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六章:色之概要

(Rūpasaṅgahavibhāga)

节一:序文

Ettāvatā vibhattā hi sappabhedappavattikā

Cittacetasikā dhammā rūpaṃ dāni pavuccati.

Samuddesā vibhāgā ca samuṭṭhānā kalāpato

Pavattikkamato cā ti pañcadhā tattha saṅgaho.

至此已依类别及生起过程分析了心与诸心所;在此当说色法。色之概要有五个部份:列举、分别、生起之源、聚、转起的次第。

节一之助读说明

《阿毗达摩概要》里的首五章整体是一部名法的完整概要,其中分析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心的各个方面、五十二心所及它们的组合、在心路过程里及结生时生起的心、生存地、业的类别及其果报。

这首五章可算是对心与心所这两种究竟法的详细分析。在第六章里,作者阿耨楼陀尊者将再详细地分析第三种究竟法──色法(rūpa)。首先,他列举了所有种类的色法,然后再解释它们依什么原则分类、它们的因或生起之因、它们组成的色聚、以及生起的过程。最后,在结束这一章之前,他简要地解释第四种究竟法,即:无为界──涅槃。

巴利文rūpa(色)可解释为源自意为「被破坏、干扰、敲击、逼迫、破碎」的词根ruppati。根据《大义释》(Mahāniddesa):ruppati, kuppati, ghaṭṭīyati, pīḷīyati, bhijjati。诸论师认为:「称为色是因为它遭受热、冷等色法妨害缘所造成的变易之故。」《阿毗达摩义广释》:Sītoṇhādi-virodhippaccayehi vikāraṃ āpajjati āpādiyati.佛陀本身在解释「色法」一词时说:「诸比丘,为何说是色?因为它被破坏,所以称之为色。被什么破坏?被冷、热、飢饿、口渴、苍蝇、蚊子、风、烈日及爬虫所破坏。」(《相应部》22:79/iii,86)

列举色法

(rūpasamuddesa)

节二:简说:四大元素与所造色

Cattāri mahābhūtāni, catunnañ ca mahābhūtānaṃ upādāya rūpan ti duvidham p’etaṃ rūpaṃ ekādasavidhena saṅgahaṃ gacchati.

色法有两种,即:四大元素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这两者包含了十一类(色法)。

节二之助读说明

色法有两种:《阿毗达摩论》列举了二十八种色法,简要来说则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四大元素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四大元素(mahābhūta)是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这些是色法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在它们的组合之下造成了小至微粒子,大至山岳的一切的物质。所造色(upādāya rūpa)是源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它们一共有二十四种。四大元素可譬喻为大地,所造色则有如依靠大地而得以生长的树木。

所有二十八种色法可归纳于十一类。其中七类称为完成色(nipphannarūpa),因为它们拥有自性,所以适合作为观禅的目标。其余四类色法较为抽象,因此称为不完成色(anipphannarūpa)。(见表6-1)

节三:详述:真实色

Kathaṃ?

  1. Paṭhavīdhātu, āpodhātu, tejodhātu, vāyodhātu bhūta- rūpaṃ nāma.

  2. Cakkhu, sotaṃ, ghānaṃ, jivhā, kāyo pasādarūpaṃ nāma.

  3. Rūpaṃ, saddo, gandho, raso, āpodhātuvajjitaṃ bhūtattaya-saṅkhātaṃ phoṭṭhabbaṃ gocararūpaṃ nāma.

  4. Itthattaṃ purisattaṃ bhāvarūpaṃ nāma.

  5. Hadayavatthu hadayarūpaṃ nāma.

  6. Jīvitindriyaṃ jīvitarūpaṃ nāma.

  7. Kabaḷīkāro āhāro āhārarūpaṃ nāma.

如何?

一、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名为元素色。

二、眼、耳、鼻、舌与身名为净色。

三、颜色、声、香、味与触名为境色,后者包含 了除去水界的三大元素。

四、女根色与男根色名为性根色。

五、心所依处名为心色。

六、命根色名为命色。

七、段食名为食色。

Iti ca aṭṭhārasavidham p’etaṃ sabhāvarūpaṃ, salakkhaṇa- rūpaṃ, nipphannarūpaṃ, rūparūpaṃ, sammasanarūpan ti ca saṅgahaṃ gacchati.

