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9-05

萨迦派关于此实修法之口诀,于《道果--本颂金刚句偈注》(61-280~292)中,皆隐而未说,须径由上师口传,略述如下:

《《口诀要摄,分五:降、持、回、遍(散)、护。

降:先必熟习四喜,能生起四喜之因、为四剎那,其以时间之不同而分四。于其所生之四喜果者,系以四种不同觉受而分。又,四剎那为能区分之觉受,四喜为所区分之层次。其第一剎那即「众相剎那」,与见色等种种事相属,于其时中,一切所生觉受谓「喜智」。第二「异熟剎那」,以波拉(种子字)及益智二味等分相配,乐如前更增且转更胜,于其时中,一切所生觉受谓「胜喜智」。第三「揉触剎那」,由搅等揉触手印,外离色貌系属之分别,内而生喜,于其时中,一切所生觉受谓「离喜智」。第四「离相剎那」,表相九界净分、性相喜乐二者之不分别,或分别寻思之不别者,于其时中,一切所生觉受为乐与无犹疑双泯之俱生智。

持:现广释此分者:所依完全清净之实体智能之明妃,其于远近相适之处时;学其「色」者,以粗重贪火点燃而明点降,行移于诸细微脉中。修乐时不可退失,须守护其开张之际…(原注:实修法略之)。如彼学于「声」者…(原注:实修法略之)。复次学于「香」者…(原注:实修法略之)。复次学于「味」者…(原注:实修法略之)。复次学于「触」者…(原注:实修法略之)。如彼,所谓明点降而增、增而持、持而次第提遮;此三者相属而生者,以其作多乐少,故谓「第一剎那喜智」。复次「波拉」、「益智」二味等分相配,贪火燃明点降、修乐、护孔开之际、忍密杵,谓「第二剎那胜喜智」。此二者为明点降且乐力大,「明点燃暖」者,甚难持之。复次,若少分抽送,生无分别乐,如前明点降而修乐与无分别、忍密杵、珍悝第二忍密者,谓「第三剎那离喜」之喜明点行移之暖。

回:若明点难持时,上气回逆,由下而生之「六势变」等守护明点,易守护时即守护四剎那。于第三剎那以上,不提遮明点者,以乐易消失故…(原注:实修法略之)…则明点难持。如若明点增长之验相,为罗剎之道麻麻然、沉沉然、涩涩然,大小香等时出时不出、时尽时不尽。若感发稀松(原注:竖立),呵欠睡泪涟生时,为明点摄持之兆。至若由下具莲女之时如实生,于所依完全清净之明妃,须作身语等匀、加持等匀、所欲等匀之三加行,加持于脉。以其杵莲相合…(原注:实修法略之)…生离持乐之定,亦保认此定,守护孔开之际等。若于彼以「六势变」之护者:一、海枯须弥,即缩腹贴脊;二、摄集四洲,即缩屈四肢之指;三、舌安本位,即舌抵上颚;四、胜根仰返,即眼上翻。此四者为身变。……。

遍:束气之腰带,双手束腰如系腰带,如旋木轮,往覆转旋于腰间。又身跏趺,双手插腰、摇摆上身,如孩童戏耍,向四方来回摇摆。谓「第四剎那俱生喜明点坚固之暖」者,其无须用功守护。

护者:于守护明点下漏时方释,此处暂略(读者可详前举莲花生及贡噶上师所说)。大略之方便道分三:

1、前行:身具前行行止,右手日左手月,交盖覆于双膝,面前长短吽九次,左右各清净三次,共三回。诀云:「出三与入三,轮等为净治,若日等第三,隐入秘处孔。」其义为:初以食物精粹善调补界,舍宅登高,跏趺固握,右手心日轮坛城,左手心月轮坛城,交叉置盖二膝,此为身要。心要者,下身或密处之一切净分,如空管引水由中脉内逆引而上。语要者,如实修长吽、短吽,三次于中脉、次右三次、次中三次、次左三次、次中三次等,以一切总计于中脉九次,左右二脉六次,共十五次。又由二鼻孔引息,出息三次、入息三次、共六次,如即述之式,如实了知。于彼等界(种子,即精液也)之能量,守护三日等,即净治轮;如彼若行之三日,则能隐入密处孔道中,于下行气得自在。大调伏气极上品者,亦有半日即如彼而修成。如此而行,若有头痛、恶心、心口郁热时,当略延缓,善调滋补(身)界。若大小便闭及痛等,行倒立法即可袪除,此是大要也。

