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09 增壹阿含经

力品第三十八

(有十二段經)

説凡常六力: 小兒啼、女人恚、沙門婆羅門忍、國王慢、羅漢專精、佛大慈悲。應學大慈悲力。

應修無常想: 不修者生三惡道,修者生人天、得涅槃。

佛爲梵志説内外六塵六入法。

佛説未成道時,思惟十二因緣,如見古昔王城。

佛説法時,阿那律坐睡,佛呵之。遂發願不睡,致目失明,然得天眼。當補衣時,佛爲貫針,因説如來六法無厭足: 一、 施,二、 教誡,三、 忍,四、 法説義説,五、 將護衆生,六、 求無上道。

佛降伏央掘魔,令悟如來滅六見法,出家證果。以至誠言而救産難,忍打駡辱。並爲比丘説其往因。(以上卷三十一)

佛在靈山,説諸山前後各有異名,唯仙人山更無異名。以此恒有神通菩薩羅漢支佛諸仙人住故。

佛勅比丘專念修己,謂觀六情。

佛勸修無常想。述往昔有長者女因辟支佛爲説法,思惟六情根無主,得生梵天。

佛爲波斯匿王説: 正法治化,增六事功德。王亦讚佛以六事應受禮拜。

佛爲毘舍離除疫病苦。説二千五百寶蓋夙因所致。輸盧比丘尼降伏六師。

佛説: 六情染者則流轉,思惟不浄,即成道迹。(以上卷三十二)(六法竟。此下明七法。)

等法品第三十九

(有十段經)

明七法得樂、得果,謂: 知法、知義、知時、知自、知足、知入衆、觀察衆人。法者,十二部經。義者,如來機趣。時者,止觀語默等。自者,善能修己。足者,行住進止之宜,皆知止足。衆者,刹利、梵志、長者、沙門等語默法則。觀察衆人者,知其根原勝劣。

説三十三天晝度樹七喻,喻賢聖弟子: 發心、出家、遊四禪、成無漏。

説七事水喻,喻無善、退善、不進、及四果證。

説王治七法,喻浄戒、護根、多聞、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别陰、界、入、緣起。

説七神識住處。

均頭比丘病,佛令説七覺意而病癒。

輪王出世有七寶,法王出世有七覺意寶。

廣説輪王七寶及四神足。有比丘慕輪王快樂,佛誡勿作是念,輪王亦不免三惡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宜勤修梵行。比丘如教行之,得證聖果。

童真迦葉夜半經行,有天爲説此舍七喻,令往問佛,佛爲説之,迦葉聞已,修行證果。

滿願子爲舍利弗説七車喻。(以上卷三十三)

七日品第四十

(有十段經)

説七日出時,世界壞滅,及説成劫,漸有四姓。

拔祇國人修七法,不爲外寇所壞。比丘亦有七不退轉法,魔不得便。——佛在羅閲城迦蘭陀竹園。阿闍世王欲伐拔祇,命婆利迦婆羅門問佛。時婆羅門以衣覆頭,脚著象牙屐,腰帶利劍,不應爲説法,故對阿難説拔祇人修七法,因説比丘七不退法。此段大同長阿含遊行經首段。(見長阿含卷二)

貪欲、瞋恚、憍慢、痴、疑、見、欲七使,以七覺意治之。

七種人可事可敬,謂行慈、悲、喜、護、空、無相、無願者。

毘羅先長者,七日應命終,墮落地獄,阿難度令出家一日,勤修十念,當日命終,生四王天,因説修十念功德不可量。 浄諸漏法,或緣見;或恭敬;或親近;或遠離;或娱樂;或威儀;或思惟。(以上卷三十四)

爲均頭説七事增益功德: 起僧藍、施牀座、施食、施雨衣、施藥、作井、作近道舍。

説思惟死想,宜於出入息中。

爲波斯匿王説七倮形人等非是梵行人。

迦栴延廣演佛所説不著世、不住世義。

莫畏品第四十一

(有五段經)