如是这十八种色法合为一组,(因为它们)是有自性色、有相色、完成色、色色(真实色)及观智所思惟色。

节三之助读说明

(一)元素色(种色):四大元素(四大种)称为界(dhātu),因为它们「持有自性」(attano sabhāvaṃ dhārenti)。称为地界(paṭhavīdhātu)是因为它有如地一般,作为俱生色法的支助或立足处。巴利文paṭhavī(地)是源自意为「扩展」的词根,因此地界是扩展的元素。地界的特相是硬;作用(亦作味)是作为(其他元素与所造色的)立足处;现起是接受;近因(亦作足处)是其他三大元素。

水界(āpodhātu)令到其他色法黏在一起,因而避免它们被分散。其特相是流动或溢出;作用是增长其他俱生色法;现起是把(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握在一起或黏着;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观点,水界与其他三大元素不一样,是不能够直接通过触觉觉知,而只能间接地从观察其他色法黏在一起而得知。

火界(tejodhātu)的特相是热(或冷);作用是使到(同一粒色聚里的)其他色法成熟;现起是不断地提供柔软;(近因是其他三界)。火界被体验为热或冷。

风界(vāyodhātu)是移动及压力的元素。其特相是支持(vitthambhana);作用是导致其他色法移动;现起是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它被体验为压力。

从整体来看,四大元素立足于地界;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维持;由风界支持。

(二)、净色**(pasādarūpa)**是五种个别存在于五根的色法。应分辨净色与支持它们的五种器官。详见《清净道论》第十四章、段三六至七○。世俗所称的眼在《阿毗达摩论》里则称为「混合眼」(sasambhāra- cakkhu),是各种不同色法的组合。

表6-1:二十八种色法

十八种完成色
(一)元素色1.地界
2.水界
3.火界
4.风界
(二)净色5.眼净色
6.耳净色
7.鼻净色
8.舌净色
9.身净色
(三)境色10.颜色
11.声
12.香
13.味
*触=地、火、风三界。
(四)性根色14.女根色
15.男根色
(五)心色16.心所依处
(六)命色17.命根色
(七)食色18.食素/营养
十种不完成色
(八)限制色19.空界
(九)表色20.身表
21.语表
(十)变化色22.色轻快性
23.色柔软性
24.色适业性
*加两种表色
(十一)相色25.色积集
26.色相续
27.色老性
28.色无常性

眼净色(cakkhupasāda)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视网膜里的净色,对光与颜色敏感,以及作为眼识的依处色与门。耳净色(sotapasāda)是在耳洞里:「在一个状如手指胶片,长着许多细小褐色毛之处」;它是对声音敏感的净色,以及作为耳识的依处色与门。鼻净色(ghānapasāda)位于鼻孔里,对气味敏感。舌净色(jivhāpasāda)散置于舌头上,对味道敏感。身净色(kāyapasāda)散置于全身,有如浸透棉花的液体一般;它对触觉敏感。

眼净色的特相是准备让色所缘撞击的四大元素之净(透明性),或缘生于色爱(rūpataṇhā,欲见色所缘)的业生四大元素之净;作用是取色所缘为目标;现起是作为眼识的依处;近因是缘生于色爱的业生四大元素(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对耳、鼻、舌、身净色的特相等亦可以此类推。

(三)境色**(gocararūpa)**是五根所缘之外境,它们作为与之相符的根识的所缘缘。当知触所缘是由地界、火界与风界三种元素组成。根据《阿毗达摩论》,属于黏性的水界并不包括在触所缘之内。颜色等其他四种境色是属于所造色。