2、正行:由行加持等事,略缩罗剎道,猛力吮吸二中指,双眼上翻,以此能摄明点。又猛力喘息而语,行其它身之还罪法,如此亦能摄明点。其所说之义为:于加持杵莲等等,由行身语等匀,及所欲等匀,赐予观清净明妃之色等之次第,其利少。复于「波拉」及「益智」等分相配,则此摇彼磨,婉转伸陈,即以贪火令明点降,其乐不可支,然护明点故,则…(原注:实修法略之。平实注:请详前文举述)…身心松缓宽坦而住,于此时摄明点矣。又于语猛力喘息而言,身之其它还罪为遮止上气。如彼而行,若乐少,则应抽送;若不可支时,则应持,此谓之为明点降复持,持复增。

3、后行:其后明点不转故,谓后行:为能同时「回」与「遍」明点者,如象鸣、虎啸、兽呕、狐嗅、于脐、心、喉、顶等次第引导,以解脱印平摊身体。其所说义为:于等入之后行时,身跏趺,思维明点由密处引提至脐处,意注于脐。语之「象鸣」者,即谓以象鸣之「嘻」声引导,复专注由脐至心。语之「虎啸」者,即谓以虎啸声之「呜呼」而引导,专注由心至。语之「兽呕」者,即谓以呕声之「哈哈」而引导,识专注喉至顶。语之「狐嗅」者,即谓以狐嗅声之「哈嘻」而引导,解脱印者即于如实修,抖头摊身。

其广略二方便道中之共法为:于离明点口诀要中四不善巧--一、降不善巧、点迅失;二、持不善巧、乐短促;三、回不善巧、水涟涟;四、遍不善巧、病滋焉。

其四对治善巧者:一、降善巧为如龟步者四喜次第生,二、持善巧为身三变及语一变;三、回善巧为旁生四变,即象鸣等;四、遍善巧为狮子解脱印。身三变者即…(原注:实修法略之)。语一变者即,猛力喘息而言语。又气之束腰等为如广道。》》(61-280~289)

如上《道果--本颂金刚句偈注》中所言,读者若能以此书前来所述之说明中所得之知见,细加思维,即知文中之密意,不须再一一加以细述。复次,于莲花生所作《亥母甚深引导》中已有细说,于贡噶上师传与陈健民之实修口诀中亦有细说,径行参考即可知之,不须别行解说。于此仅举其一,读者径自反三即可知也:譬如此文中所言「于色声香味触」中修「持」者,陈健民上师作如是言:

《《见空行母(于合修双身法中)的姿色时,修色空不二。听到空行母(于合修双身法中)的妙音时,修声空不二。闻到空行母莲宫(的淫水)麝香时,修香空不二。唧吻时,啜取空行母的甘露(口水及淫水),修味空不二。交抱、亲吻、擦触及摸挤空行母全身时,修触空不二。若在空三摩地上有少许的失落,即应避免双运--乐空必须不二。》》(38-678)。由此举一反三,自惟可知也。

密宗之男女行者合修此法时,应起如是观行,以证明光:《《抱明母时,一心空安无二无别,则见道自来。天天空安修习,一心不变者甚好。每次修习时,最少得修一刻钟;入后逐渐增加(按:宗喀巴主张每日应修八时)。如空安不能俱来,而只安乐心来,一心入定亦甚好。空安两者合起来,始成空安无二无别之智慧。安乐来时第二个分别乃「一切法空」,空中幻化修;幻化中突然现一种子字,此字之生起犹如大海之中突见一鱼跃起;此字旋即变为平日所修之本尊,此即明光也。》》(62-207)

