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

(Vīthisaṅgahavibhāga)

节一:序文

Cittuppādānam icc’evaṃ katvā saṅgaham uttaraṃ

Bhūmi-puggalabhedena pubbāparaniyāmitaṃ

Pavattisaṅgahaṃ nāma paṭisandhippavattiyaṃ

Pavakkhāmi samāsena yathāsambhavato kathaṃ.

说毕殊胜的心生起之概要,我当依界依人与前后简略地解说心发生的次序,包括结生与转起。

节一之助读说明

我当简略地解说等等:在上一章里,作者已依受、因、作用等把诸心与心所分类。在此章与下一章里,他将解说诸心在生命过程中活跃的一面。这一章探究发生在心路过程(cittavīthi)里的心;于下一章则探究发生在心路过程之外的心,即:结生、有分、死亡。

依前后(的心)**(pubbāparaniyāmitaṃ):**这一片语的意思是:在任何心路过程里,以及在之前与随后的过程里,诸心都是依照自然定法的次序生起。

列举类别

节二:六个六

Cha vatthūni, cha dvārāni, cha ālambanāni, cha viññāṇāni, cha vīthiyo, chadhā visayappavatti cā ti vīthisaṅgahe cha chakkāni veditabbāni.

Vīthimuttānaṃ pana 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vasena tividhā hoti visayappavatti.

Tattha vatthu-dvār’ālambanāni pubbe vuttanayen’eva.

于心路过程之概要,当知各有六支的六组:

一、六依处;

二、六门;

三、六所缘;

四、六识;

五、六种心路过程;

六、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所缘对离心路过程心的呈现方式有三种,即:业、业相与趣相。其中的依处、门及所缘则如前(一章)所述。

节三:六识

Cakkhuviññāṇaṃ, sotaviññāṇaṃ, ghānaviññāṇaṃ, jivhā- viññāṇaṃ, kāyaviññāṇaṃ, manoviññāṇañ cā ti cha viññāṇāni.

这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

节四:六种心路过程

Cha vīthiyo pana cakkhudvāravīthi, sotadvāravīthi, ghāna- dvāravīthi, jivhādvāravīthi, kāyadvāravīthi, manodvāravīthi cā ti dvāravasena vā cakkhuviññāṇavīthi, sotaviññāṇavīthi, ghāna- viññāṇavīthi, jivhāviññāṇavīthi, kāyaviññāṇavīthi, manoviññāṇa- vīthi cā ti viññāṇavasena vā dvārappavattā cittappavattiyo yojetabbā.

依门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

一、与眼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二、与耳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三、与鼻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四、与舌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五、与身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六、与意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或者,依识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

一、与眼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二、与耳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三、与鼻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四、与舌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五、与身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六、与意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依门的心路过程应与依识的(相符心路过程)配合。

节四之助读说明

六种心路过程:直译巴利文vīthi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于根门[73]或意门生起以识知目标时,它们不会杂乱无章或单独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识知过程阶段,依照有条有理的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这次序名为「心之定法」(cittaniyāma)。

心路过程必须具足一切所须的因缘条件才能发生。根据注疏,每一种心路过程所须的因缘条件如下:

一、于眼门心路过程:

(1) 眼净色(cakkhuppasāda)、

(2) 色所缘(rūpārammaṇa)、

(3) 光(āloka)、

(4) 作意(manasikāra)。

于耳门心路过程:

(1) 耳净色(sotappasāda)、

(2) 声所缘(saddārammaṇa)、

(3) 空间(ākāsa)、

(4) 作意。

于鼻门心路过程:

(1) 鼻净色(ghānappasāda)、

(2) 香所缘(gandhārammaṇa)、

(3) 风界(vāyodhātu)、

(4) 作意。

于舌门心路过程:

(1) 舌净色(jivhāppasāda)、

(2) 味所缘(rasārammaṇa)、

(3) 水界(āpodhātu)、

(4) 作意。

于身门心路过程:

(1) 身净色(kāyappasāda)、

(2) 触所缘(phoṭṭhabbārammaṇa)、

(3) 地界(paṭhavīdhātu)、

(4) 作意。

于意门心路过程:

(1) 心所依处(hadayavatthu)、

(2) 法所缘(dhammārammaṇa)对于意门心路过程,只在有色法之地才需要心所依处。虽然意门心路过程也能缘取五根所缘为目标,但列出了法所缘,以示它是(意门)特有的所缘。

(3) 有分。

(4) 作意。

为了方便,六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一、五门心路过程(pañcadvāravīthi),这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āravīthi),这包括一切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āravīthi),因为它们涉及了意门与根门。只在意门里发生的心路过程则称「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 manodvāravīthi),因为它们没有通过根门,而只通过有分生起。如随后可见,虽然首五种心路过程通过不同的根门发生,但它们都依照同一个次序。第六种(即:意门)心路过程则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过程,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依靠五根门生起。

节五: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Atimahantaṃ mahantaṃ parittaṃ atiparittañ cā ti pañcadvāre, manodvāre pana vibhūtam avibhūtañ cā ti chadhā visayappavatti veditabbā.

当知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是:

一、于五根门,它是极大、大、微细、极微细。

二、于意门,它是清晰及不清晰。

节五之助读说明

所缘:巴利文visayappavatti意为所缘(目标)在六门之一呈现于心识,或所缘呈现时的诸心活动。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可分别为在五根门的四种,即极大、大、微细、极微细,以及在意门的清晰与不清晰。

在此所用的「大」(mahā)及「微细」(paritta)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它给予心的撞击力。即使巨大或粗显色所缘呈现于眼门,但若眼净色很弱,或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已过才撞击它,或光线很暗,该所缘即不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微细或极微细所缘。反之,若细小的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撞击它、眼净色很强、光线又亮,如是该所缘即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大或极大所缘。

因此「大所缘」和「微细所缘」等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从所缘呈现于根门的那一刻起,直至停止呈现期间,有多少个心路过程心生起。对于呈现于意门心路过程的清晰及不清晰所缘的分别亦依据相同的原则。

五门心路过程

(pañcadvāravīthi)

节六:极大所缘

Kathaṃ? Uppadaṭṭhiti-bhaṅga-vasena khaṇattayaṃ eka- cittakkhaṇaṃ nāma. Tāni pana sattarasa cittakkhaṇāni rūpa- dhammānam āyu. Ekacittakkhaṇātītāni vā bahucittakkhaṇātītāni vā ṭhitippattān’eva pañcālambanāni pañcadvāre āpātham āgacchanti.

如何(决定所缘呈现的强度)?一心识剎那有三个小剎那:生、住及灭。色法的寿命是十七个心识剎那。五所缘在一个或几个心识剎那过去之后,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

Tasmā yadi ekacittakkhaṇātītakaṃ rūpārammaṇaṃ cakkhussa āpātham āgacchati, tato dvikkhattuṃ bhavaṅge calite bhavaṅgasotaṃ vocchinditvā tam eva rūpārammaṇaṃ āvajjantaṃ pañcadvārāvajjanacittaṃ uppajjitvā nirujjhati. Tato tass’ānantaraṃ tam eva rūpaṃ passantaṃ cakkhuviññāṇaṃ, sampaṭicchantaṃ sampaṭicchanacittaṃ, santīrayamānaṃ santīraṇacittaṃ, vavattha- pentaṃ votthapanacittañ cā ti yathākkamaṃ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如是,若色所缘在经过一个心识剎那之后(1)呈现于眼门,有分波动了两个心识剎那后即中断(2-3)。随后转向于取同一个所缘的五门转向心生起与坏灭(4)。紧接着依照次序生灭的是看该色所缘的眼识(5)、领受它的领受心(6)、推度它的推度心(7)、确定它的确定心(8)。

Tato paraṃ ekūnatiṃsakāmāvacarajavanesu yaṃ kiñci laddhappaccayaṃ yebhuyyena sattakkhattuṃ javati. Javanānu- bandhāni ca dve tadārammaṇapākāni yathārahaṃ pavattanti. Tato paraṃ bhavaṅgapāto.