整体来说,境色的特相是撞击净色;作用是作为根识的目标;现起是作为根识之境;近因是四大元素。

(四)性根色**(bhāvarūpa)**有女根色与男根色两种。这两根各自的特相是女性与男性。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显示「她是女性」及「他是男性」;各自的现起是女与男特有的色身、特征、行为及工作之因。(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译按:以下是译自《殊胜义注》(英、页四二一)对阴阳人(双性人)的解释:「阴阳人有一个或两个(性)根?一个,女性阴阳人拥有女根,男性阴阳人则拥有男根。若是如此,岂不是没有第二类阴阳人?因为女根是特相(vyañjana)的原因,男性阴阳人岂不是没有性根色?于此(男性阴阳人),女根并不是特相的原因,因为它是肯定不存在的。当女性阴阳人对女人生起欲念时,男性的特征即会显现,而女性的特征即会自动隐藏起来;反之也是如此。对于这些人,若性根是后来显现的特征的原因,那么,他们就会同时拥有两性的特征。但事实上是没有这回事的。如是,当知于阴阳人性根并不是(男女性)特征的原因。(那其原因又是什么?)朋友,欲念之业是其原因。由于阴阳人只有一个性根,所以女性阴阳人能够自己怀孕,也能够令到他人怀孕;男性阴阳人能够令到他人怀孕,但自己并不能怀孕。

(五)心色**(hadayarūpa):**关于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见第三章、节二十。心所依处的特相是提供意界和意识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见第三章、节廿一);作用是作为此二界的依处;现起是支撑此二界;(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它位于心脏里的血,受四大元素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所维持。

(六)命根**(jīvitindriya):**属于遍一切心心所的命根是维持名法的命根;在此的命根则是维持色法的命根。「命」被称为「根」是因为它控制与它俱生之法。命根的特相是维持在住时的俱生色法;作用是使到它们发生;现起是维持这些色法存在;近因是当被维持的四大元素。

(七)段食**(kabaḷīkārāhāra)**的特相是食物里的营养或食素(ojā);作用是维持色身;现起是滋养身体;(近因是必须受到它滋养的处色。)

这十八种色法:至此所列举的十八种色法整体被称为「有自性色」(sabhāvarūpa),因为它们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地界的硬等等;它们被称为「有相色」(salakkhaṇarūpa)因为它们都有无常、苦、无我三相;被称为「完成色」(nipphannarūpa)因为它们直接由业等诸缘造成;被称为「色色」(rūparūpa)因为它们拥有色法的特征,即遭受破坏;被称为思惟色(sammasanarūpa)因为它们是观智观照三相的目标。

节四:详述:不完成色

\8. akāsadhātu paricchedarūpaṃ nāma.

\9. Kāyaviññatti vacīviññatti viññattirūpaṃ nāma.

\10. Rūpassa lahutā, mudutā, kammaññatā, viññattidvayaṃ vikārarūpaṃ nāma.

\11. Rūpassa upacayo, santati, jaratā, aniccatā lakkhaṇa- rūpaṃ nāma. Jātirūpam eva pan’ettha upacayasantati- nāmena pavuccati.

八、空界名为限制色。

九、身表与语表名为表色。

十、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及两种表色名为变化色。

十一、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及色无常性名为相色。在此,积集与相续是指色法的生(时)。

节四之助读说明

不完成色:从第八至第十一组的色法被称为「不完成色」(anipphannarūpa),因为它们不是由四种色法之因(见节九至十四)直接造成,而只是完成色的素质。

(八)、空界**(ākāsadhātu):**于《阿毗达摩论》,空界并不只是指空间,而是诸色聚之间的空隙,令人能够辨识它们为个别的个体。空界的特相是划定色(聚)的界限;作用是显示色(聚)的边际;现起是色(聚)的界限或(色聚之间的)孔隙;近因是应被区划的色(聚)。

(九)表色**(viññattirūpa):**巴利文viññatti(表)是指把自己的思想、感受与态度表达给他人知道的方法。有两种表达的方法,即:身表(kāyaviññatti)及语表(vacīviññatti)。前者是心生风界的特别作用,使到身体移动以表达自己的意念。后者是心生地界的特别作用,使到能够发出声音以表达自己的意志。这两种都有表达意念的作用。它们各自的现起是身体转动及言语之因;各自的近因是心生风界与心生地界。

(十)变化色**(vikārarūpa):**这类色法是完成色的特别呈现方式。它包括了上述两种表色,以及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三种色法。

