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11 雜阿含經

卷四十一(有二十四經,一一二一—一一四四)

勸諸釋氏於齋日受持齋戒修功德。説教誡優婆夷法。説四不壞浄,四種須陀洹道,四沙門果,四種食。説比丘入他家法。

佛勅摩訶迦葉教誡比丘,迦葉説難教誡,佛問其因,迦葉説之。佛分半座與迦葉坐。佛以糞掃衣易迦葉輕細衣。

卷四十二(有十九經,一一四五—一一六三)

波斯匿王問施福。

一一四六 説從冥入冥,從明入冥,從冥入明,從明入明四種人。四石山來合,唯修善避之。欲知是否阿羅漢,當親近彼觀戒行。

七國王臣共論五欲各説第一。

匿王厭患身肥大,佛爲説偈行漸細。偈曰:「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這是佛陀教人減肥法。

年少修羅(據别譯,修羅係一少年名字。)瞋駡佛,佛爲説偈令悔過。

婆羅門駡佛,把土坌佛,逆風吹土,還坌其身。

佛度火與婆羅門。佛度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佛爲魔瞿婆羅門説偈。爲持華蓋婆羅門説法。答異婆羅門問。

有二老夫婦於巷燒糞掃處向火,佛説其不得財因緣。

卷四十三(有十四經,一一六四—一一七七)

一一六四 諸比丘共論二邊及中,佛讚而更爲説之。

一一六五 優陀延那王問賓頭盧尊者: 年少比丘云何能修梵行清浄?答曰: 佛説比丘凡見宿者當作母想,中者作姐妹想,幼者作女想。若仍起貪欲者,應修不浄觀。若觀不浄而仍起想者,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耳聲乃至意法亦如是。故能浄修梵行。

一一六六 佛言: 有手故知有取捨,有足故有往來,有關節故有屈伸,有腹故有飢渴;有眼故眼觸因緣生受、内覺苦、樂、不苦不樂;耳等亦如是。若無手,則不知取捨;乃至無六根則無三受。

一一六七 説藏六,誡比丘當護六根。

一一六八 説打麥喻顯六觸患;乃至天縛修羅,修羅興念而縛解;魔縛轉細,心動即被魔縛,不動即隨解;故應住不動心,正念正智。

一一六九 説田夫護牛喻護六根,乃至明諸法緣生義。

一一七○ 説癩病觸刺喻。

一一七一 説士夫遊空宅繫六種衆生喻。皆喻六根。

一一七二 説四毒蛇(四大),五怨拔刀(五陰),六賊隨逐,乃至縛筏渡河喻。

一一七三 説五欲如火坑。

一一七四 因見水流大樹,説此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底,乃至不爲人取,不腐敗,順流必至大海。比丘亦如是,不著此八事,得至涅槃海。牧牛難屠聞此「水流大樹經」,而出家證果。

一一七五 説繫獸喻,城喻。

一一七六 諸釋氏新造講堂請佛説法,佛令目連説之。

一一七七 説灰河喻。

卷四十四(有二十經,一一七八—一一九七)

一一七八 婆四吒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見佛得復本心,聞法受皈,後第七子死,不復憂苦,彼夫問故,答以見佛因緣乃至出家證果。

一一七九 毘利耶婆羅門失牛,覓牛至精舍,見佛聞法,出家證果。

一一八○ 佛於婆羅聚落説法。

一一八一 佛示患背痛。

一一八二 答田作婆羅門問。

一一八三 婆羅門説偈讚佛。

一一八四—一一八五 佛爲孫陀利婆羅門説偈。

一一八六—一一八七 爲榮髻婆羅門説偈。

一一八八—一一九○ 佛初成道,思念法,爲梵天説法。

以下多爲梵天説法。

一一九七 佛入涅槃,帝釋、梵天等説偈。

卷四十五(有二十四經,一一九八—一二二一)

一一九八—一二○七 皆説諸尼入林坐禪,魔來嬈亂,諸尼説偈伏魔。

一二○八—一二一一 婆耆舍尊者説偈讚佛。

一二一二 月十五日,佛於諸比丘前説:「……當懷受我,莫令我身口心有可嫌責事。」舍利弗向佛説三事(見聞疑)自恣。亦爲五百比丘向佛自恣。婆耆舍説偈。(此段大同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善聚品第四經。)

