桓帝建和二年(一四八)至靈帝建寧四年(一七一),二十餘年間,譯出安般守意經等九十餘部。於洛陽宣譯事畢,乃振錫江南。寂年不明。(中佛簡史)案: 世高跡多靈異: 一、 憶宿命,來華償舊業;二、 度同學,化亭廟神。詳見開元釋教録卷一,高僧傳卷一。

此經内容,與十上經五百五十法同。

增一經第七(卷九)

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爲諸比丘説多成法、修法、覺法、滅法、證法,皆增一至十。

三聚經第八(卷十)

佛在舍衞給孤園,爲諸比丘説三法聚,謂: 趨惡趣、趨善趣、趨涅槃法,各增一至十。

大緣方便經第九(卷十)

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爲阿難廣説十二因緣甚深義。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人本欲生經〕 

一卷,約六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四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後漢安世高譯。

與長含大緣方便經同本。

此經有安公註釋:「佛説人本欲生經註」一卷,約一萬一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三册(一—九)。東晉·道安法師註。安公事蹟,見高僧傳卷五。

序云:「人本欲生者。照于十二因緣而成四諦也。本、痴也,欲、愛也,生、生死也。略舉十二之三以爲因也。」

釋提桓因問經第十(卷十)

佛在摩竭國菴婆羅村北,毘陀山因陀婆羅窟中,爲帝釋説: 因調有想,因想有欲,有愛憎,有貪嫉,乃至共相傷害。

阿夷經第十一(卷十一)

佛在冥寧國阿夷土。爾時、世尊入阿夷城乞食,因時尚早,便往詣房伽婆梵志所,爲説善宿比丘事,及説破世見事。

善生經第十二(卷十一)

佛在羅閲祇耆闍窟山中,爲善生長者子説離四惡行,禮敬六方法。

别譯二種

⑴ 〔 佛説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一卷。約一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五○),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後漢安世高譯。

⑵ 〔 佛説善生子經〕 

一卷。約三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五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度公,未詳何許人。於惠帝永寧元年(三○一),譯經四部。見開元録卷二。

右二經,與長阿含善生經同;亦與中阿含卷三十三之善生經同本。

清浄經第十三(卷十二)

佛在迦維羅衞國緬祇優婆塞林中。因周那沙彌述外道徒衆鬥諍事,佛爲説無諍正法。

自歡喜經第十四(卷十二)

佛在那難陀城波波利菴婆林。舍利弗向佛作師子吼,稱説過去未來現在沙門婆羅門智慧神通功德道力無有與如來等者。佛問之,舍利弗即廣説如來難及之法。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信佛功德經〕 

一卷。約三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五五),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沙門法賢譯。

佛在菴羅園中,舍利弗歎佛種種最勝功德。與長含自歡喜經同本。

大會經第十五(卷十二)

佛在釋翅提國迦維林中。諸天集會,佛爲結咒。

録經偈二首:

    比丘見衆穢,    端心自防護;

    欲如海吞流,    智者護諸根。

    若於正法中,    能不放逸者,

    則度老死地,    永盡諸苦本。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大三摩惹經〕 

一卷。約二千多字。大藏第一册(二五八),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沙門法天譯。 佛在迦毘羅林。四梵王各以頌讚。大衆雲集。會中有大黑神,名祖蹲那,勇猛暴惡,惱害人天;佛説聲聞法以調伏之,令住聲聞乘。與長阿含大會經同本。唯彼有咒五章,此無。

第三分

阿摩晝經第一

佛遊俱薩羅國,至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止伊車林中。沸伽羅婆羅門遣其弟子阿摩晝觀佛相好,阿摩晝輕慢釋種,佛出其種姓之因,並爲説妙法,如四分律大小持戒犍度所明。次令得見相好,還白其師;師來見佛,覩相、設供;爲阿摩晝悔過,除白癩病;自復悟道生不還天。

别譯一種

⑴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一卷。約六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五九),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吴·月支國居士支謙譯。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國人;祖父法度,以漢靈帝時,率國人數百歸化,故謙實生於中國。漢獻帝末,避亂入吴,吴大帝孫權拜爲博士。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盡翻譯之美,乃廣收衆經舊本,譯爲漢語。從吴黄武二年(二二三),至建興二年(二五三),三十餘載,譯經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後隱於穹隘山,卒於山中。春秋六十。

内容: 與長含阿摩晝經同。

梵動經第二(卷十四)

佛遊摩竭國,詣竹林止。善念梵志與弟子梵摩達,師徒常共隨佛後行,善念極毁三寶,梵摩極讚三寶。

諸比丘共集講堂議論此事。佛天耳聞知,即詣講堂,誡諸比丘: 於毁三寶者,不得懷忿;於稱讚者,亦勿歡喜。凡夫寡聞,直讚小緣威儀戒行;唯賢聖弟子,能以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讚佛,謂善知六十二見本末因緣;知已、不著,而得解脱。佛説已,大千世界三返六種震動。阿難請問經名。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梵網六十二見經〕 

一卷。九千九百字。大藏第一册(二六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吴·支謙譯。

此經與長含梵動經同本。

種德經第三(卷十五)

佛在鴦伽國,與諸比丘人間遊行,止瞻婆城伽伽池側。種德婆羅門見佛,佛問以婆羅門法,於五法中,以次揀去生、誦、端正;惟持戒、智慧,缺一不可。佛讚印之。並爲説比丘戒慧,彼即受三皈五戒。

佛言:「戒能浄慧,慧能浄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須。戒慧具者,我説名比丘。」

究羅檀頭經第四(卷十五)