摩訶男問佛: 斷三結使,成須陀洹,名不退轉;然見暴牛等,尚生怖畏;此時命終,是否墮落?佛誡令勿起恐畏,必不墮三惡趣,爲説三消滅義。

那伽婆羅度老梵志出家成道。

佛勅比丘觀七處善,又察四法,謂慈悲喜護,空無相無願,四念處。

舍利弗爲北遊諸比丘説八道七覺法。

迦葉年邁,佛令捨頭陀行,迦葉謂: 爲住持佛法故,不捨頭陀行。佛以法寶付囑迦葉及阿難。經云:「佛告迦葉: 吾涅槃後千歲,當有比丘於禪退轉,不復行頭陀之法,亦無乞食,著補衲衣,貪受請衣食,不在樹下閑居之處,好喜莊飾房舍……恒共鬥諍。爾時檀越篤信佛法,好喜惠施,命終生天;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獄。……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除鬚髮,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我於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將來比丘以爲歌曲。……」(以上卷三十五)(七法竟。此下明八法。)

八難品第四十二

(有十段經)

説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根缺、邪見、無佛世爲八難。

説八大地獄因果,應修八正道離之。

佛離毘舍離,漸往拘尸,將入涅槃。途次,以父母力起大石,令五百力士降伏。次説神力、智慧、遠勝目連舍利。又度君荼羅比丘尼,尼先於佛前涅槃。佛於雙樹將涅槃,阿難悲泣,佛止之,讚阿難有四未曾有法。又爲阿難説待女人法,罰車那比丘法。又度五百摩羅,爲最後受證弟子。又度須跋出家,爲最後弟子。須跋先佛滅度。佛説最後教誡。

佛問波呵羅阿須倫: 大海有何奇特,汝等於中娱樂住?阿須倫云: 大海有八奇特: 一、 深廣;二、 四河入海,皆失本名;三、 皆同一味;四、 潮不失時;五、 諸神所居;六、 大形所住;七、 出諸珍寶;八、 下有金沙。佛言: 佛法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使諸比丘娱樂其中: 一、 戒律具足,無放逸行;二、 四姓出家,不録前名,更作餘字;三、 施設禁戒,相隨亦不越敘;四、 同一八聖道味;五、 諸法充滿,謂四意斷乃至八正道;六、 有諸珍寶,謂七覺意寶;七、 雖般涅槃,而法無增減;八、 有諸三昧,謂金剛三昧等。

有八緣,天地大動。

佛爲阿那律説戒勝於聞,及説八大人念: 一、 少欲,二、 知足,三、 閒居,四、 戒,五、三昧,六、 智慧,七、 多聞,八、 精進。

有八部衆: 一、 刹利,二、 婆羅門,三、 長者,四、 沙門,五、 四王,六、 三十三天,七、 魔,八、 梵。佛以八法(即八大人念)勝之。

阿那邠邸長者八處行施,佛讚歎之。並爲説福田勝劣。

佛説惠施八德:一、 隨時,二、 鮮潔,三、 親手,四、 誓願,五、 不望報,六、 求滅度,七、 施良田,八、 廻向衆生。

佛言:八邪趣泥犁,八正向涅槃。(以上卷三十六、七)

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

(有十段經)

佛爲馬血天子説: 唯八正道,得盡世界邊際。

佛説八關齋法,及發願功德,引古本生事爲證。

佛見水漂木,因爲比丘説: 若無八事,便漸至海;喻人得至涅槃。牧牛難陀因發心出家。有一比丘問此義,佛言: 此岸是身邪,彼岸身邪滅,中没者欲愛,岸上者五欲,人捉求王福,非人捉求天,廻轉是邪疑,腐敗是八邪。

阿闍世太子日以五百釜食給提婆達,佛誡比丘勿貪利養,利養能害八正道。

佛爲比丘説筏喻,敘昔降魔事。

佛説牧牛人驅牛渡水愚智喻。

佛度阿闍世王,令得無根信。(此段大同長阿含卷十七沙門果經。)

佛受闍王懺,爲説偈云:「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息,罪根永已拔。」

佛爲比丘説: 有世八法隨世流轉,謂: 利、衰、毁、譽、稱、譏、苦、樂。當求方便除之。

佛出現世間,不著世間八法。

八種人流轉生死而不住生死,謂四果四向。(以上卷三十八、九)(八法竟。此下明九法。)

九衆生居品第四十四

(有十一段經)