随后任何一个具足因缘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会生起,一般上是七个心识剎那(9-15)。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16-17)则依照情况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里。

Ettāvatā cuddasa vīthicittuppādā dve bhavaṅgacalanāni pubb’ev’atītakam ekacittakkhaṇan ti katvā sattarasa cittakkhaṇāni paripūrenti. Tato paraṃ nirujjhati. alambanam etaṃ atimahantaṃ nāma gocaraṃ.

至此十七心识过程已完毕,即:十四心路过程心、两个有分波动及一个已过去的(有分)心识剎那。过后该所缘即灭尽。这所缘即名为「极大」。

节六之助读说明

表4-1: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色法的寿命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心路过程
有分流过去有分有分波动有分断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速行速行速行速行速行速行彼所缘彼所缘有分流

色法:在《阿毗达摩论》里,一个心的寿命名为一个心识剎那(cittakkhaṇa)。这时间单位是非常短暂的;根据诸论师,在闪电间或眨眼间,即有数万亿个心识剎那过去了。虽然它极其短暂,但每个心识剎那还可以再分为三个小剎那,即:生时(uppāda)、住时(ṭhiti)及灭时(bhaṅga)。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一个心生起,执行其剎那间的作用,随后即坏灭,而供给下一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是,依心识剎那次序,心流持续不断地发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

有些论师,例如阿难尊者(acariya ananda,《阿毗达摩初疏钞》Mūlaṭikā的作者),则不接受名法有「住时小剎那」,举出《双论》中的「心双」一章只提及心的生时与灭时,而没有提及住时。然而阿耨楼陀尊者并不支持这观点,注解其着作的诸论师也都不支持该观点。《阿毗达摩义广释》指出「住时小剎那」是诸法生时与灭时之间的阶段,其时该法「面对自己的坏灭」(bhaṅgābhimukhāvathā)。列迪长老认为住时是生与灭两个阶段的中间点,就譬如把一块石头抛上空中,它必须有一个(停止的)剎那,然后才开始掉下来。他也说住时可以包括法的生时与灭时之外的整个寿命。许多论师认为佛陀在《增支部》(A.3:47/i,152)里所说的:「缘生法有三相,即:生、灭、及住立的变易」已暗示了有住时。在此,他们认为「住立的变易」(ṭhitassa aññathatta)即是指住时。

色法也经过生、住、灭三时,但这三时所占的时间是等于十七个心生灭的时间。名法与色法的生时和灭时的时间长短都一样,但色法的住时则等于名法的四十九个小剎那。但有些色法是例外的,即:身表、语表与四相色(见第六章、节四)。两种表色的寿命只是一个心识剎那。于四相色当中,色集积与色相续等于生时;色无常性等于灭时;色老性则等于四十九个小剎那。

五所缘……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色所缘等五所缘都是色法,所以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剎那。由于它们在生起的小剎那还很弱,所以只有在住时才能呈现于五根门。

如是,若色所缘:当没有活跃的心路过程发生时,属于同一种心的有分心流即会不断地发生,且只取同一个目标,也即是前一世最后一串速行(临死速行)的目标,此目标是业或业相或趣相。在五所缘之一呈现于根门的当下,一个有分心已过去了,此心名为「过去有分」(atītabhavaṅga)。随后有两个由于该目标的撞击力而波动,第二个中断了有分流。在疏钞里,这两个(有分心)被分别为「有分波动」(bhavaṅgacalana)与「有分断」(bhavaṅg’upaccheda)。之后,在五门转向心生起的那一剎那,心流即已从「离路的阶段」出来,而进入心路过程。