一二一三 婆耆舍説自厭離偈。

以下多是婆耆舍説偈,或爲降伏貪欲,或爲讚佛功德。

卷四十六(有十九經,一二二二—一二四○)

一二二二 帝釋慈心伏修羅。

一二二三 貧士持戒生忉利。

一二二四 佛僧應供於王城。

一二二五 佛爲匿王説四小不可輕(王子、龍子、火、比丘)。

一二二六 匿王憂祖母逝世,佛爲説法令歡喜。 此下皆爲匿王説。

一二三三 舍衞有摩訶男長者命終,以無兒息故,財物入官,匿王往收檢訖,詣佛所聽法,佛記長者墮獄。

一二三四 匿王設大會。

一二三五 匿王治囚犯。

一二三六 匿王戰闍王,匿王敗退。佛説偈曰:「戰勝增怨敵,敗苦卧不安;勝敗二俱捨,卧覺寂静樂。」

一二三七 匿王得勝,擒阿闍世;念彼無怨,釋之令歸;佛讚之。

一二三八 匿王讚善知識。阿難説善知識是半梵行者,佛言,莫作是説。善知識是滿梵行者。

一二三九 佛爲匿王説: 有一法,多修習,能滿今世後世願,謂不放逸。

一二四○ 佛爲匿王説: 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謂老、病、死。

卷四十七(有二十六經,一二四一—一二六六)

一二四一 給孤長者説: 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浄信;在我舍命終者,皆得生天。佛讚之。

一二四二 佛告諸比丘: 當恭敬住,常念繫心,常當畏慎,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乃至得證涅槃。

一二四三 佛言: 有二浄法能護世間,所謂慚、愧,若無此二,則六親渾亂,尊卑顛倒,如畜生趣。

一二四四 佛言: 有燒然法,謂犯戒。有不燒然法,謂持戒。

一二四五 佛言: 應捨身口意惡行。

一二四六 説金師鍊金,喻比丘治心垢。

一二四七 説比丘應專心思惟三相: 止相、舉相、捨相。

一二四八 説牧牛人愚智,喻比丘斷結。(愚喻外道,智喻佛法。)

一二四九 説牧牛十一法,亦喻比丘。

一二五○—一二五一 佛爲那提迦比丘説法。

一二五二 誡比丘: 常住不放逸,勿令魔得便。

一二五三 校量布施不及慈心功德。

一二五四 如人家,多女少男易遭賊;喻不修慈心,惡鬼所欺。男多女少,喻修慈心。

下二經亦讚修慈心。

一二五七 説一切行無常。

一二五八 誡修身戒心慧。

一二五九 誡乞食時守護根門。

一二六○ 説猫伺鼠,喻不守根門之患。

一二六一 説木杵消減喻不守根門;水花增長喻善閉根門。

一二六二 因聞狐鳴而説法。

一二六三 説有身是苦。

一二六四 説應知恩報恩。

一二六五 説跋迦梨病乃至命終事。

一二六六 舍利弗等看闡陀病。

卷四十八(有二十七經,一二六七—一二九三)

皆爲諸天子天女説法、説偈。(一二七八説瞿迦梨墮地獄事)。

卷四十九(有三十一經,一二九四—一三二四)

亦爲諸天及諸鬼類説法。

卷五十(有三十八經,一三二五—一三六二)

亦多爲諸鬼神説法。

一三三○ 惡鬼打舍利弗頭,鬼墮地獄。

一三三一 以下多明天神警覺比丘事。

别譯二十二種

⑴ 〔 别譯雜阿含經〕 

十六卷,或作二十卷,約十五萬餘字。大正藏第二册(三七四),中華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失譯人名。於大部中撮要譯出别行。不分品。共有三百六十四經。兹依大正藏標數,對照大本,列表如次。(請讀者依下表檢閲前本雜阿含經筆記,可知本經大意也。)

别譯雜阿含經雜阿含經
卷 次經 次備 註卷 次經 次備 註
一—三一—四八三六—四○一○六二—一一二○
三—四四九—六七四六一一二二—一二四○
四—五六八—八五四二一一四五—一一六三
八六—八七此二經説老婆羅門多造惡,向佛求救護事
八八—九一八八—九一
五—六九二—一一○一一○亦同大本九七九四四—一一七八—一一九一
一一一—一一九四一一一三六—一一四四
一二○—一二一三二九○五—九○六
一二二—一三一三二九○七—九一六
一三二—一四二三六九九五—一○○四
一四三—一六○三二—三三九一七—九三六
一六一—一八九二二五七六—五九五
一○一九○—一九八三四九五七—九六四
一一一九九—二一三三四—三五九六五—九七九
一二二一四—二三○四五一一九八—一二一四
一二二三一—二四九三六一○○五—一○二二
一三二五○—二五五四五一二一五—一二二一
一三二五六—二五七三六九九三—九九四
一三二五八—二六八九二—一○二
一四—一五二六九—三二九四八—五○一二七○—一三三○
一六三三○—三五○三三—三四九三七—九五六
一六三五一—三六四五○一三三一—一三四四