九衆生居: 天、人、梵天、光音天、遍浄天、及四空天。嚫願九德: 施主三法: 信、願、不殺;所施之物三法: 色、香、味;受者三法: 戒、慧、定。

惡比丘成九法不成道:一、 強顔,二、 耐辱,三、 貪心,四、 慳著,五、 健忘,六、 邪思,七、 隱匿,八、 無返復,九、 念不捨離。

説孔雀九法喻比丘善法: 一、 顔貌端正,二、 音響清澈,三、 行步庠序,四、 知時而行,五、 飲食知節,六、 常念知足,七、 念不分散,八、 少於睡眠,九、 少欲、知返復。

女人以九法繫縛男子: 歌、舞、伎樂、笑、啼、常求方宜、自以幻術、顔色、形體。於爾許事中,唯更樂(觸)縛人最急,當念捨之。

佛爲比丘説諸法之本,謂不著地等,乃至涅槃。

佛躬看病比丘——佛在羅閲迦蘭陀竹園。羅閲城中有一比丘病困,無瞻視者,晝夜念佛,佛以天耳遥聞,即往病比丘所,佛問:「有何人來相瞻視?」答曰:「無人瞻視。」「汝未病時,頗往問訊病人乎?」答:「不往。」佛言:「汝無善利於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病故也。汝今勿懼,當躬供養,令不有乏。」是時,世尊自除不浄,更與敷坐具。佛自執掃,除去汙泥,更設坐具;復與浣衣;扶病比丘令坐,浄水沐浴;浴已,還坐牀上,手自授食;食已,除去鉢器。告比丘曰:「汝今當捨三世之病。」佛爲説法。比丘聞教,即於座上漏盡意解。因勅諸比丘:「自今已往,當相瞻視。設病比丘無弟子者,當於衆中差看病人。不者,以法治。」

佛説有九人可敬,謂四果、四向、及種姓人。

佛爲滿呼王子顯朱利槃特之德。

爲阿難説善知識是全梵行人。

佛爲天帝説衆生性行不同。(以上卷四十)

馬王品第四十五

(有七段經)

婆羅門獻女於佛,佛不受之,有一比丘欲受,佛爲説女人九惡: 一、 臭穢不浄,二、 惡口,三、 無反復,四、 嫉妬,五、 慳,六、 喜遊,七、 多瞋,八、 多妄語,九、 所言輕舉。並説往昔商人墮羅刹國,乘馬王度難因緣。

佛爲舍利弗目連説九法不得長大,謂: 近惡知識,恒喜遊行,恒抱長患,好畜財貨,貪著衣鉢,多虚妄,多亂意,無慧明,不解義趣,不隨時受誨。九法有所成辦: 近善知識,修行正法,不著邪業,恒遊獨處,不樂人間,少病無患,不多畜財寶,不貪著衣鉢,勤行精進,無有亂心,聞義便解,隨時聽法無厭足。

佛言: 比丘應念少欲知足。

佛爲惡魔説拘留孫佛時事,明世間四食: 段、觸、思、識。出世五食: 禪、願、念、解脱、喜。

佛勸比丘應修慈心,如食金剛。因説有惡鬼在帝釋牀上坐,諸天興瞋,鬼轉增勝;帝釋以慈心向之,鬼即消滅。

舍利弗入空三昧,佛讚之。

佛應尸利長者火坑毒食之請,令其見諦。(以上卷四十一)(九法竟。此下明十法。)

結禁品第四十六

(有十段經)

説爲十事功德結戒(即律中制戒十利)。

聖所居處有十事: 一、 念除五事(五結),二、 成就六法(六重法),三、 守護一法(心),四、 護四部衆(成就四神足),五、 觀察劣弱(生死衆行已盡),六、 平等親近(盡三結),七、 正向無漏(除去憍慢),八、 依猗身行(無明已除),九、 心得解脱(愛已除盡),十、 智慧解脱(觀四諦)。此十法,三世諸聖常住其中。

説如來成就十力、知五陰、四諦、因緣生滅。

説如來十力四無所畏。

説十念法: 念佛、法、僧、戒、施、天、止觀、安般、念身、念死。

説比丘親近國家有十非法。

國王有十非法,十法;比丘亦有十非法,十法。十法者: 一、 持戒,二、 敬佛,三、 敬法,四、 敬僧,五、 少欲知足,六、 隨戒,七、 坐禪,八、 閒静,九、 與善知識從事,十、 多聞。