佛在俱薩羅國,與諸比丘人間遊行,至俱薩羅佉婆提婆羅門村北,止尸舍婆林。究羅檀頭婆羅門問佛大祀法,佛爲説之。及説皈戒、慈心、出家功德。此婆羅門即放牛羊等物,受皈戒、供佛、證果,生不還天。

堅固經第五(卷十六)

佛在那難陀城波婆利菴次林中。堅固長者子三請世尊勅比丘現神足,佛言: 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静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以現神足能起謗故。

倮形梵志經第六(卷十六)

佛在委若國,金槃鹿野林中。爲倮形梵志説: 苦行亦有善惡二趣,不皆訶責,但非出要。惟如來大師子吼,能令人出家成道。梵志求欲出家受戒,佛言:「若異學欲來入我法中出家修道者,當留四月觀察,稱可衆意,然後當得出家受戒。雖有是法,亦觀其人耳。」梵志即出家受具。受戒未久,即成阿羅漢。

三明經第七(卷十六)

佛在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詣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止宿伊車林中。爲婆悉吒、頗羅墮二梵志弟子破三明婆羅門所説梵道虚妄,及爲正説梵道。

沙門果經第八(卷十七)

佛在羅閲祇耆舊童子菴婆園中。爲阿闍世王説沙門現在所修,現得果報。並受其懺害父之罪。王即設供請佛,並受皈戒。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寂志果經〕 

一卷。約七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七○),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曇無蘭,此云法正。西域人也。以孝武帝太元六年(三八一)至太元二十年(三九五),於揚都謝鎮西寺譯經六十一部。見開元録卷三。

此經與沙門果經同本。

布吒婆樓經第九(卷十七)

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佛於乞食時,往至布吒婆樓梵志所,問彼共集爲何講説,答言: 諸梵志等説相違論,謂無因緣想生,無因緣想滅。佛破彼論,爲説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梵志後出家證果。

露遮經第十(卷十七)

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詣婆羅婆提婆羅門村北,尸舍婆林中止。露遮婆羅門見佛、請佛,尋起惡見,謂不應爲人説法;佛受供時破之。彼聞法已,即受皈戒。

第四分

世記經(卷十八—二十二)(十二品)

閻浮提州品第一

佛在舍衞給孤獨園俱利窟中。衆比丘食後,集講堂共議: 天地何由而成?何由而敗?衆生所居國土云何?佛以天耳聞知,即詣講堂,爲説世界成壞等事。

此品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南閻浮提事。

鬱單曰品第二 

明北州事。

轉輪王品第三 

明輪王事。

地獄品第四 

明八大地獄,八獄各有十六小地獄。復有十地獄,謂厚雲、無雲、乃至第十名鉢頭摩。並明十獄壽量。

經云:「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次説閻羅王所治處。

佛告諸比丘:「有三使者: 一、 老,二、 病,三、 死。有衆生,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惡;身壞命終,墮地獄中,獄卒將此罪人詣閻羅王所,到已,白言:『此是天使所召也。唯願大王,善問其詞。』王問罪人言:『汝不見初使耶?』罪人報言:『不見。』王復告言:『汝在人中時,頗見老人: 頭白、齒落、目視矇……氣力衰微;見此人否?』罪人言:『見。』王復告言:『汝何不自念: 我亦如是?』報言:『我時放逸,不自覺知。』王復語言:『汝自放逸,不能修身口意,改惡從善,今當令汝知放逸苦!』王又告言:『今汝受罪,非父母過,非兄弟過,亦非天帝,亦非先祖,亦非知識、僮僕、使人,亦非沙門、婆羅門過;汝自爲惡,汝今自受。』(第二天使—病,第三天使—死,亦如是問。)時閻羅王,以三天使具詰問已,即付獄卒。時彼獄卒,即將罪人詣大地獄。」

龍鳥品第五 

明卵胎濕化四生龍及金翅鳥事。末説外道邪見互相是非,説往昔鏡面王令群盲摸象喻。

阿須倫品第六

(阿須倫、即阿修羅)

四天王品第七
忉利天品第八 

明諸天身、衣、壽量等。月三齋日,四天王差使者、太子、及自身巡南州,觀察善惡。

三災品第九 

明世界至壞劫時,火、水、風三災。

戰鬥品第十 

明阿須倫與忉利天鬥戰事。

三中劫品第十一 

謂刀兵劫、榖貴劫、疾疫劫。即減劫時小三災。

世本緣品第十二 

明世界成時因緣。

别譯三種

⑴ 〔 大樓炭經〕 

六卷。約五萬餘字。大藏第一册(二七七),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法立,不知何許人。於惠帝代(二九○—三○六),於洛陽共法炬等譯經四部。法炬,亦不詳氏族。見開元録卷二。

與長阿含世記經同本。品稍不同。譯文簡拙。

⑵ 〔 起世經〕 

十卷。十二品。約七萬餘字。大藏第一册(三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第三十六册)。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闍那崛多,此云德志,北天竺犍陀羅國人。於北周明、武帝時,初届長安,止草堂寺。自開皇五年(五八六)訖仁壽之末(六○四),譯經總三十九部合一百九十二卷。詳見開元録卷四。

亦與長含世記經同本,而品次稍異。文義俱暢。

⑶ 〔起世因本經〕 

十卷。十二品。約七萬餘字。大藏第一册(三六五),中藏同前。

隋·天竺沙門達摩笈多等譯。達摩笈多,此云法密,亦云法藏,本南印度羅囉國人。隋開皇十年(五九○)到達瓜州(即今甘肅省燉煌縣)。冬十月,蒙帝旨延入京城。從大業初(六○五),終大業末(六一六),譯經共九部。至唐武德二年(六一九),寂于洛汭。開元録卷七。

此經内容與上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