*三四五*

佛告諸比丘:「此世間中,無有一人不作汝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及以和尚阿闍梨所尊之者。此世間中,無一衆生不殺害汝、爲汝怨者;亦復無有一衆生等,汝不食其肉血之者;亦復無有一衆生等,不食汝身肉者;如是無始生死!是故比丘應勤方便,斷離諸有,當作是學。」

⑵ 〔 雜阿含經〕 

一卷,約一萬多字。大正藏第二册(四九三),中華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失譯人名。亦於大部中撮要譯出别行。共有二十七經:

  • 一 同大本九八。             二 同九五。
  • 三 同九四。               四 説四意止。
  • 五 文頗難了。似説一天神勸調達部黨俱披梨持好心向舍利弗目連。
  • 六 説治生三方便。            七 度不信重婆羅門。
  • 八 爲舍利弗説法。            九 説不浄觀。
  • 十 説比丘有四因緣貪愛有輕重,從是離道。
  • 十一 説人一劫生死,積骨如須彌。     十二 觀色無常苦等。
  • 十三 善惡從何起?即五陰。        十四 説四意止。
  • 十五 説安般守意。            十六 説二力: 曉制力,意護力。
  • 十七 説三力: 信、進、黠。        十八 説四力: 意、進、不犯、守。
  • 十九 女人欺男五力: 色、端正、多男兄弟、家豪、多財。
  • 二十 説不聞、多聞、慳、施、黠、痴,乃至不守、守。
  • 二一 説天上釋七願。
  • 二二 地上土多,爪上土少。        二三 説身無反復。
  • 二四 説師子王喻。            二五 阿遬達婆羅門駡佛塵坌佛,佛化令皈依。
  • 二六 説不侵行。            二七 佛説七處三觀經。

⑶ 〔 佛説七處三觀經〕 

一卷,約七千餘字。大藏第二册(八七五),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後漢安世高譯。

出雜阿含第二卷及第三十四卷。有四十七經。

七處者:色、習、盡、道、味、苦、要。五陰各有七事。三觀者: 一、 觀身,二、 觀五陰,三、觀六衰。

  • 一 説五陰。
  • 二 説守身口意
  • 三 有三輩人:㈠ 眼不見,㈡ 一眼,㈢ 兩眼。
  • 四 有四著:謂欲、世間、見、痴。
  • 五 説四倒,謂非常爲常等。
  • 六 説四施爲人同心: 布施、相愛、利、同利。
  • 七 説四行法輪:善群居,依賢者,知諦願,宿命有福行。
  • 八 人有四輩:㈠ 自護不護他,㈡ 護他不護自,㈢ 自他俱不護,㈣ 自他俱護。
  • 九 明前四輩人上下。
  • 十 有四輩雲,即雷雨四句,喻説法。
  • 十一 説四種舍:舍舍,守舍,護舍,行舍。
  • 十二 比丘有四行近無爲: 持戒,護根守意,食知節度,初後夜守行。
  • 十三 説居家四法行。
  • 十四 答婆羅門問世人多病少壽因緣。
  • 十五 説布施五福:謂施遠來者,欲去者,病者,饑者,持戒者。
  • 十六 布施五品:信與,多與,自手與,時與,不侵他人與。
  • 十七 有五法聞法不得道眼: ㈠ 惱説經者,㈡ 求便,㈢ 求窮,㈣ 邪念,㈤ 自高。
  • 十八 説五行見一,即觀五陰。
  • 十九 五因緣生痴不得無爲: 愛欲、瞋恚、睡眠、樂、疑。
  • 二十 步行五德:能走,有力,除睡,消食,得定意。
  • 二一 五法能居山:持戒,攝根,精進,明律,解經。
  • 二二 五惡:自欺身,欺他人,不可意語,十方不名聞,死墮地獄。
  • 二三 説五惱。
  • 二四 五惡不忍辱:多怨,多讒,多不可意,十方不名聞,墮獄。五善反此。
  • 二五 不耐五惡:粗,急性,爲己恨,多憎,墮獄。
  • 二六 説象等五法。
  • 二七 説依他五惡五善。
  • 二八 説諸欲過。
  • 二九 説九孔、九痛、九漏等。
  • 三○ 佛説積骨經—謂一劫生死積骨如須彌。
  • 三一 説九種横死。
  • 三二至三九 説諸二法。
  • 四○ 説二白法:慚、愧。
  • 四一 説無眼、一眼、兩眼、喻三業善惡。
  • 四二 説三世:欲、色、不色。
  • 四三 三行:欲見明者,欲聞經,離慳垢。
  • 四四 有三樂:名聞、欲財、生天。欲得是三,當護戒。
  • 四五 世間三大病:風、熱、寒。比丘三病:欲、恚、痴。有三藥:不浄觀,慈行,緣生。
  • 四六 三惡本,即三毒。三好本,即三善根。
  • 四七 四行爲黠所有:布施,孝事父母,作沙門,法行道。

