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8

閱藏知津卷第八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七】

佛說寶雨經(十卷 一名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南身北此)

唐南印度沙門達摩流支譯

佛於伽耶山。放頂光明。徧照十方。攝入面門。授月光天子記。當於支那國作女主。東方蓮華眼佛世界。止一切葢菩薩。來問一百一事。佛每事答以十法。答竟。世界六種震動。無情有情。同興供養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如來頂。長壽天女。得記流通。

△ 佛說寶雲經﹙七卷 南此北身﹚

蕭梁扶南國沙門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與上經同。但缺卷首月光天子作女主事。

△佛說除葢障菩薩所問經(二十卷 南作十卷北作八卷 南盛北溫)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亦同上經。無月光天子事。

法集經(六卷) 難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在虛空界法界差別住處。最勝樓閣妙寶臺上。與千二百五十阿羅漢。及菩薩天龍等。說入一切修行次第法門經。時無所發菩薩。奮迅慧菩薩。與諸眷屬。於別樓閣寶堂上座。奮迅慧發十八問。無所發答以各有十種法行。七萬六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奮迅慧又問諸波羅密相應法集。無所發又答之。乃至種種問答。又令六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八千天子得法眼淨。無所發又言菩薩應修行實諦法集。不捨菩提心。不捨諸眾生等。六萬菩薩得不退轉地。無量天女得法眼淨。奮迅慧又問菩薩心念處智。無所發答以無生智業及十種念處。所謂身。受。心。法。佛。法。僧。戒。捨。天。一一釋竟。二大菩薩。與諸眷屬。俱詣佛所。佛讚印之。舍利弗問以何義故名無所發。無所發答之。八萬菩薩得無生法忍。六萬天子得法眼淨。五千比丘轉發大心。佛與授記。無所發問佛善知可取能取法。佛答以見一切法如夢幻等。乃至成就柔和恭敬質直等心。則能得彼如來妙法。無所發又復申述如實修行不放逸義。名為微妙法集。次有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旃延。大迦葉。須菩提。阿那律。羅睺羅。優波離。阿難陀。各說勝妙法集。佛各印之。次有彌勒菩薩。見者愛樂菩薩。善目菩薩。善生菩薩。大導師菩薩。光明幢菩薩。解脫月菩薩。大海慧菩薩。觀世音菩薩。堅意菩薩。善護菩薩。虛空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各說勝妙法集。佛總印讚。若人聞此法門。能信能忍。不生於謗。我授是人無上道記。於是無所發脫頸上寶瓔珞。奉散如來。住虛空中。作大寶帳。并說偈讚佛。佛為授記。須菩提復與無所發問答。說甚深法。七萬六千眾生發菩提心。二百比丘心得解脫。復有善思惟天子問佛。佛答以成就深直之心。發無上意。名為根本住處。六度。止觀。三十七品等。名為菩薩境界。及菩薩行。菩薩安隱。菩薩寂靜。