佛爲比丘説一論一義一演乃至十論十義十演: 一依食,二名色,三受,四諦,五根,六重,七神止處,八世法,九衆生居,十念。

佛勸比丘修十想: 一、 白骨,二、 青瘀,三、 胖脹,四、 食不消,五、 血,六、 噉,七、 無常,八、 貪食,九、 死,十、 不可樂。

佛爲比丘訶慾想,令重修十想證果。(以上卷四十二)

善惡品第四十七

(有十段經)

説十惡墮落,十善生天,十念至涅槃。

説十惡果報。

爲波斯匿王説: 知善惡罪福,名知幻者。

諸比丘食後集講堂論世事,佛止之,謂: 若欲論者,當論十事功德。又警論四事者。亦警論分别國主善惡、論國事者。亦警評論波斯匿王者。

有長者造房施羅雲,後羅雲人間遊行,長者將房轉施僧,佛以此因緣爲比丘説平等施法。

説地獄、人間、天上壽命長短。(以上卷四十三)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有四段經)

廣説十不善果報。

説七佛略廣二戒因緣。

説彌勒佛出現時,國土豐樂;三會説法,弟子多少;制略廣戒。

説七佛種姓、道樹、所化弟子、侍者、佛壽。(此段大同長阿含初大本緣經首段。見卷一。)

師子長者别請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佛爲羅雲説: 别請五百之福,不及僧次一人之福千萬億倍。讚供僧福多,及讚平等行施。

説金剛三昧力,鬼不能害,火不能燒——舍利弗入金剛三昧,惡鬼以拳打其頭,雖頭痛而無損。拘屢孫佛有大弟子,名等壽,入金剛三昧,牧人以火燒之而不傷。(以上卷四十四、五)(十法竟。此下第四分别誦)。

放牛品第四十九

(有十段經)

佛説放牛得失各十一法,比丘得失亦十一法: 一、 知色(四大色及四大所造色),二、 知相(愚相、智相),三、 知摩刷(欲想、不善念起、知捨離),四、 知護瘡(護六根),五、 知起煙(多聞説法),六、 知良田茂草(八正道),七、 知所愛(愛法寶),八、 知擇道行(行十二部經),九、 知渡處(四意止),十、 知止足(不貪食),十一、 恭奉長老比丘。

比丘應成就十一法: 戒、定、慧、解脱、解脱見慧、根寂、修法、知方便、分别義、不著利養。並讚十一苦行迦葉比丘。 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並提婆達各將徒衆遊行,佛因説善惡各各以類相從。

象舍利弗還俗,重出家證果,爲諸人民説十一法阿羅漢所不留: 一、 捨戒,二、 不浄,三、 殺生,四、 盜,五、 殘食,六、 妄語,七、 群黨,八、 惡言,九、 狐疑,十、 恐懼,十一、 受餘師及受胞胎。又分别五通六通不同。

佛爲比丘説十二因緣法,並爲阿難説其甚深。

翅寗梵志聞法請佛,施羅梵志出家證果。

佛讚一坐食法。(此段有敘迦留陀夷向暮乞食事,與四分律制不非時食戒緣起同。)

佛説有習行沙門,有誓願沙門。及説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

敘提婆達出家得神足,造逆墮地獄,悔心蒙授記;及目連往訊始末。

慈心有十一果報: 卧安、覺安、無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俱不侵,得生梵天。(以上卷四十六、七)

禮三寶品第五十

(有十段經)

説禮佛等十一法。禮法十一法。禮僧十一法。

説賢劫初轉輪王以法相繼治世事。以法囑累阿難,勅阿難莫增減所受持法。

説四人泥犁罪報。四人: 末佉梨、帝舍、提婆達、瞿波離。

説佛明知五趣及涅槃因果。

説雪山樹五事長大,人亦如是。當求信、戒、聞、施、慧。

説婬欲決定障道。及説十二部經須善知義;不知義者,如捉蛇尾,反被其害;知義者,如捉蛇頭。

佛爲生漏梵志説三世劫數無量。

爲異比丘説: 辟支佛出名小劫,佛出名大劫。(以上卷四十八)

非常品第五十一

(有十段經)