⑷ 〔 佛説九横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八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後漢安世高譯。

有九因緣,命未盡便横死: 一、 不應飯爲飯,二、 不量飯,三、 不習飯飯,四、 不出生,五、 止熱,六、 不持戒,七、 近惡知識,八、 入里不時,不如法行,九、 可避不避。

此經同七處三觀經第三十一經。

⑸ 〔 佛説五藴皆空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四九九),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唐義浄譯。

佛於鹿苑初轉法輪,爲五比丘説五藴皆苦空無常無我義。出雜阿含經第二卷。

⑹ 〔 佛説聖法印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中藏同上。西晉竺法護譯。説空無欲無我無常清浄之業,出雜含第三卷。

⑺ 〔 佛説法印經〕 

一卷,五百餘字。大藏同上。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六册),宋施護譯。説三解脱門爲聖法印。出雜含卷三。

⑻ 〔 五陰譬喻經〕 

一卷,七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後漢安世高譯。説沫、泡、燄、蕉、幻五喻。出雜含卷十。

⑼ 〔佛説水沫所漂經〕 

一卷,八百餘字。大藏中藏皆同上。東晉竺曇無蘭譯。内容與上經同。

⑽ 〔 佛説不自守意經〕 

一卷,二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二),中藏同上。吴支謙譯。説自守、不自守法(謂守根門)。出雜含卷十一。

⑾ 〔 佛説滿願子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中藏皆同上。失譯人名。滿願子請略説法,而往化惡國。出雜含卷十三。

⑿ 〔 轉法輪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三),中藏同上。後漢安世高譯。於鹿野樹下,手撫飛輪,三轉四諦行法。

⒀ 〔 佛説三轉法輪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四),中藏同上。唐義浄譯。即最初爲五比丘説法。上二經皆出雜含卷十五。

⒁ 〔佛説八正道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中藏皆同上。後漢安世高譯。出雜含卷二十八。

⒂ 〔 佛説難提釋經〕 

一卷,一千六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五),中藏同上。西晉法炬譯。爲難提釋説五法六念。出雜含第三十卷。

⒃ 〔 佛説馬有三相經〕 

一卷,三百多字。大藏第二册(五○六),中藏同上。後漢支曜譯。説官馬三善相。

⒄ 〔 佛説馬有八態譬人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七),中藏同上。後漢支曜譯。説惡馬八態喻惡比丘。以上二經皆出雜含第三十三卷。

⒅ 〔 佛説戒德香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同上,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東晉竺曇無蘭譯。説戒香順逆普聞,勝世間諸香。

⒆ 〔 佛説戒香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八),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宋法賢譯。内容與上經同。右二經,皆出雜含第三十八卷。

⒇ 〔佛説月喻經〕 

一卷,八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四四),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七册)。宋施護譯。

説比丘入白衣舍等法,及讚迦葉苾芻。與雜含卷四十一(第一一三六經)同。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七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西晉法炬譯。

比丘因惡名,欲往林中自殺,止住天神説偈曉之,即得道。與雜含第五十卷(第一三四四經)同。

〔 佛説相應相可經〕 

一卷,三百餘字。大藏第二册(五○四),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西晉法炬譯。

説善惡人各以類相聚。出單卷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