密宗之见道者,非如显教之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慧作为见道,而是以双身修法之淫触及意识觉受作为见道;如是观行皆依双身修法之境界作为中心内容。观行完成后,则须运气提降明点于下体中与明妃会合,此名「金刚跏趺坐」。金刚跏趺坐共有四种:《《1、脉金刚跏趺坐:以自指数数探出业印(事业手印,谓明妃)之拔阿嘎(阴户)内中脉下尖,如小麦杆状伸出(子宫口之突出物,又名海螺脉);入于自己金刚(原注:按即杵)空内,自金刚则入业印之拔阿嘎(自己之金刚杵则伸入明妃之阴户内),相衔而作。 2、气金刚跏趺坐:自己与业印(自己与明妃)二者之都帝(中脉)内气出如长香青烟,二脉交接处(于阴户内相衔接),二气亦相交,浓厚旋转而住。 3、明点金刚跏趺坐:明妃(业印)都帝(中脉)内,气出如长香蓝烟,上行入自己都帝内,至顶上脉轮内;自己都帝内亦有气如长香蓝烟(下行至金刚杵端)而出,(于下端衔接处)复入于明妃都帝内,上行至明妃顶上脉轮。于自顶上降下白明点,如芥子大;明妃顶上降下红明点,亦如芥子大。红白(明点)会合于健顺(即父母--合修之男女双方)都帝下尖二气交接处,如红白二合状,和合而住。 4、空安金刚跏趺坐:自己意识与中脉降下真水之安乐自性,由此自性微尘不可得,变为法身自性,一心定之。》》(34-136~137)

合修此双身法者,先应了解寻脉之理:《《随方验脉:密脉海螺各异方,试探先可向中央;宜知倒凤颠鸾意,只为交缠二脉香。》》(34-307)

又云:《《空行母的大乐智脉称为智慧海螺脉,住在莲宫中,这是她中脉的下端。其尾端细而短,但是可用各种药物将它延长,直至嵌插入杵道为止。当佛父佛母两中脉交合时,shakta及shakti两气透过莲杵,明点交换,而四空四喜在不二大三摩地中一味和合,可以促成佛果。圆满次第瑜伽可谓更圆满地整合了佛身。》》(38-678)

延长海螺脉之法:《《先从莲外供诸方,次叩肛门礼守娘;博得群妃欢乐后,海螺奇脉自延长。》》(34-307)

密宗行者由修此淫乐之空乐不二故,得成「金刚道」;故说应尽其一生修习「空乐双运」,以求「见道」;乃至能令「悟境更深入增长」,但以能持久而不泄精者方能有成:《《故精不外泄则力量斯大,当精点自顶下降之时,其力甚大,故行至脐间即应修起不愿意之心(起不愿意受乐泄精之心),使精疾速上回,此乃上回之法也。初修之人欲精上回,异常艰难,往往外泄,故万万不可近女,近则必泄。久修之后,迨精能上回,力量来后,始可御女。因心已修成,能收放自如也。精上回之后,再要将其散往各脉方可;如只回而不散,则大病立至,不可不知也。气转识后,融入中脉之时,万万不可御女,御女则已矣,不御则气自融入中脉焉。心中莫起愿意之心(心中莫起愿意射精之心),而只想明点逐渐上升至顶;如此修想,则精自上回矣。只是心中修想,不可真去亲近女人。如此修习既久,则明点自能上回四散;能收能散,始可近女。

若不近女人,如何能下降上回耶?散精之法,乃自观为佛,两足金刚跏趺坐,两手作期克印(原注:即握拳而伸食小两指也),交叉于胸前,左内右外;目上望,看顶上之吽字明显清楚,口念吽字二十一遍。念时手足全身皆甚用力,如此则一切宝瓶气上升,定入近腰处之中脉内去。此后两手作拳一同下斜,向左右摆三次;摆毕两手仍作拳,在两腿上用力撑三次;撑毕两手仍作拳,置腿上,上身左右扭转三次,若向左右两旁问讯然。扭毕,精皆散往全身各脉矣,此时汗出如渖。苟能日练三四次,则身体强健,疾病全除矣。至于修智慧之道,乃上往下,生四欢喜心;下往上,亦生四欢喜心。苟明点到密处门上而不外泄,则心生莫大欢喜焉;欢喜之时,想「我死无常、一切法空」,此即空安无二之智慧也。抱明母时,心甚欢喜,此欢喜即是安乐;「我死无常、一切法空」,即是空明;安中空,空中安,此之谓「空安无二无别」也(原注:空安无二无别,又称乐明不二)。得空安无二无别,此后见道始来。》》(62-201~203)