説生死中,墮淚多於恒水,流血亦多於恒水。勸修無常想。説音響王求得子成辟支佛、起塔供養事以證之。

比丘尼應除心五弊,斷心五結。五弊者: 疑佛、法、僧、犯戒不悔,爲生天而修行,五結者: 懈怠、眠寐、心亂、根不定、喜瞋惱。

比丘應精進持戒;勝犯戒衆,如王治國。

寧常睡眠,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造業、墮落。當常護六情,無令漏失。

阿那邠邸長者,以金誘四子皈依三寶,佛讚長者得福無量。並説長者當於彌勒佛世爲典藏臣,廣作福德,乃至出家證果。

舍利弗與阿難往瞻阿那邠邸長者病,爲説妙法。長者命終,生三十三天。

佛受阿那邠邸長者供,爲彼兒婦説四種婦人法,謂: 似母、似親、似賊、似婢,令其改過,而得見道。

佛爲舍利弗説生死苦,亦説生者宜在豪貴家。(以上卷四十九)

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

(有九段經)

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佛自供養大愛道,以報養育之恩。

婆陀比丘尼憶宿命而笑,因爲衆尼説之——謂過去值毘婆尸等六佛,皆發願作女人;觀昔無智自蔽故笑。

佛爲比丘説生死劫長,應生厭患。一作大城芥子喻。一作天衣拂石喻。

隨時聞法有五功德: 聞所未聞,已聞能持,除疑,無邪見,解深法。

佛爲師子大將説施主五功德。

爲波斯匿王説福田有勝劣,施心宜平等。

因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而悔過,爲説四苦難免,十惡報劇;應正法治化,莫以非法。

佛爲匿王釋十夢,而王皈信。(以上卷五十、五十一)

别譯三十五種

⑴ 〔 佛説阿羅漢具德經〕 

一卷,約三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三一),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法賢譯。

佛在祇園,説憍陳如等百弟子之德,及説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德。與增一阿含之弟子品、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同本,見卷三。

⑵ 〔 佛説四人出現世間經〕 

一卷,約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三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爲波斯匿王説先後醜妙四人不同。出增一阿含卷十八、四意斷品(第二段經)。

⑶ 〔 佛説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一卷,約千餘字。大藏第二册(五四五),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西晉·法炬譯。

説四恐畏,如四山合逼,無能避者。亦名除憂患經。亦出增含四意斷品(第七段經)。

⑷ 〔 須摩提女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三五),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吴·支謙譯。

⑸ 〔 佛説三摩竭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四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吴·竺律炎譯。

⑹ 〔 佛説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三卷,約一萬二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四五),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六册)。宋·施護譯。

此三經皆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二卷須陀品(第三段經)。

⑺ 〔 佛説婆羅門子避死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五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後漢·安世高譯。出增一阿含卷二十三增上品(第四經)

⑻ 〔 佛説受新歲經〕 

一卷,一千二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五八),中藏未見。西晉·竺法護譯。七月十五日佛集衆僧受歲(即自恣),朋耆奢説偈。出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善聚品(第四經)。

⑼ 〔 佛説新歲經〕 

一卷,二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一册(八五九),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東晉·竺曇無蘭譯。

坐夏既畢,佛集衆僧各相懺悔。諸天興供偈讚。與前經大同。

⑽ 〔 佛説解夏經〕 

一卷,一千多字。大藏第一册(八六一),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法賢譯。

解夏時,佛向舍利弗等問三業可忍,舍利弗亦向佛求可忍,並爲五百比丘求可忍。尊者嚩儗舍説伽陀讚之。亦同前經。

⑾ 〔 佛説食施獲五福報經〕 

一卷,五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五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失譯人名。

五福者: 命、色、力、安、辯也。出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善聚品(第十一經)。

⑿ 〔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一卷,約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五五),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西晉·釋法炬譯。

出增一阿含卷二十六等見品第五經。僅有頻王設供一段。而後段雞頭梵志二錢營供事,此本缺。

⒀ 〔 佛説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一卷,約八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五七),中藏同前。劉宋·釋慧簡譯。

僧伽羅摩七返出家而證聖果。出增一阿含卷二十七邪聚品第十經。

⒁ 〔 佛説鴦崛摩經〕 

一卷,約二千餘字。大藏第二册(五○八),中藏同前。西晉·竺法護譯。

⒂ 〔 佛説鴦崛髻經〕 

一卷,約二千餘字。大藏第二册(五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西晉·釋法炬譯。

右二經皆出增一阿含卷三十一力品第六經。唯缺後段佛爲比丘説鴦崛往因事。

⒃ 〔 佛説力士移山經〕 

一卷,約二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五七),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西晉·竺法護譯。