二十九种欲界速行心:它们是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及唯作生笑心。

这所缘即名为「极大」:在取极大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里,所缘的生起与过去有分的生起同时发生。由于五所缘与净色的寿命都是十七个心识剎那,它们两者与第二个彼所缘同时灭尽。如是,这种心路过程进行了整整十七个心识剎那,而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过程心。这种心路过程名为「彼所缘时分」(tadārammaṇavāra),即结束于彼所缘的过程。(见表4-1)

心路过程与「六个六」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理解。当色所缘撞击眼净色时,在眼处的支助之下,眼识即生起,取该撞击眼净色的色所缘为目标。对于眼识,眼净色是它的依处及门,色所缘是它的目标。在该心路过程里的其他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意识。它们也取同一个色所缘为目标,以眼净色为门,但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对于该过程里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们的门,因为整个心路过程是从有分出起的。译按:五所缘必须同时撞击各自的根门与有分,如此才能令各自的心路过程生起。例如,色所缘必须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如此依靠心所依处的五门转向心、依靠眼净色的眼识、依靠心所依处的领受心等等才能生起。如是所有的五门心路过程皆有二门,即个别的根门和共用的意门或有分。由于它特别地在眼门生起,所以称它为「眼门心路过程」,而由于特别地拥有眼识,所以称它为「眼识心路过程」。由于它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撞击根门之后只有一个(有分)心识剎那过去,所以称之为「极大所缘的心路过程」。对于其他的根门心路过程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识」换成各自的根识译按:在此称所有双五识为根识,以区别它们和意识。,如:耳识等。

古代阿毗达摩论师以芒果的比喻来形容心路过程。这比喻记载于《殊胜义注》巴、页271-272;英、页359-360,但无吃芒果之后的部份。后来的传承(如《阿毗达摩义广释》)再加上吞芒果及倒回去睡觉来个别形容彼所缘与再沉入有分。有个人盖着头睡在芒果树下。其时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被声音吵醒之后,他张开眼看,伸手取该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再倒回去睡觉。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就有如有分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则有如所缘撞击根门,如:眼门。被声音吵醒即有如五门转向心转向所缘。张开眼看即有如眼识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有如领受心领受所缘。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缘。嗅一嗅它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芒果即有如速行在体验所缘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缘取速行的所缘为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则有如再沉入有分。

应注意整个心路过程的发生是毫无自我的,没有所谓在其背后的永恒体验者,或内在控制者,或在心路过程之外的「识知者」。剎那生灭的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识知应有的作用,而识知过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缘起的法则。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生起。它依靠各种不同的缘生起,这包括前生心、所缘、门及依处色。生起之后,它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后即灭尽,及成为下一心的缘。

节七:大所缘

Yāva tadārammaṇ’uppādā pana appahontātītakam āpātham āgataṃ ālambanaṃ mahantaṃ nāma. Tattha javanāvasāne bhavaṅgapāto va hoti. Natthi tadārammaṇ’uppādo.

当所缘在(两三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彼所缘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大」。在这情形,速行结束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则没有生起。

节七之助读说明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大」:对于这种心路过程,所缘生起直至它的撞击力令到有分心波动的期间,已有两三个过去有分过去了。由于该所缘及根门只能维持十七个心识剎那,这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以令彼所缘生起;即使过去有分只是两个,彼所缘也不能生起,因为彼所缘必须在连续生起两次,或完全没有生起。

当过去有分有两个时,还有另外十五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速行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同时灭尽。当过去有分有三个时,还有另外十四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最后一个速行心同时灭尽。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速行时分」(javana-vāra),即结束于速行的心路过程。

节八:微细所缘

Yāva javan’uppādā pi appahontātītakam āpātham āgataṃ ālambanaṃ parittaṃ nāma. Tattha javanam pi anuppajjitvā dvattikkhattuṃ votthapanam eva pavattati. Tato paraṃ bhavaṅgapāto va hoti.