菩薩常在三昧。菩薩到一切處。菩薩調伏。菩薩得滅。一一答竟。善思惟復申述最上妙法。佛讚印之。唱募流通。于是無所發。觀世音。彌勒。見愛樂。導師。文殊師利。各任護持。佛更讚印結勸。兼記法門所行之處。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器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 無邊善方便行品第一。佛更遊鷲丘。與千比丘。八十俱致菩薩。及天龍八部俱。喜王菩薩七日斷食不臥。精進求法。請問三摩地。佛為說決定觀察諸法行。共五百三十五句。 
  • 先世勤相應品第二。佛又為說六十句法。及說十六字門。并說過去辯才瓔珞莊嚴雲鳴出吼顯音佛時。有說法菩薩。名無邊功德辨幢遊戲鳴音。復有王子。名福報清淨多人所愛鳴聲自在。從彼菩薩聞此三摩地寶。今成無量壽佛。又說過去淨面無垢月妙威藏佛時。有顯妙廣身長者子。供佛聞法。捨家修道。十千歲中。不坐不臥。今於南方成善意喜樂如來。又復偈說末世過患。喜王等三千菩薩立誓護持正法。佛讚印之。更說過去廣淨厚金普無疑光威王佛滅度後。有說法者。名無邊寶振聲淨行聚。被眾驅出。住大林中。勸化多人。無憂普欲喜音轉輪聖王得信樂已。弘此三摩地。今皆成佛。說法者。即無量壽佛。轉輪王。即不動佛。 
  • 受記品第三。佛為喜王說增一至十法具足。得此三摩地。七千眾生。法眼清淨。七千眾生。發無上心。皆得不退轉記。三萬菩薩。得無生忍。佛放身光。遍十方界。皆有蓮華。見佛坐上喜王問法。既攝神力。遂明一切諸法。皆無來去。如燄幻等。佛又告喜王。過去寶光威輪王佛時。寶月轉輪王生一童子。名曰法上。同王覲佛問法。佛以伽陀說此三摩地。得不退轉。法上童子。即今喜王。輪王寶月。即今慈氏。喜王又問菩薩何法有。何法無。佛答以無一百五十惡法等。又總略說一切不善法。諸菩薩無。一切善法。諸菩薩有。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六卷今作三卷 南凊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鷲峰山。與萬二千五百比丘俱。復有八萬四千菩薩。從諸佛剎來集。及天龍八部來集。二十五菩薩。及四兜率天子各說趣證佛智之法。妙吉祥菩薩最後廣說已。辨積菩薩欲問於佛。妙吉祥即變身為佛答之。舍利子遙聞法音。稱歎希有。光嚴菩薩問佛。求見妙吉祥菩薩。佛警悟令來法會。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以放鉢因緣而發起之。并說昔緣因。勸舍利子等發菩提心。次有摩竭國王見佛決疑。請妙吉祥入宮供養說法。妙吉祥於東方常聲世界。請得八萬大士。初中後夜為說法已。次日同迦葉等。共受王請。既受食竟。以氎奉施。菩薩聲聞。各皆隱身不現。乃至後宮。及王自身。亦不復見。如是令王悟無生忍。同來佛會。中路又化一殺人者。令其見佛。得證涅槃。次為國王。及四王子。授記作佛。囑累流通。

佛說阿闍世王經(二卷) 惟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與上經同

普超三昧經(四卷) 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亦同前經。分為十三品。第十二品月首。即世王太子也。

佛說放鉢經(一卷) 毀

西晉錄失譯人名

即普超經奉鉢品別譯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 南恭北五)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六萬二千比丘。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天冠菩薩偈讚問法。佛以三十二種四法答之。大樹緊那羅王。與其眷屬彈琴詣佛。令大眾及山川等。乃至大阿羅漢。皆悉起舞。唯除不退菩薩。天冠菩薩問大樹緊那羅王何不成佛。大樹語以菩薩十二無滿足法。大樹請問寶住三昧。佛答以修習生起八十種寶。於世間寶。出世間寶。皆得自在。天冠問佛。大樹云何以伎樂音。教化眾生。佛具答之。大眾以佛神力。各有天華。供散大樹。大樹以右手接。無一墮地。即以供佛。佛令成一寶葢。覆千世界。現諸華臺。釋迦佛像。讚大樹德。大樹復入莊嚴寶葢三昧。以妙寶葢。各覆諸如來像。復請佛及大眾至彼香山。受七日供。演說淨六度及方便法。各三十二。又為大樹之子。於樂音中演諸問答。又為大樹之妻。并諸女輩。說增一至十。捨女身成無上道之法。又許大樹之子無垢眼。當於樂音中六十四護菩提音。令不放逸。次乘大樹所作寶車還靈鷲山。為阿闍世王等說三十二種菩薩法器。并說菩薩有憂悒無憂悒法。各四四種。次以偈答阿闍世王菩提行問。乃遣大樹還其所居。又為瞿夷天子說四四法。能得無生法忍。又為阿難說菩薩法施。有三十二功德名稱。次四天王說咒護持。

