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05 中阿含經 第四誦

第四誦,名分别。有三品半,三十五經:

品 目卷 次經 名别 譯
梵志品第一38鸚鵡經第一
鬚閑提經第二
39婆羅婆堂經第三
須達哆經第四佛説須達經 佛説長者施報經
佛説三皈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梵波羅延經第五
40黄蘆園經第六佛爲黄竹園老婆羅門説學經
頭那經第七
阿伽羅阿那經第八
阿蘭那經第九
41梵摩經第十梵摩喻經
根本分别品第二42分别六界經第一
分别六處經第二
分别觀法經第三
43温泉林天經第四
釋中禪室尊經第五佛説尊上經
阿難説經第六
意行經第七
拘樓瘦無諍經第八
44鸚鵡經第九佛説兜調經 佛説鸚鵡經
佛爲首迦長者説業報差别經
分别善惡報應經
分别大業經第十
心品第三45心經第一佛説意經
浮彌經第二
受法經第三佛説應法經
受法經第四
46行禪經第五
説經第六
47獵師經第七
五支物主經第八
瞿曇彌經第九佛説分别布施經
多界經第十
雙品第四48馬邑經第一
馬邑經第二
牛角娑羅林經第三
牛角娑羅林經第四
求解經第五

梵志品第一

(有十經,三萬零四百餘字)

鸚鵡f經第一

(四千五百餘字)

佛爲鸚鵡摩納分别在家出家事,摩納述梵志所施設五法功德,佛詰以現知現覺義,彼則瞋恚,佛爲説五法障碍,謂欲、恚、身見、戒取、疑。及説法從心起。

鬚閑提經第二

(四千一百餘字)

鬚閑提異學,見佛卧室而起敬,聞佛名而毁訾,見佛説離欲法喻,而出家證果。所謂喻者: 痴人炙火,盲著垢衣也。

婆羅婆堂經第三

(五千多字)

婆私吒及婆羅婆二人,皆梵志種出家,被諸梵志訶責,佛爲説劫初漸立四姓事,及説善惡業報無差别。

須達哆經第四

(一千五百餘字)

爲須達哆居士説施心差别,非關粗妙之物。次較勝田,從凡夫、四果、支佛、如來,不若作四方僧坊;又不若受皈戒,修慈心,及作無常觀。

别譯三種

⑴ 〔 佛説須達經〕 

一卷,一千二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七九),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蕭齊·天竺沙門求那毘地譯。求那毘地,中印度人。建元初,來至江淮,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譯此經及百喻經等三部。

⑵ 〔 佛説長者施報經〕 

一卷,二千九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八○),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法天譯。

佛爲給孤獨説過去長者明彌摩羅行大施會,因展轉較量功德如皈戒慈心。與須達哆經同。

⑶ 〔 佛説三皈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七八),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失譯人名。即須達哆經少分。

梵波羅延經第五

(九百餘字)

拘娑羅國衆多梵志問佛,佛答: 今之梵志,久已越梵志法,無復學者。

黄蘆園經第六

(一千六百多字)

佛遊鞞蘭若,在黄蘆園中。有百二十歲老梵志,來責佛不敬一切。佛言: 若如來起迎請坐者,彼人必當頭破七分。梵志又訶佛無味、無怖、不入胎。佛言: 於五欲無味無怖,證四禪三明,故不入胎。梵志乃終身自皈。

别譯一種

⑴ 〔 佛爲黄竹園老婆羅門説學經〕 

一卷,一千六百多字。大藏第一册(八八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失譯人名。

頭那經第七

(一千八百餘字)

爲頭那梵志説五種梵志法: 一、 如梵,二、 如天,三、 不越界,四、 越界,五、 旃陀羅。

阿伽羅訶那經第八

(六百餘字)

阿伽羅訶那梵志問梵志經典何所依住?佛言: 依於人住。展轉問: 人、稻、麥、地、水、風、空、日月、四王、乃至大梵天王依忍辱温良,忍辱温良又依涅槃,涅槃無依。

阿蘭那經第九

(三千二百餘字)