密宗所独有之「空安二谛、乐空二谛双运而成佛道」之修法,此中有四要点须知:《《无实:降时,当观大乐无实。广大:持时,当观大乐空如天。独一:提时,当观空乐合一无二。任运:散后,定于法性任运上。》》(34-172)

所谓「无实」者,谓密宗行者于双身交合时,令明点及气与对方在下体中交合,再上升至对方中脉五轮皆到,亦会合而到自身之中脉五轮皆到,然后下降至杵端(或子宫颈、阴蒂),而引生淫乐时(不论密宗行者说之为四喜中之任何一喜),尚须作如下之观行:「四喜之任何淫乐,于下降至杵端时,虽能运用气功任持不泄而至极乐之境界。然而此淫乐之境界其实无实,终是无常必坏必断之法,由此观行故,于淫乐不生贪着。」

所谓「广大」者,谓于正受淫乐之最乐境界时,应于彼一心受乐之境界中起观:观察其乐受之心境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无际,故说此中之乐无边广大,名为任持。

所谓「独一」者,谓于下降明点至杵端而受极乐时,当观此乐乃世间独一无二之至乐;当观此乐乃由观想明点之觉知心所引发,故此淫乐与觉知心空性其实无二;而此觉知心一心不乱久住于大乐境界之中,无有分别,不生二想,故「空性觉知心」与大乐无二,是名空乐无二,故是独一。

所谓「任运」者,谓密宗行者于双身修法久受大乐之后,将气散于全身,不再聚于中脉下端,暂离淫触之乐,而保持俱生喜,将觉知心安住于双身修法中所「证悟」之「法性」之中,任运安住而不移动--一念不生,是名任运。

然而如是「无实」之观行,与宗喀巴所说之「常住不变大乐」之语,自相矛盾。既言无实,则非「常住不变大乐」故。

如是「无实」之观行,并不能令人证得解脱果,只似世俗人之体会世间人生无常而已;欲证解脱果者,必须由断除我见入手。今者密宗古今一切师徒由淫乐之中观行,设使能如实观察淫乐之空幻无常者,仍然未脱我见,并未断除「意识觉知心常而不坏」之见故,意识觉知心于三乘佛法中皆说是五阴所摄之变易法故,大乘法中更说意识觉知心是依他起性之法故,四阿含中说如是「意识觉知心常而不坏」之见是常见外道之邪见故,说之为凡夫众生之「我见」故。

如是「独一」之乐,并非真正独一之乐,彼诸印度教、婆罗门教等外道中,部份教派亦有如是修法,亦有如是淫乐之大乐故,密宗之如是大乐亦是从彼外道中索求而纳入佛教中故;此外,中国《黄帝素女经、洞玄子、玉房秘诀…》等法之流传,亦皆有此淫乐之大乐修法,至今不绝;既皆同有如是淫乐之大乐,是故西藏密宗所传如是淫乐之大乐,并非真正「独一」之大乐,印度教、婆罗门教等外道法亦自有之故。

复次,如是淫乐正是众生轮回欲界生死之根本,若不断除此淫乐之贪,尚且不能解脱于欲界之系缚,终必生生世世继续轮回于欲界之中,何况能出离三界之生死?如此之「乐」,不可谓是「独一」之乐也,为保此乐则必永远伴随欲界中之种种痛苦故,欲求保持此乐者必须常时轮回于欲界人间而后能受此乐故,人间永远不能离于种种无常苦故;此乐亦非能常乐故,必定有时离此乐故,是无常法,伴随无常而有此乐,故非独一也。

唯有佛法解脱道能灭除三界生死轮回之痛苦,非密宗诸古今「大修行者」之所能证,如是出离生死之乐唯佛教中有,故名独一;唯有佛法中之大菩提道,能令人发起世间出世间之大智慧,不唯能证二乘所证之解脱道,亦能令人证得诸不回心阿罗汉所不能证得之一切种智,能出世间而乘愿再留世间以度众生,如是解脱智及佛菩提智,唯大乘有,非诸外道及密宗师徒有之,亦非诸不回心阿罗汉有之,故名独一,故说三界之中「唯我独尊」--唯此「第八识我」独尊。非如密宗之以淫乐之修证者所说之独一也,淫乐之触证者,欲界众生人皆有之;明点降至杵端而受大乐不泄者,外道亦能有之;淫乐之「大乐」中之觉知心,彼诸外道亦能证之,非唯西藏密宗所独能证,是故不可谓为独一也。