佛將滅度,漸遊拘尸,途次、爲力士移大石。出增一阿含卷三十六八難品第三經。

⒄ 〔 佛説四未曾有法經〕 

一卷,五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五九),中藏同前。譯人同前。

輪王有四未曾有法,阿難亦有四未曾有法。亦出八難品第三經。

⒅ 〔 舍利弗目犍連遊四衢經〕 

一卷,約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中藏同前。後漢·康孟祥譯。

舍利目連將諸比丘欲詣佛所,衆聲喧閙,佛不許見。因諸天請,佛召見之。出增一阿含卷四十一馬王品第二經。

⒆ 〔 七佛父母姓字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一册(一五九),中藏同前。失譯人名。出增一阿含卷四十五十不善品第四經。亦同長阿含卷一初大本緣經前分。

⒇ 〔 佛説放牛經〕 

一卷,約千餘字。大藏第二册(五四六),中藏同前。姚秦·鳩摩羅什譯。

以放牛十一法,喻比丘十一法。出增一阿含卷四十六放牛品。

〔 緣起經〕 

一卷,九百多字。大藏第二册(五四七),中藏同前。唐·玄奘譯。

明十二緣起義,亦出放牛品(第五經)。

〔 佛説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一),中藏同前。劉宋·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有二經: 初明十一想,次明十一果報。出增一阿含卷四十八禮三寶品(即禮佛十一法)。

〔 佛説四泥犁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中藏皆同前。東晉·竺曇無蘭譯。

説提舍、瞿波離、禘婆達兜、末佉梨四人苦果,及出其因。亦出禮三寶品(見第五段經)。

〔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二),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出增一阿含卷四十九非常品第七經。增一云「四兒」,此云七子。餘大同。又此缺後段長者於彌勒佛世爲典藏臣事。

〔 玉耶女經〕 

一卷,一千二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三),中藏同前。失譯人名。

給孤長者兒婦,不行婦禮,長者請佛爲説法教訓,佛爲説女人十惡,又説五善三惡之法,分别七種婦之差别。乃悔過,求受十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佚,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惡駡,七不綺語,八不嫉妬,九不瞋恚,十信善得善。此優婆夷所行戒也。亦出非常品(第九經。卷五十)。

〔 玉耶經〕 

一卷,一千七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五),中藏同前。東晉·竺曇無蘭譯。 〔 阿遬達經〕 一卷,七百餘字。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藏第二册(八六三),中藏同前。

右二經並同上。而宋本先更説子報父母恩法。

〔 大愛道般涅槃經〕 

一卷,三千一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七),中藏同前。西晉·白法祖譯。

〔 佛母般泥洹經〕 

一卷,一千六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九),中藏同前。劉宋·釋慧簡譯。後附般泥洹後變記二百餘字,次第説十百年事。

〔 舍衞國王夢見十事經〕 

一卷,一千七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七○),中藏未見。失譯人名。

〔 佛説舍衞國王十夢經〕 

一卷,一千多字。大藏第二册(八七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失譯人名。

〔 國王不黎先尼十夢經〕 

一卷,約一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七三),中藏同前。東晉·竺曇無蘭譯。

右五經皆同增一阿含大愛道般涅槃品——前二經出涅槃品第一經(卷五十),後三經見涅槃品第九經(卷五十一)。

〔 佛説阿難同學經〕 

一卷,一千三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七四),中藏同前。後漢·安世高譯。

掘多比丘思返俗,阿難啓佛開示之,證果入滅。

大藏此經題下注云:「出增一阿含經」。然未詳出於何品。

〔 佛説阿含正行經〕 

一卷,一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八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後漢·安世高譯。

説五陰爲賊,五根相欺;及説十二因緣。誡持五戒,修四念處,得度五道。(未詳出於何品,且附於此。)

〔 佛説忠心經〕 

一卷,二千多字。大藏第十七册(五五○),中藏同前。東晉·竺曇無蘭譯。

先由目連神通,化彼移山梵志,令得信心;佛乃爲説五賊五欺諸法。知津云:「與阿含正行經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