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16

七四、 長爪梵志請問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九六八),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唐·義浄三藏譯。

佛爲梵志説八支齋戒所獲佛身果報,梵志遂受八戒。

七五、 佛説婦人遇辜經

一卷,近六百字。大藏第十四册(九四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乞伏秦釋聖堅譯。

有一婦人,親戚一時亡絶,憂悲發狂,見佛得恢復正常,聞法證果。

七六、 佛説須摩提長者經

一卷,三千三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五),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吴支謙譯。

長者因子死而痛苦,佛説一切法無常以開喻之。

七七、 盧至長者因緣經

一卷,四千四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二一),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長者生平最慳,節會日,飲醉自歌,帝釋化作相似人以惱亂之,乃令見佛,得證初果。

七八、 佛説耶祇經

一卷,八百多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二九),中藏同前。劉宋·沮渠京聲譯。

迦奈國耶祇婆羅門,捨外道皈佛,受五戒,而不能持,向佛還戒,佛默不答,有五鬼神來競害之,佛放光救令得蘇,懺悔,更受戒,即得初果,因出家,證四果。

七九、 佛説貧窮老公經

一卷、一千一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四二),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七册)。劉宋·釋慧簡譯。釋慧簡,未詳何許人。以孝武帝大明元年(四五七),於鹿野寺譯經十部十卷。

有一老人,年二百歲,而甚貧窮,欲來見佛,釋梵斷之,佛令阿難唤來,説其宿因,出家證果。

八○、 佛爲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六八),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九册)。失譯人名。

爲阿支羅迦葉説:苦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迦葉見諦得道。後被牛觸而死,佛記其已般涅槃。

八一、 佛説長者音悦經

一卷,二千一百字。大藏第十四册(八○八),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七册)吴支謙譯。

音悦長者得四吉祥,佛往歎之,令其獲福。後得四不吉祥,尼犍往歎,乃被痛打,佛因説其宿緣。

八二、 佛説鬼子母經

一卷,一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二十一册(二九○),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九册)。失譯人名。

鬼子母喜盜食人間兒,佛令比丘取其多子藏之,化令見佛受法,立願保護世間。

八三、 佛説孫多耶致經

一卷,八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九六六),中藏同前。吴支謙譯。

孫多耶致梵志自謂日三浴、噉果、飲水,行勝沙門,佛爲説二十一惡行,不得受好衣食及説洗心垢法,彼即出家學道。

八四、 佛説八師經

一卷,一千四百字。大藏第十四册(九六五),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七册)。吴支謙譯。

耶句梵志問佛何師,佛以八師答之。八師者: 五戒爲五,老、病、死共爲八。

八五、 佛説沙曷比丘功德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七○),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九册)。西晉釋法炬譯。

沙曷,即莎伽陀也。佛讚其降龍功德。並非實醉。有似大乘發迹顯本之意。

八六、 得道梯隥錫杖經

一卷,一千八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二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失譯人名。

佛爲迦葉説錫杖法義。後附持錫杖法。

問:今準得道梯隥經:造杖,威儀尊重,甚難護持,與律意全不相同,何耶?

答:律中錫杖,重在濟用;經中制度,重在表法。表法、或别是一途,濟用、則更爲有益。然彼經亦云:「爲老病故畜杖」。此則雖合於律,不免前後自旨相違。當知: 既失譯人名,姑置闕疑例可矣。(蕅益大師毘尼事義集要卷十四)

八七、 佛説呵鵰阿那鋡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二一),中藏同前。東晉·竺曇無蘭譯。

佛讚呵鵰阿那鋡,有八事,而不欲人知,謂: 不求,信,自羞,自慚,精進,自觀,得禪,黠慧。以不欲煩憂人故。

八八、 燈指因緣經

一卷,三千九百餘字。大藏第十六册(八○八),中藏同前。姚秦·鳩摩羅什譯。

長者子燈指,先富,中貧,後又大富,皆由夙因。

八九、 佛説五無返復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七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劉宋沮渠京聲譯。

羅閲祇國有一梵志,遊學舍衞國,見耕者子死,而父不哭,乃至舉家不哭,問佛決疑。

九○、 佛説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一卷,八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長者子婚後,爲其婦採華而跌死,其父母哀哭,佛説: 此子從忉利天壽盡來生,此間死後,即生龍中,却被金翅鳥王所取食,三處父母皆哭。彼於往昔喜布施故,生富貴家,喜射獵故,壽命短促。

九一、 五母子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九○六),中藏同上(線裝第三十七册)。吴支謙譯。