大乘佛法中之「任运」者,谓菩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已,随时随地现前观察有情悉有第八识如来藏,而此如来藏随缘任运,于一切世间众缘之中任运相应于一切法而运行其自己之心数法,此随缘任运自身心数法之性、为禅宗古今诸真悟者所能证知。于各各众生身中,对应于各自之七识心时亦复如是随缘任运,无有丝毫勉强之处,无有丝毫错乱之处;乃至众生眠熟、闷绝、正死位中,亦复如是随缘任运而不错乱。

于世间六尘纷扰之中,亦不受任何干扰,永远皆是随缘任运;如是永远随缘任运者,方是真正之任运者,绝非密宗诸师之以淫乐中之观行所得「邪淫智慧」而可言为任运也,此「淫智」于意识断灭时必定随之而灭故--于眠熟等五位必定断灭故。有起有灭之法,绝不可说之为任运者,不能遍一切时不断故。

能觉知苦乐受之觉知心,绝不可说之为任运者,必受六尘诸法之苦乐受故,唯有不受六尘苦乐受者方能随缘任运故;凡受苦乐受者,必于苦乐受境界起贪爱或厌憎之情,则必定于苦乐受中起「继续触受、远离触受」之情,则必于六尘起思量决定之情,则必暂断其随缘任运之性,则非是遍一切时随缘任运者。

由如是正理,说西藏密宗所传「乐空双运」男女合修之双身法,并非佛法中所说之随缘任运之法,不能于「一切法」任运而行,绝非真正之佛法也。

如是邪淫荒谬之法,西藏密宗实无必要自矜「独备于己」、而轻蔑显教诸宗之「独缺此法」为非究竟,所以者何?谓此法实与三乘菩提完全无关,于淫触中所观行之「无实、广大、独一、任运」者,皆与佛法无关,只是藉用佛法名相,而真传婆罗门教支派性力派之修法尔。

假饶如是努力「修行」三大无量数劫之后,仍旧不能与真正三乘菩提相应,仍将堕于外道见及外道邪证之中,仍将错以外道法为佛法之修证也。密宗中人,于此务必理智、深入研讨之,莫以身心资财精进修学佛法、却堕于外道法,成为破坏佛法之大罪人。

密宗所说法义,之所以邪谬者,咎在初始已邪;所施设之观想、天瑜伽、宝瓶气、结缘灌顶、瓶灌顶、秘密灌顶、第四灌,及最后依第四灌之口诀而付诸于实修者,皆是以双身法之理论而前后贯串之,一气呵成,不离双身修法之本质;生起次第之修证,其目的亦完全是为将来实修双身法而作准备。

既于初始即错,随后而修之种种法,当知必与真正佛法完全无关;然后却以佛教经中之修证果位名相,编入双身法及秘密灌顶法之外道境界中,作为佛法上之证量,动辄以初地十地自居,乃至亦有以佛自居者,以之轻蔑显教中诸如实修行者证量粗浅。

若究其实,密宗诸师完全不解佛法真义,于三乘佛法俱生误会;却以误会之邪见而贬抑显教,高抬自宗为「果地修行」法门,贬抑显宗为「因地修行」法门。此娑婆世间之邪见颠倒、复又强词夺理者,无过于密宗之秘密经续,无过于密宗诸师之所说者,一切密宗修行者,皆应理智探讨之,真实了解密宗法义之邪谬,早返正道。

往世余在觉囊派中任法王时,虽亦曾传时轮金刚,乃是作为弘传他空见如来藏法之掩护;乃是观察时局形势,不得不然之作法,实以他空见中观之第八识如来藏法为主,表相示同密宗,暗中破斥密宗各大派之双身法,故不肯实修之。然因时久月深,密宗渐知余等所为与目的,故不能见容于黄教,以政治势力假藉萨迦与达布之手而消灭余法。

