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4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一】

十住毗婆沙論(十五卷 亦曰十生論 南志滿北規仁)

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 序品第一。
  • 入初品第二。
  • 地相品第三。
  • 淨地品第四。
  • 釋願品第五。
  • 發菩提心品第六。
  • 分別七因緣發心。
  • 調伏心品第七。因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問答廣明成不成法。有五四合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菩提心。
  •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 易行品第九。廣明念十方佛。及阿彌陀佛。過去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等。以求阿惟越致。
  • 除越品第十。復明於諸佛所。應修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明六時懺悔等所有功德。
  • 分別佈施品第十二。
  •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
  • 歸命相品第十四。明歸依三寶義。
  • 五戒品第十五。
  •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 入寺品第十七。明齋日宜受八戒。及親近持淨戒者。亦不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但應生憐愍心。
  • 共行品第十八。謂在在出家菩薩所共行法。
  • 四法品第十九。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乃至十法能淨治初地。
  • 念佛品第二十。明般舟三昧。念佛相好。
  •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說有四十種。
  •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問家種種難佛非一切智。一一答釋。
  •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
  • 讚偈品第二十四。以偈讚佛四十不共法。成念佛三昧。
  •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薩有二十法。出家菩薩有六十法。又餘助法有五十。
  • 譬喻品第二十六。釋經中導師喻。喻菩薩通達地法。
  • 略行品第二十七。一不放逸。二不放逸。及智慧。三戒。心。慧。四諦。捨。滅。慧。五五根。六六度。七七正法。信。慚。愧。聞。精進。念。慧。八大人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九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十十善道。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護已。應增長。又應遠離惡法。所謂一放逸。二貪聲聞辟支佛地。三憎諸菩薩。憎菩薩所行。憎甚深大乘經。四諂曲。急性。無慈。愍。五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六慳貪。破戒。瞋恚。懈怠。調戲。愚癡。七樂多事務。樂多讀誦。樂腄眠。樂語說。貪利養。常欲令人喜。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八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九不聞無上菩提。聞已不信。若信不受。若受不誦持。若誦持不知義趣。若知不說。若說不如說行。若行不常。若常行不能善行。十即十不善道。又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
  •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明十善道。令何等眾生至二乘地。
  • 大乘品第三十。明菩薩修十善。道勝於一切。
  • 護戒品第三十一。明十善十惡果報。及明六十五分尸羅。
  • 解頭陀品第三十二。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
  • 助尸羅果品第三十三。明六種四法。能淨尸羅。又四種似尸羅而破尸羅。慎莫為之。一說有我。二不離身見。三見諸法定有。四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又沙門有四。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謂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
  • 讚戒品第三十四。
  • 戒報品第三十五。謂常作轉輪聖王。

按此論。是釋華嚴十地品之初二地也。

十地經論(十二卷 前有序 南惻造北離節)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華嚴十地品。具有經文(論初論末。皆云佛成道二七日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六紙欠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具出經文。及梵字四十二。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南造北顛)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法義甚詳。(先經次論)

大寶積經論(四卷 南弗北虧)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七紙欠 南次北顛)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明修五念門。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一卷 南弗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九紙 南弗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耆闍崛山。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設十四難。然後一一解釋。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一卷 南造北節)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毗舍離大林精舍。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薩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翻譯記云。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優波提舍。

佛地經論(七卷 南次北節)

親光等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經是佛住淨土。為妙生菩薩說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論釋法相。最為詳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三卷 南離北弗)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論無經。文來未盡。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南離北弗)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經有論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 (十二紙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瑜伽自性三十七聖位。所謂十六菩薩。八方內外大護。及法界身。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本經字句。理趣。種種表法義門。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二紙半 南竟北隸)

大興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剛依釋略序

述金剛菩薩名義表法之句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二紙欠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遏阿等五十字門義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六紙餘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諸教決定名義論(三紙半 南壁北古)

聖慈氏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一切教中諸根本字。彼如實義。所謂唵字最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剛三業等。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九頌精義論(七紙半 南壁北古)

勝德赤衣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二紙半 南書北星)

大域龍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六紙餘 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南壁北通)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阿闍梨譯

似即自述事師法五十頌(二紙餘 南優北言)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馬鳴菩薩。依祕密教略出。

大智度論(一百卷有僧叡序 南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

龍樹菩薩造 姚秦北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緣起論(半卷)。釋初品(盡三十四卷)。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九十品。惟初品具譯全釋。故有三十四卷。餘皆什師十倍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亦名金剛能斷般若 南次北受)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沙門達磨笈多譯

成立七種義句。一種性不斷。謂護念付囑。二發起行相。謂問答住降。三行所住處。有十八種。略為八種。四對治。謂十八住中各有二種對治。五不失。謂離增益損減二邊。如經中處處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謂十六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後上求佛地七立名。謂金剛能斷義。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七十七偈 南次北顛)

無著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南弗北受)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經。及無著頌斷二十七疑。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三卷 南弗北虧)

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造釋。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同本。而不列經文。後附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即義淨作。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南離北弗)

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婆藪盤豆菩薩(此云天親)。廣釋序品。及方便品。略釋七喻等。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與上論同

大般涅槃經論(九紙餘 南弗北顛)

元魏沙門達磨菩提譯

婆藪盤豆菩薩。釋迦葉菩薩所問偈。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與上仝卷 南弗北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天親菩薩造。兼釋諸行無常偈。

遺教經論(一卷 南離北顛)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述曰。此經本是小機所見。屬阿含部。而天親以七分解釋。建立菩薩所修行法。則是開小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