伅真陀羅所問寶如來三昧經(三卷 南場北五)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與前經同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四卷 一名入金剛問定意) 絲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 得普智心品第一。佛遊鷲山頂。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薩俱。阿耨達龍王問法。 
  • 清淨道品第二。 
  • 道無習品第三。 
  • 請如來品第四。請入龍宮半月。 
  • 無欲行品第五。 
  • 信值法品第六。 
  • 轉法輪品第七。 
  • 決諸疑難品第八。文殊與諸菩薩從下方來。與迦葉議論。次與龍王說觀如來義。 
  • 不起法忍品第九。龍王問。文殊答。 
  • 眾要法品第十。 
  • 受封拜品第十一。授龍王大菩提記。 
  • 囑累法藏品第十二。靈山重囑流通。

佛說海龍王經(四卷 南彼北景)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 行品第一。佛遊靈鷲山。與八千比丘。萬二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龍王問菩薩法。共四十九句。佛一一廣答之。 
  • 分別品第二。大眾獲益。龍王獻珠。 
  • 六度品第三。 
  • 無盡藏品第四。 
  • 總持品第五。 
  • 總持身品第六。以法門為身也。 
  • 總持門咒品第七。咒作華言翻譯。諷誦者。得三十二無畏。 
  • 分別名品第八。 
  • 授決品第九。說汙戒比丘。多生龍中。威首龍子。得受佛記。 
  • 請佛品第十。 
  • 十德六度品第十一。與十善業道經同。 
  • 燕居阿須倫受決品第十二。 
  • 無焚龍王受決品第十三。 
  • 寶錦受決品第十四。龍王女也。與迦葉尊者論義。 
  • 天帝釋品第十五。為勸阿須倫。使不相戰。 
  • 金翅鳥品第十六。佛以皁衣。護諸龍等。有四金翅鳥惶怖趨佛。佛誨令持戒。令識宿命。不復為惡。 
  • 舍利品第十七。龍欲供佛全身舍利。須菩提謂其不可。諸龍子歎佛境界。非聲聞所知。 
  • 法供養品第十八。佛出龍宮。為海神說十德莊嚴大海。龍子名受現。化作宮殿。送佛還靈鷲山。 
  • 空淨品第十九。阿闍世王與龍王辨受決實義。
  • 囑累受持品第二十。諸菩薩各說受持之法。佛皆印之。並說神咒。(亦翻作華言)

佛說轉女身經(一卷) 男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佛住耆闍崛山。有婆羅門。名須達多。妻名淨日。懷一女胎。其胎合掌聽法。欲有所問。佛放光明。普照大千。令此眾會。皆見此女在胎問法。問已。從右脅出。立蓮華臺。釋提桓因奉以天衣瓔珞。女報之曰。菩薩有十種衣服瓔珞而自莊嚴。所謂不失菩提心。不忘深心。大慈大悲等。不受此願求小智之衣。於是東南方淨住世界。無垢稱王如來。遣衣與之。女著衣已。即具五通。放光動地。禮佛問法。佛為說三十種四法。三萬二千天人。發菩提心。次與舍利弗問答名字之義。佛與命名為無垢光。又與舍利弗問答女身之義。次問得離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種種苦惱。五百比丘尼發菩提心。願離女身。七十五居士婦。瓔珞供佛。化為寶臺。各有佛坐。大眾圍繞。婦見神變。發菩提心。堅修梵行。即禮佛足。不轉女身。誓不起地。佛為說十六法。大地震動。七十五居士亦來。先以善來得度。諸女遂成男子。昇空說偈。復勸居士發菩提心。自乃請從彌勒菩薩如法出家。次無垢光勸母發菩提心。自亦發誠實語。轉成男子。

佛說無垢賢女經(三紙欠) 潔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說腹中女聽經(二紙半) 潔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二經並與前同