今已时移势易,西藏密宗之政教势力已经式微,藏人不应再迷信密宗之法,不应再认同政教合一之旧规,应随顺时代潮流,改依 佛说「政教分离」之观念,来看待西藏流亡「政府」、看待达赖喇嘛。应从密宗法义之本质来决定是否应再随顺密宗而学佛法?是否应再尊崇弘传密法之达赖?探讨是否应再信受达赖之「佛法」开示?探讨是否应回归显教三乘经典所说而舍弃西密之密续所说外道法?是故今时之觉囊派诸师,不应再传时轮金刚之修法,现今已不须以时轮金刚作为掩护之故,已可直接弘传他空见之如来藏法故。应当改弦易辙,专传「他空见中观」之如来藏法。

只是觉囊巴之「他空见中观」如来藏法,历经黄教达赖五世时起之多世篡改,曲解法义,以黄教误会后之观点而改易之,今时欲再寻觅觉囊派正确之他空见中观如来藏法,已难可得也。

时轮金刚之修法,概略如次:《《虽然下述教材我们已经学过,并且也熟悉了,但再听一次仍有法益,这些内容会在我们的相续印下心理的印记。1及2因为「个别的集」中(别摄支)是修观出有空色本尊抱佛母在中脉的前额开口上,「个别的稳固」(静虑支)是修增长稳定度。六支中的上述两支能使不同的活动气适合用来修法。3第三阶段是:生命力阻塞住左右两脉,使得气安住于中脉,所以「生命力支瑜伽」(中善支)的主要内容是要引导下除气和命气在一起。这种修法就是金刚诵(嗡啊吽)及瓶气,前面已提过这两种修法了。4第四阶段是「认持支」,在你能引气入中脉,并使气能几分安住于中脉后,就修「认持支」。认持支要修的是稳固气的保持于中脉的中心--使气非常稳定地安住在那里。5第五支是「随念支」,行者和三种体性的明妃之中的一种明妃交合,(明妃)严谨的称呼是「(事业)手印」,事业手印是活生生实体的人,由行者宿世业缘感召而来;智慧手印是行者心中观想出来的景像--在观想时和明妃交合;伟大的手印,时轮金刚的明妃是那错由姆,她的身体是空色。下根的行者与实体明妃交合,中根的行者和智慧手印交合,上根的行者和伟大手印那错由姆交合(此主张与莲花生及宗喀巴之主张「实体明妃交合为胜」相违)。修随念支的行者和上述三种明妃之一作交合,顶轮的白菩提就融化落下,降到龟头尖端,就在这里提住,就是这样、行者经验到不变的大乐。然而如果你要修事业手印而不是修智慧手印,你必须具足下面的条件:a 先要调练普通道。b要接受圆满的灌顶。c必须守护誓语和戒律。d男女双方的精神体悟要一致;这一方的体悟不应该比另一方的体悟要来得高。比方说:如果男行者证到圆满次第的心解脱,那么他的明妃也应该是证到心解脱才适当;当双方的证悟相当时,修这种双身法,男行者能增长女行者的证悟、女行者能增长男行者的证悟,双方很快都能成佛。你务必要理解这种双修法门的目的,也就是说男女交合。这是从金刚持那里传下来的甚深法门。密勒日巴曾提示重点:『当双运时,你观修用脉、气、明点,行者应该在恰当时机和事业手印(人间的女人或勇父)共修,然而你必须完全具足各种条件,如果你不具足条件而冒滥进修,就会堕入地狱。』据说这样冒滥双修的果报是虚空尚存、即无出期。以上随念支说明了许多,事实上,我可以花许许多多天来详细解析,因为其内容真的是很广泛。这种修法的一种面向是注视时轮金刚的佛母那错由姆:借着这方法,使行者经验到俱生大乐及生起拙火,拙火再融化顶轮的白菩提,然后白菩提再流经各种轮,就在那些轮上,行者经验到四喜:喜、胜喜、超喜、俱生喜。以上是前五支的描述,前五支到量,行者就能成就三摩地支--时轮金刚六支瑜伽的第六支瑜伽。6万象与心的空性的专一圆融,是体悟到空性,这就是时轮的第六支--三摩地支。要理解三摩地支,还有第二种方法:一切万象的空性的圆融、以佛母那错由姆的本尊身显现,佛母的本性是智慧,而无上不变的大乐以时轮金刚的本尊身显现。所以由佛母来象征的空智圆融及由时轮金刚代表的无上不变大乐心,也被称为时轮三摩地支。你必须谨记于心:本尊(与)佛母的交合并不像一般世俗的性交;它是象征智慧与方便的结合;时轮金刚是代表方便、佛母那错由姆代表智慧。由于行者和三种明妃的其中一种交合,因此而生起不变大乐,然后大乐增长无尽。以上是简介时轮的六支瑜伽,说明已毕……》》(74-220~222)