八歲沙彌得神通,憶五世令母哭事而笑。

異譯一種

⑴ 〔 沙彌羅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七二),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九二、 佛説栴檀樹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五○),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九册)。失譯人名。

窮人依栴檀樹神得活,後報王伐此樹,身死樹下,佛微笑放光,説其夙緣。

九三、 佛説佛大僧大經

一卷,二千八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二六),中藏同前。劉宋·沮渠京聲譯。

王舍國一富者有二子,一名佛大,二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貪其弟婦,弟婦不從,佛大遣賊往殺僧大,僧大臨死,截四肢,得四果,弟婦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墮地獄。

九四、 佛説阿鳩留經

一卷,一千四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四),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賈客阿鳩留,不信後世,於曠野樹下,得遇豪薜荔,乃深信因果,勤行布施,後得生天。然不如施摩訶迦葉者。

九五、 佛説頞多和多耆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四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失譯人名。

栴檀調弗天人請佛説頞多和多耆經,佛爲諸弟子説布施八事,及説愚人不知布施有十因緣。

九六、 佛説越難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二○),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七册)。西晉居士聶承遠譯。

越難長者大富而慳,死後作盲乞兒,乞食至其家,爲子所打,佛因之説偈。

九七、 佛説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一卷,一千六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六一),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九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迦葉度貧母生天,天帝釋化作貧人以供養迦葉。

九八、 佛説布施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六册(八一二),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法賢譯。

佛在給孤獨園,説三十七種布施感果不同。並爲國王説布施及十善法。

九九、 佛説五大施經

一卷,一百餘字。大藏第十六册(八一三),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七十一册)。宋·施護等譯。

能持五戒,是爲五種大施。

一○○、 佛説四天王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一一八),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劉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説六齋日四王下巡人間善惡,而生喜慼。

一○一、 佛説出家緣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三六),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爲難提優婆塞説犯五戒過,前四事各十惡,飲酒三十五惡。

一○二、 佛説進學經

一卷,二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四四),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七册)。劉宋·沮渠京聲譯。

説四雅行:一、 孝順,二、 仁慈,三、 惠施,四、 捨俗。又説二法:一、 聖默然,二、 聖説法。又,財法二施,法施爲最。

一○三、 佛説賢者五福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一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謂説法得五種福:一、 長壽,二、 大富,三、 端正,四、 名聞,五、 聰智。並説其因。

一○四、 佛説蟻喻經

一卷,八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八),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八册)。宋·施護譯。

佛放大光普照,告諸苾芻:於一時中,有諸蟻聚,夜中出煙,晝日火然,婆羅門見,乃作是言: 若有執持快利刀者,必能破散其聚。次復見,見諸蟲等,皆作是言。乃至最後見一大龍。托一苾芻問我。我爲彼言:蟻聚,即是五藴。煙,即尋伺。火,即身語二業。,即五障染法。蟲等,即是忿,恚、慳、嫉、五欲、無明、疑、惑、我慢。龍,即阿羅漢。婆羅門,即是如來。快利者,即有智人。刀者,即是智慧。破散者,即發起精進勝行。

一○五、 佛説自愛經

一卷,一千八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四八),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東晉,竺曇無蘭譯。

佛受舍衞國王四街道請,説三種自愛法(即身口意不行惡)。有兩商人見之,一人心念讚佛,一人心念毁佛,毁者隨即轢死,讚者,尋得作國王,請佛至其國内供養,佛爲説最重五罪:一不忠孝,二、 惡心向羅漢,三、 謗佛,四、 破僧,五、 毁盜三寶物。

一○六、 佛説駡意經

一卷,六千一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三○),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多似律部中語,及雜説一切善惡法。文頗難曉。

一○七、 佛説堅意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三四),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七册)。後漢·安世高譯。

囑比丘:雖受人謗,當如水火。又囑人一心聽經。

一○八、 佛説治身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三九),中藏第一輯第七集(線裝第五十五册)。失譯人名。

當學工語: 説三十七品經爲工語;所説不亂人意,亦爲工語。不離法行: 不離二百五十戒,是爲法行。

一○九、 佛説佛醫經

一卷,一千六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三七),中藏同前。吴·竺律炎共支越譯。

説人身中四大得病因緣及九横、四飯、食多五罪、財屬五家。

一一○、 佛説治意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九),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説安般守意。

一一一、 佛説大魚事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四册(八○○),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東晉·竺曇無蘭譯。

借大魚勅小魚,以喻大比丘囑小比丘: 若小比丘不守根門,如彼小魚隨線就死。

一一二、 佛説法受塵經

一卷,近三百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三六),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誡諸男勿染女,女勿染男。