大方廣如來秘藏經(二卷北作一卷) 染

三秦錄

佛住耆闍崛山。與八千比丘。三萬二千菩薩。及大千天眾俱。東方寶杖佛所。有無量志莊嚴王菩薩。來問如來祕密藏法。佛答以發一切智心為首。次明十六種四法。六種二法。又明九種四法。六種二法。是名初入如來密藏根本句也。於是菩薩投身作供。迦葉更請佛說祕密藏法。佛言。往昔逼惱於菩薩者。皆不墮落。以菩薩願力清淨故。喻如良藥。寶珠。油燈。又如墜地。還依地起。如打栴檀。亦得香氣。次說煩惱從虛妄生。不應堅著。如芥子火。吹長則漸燒。如大火聚。無依則漸滅。當知妄想煩惱。是不真實。對治法門。如不實藥。解知煩惱從因緣生。無性無生。名得菩提。次明設有極重十惡。若解如來說因緣法。如百千歲極大闇室。當然燈時。是闇已去。

持世經(四卷 一名佛說法印品經 南四北常)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 四利品第一。佛在竹園。持世菩薩問法。佛答以八種四利。勤修諸法實相。亦善分別諸法之相。三種四利。能求念力。四種四法。名得念力。七種四利。能修習一切法。分別章句慧。四種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大菩提。復有七種五淨智力。復有三法。一欲。二精進。三不放逸。 
  • 五陰品第二。明菩薩正觀五陰方便。 
  • 十八性品第三。明菩薩正觀十八界方便。 
  • 十二入品第四。明菩薩正觀十二入。 
  • 十二因緣品第五。明菩薩善觀十二因緣。 
  • 四念處品第六。明菩薩觀擇四念處。 
  • 五根品第七。明菩薩善知諸根。 
  • 八聖道分品第八。明菩薩善能知道。 
  • 世間出世間品第九。明菩薩善知世間出世間法。得世間出世間法方便。 
  • 有為無為法品第十。明菩薩善知有為無為法。得有為無為法方便。 
  • 本事品第十一。說過去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時。寶光菩薩精進持經。成一切義決定莊嚴佛。又無量光德高王佛法欲盡時。無量意菩薩精進持法。成無量光莊嚴王佛。於是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菩薩等發願持經。佛讚印之。 
  • 囑累品第十二。佛以神力護念。令大千界香氣遍滿。授持經記。

持人菩薩所問經(四卷 南四北常)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 南敢北恭)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衹園。先演說法。文殊菩薩後到。與須菩提酬唱。令須菩提默然。於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大迦葉。富樓那。各述文殊智慧辨才神力之事。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 南敢北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佛說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 亦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潔

姚秦罽賓國沙門曇摩耶舍譯

佛在耆闍崛山。須菩提夢佛為說當聞未曾有法。次日白佛已。乞食。遇一女人。酬唱佛法。此女稱揚佛以二十事而行乞。又明菩薩以樂欲調伏眾生。又為須菩提現男子身。又現諸餘佛土食時差別。又說應供之義。令常隨天發大道心。次施須菩提食。須菩提轉施不汙一切法菩薩。其日須菩提不食。晡時至佛所。佛為說此女人名。及為女人授記。

順權方便經(二卷) 潔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而分四品。一沙門法品。二見諦品。三分衛品。四假號品。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南慕北毀)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八千菩薩俱。文殊化現殊勝身色衣服。度婬女勝金色光明德。令得順忍。此女化現死壞惡相。使上威德長者恐怖。詣佛聞法。亦得順忍。佛為二人次第授記。

佛說大淨法門品經(一卷 南慕北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 貞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成道未久。大眾雲集。佛入寶捨三昧。出無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猶如一會。勝分菩薩說偈問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問所疑。佛為決疑。遂發大願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發願。佛悉授菩提記。復出舌相。說持經功德。仍以此經囑累文殊菩薩。

佛說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貞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與上經同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三紙半 南賢北莫)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佛在鹿林。與彌勒入城乞食。有德女問佛所轉法輪。佛以十二緣生答之。仍致問難。佛乃為說第一義諦無有諸業。亦無諸有而從業生。及以種種眾苦惱事。譬如諸佛所作化人。化人復更化作種種諸物。於是有德女稱歎供養。佛為授菩提記。