当所缘在(四至九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速行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在这情形之下,即使速行也都不能生起,但确定发生两或三次,过后即沉入有分。

节八之助读说明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对于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四至九个过去有分先已过去,而没有速行能够生起。确定心将发生两次或三次,随后心路过程即沉入有分。依据过去有分的数目,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六种。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确定时分」(votthapana-vāra),即结束于确定的心路过程。

节九:极微细所缘

Yāva votthapan’uppādā ca pana appahontātītakam āpātham āgataṃ nirodhāsannam ālambanaṃ atiparittaṃ nāma. Tattha bhavaṅgacalanam eva hoti. Natthi vīthicittuppādo.

当所缘在(十至十五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由于它是在坏灭的边缘,所以不能支持到确定生起,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在这情形,只有有分波动,而心路过程则完全没有生起。

表4-2:不同所缘强度的眼门心路过程

所缘之前所缘的寿命(十七心识剎那)之后
1极大有分(1)过-波-断-五-眼-领-推-确-(7)速-(2)彼有分
2有分(2)过-波-断-五-眼-领-推-确-(7)速-有分有分
3有分(3)过-波-断-五-眼-领-推-确-(7)速有分
4微细有分(4)过-波-断-五-眼-领-推-(3)确-(4)有分有分
5有分(5)过-波-断-五-眼-领-推-(3)确-(3)有分有分
6有分(6)过-波-断-五-眼-领-推-(3)确-(2)有分有分
7有分(7)过-波-断-五-眼-领-推-(3)确-(1)有分有分
8有分(8)过-波-断-五-眼-领-推-(3)确有分
9有分(9)过-波-断-五-眼-领-推-(2)确有分
10极微细有分(10)过-(2)波-(5)有分有分
11有分(11)过-(2)波-(4)有分有分
12有分(12)过-(2)波-(3)有分有分
13有分(13)过-(2)波-(2)有分有分
14有分(14)过-(2)波-(1)有分有分
15有分(15)过-(2)波有分

注:

过 = 过去有分 领 = 领受心

波 = 有分波动 推 = 推度心

断 = 有分断 确 = 确定心

五 = 五门转向心 速 = 速行心

眼 = 眼识 彼 = 彼所缘

( )里的数目是指生起的次数,例如:(7)速 = 七个速行心。

对于五门里的耳门等心路过程,只须把「眼识」换成相符的「耳识」等。在五门的每一门都可以产生上述十五种过程,所以在五门里一共有七十五种过程。

节九之助读说明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当所缘是极微细所缘时,没有心路过程心能够生起,而只有有分波动。在该所缘的十七个心识剎那的寿命期里,有十至十五个心识剎那被过去有分所占,两个是有分波动,剩余的是波动过后的有分。这类过程有六种,名为「无效时分」(moghavāra),即无效的过程。

节十:所缘的呈现方式

Icc’evaṃ cakkhudvāre tathā sotadvārādīsu cā ti sabbathā pi pañcadvāre tadārammaṇa-javana-votthapana-moghavāra- saṅkhātānaṃ catunnaṃ vārānaṃ yathākkamaṃ ālambanabhūtā visayappavatti catudhā veditabbā.

与眼门相同,于耳门等亦是如此。如是当知于一切五门皆有四种所缘呈现的方式;依次序,这四种方式名为:一、彼所缘时分;二、速行时分;三、确定时分;四、无效时分。

节十之助读说明

如是当知于一切五门等:若把这四种过程再分类,则一共有十五种根门心路过程。由于每一种都可以发生于所有的五根门,因此一共有七十五种根门心路过程。(见表4-2)

节十一:总结

Vīthicittāni satt’eva cittuppādā catuddasa

Catupaññāsa vitthārā pañcadvāre yathārahaṃ.

心路过程心一共有七种及生起十四次。详说则于五门有五十四种心。

Ayam ettha pañcadvāre

vīthicittappavattinayo.

于此,这是五门心路过程生起之法。

节十一之助读说明

心路过程心一共有七种等:这七种心路过程心是五门转向心、根识(五识之一)、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缘。生起十四次则是计算速行七次及彼所缘两次(其他的各是一次)。发生于五门心路过程的五十四心是所有的欲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