当中,色轻快性(rūpassa lahutā)的特相是不迟钝;作用是去除色法的沉重;现起是色法轻快地生起及变易;近因是轻快的色。

色柔软性(rūpassa mudutā)的特相是不僵硬;作用是去除色法的僵硬性;现起是不对抗身体的一切作业;近因是柔软的色。

色适业性(rūpassa kammaññatā)的特相是适合身体作业的适业性;作用是去除(由于风界不平衡而造成的)不适业性;现起是色法不软弱;近因是适业的色。

(十一)相色**(lakkhaṇarūpa):**这类有四种色法。当中,色积集(rūpassa upacaya)与色相续(rūpassa santati)都是指色法的「生」(jāti,生时)。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前者是起初或开始时的色相续流之生起;后者是色相续流随后不断地再生起。例如:在结生时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色十法聚的生起是色积集,(而在五根具足之后)这些色聚的生起是色相续。

色积集的特相是开始建立(或成长至诸根具足);作用是令色法开始生起;现起是起始或完成的状态;近因是生起之色法。

色相续的特相是(在诸根具足之后,真实色法)持续不断地生起;作用是连续地结合;现起是不间断;近因是当被系结的色法。

色老性(rūpassa jaratā)的特相是色法成熟与老化;作用是导致坏灭;现起是虽然还没消失但已失去新性;近因是正在衰老的色法。

色无常性(rūpassa aniccatā)的特相是色法完全坏灭;作用是令到色法消失;现起是色法灭尽;近因是灭尽的色法。

节五:二十八种色

Iti ekādasavidham p’etaṃ rūpaṃ aṭṭhavīsatividhaṃ hoti sarūpavasena. Kathaṃ?

Bhūtappasādavisayā bhāvo hadayam icc’api

Jīvitāhārarūpehi aṭṭhārasavidhaṃ tathā.

Paricchedo ca viññatti vikāro lakkhaṇan ti ca

Anipphannā dasa cā ti aṭṭhavīsavidhaṃ bhave.

如是依据各自的特性,十一类色法可分别为二十八种色。如何(是二十八)?

元素、净色、境色、性根、心色、命根色与段食是十八种完成色。

限制(空界)、表色、变化色与相色是十种不完成色。如此一共有二十八种色。

Ayam ettha rūpasamuddeso.

于此,这是色法的列举。

色之分别

(rūpavibhāga)

节六:一种

Sabbañ ca pan’etaṃ rūpaṃ ahetukaṃ, sappaccayaṃ, sāsavaṃ, saṅkhataṃ, lokiyaṃ, kāmāvacaraṃ, anārammaṇam, appahātabbam evā ti ekavidham pi ajjhattikabāhirādivasena bahudhā bhedaṃ gacchati.

于此,一切色是一种,因为它们都是:无因(无根)、有缘、有漏、有为、世间、属于欲界、无所缘、非当断。

节六之助读说明

一切色是一种:一切色都是无因,因为它们不与善、不善或无记因相应,只有名法才会与因相应。一切色都是「有缘」,因为它们依靠四因(之一)生起(见节九)。色法是「有漏」,因为它可以成为四种漏的目标(见第七章、节三)。它是「有为」与「世间」,因为没有任何色法能够超越五取蕴的世间。一切色法是欲界:虽然在色地里也有色法,但色法依本性是属于欲界,因为它是欲欲的目标。色法是「无所缘」的,因为它不能像名法一般识知所缘。它是「非当断」的,因为它不能像烦恼一般被四出世间道断除。

节七:多种

Kathaṃ?

Pasādasaṅkhātaṃ pañcavidham pi ajjhattikarūpaṃ nāma; itaraṃ bāhirarūpaṃ.

Pasāda-hadayasaṅkhātaṃ chabbidham pi vatthurūpaṃ nāma; itaraṃ avatthurūpaṃ.

Pasāda-viññattisaṅkhātaṃ sattavidham pi dvārarūpaṃ nāma; itaraṃ advārarūpaṃ.

Pasāda-bhāva-jīvitasaṅkhātaṃ aṭṭhavidham pi indriyarūpaṃ nāma; itaraṃ anindriyarūpaṃ.

如何?