然而如是修行之法,本质上仍是外道性力派之修法,于婆罗门教中,仍有许多教派反对如是修法,认为如是修法永远不能与解脱相应,反而被淫欲所系缚了。密宗诸师反而不如婆罗门教中之部份外道,不知如是修法必堕欲界轮回,而且因于「邪淫」乃至「乱伦」之故,必堕魔道,久后必堕地狱。若因维护密教邪法而谤佛教真正法义,及谤真实证悟之贤圣,舍寿后必定立堕地狱受苦无间,长劫难离,是故一切密宗行者皆应正视之,莫随密宗邪见而趋入邪道,以免未来无量世中成魔眷属,难以脱离。

宗喀巴认为修持双身法而证得乐空不二时,应再进修细相观

……后于细相之内,具修曼陀罗法,四百五十论云:「又修自细相,住明妃鼻端(观想自心住于明妃下体之阴蒂),自证能仁轮。」谓于明妃鼻端观想主尊标帜量如麦许,于中具修曼陀罗法。祥米金刚说于父母随一秘处鼻端(下体尖端,谓阴蒂或龟头)。药足金刚论师说于金刚摩尼瓶中标帜之内修曼陀罗。若心沉没,应于上鼻端修,是为教授。若于明妃莲花(下体)标帜中修、心生沉没,想自五股金刚中股,变成钩形,钩至明妃鼻端而修。是故修处无定。此中药足论师,说由自心种子放光,钩召诸佛,溶化成菩提心降至秘处(下体)变成标帜,于中而修。教授穗论亦说彼义,及前所说脐间细点降至秘处(下体),于中修曼陀罗。彼二细相瑜伽处所,说金刚(男性下体)与莲花(女性下体)鼻端(龟头或阴蒂),随一即可。明炬论文虽明显说于细点修,及于明妃莲华(女性下体)中修,然彼二者秘处(二者下体)相同。(21-482)。

如是之修细相观者,乃是黄教至尊宗喀巴所说者。

次须依五方佛之观想,配合无上瑜伽而一一观想,将五大金刚观成佛身:《《密法里头最重要的是五方佛,五方佛要修成即身成佛呢,就要先变五大金刚,所以我讲的修胜乐金刚,要配合这五大金刚,分配在五轮来修。》》(32-246)

然而成佛之道,实与五方佛无关;欲藉五方佛之观想修行,而成就究竟佛道者,乃是密宗古今诸师之自意施设,并非真正佛法,何以故?谓世尊未曾如是开示故;谓如是观修者,完全不能与般若之总相智、别相智、一切种智相应故,而成佛之道实乃在于般若之智慧,绝非在于观修五方佛,绝非在于将所观之五方佛变为五金刚者所能成就也;五金刚唯是自心所现之内相分故,五金刚之观想、与修行者自心本体之修证体验无关故。

复次,五大金刚配置于五轮,亦是密宗行者之虚妄想,由五轮加以观修,其实不能变生五大金刚也,所观成之五方佛其实只是行者自己之内相分尔,并非观成五方佛时便能实有五方佛故;五方佛既唯是自心所想而非实有者,则将所观成之五方佛再观成五大金刚者,亦同是自己觉知心之「想象」尔。是故欲观想五方佛变为五金刚,欲藉此成就五金刚者,乃是虚妄之想,于佛法修证上绝无实义。

设若所观成之五方佛、五大金刚,真有外相分而能为一切人所观见者,亦与成佛无关,成佛非因「观想之相」而得成其功故,成佛乃因般若慧而成就故,般若慧要因证得第八识、而体验诸法法界根本法之第八识体性,因此出生实相智,方名般若慧故;是故密宗所授观修之法,其实并不能令人成佛,乃至最粗浅之见道位般若智亦不能证得,是故密宗行者应当有智慧加以简择,知所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