諸比丘共論人命極少,宜力行善,佛讚印之。並説昔時阿蘭那梵志出家,説無常法,利益無量。即佛往因也。

梵摩經第十

(六千七百餘字)

梵志梵摩,先遣摩納優多羅觀佛三十二相,及觀威儀,優多羅發心出家。次後梵摩自來見佛,諦觀諸相,信心皈依,證那含果。

别譯一種

⑴ 〔 梵摩喻經〕 

一卷,三千九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八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吴·支謙譯。

根本分别品第二

(有十經,二萬四千餘字)

分别六界經第一

(三千一百餘字)

佛於陶師屋中,爲弗迦羅娑利比丘説六界聚、六觸處、十八意行、四住處法。

分别六處經第二

(二千五百餘字)

爲比丘説六處、六更樂、十八意行、三十六刀、斷彼成就是,無量説法,内三意止,調御士趣一切方法。

分别觀法經第三

(二千七百餘字)

佛略説如是觀:心灑散,不住内,不受而恐怖;如是觀: 心不灑散,住内,不受不恐怖。説已,入室。衆比丘請大迦旃延廣説之。謂: 根著塵、則心灑散;著四禪八定,則不住内;不離五陰,則恐怖。反是,便不灑散等。

温泉林天經第四

(二千五百餘字)

尊者三彌提遊王舍城,住温泉林。有一天勸尊者受持跋地羅帝偈,尊者問佛,佛説偈曰: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爲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説,    跋地羅帝偈。

説已,入室。比丘請大迦旃延廣釋,迦旃延約根塵廣釋之。

釋中禪室尊經第五

(一千五百餘字)

又一天問盧夷強耆尊者偈並義,尊者問佛,佛爲説偈(偈同前),並約五陰釋義。(尊者遊釋中,在無事禪室,故題名釋中禪室尊經。)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尊上經〕 

一卷,一千三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八六),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西晉·竺法護譯。

阿難説經第六

(七百餘字)

阿難以偈(即前偈)及義,爲比丘説,佛讚印之。

意行經第七

(一千三百餘字)

佛爲比丘説八定及八天處、二俱等等。及説滅定爲最勝。

拘樓瘦無諍經第八

(三千多字)

佛遊婆奇瘦劍磨瑟曇拘樓都邑,爲比丘分别諍無諍法。

佛言:「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爲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

鸚鵡經第九

(三千四百餘字)

鸚鵡摩納父,轉生爲白狗,見佛而吠,佛言:「汝不應爾,謂汝從護至吠」。狗瞋極,卧地。鸚鵡怒而見佛,佛爲説其成驗。再來見佛。佛爲説業報差别之法。

别譯四種

⑴ 〔 佛説兜調經〕 

一卷,一千五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八七),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失譯人名。與鸚鵡經同。文甚略。

⑵ 〔 佛説鸚鵡經〕 

一卷,三千八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八八),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⑶ 〔 佛爲首迦長者説業報差别經〕 

一卷,約五千餘字。大藏第一册(八九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

隋·瞿曇法智譯。梵名達磨闍那,此云法智,姓瞿曇氏,即元魏般若流支之長子。本中印度波羅奈國人。以開皇三年(公元五八三)譯此經。

佛在舍衞國祇園,爲力提耶子首迦長者説: 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因廣明一切業,各有十種。最爲詳明。亦是中含鸚鵡經同本,唯缺白狗因緣,而詳説業報差别。文頗通暢。

⑷ 〔 分别善惡報應經〕 

二卷,八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九五),中藏第一輯第八集(線裝第六十四册)。宋·天息災譯。亦即鸚鵡經同本,而文勝。

分别大業經第十

(三千五百多字)

異學與三彌提論三業義,周那與阿難,以此問佛,佛訶其不善分别。次正説三報受時差别,及臨終善惡念不同;雖天眼所見,不宜執一非餘;唯佛知其所以然耳。兼説柰果生熟四料簡,以喻於人。

心品第三

(有十經,二萬一千多字)