梵女首意經(四紙餘) 莫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二紙) 維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竹林。影勝王問。云何有情先所造業。久已滅壞。臨命終時。皆悉現前。又復諸法。體悉空無。所造業報而不散失。佛以夢見美女。覺後憶現影像答之。智者當觀察眼不見於色。意亦不知法。是名勝義諦。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二紙半 南才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說轉有經(一紙半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二經並與前同

佛說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六紙欠 南賢北信)

附梁錄

佛在祇園。應供於長者婆私膩迦家。其女不出。佛遣化女以殘食與之。女念其夫。其夫即至。乃同見佛。與舍利弗及文殊師利菩薩問答。明生以不生生為生義等法。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二紙半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因外道問。為說一切法如夢如幻。菩提心相。自性清淨。

佛說大乘智印經(五卷今作二卷 南言北之)

宋西夏沙門智吉祥等譯

佛在迦蘭陀林。入城乞食而還。眉間放光。勸諸大眾安住如來所知境界。愍一切有情受差別相。乃入如來智印三昧。放光徧照。妙香莊嚴。釋迦十方分身佛示同一身。各各入城乞食。至林中同入三昧。所有菩薩及他方佛。各遣菩薩與諸大眾普集。諸聲聞入定觀察。不知如來所在。佛出三昧。震動世界。舍利弗請開導悟入。佛以離一切分別答之。舍利弗重問色身三昧。佛宣偈重答。因廣勸修。大眾獲益得記。先獨囑文殊守護此經。次囑彌勒。以七種發心。兩番五種不退轉法。答彌勒修習之問。五種覆障法。答彌勒不愛樂之問。又記王夫人。及修此法者。同生安樂國。又料簡善根多少。以判信心差別。而勗修行。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南傷北才)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如來智印經(一卷 一名諸佛法身經 南傷北才)

附劉宋錄

此二譯皆同上經。雖後譯稍勝。而皆不及上經之尤為詳明。且缺乞食。及分身佛來集。二事。

佛說不增不減經(五紙半) 維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在耆闍崛山。舍利弗問眾生界為有增減。為無增減。佛為廣訶增減邪見。次示如來藏不思議三無差別義。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四紙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自說大乘無分別法。而為發起。加無分別光菩薩問入無分別法門。佛為答之。亦說一喻。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今作卷半 南長北信)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祇園。於後夜入力莊嚴三昧。文殊師利等二十童子。各禮佛足。分往十方佛土。各同十方菩薩來集。佛從定起。坐師子座。文殊先問佛十種智難信。佛以六喻明之。智輪菩薩問十智義。佛為釋十智因緣。得成十力。次明三世諸佛。皆觀菩提樹七日七夜。如此方便。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如來甚深境界。次種種問答。明諸佛不思議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是一境界。無二無別。依六根六塵。而示平等無差別義。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二卷 南傷北才)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竹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九十億菩薩俱。竹園四面周匝地生文陀般華。華上各有佛坐。各有菩薩。皆如文殊。問法。百日之中。六道受樂。佛入寶如來三昧。感動十方諸佛。各遣菩薩來會。及天龍八部。皆來集會。舍利弗與寶來菩薩。及文殊彌勒等。種種問答法要。羅閱祇王。請諸菩薩受供說法。與佛遙相酬唱。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 南慕北方)

東晉西域沙門祇多密譯

與上經同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七紙欠 一名金剛清淨經 南賢北信)

新附三秦錄

佛在毗耶離大林精舍。與五千比丘。萬八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自詣法座。敷尼師壇。次第入十三三昧而起。放徧身光。入面出頂。彌勒問法。佛言。入首楞嚴三昧修百三昧。乃入金剛三昧成佛。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 維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在靈山。海眾駢集。賢護菩薩問法。佛答以寂照三摩地。能令菩薩一切諸法。皆得圓滿。經來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