一一三、 所欲致患經

一卷,二千三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三九),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西晉竺法護譯。

佛爲比丘代答外道之問,説愛欲致患之義。

一一四、 佛説八無暇有暇經

一卷,一千五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九○),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九册)。唐·義浄三藏譯。

八種有情欲修善法,無暇修習:一、 地獄,二、 餓鬼,三、 傍生,四、 長壽天,五、 邊地,六、 聾瘂,七、 邪見,八、 無佛世。惟一有暇可修道業,誡人勿致後悔也。

一一五、 佛説譬喻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四册(八○一),中藏同前。唐·義浄三藏譯。

佛爲勝光王説空井、樹根、二鼠、四蛇、毒龍、蜜滴、蜂螫、火燒之喻。

一一六、 佛説四願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三六),中藏同前。吴·支謙譯。

爲純陀説人間四願皆不可保。復説思、想、識等法門。(前後文不相蒙,頗似錯簡。)

一一七、 佛説四自侵經

一卷,一千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三八),中藏同前。西晉·竺法護譯。

夙夜不學,老不止婬,得財不施,不受佛言,爲四自侵。次説一切警策之語。

一一八、 佛説諸行有爲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六○○),中藏第一輯第八集(線裝第六十四册)。宋·沙門法天譯。

佛在給孤園,説一切行遷流,乃至佛亦不免棄捨此身。

一一九、 佛説木槵子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二六),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失譯人名。

波流離國王遣使求佛法要,佛示以木槵百八,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並分别功德淺深。

一二○、 佛説醫喻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四册(八○二),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七册)。宋·施護譯。

醫王有四法;法王亦爾,説四諦之法。

一二一、 佛説身觀經

一卷,八百多字。大藏第十五册(二四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西晉·竺法護譯。

説身不浄,無可愛樂。

一二二、 佛説清浄心經

一卷,二百二十二字。大藏第十七册(七四九)。宋·沙門施護譯。

佛在舍衞國給孤獨園。佛告諸苾芻: 若諸聲聞,修習正行,欲得清浄心者,當斷五法,修習七法。五法者,即是五蓋。七法,謂七覺支。五蓋應除斷,七覺應勤修。應斷除貪染,即得心解脱;應斷除無明,即得慧解脱。

一二三、 佛説禪行三十七品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一八○),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少時修三十七道品,亦非愚痴食人信施,何況能多修。

一二四、 禪行法想經

一卷,二百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一八一),中藏同前。譯人亦同前。

以一彈指間思惟死想等,不是愚痴食人信施,何況多行。

一二五、 佛説時非時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三八),中藏同前。西晉·外國沙門若羅嚴譯。

分别十二月各有時與非時。

一二六、 佛説護浄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六四),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因見大池中蟲,乃説食不浄食之報,並示護浄之法。亦明齋法,得六十萬世餘糧。(似結集家結撮語。)

一二七、 佛説因緣僧護經

一卷,五千五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六五),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龍變形來受具戒,佛遣之歸。五百商人入海,請僧護爲説法師,逮至海中,龍王乞僧護去授四龍子四阿含經。商人還時,僧護出海同還,路中相失,見地獄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處,寄宿一夜,度令證果。還來見佛,問佛因緣,佛一一答之。

……世尊重告僧護:「以是因緣,我今語汝: 在地獄中,出家者衆,白衣尠少。所以者何?出家之衆,多喜犯戒,不順比丘(法),互相欺陵,私用僧物,或分飲食不能平等。是故我今更重告汝: 當勤持戒,頂戴奉行!」

一二八、 佛説灌頂王喻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四册(八○一),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七册)。宋·施護譯。

王有三時受灌頂法,常所思念;苾芻於出家,浄法眼、盡漏、三時,亦常思念。

一二九、 比丘聽施經

一卷,一千一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七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東晉·竺曇無蘭譯。

聽施比丘不樂聽法,佛方便爲説「曉道徑不曉道徑」之喻。

一三○、 佛説隨勇尊者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七三)。宋·西天譯經三藏施護等譯。

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隨勇尊者,爲毒蛇所噬,而致命終。舍利子以此事白佛。佛説伽陀及大明章句(咒)。佛言,若得聞此伽陀及大明章句,不爲蛇毒所傷。

一三一、 佛説見正經

一卷,三千二百多字。大藏第十七册(七四○),中藏同前。譯人亦同前。

見正比丘疑無後世,佛借大樹作喻説法,乃至爲説種種譬喻,除其斷常二見。

一三二、 佛説略教誡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四四),中藏同前。唐·義浄三藏譯。

讚少欲、知足,訶惡比丘三種不善思惟。

一三三、 佛説孝子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十六册(七八○),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明供養二親,不若勸親爲善去惡。