心經第一

(一千多字)

有一比丘問:誰將世間去?誰爲染著?誰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而心隨多聞。次又問多聞義,智慧義,黠慧、廣慧義。佛言: 順梵行爲多聞,知四諦爲智慧,能利人爲廣慧。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意經〕 

一卷,一千多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西晉·竺法護譯。與心經同。

浮彌經第二

(二千多字)

浮彌爲王子説梵行得果,或願,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佛爲浮彌説四喻:角及乳,抨水及酪,壓沙及麻,取火母濕及乾;喻邪梵行正梵行、得果不得。

受法經第三

(一千五百餘字)

現在、未來、苦、樂四料簡也。婬欲,現樂後苦;強制煩惱,現苦後樂;外道苦行,現苦後苦;歡喜修行,證三果,現樂後樂。

受法經第四

(一千五百餘字)

亦四料簡,而約苦樂心、修十善、行十惡論。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應法經〕 

一卷,一千六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西晉·竺法護譯。

行禪經第五

(二千五百餘字)

料簡四種行禪:一、 熾盛而謂衰退,二、 衰退而謂熾盛,三、 知衰退,四、 知熾盛。八定皆爾。

説經第六

(二千八百餘字)

分别八定中皆有退、住、進、及漏盡義,修者應知。

獵師經第七

(二千三百餘字)

以四種鹿群,喻沙門梵志;三不脱魔境,一能脱之,謂修四禪、四無量、四空、斷漏者。

五支物主經第八

(二千一百餘字)

五支物主先詣異學文祁子處,文祁子立四事爲第一義,謂身不作惡,口不言惡,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物主以此白佛。佛言:此則嬰孩皆第一義。若多聞聖弟子,當知善戒不善戒,善念不善念,何由生,何由滅。知已,具足八正道,乃至正解脱,正智,是名第一義質直沙門。

瞿曇彌經第九

(一千五百餘字)

大愛道以金鏤衣供佛,佛令施比丘衆,三勸不從;佛爲阿難説:七施衆,十四私施,皆得大福報。乃料簡施受浄不浄四句。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分别布施經〕 

一卷,一千二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三),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六册)。宋,施護譯。與瞿曇彌經同本。

多界經第十

(二千二百餘字)

阿難作是思惟:一切恐怖及災患等,皆從愚痴生,不從智慧。佛爲廣申明之。次問:云何名愚痴?云何名智慧?佛言:不知界、處、因緣、是處非處者,爲愚痴者;知者,爲智慧者。界者:眼等十八,地等六,欲無欲等六,樂、苦、憂、喜、捨、無明、亦爲六,覺、想、行、識、爲四,欲、色、無色、三,色、無色、滅、三,過、現、未、三,妙、不妙、中、三,善、不善、無記、三,學、無學、俱非、三,漏、無漏、二,爲、無爲、二,共名六十二界。處者:十二處。因緣者: 十二緣生。是處非處者:若因若果。

雙品第四

(有五經—雙品本有十經、以分後五經屬第五誦,故曰雙品。九千餘字。)

馬邑經第一

(一千三百餘字。)

佛遊鴦騎國,至馬邑,住馬林寺,爲比丘説:沙門法,須身行清浄,口行清浄,意行清浄,命行清浄,守護諸根,正知出入,斷除五蓋,成就四禪,趨向漏盡。

馬邑經第二

(一千四百餘字)

謂應息貪伺、恚伺,乃至邪見;成就四無量心乃至漏盡。

牛角娑羅林經第三

(三千七百餘字)

佛遊跋耆瘦,在牛角娑羅林。舍梨子與阿難等,各説發起此林之法,佛皆讚之。並説: 不解趺坐,乃至漏盡,是名發起此林。

牛角娑羅林經第四

(二千三百多字)

阿那律、難提、金毘羅等三人,在此林中。佛往問之,各言安隱,並説上人法。佛讚許之。長鬼天等展轉讚歎,乃達梵天。

求解經第五

(一千多字)

佛説:求解於如來,正知如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