五种净色名为内色,其余的是外色。

净色与心色六种名为依处色,其余的是非依处色。

净色与表色七种名为门色,其余的是非门色。

净色、性根色与命根色八种名为根色,其余的是非根色。

Pasāda-visayasaṅkhātaṃ dvādasavidham pi oḷārika-rūpaṃ, santike rūpaṃ, sappaṭigharūpañ ca; itaraṃ sukhuma-rūpaṃ, dūre rūpaṃ, appaṭigharūpañ ca.

Kammajaṃ upādinnarūpaṃ; itaraṃ anupādinnarūpaṃ.

Rūpāyatanaṃ sanidassanarūpaṃ; itaraṃ anidassanarūpaṃ.

粗色、近色与撞击色包含五净色与(七)境色十二种,其余的是细色、远色与非撞击色。

业生色是「执取色」,其余的是「非执取色」。

色处是可见色,其余的是不可见色。

Cakkhādidvayaṃ asampattavasena, ghānādittayaṃ sampattavasenā ti pañcavidham pi gocaraggāhikarūpaṃ; itaraṃ agocaraggāhikarūpaṃ.

Vaṇṇo, gandho, raso, ojā, bhūtacatukkañ cā ti aṭṭhavidham pi avinibbhogarūpaṃ; itaraṃ vinibbhogarūpaṃ.

眼与耳不到达(其所缘境),鼻、舌与身则到达(其所缘境),这五种是取境色,其余的是不取境色。

颜色、香、味、食素(营养)与四大元素是八不分离色,其余的是分离色。

节七之助读说明

内**(ajjhattika):**在此「内」是指作为名法之门的五净色。虽然其他种类的色法也能在身体里生起,但只有五净色被称为「内」。

依处**(vatthu):**见第三章、节二十。

门**(dvāra):**五净色是识知之门,即心与心所接触目标的管道。身表与语表是业之门,即造身业与语业的管道。

根**(indriya):**五净色称为根,因为它们在各自的范围里有控制力(indra)。它们每一种都在执行各自的看、听等作用方面控制与它们俱生的色法。性根色控制男性或女性特征的显现。命根色控制俱生色法,就有如领港员控制船一般。

粗色、近色与撞击色:在此粗等三词所指的并不是一般的含义,它们是指作为根识生起的管道的色法,而完全与体积和目标的远近无关。这些色法有十二种,即:五净色与七境色,触所缘算是三种境色,因为它是地、火及风三大元素。

没有直接地使到根识生起的色法称为细色、远色及不撞击色,同样地也与体积和远近无关。

执取**(upādinna):**十八种业生色名为「执取色」,因为它们是受到渴爱与邪见推动而造下的业的果报。由业之外的因产生的色法名为「非执取色」。然而,一般上身体里的一切色法都称为「执取色」,而无生命物的色法则称为「非执取色」。当知与其他成对词不一样,「执取、非执取」并不是包括完全不同的色法,因为有九种业生色也能够缘于其他因而生起(见节十)。

眼与耳不到达(其所缘境):根据《阿毗达摩论》,眼与耳是不到达(asampatta)其目标的净色。若要眼与耳作为识的依处,其目标必须没有与它们直接碰在一起。反之,其他三净色则直接碰触(sampatta)其目标。

取境色:巴利文gocaraggāhika(取境)是用来譬喻作为识生起的依处的五净色。但五净色是色法,并不能真正的识知目标。事实上是依靠它们而生起的根识才能识知目标。

不分离色:四大元素与颜色、香、味及食素(营养)四种所造色合称为八不离色(avinibbhogarūpa),因为在一切的色聚里都有这八种色法。其他色法则可以存在或不存在于某些色聚里,所以称为可分离色。只拥有八不离色的色聚(kalāpa)名为「纯八法聚」(suddhaṭṭhaka-kalāpa)或「以食素为第八法的色聚」(ojaṭṭhamaka-kalāpa)。

节八:总结

Icc’evam aṭṭhavīsati vidham pi ca vicakkhaṇā

Ajjhattikādibhedena vibhajanti yathārahaṃ.

如是智者依内等正确地分析二十八种色法。

Ayam ettha rūpavibhāgo.

于此,这是色之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