一三四、 佛説父母恩難報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十六册(七七八),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與孝子經大同小異。

一三五、 佛説浄飯王般涅槃經

一卷,二千七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八一),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七册)。劉宋·沮渠京聲譯。

佛及難陀、阿難、羅云,親送浄飯王喪,以彰孝道。

一三六、 佛説猘狗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四册(七九九),中藏同前(線裝第三十九册)。吴·支謙譯。

受戒而嫉妬其師者,如猘狗還囓其主。不如法受戒,反入泥犂。

一三七、 佛説群牛譬經

一卷,五百餘字。大藏第四册(八○○),中藏同前。西晉·法炬譯。

以群牛譬好比丘,以驢譬惡比丘。

一三八、 佛爲年少比丘説正事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七一),中藏同前。譯人亦同。

上座如法攝受年少比丘,佛讚之。

一三九、 佛説分别經

一卷,二千二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四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西晉·竺法護譯。

有受戒而得福,有受戒而反墜。有三輩事佛之不同。及説支那國非法者多,翻在魔部等。

一四○、 佛説阿難七夢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五八),中藏同前。東晉·竺曇無蘭譯。

佛爲阿難解釋七夢,皆應五濁惡世之事。

一四一、 佛説阿難四事經

一卷,一千四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五六),中藏同前。吴·支謙譯。

佛臨滅度,爲阿難説四事:一、 慈心俯育人畜;二、 悲心周給窮苦;三、 不食肉,持五戒;四、 敬沙門。行此四事,如供佛無異。

一四二、 佛説五苦章句經

一卷,五千五百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五四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東晉·竺曇無蘭譯。

一、 説五道苦。二、 説八惡處(即八難)。三、 説十二重城,三棘籬,六賊等。四、 説諸重擔。五、 説香臭二木喻,及説四生、四諦等。又説五天使者等。經中警語,多中時弊;文筆古雅,極宜流通。略録一二,以資警惕:

三惡道者,是一切衆生之家;暫得爲人,暫得爲天,譬如作客日少,歸家日多,學者思之,勤力精進,可得脱苦。

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辯才聰,壽命延長,遭值明人,發菩薩心,直信不還,具聞經法,遇如來世,此皆宿行覆福德人,從明入明,尋如來跡,累行不止,會於道場,無毁其根,忘失道意,動有劫數,慎之,慎之!

佛告諸弟子:「汝已出家,爲得離獄;棄捐妻子,爲得脱械;如何不能放捨重擔?」諸沙門曰:「我無所擔。」佛言:「汝沙門:著吾我人,貪身計壽,是汝重擔;專求供養,畜積所有,是汝重擔;同學不和,反親白衣,是汝重擔;自大種姓,貢高憍綺,是汝重擔;恃智慢愚,輕邈他人,是汝重擔;很戾自用,不受人諫,是汝重擔;食無節度,飲酒貪味,是汝重擔;法服不具,著俗衣裳,是汝重擔;外似如法,内懷諛諂,是汝重擔;不制六情,毁戒犯欲,是汝重擔;賦斂百姓,興起寺廟,是汝重擔;祠祀鬼母,所請福願,是汝重擔;假託佛法,呪術治病,是汝重擔;違負衆祐,犯四重禁,是汝重擔;栖息無恒,不還廟房,是汝重擔。不捨擔者,後入地獄!」

有人大得栴檀香樹,束薪賣之,無買之者。佛在世時所説經法,令人得道,無不度者;般泥洹後,十二部經留在世間,動有卷數,無人視者。亦如栴檀,束薪賣之,無有買之者也!

一四三、 佛説月光菩薩經

一卷,二千二百餘字。大藏第三册(四○六),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法賢譯。

佛在竹林精舍,因舍利弗、目犍連先入滅度,爲諸比丘説往昔月光王捨頭因緣。

一四四、 未曾有因緣經

二卷,一萬八千多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七五),中藏第一輯第三集(線裝第二十三册)。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舍利弗爲和尚,目犍連爲阿闍梨,度羅睺羅作沙彌。羅睺羅不樂聽法,因波斯匿王,説野干墮井本緣,明聽法功大。次爲王授十善法。次説四擔轝石女往因。次聽五百比丘還戒。次諭羅睺羅修學智慧。次爲祇陀説五戒開遮方便,亦爲波斯匿王説末利夫人功德(明末利夫人飲酒救殺因緣)。次教令以十善道展轉教化,如一燈然無量燈。名報師恩,名報三世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