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25

三、 敘古今立教

古今立教,略有十家:

  • ㈠ 菩提流支——一音教。
  • ㈡ 護法師等——二教: 漸、頓。
  • ㈢ 光統律師——三教: 漸、頓、圓。
  • ㈣ 大衍法師——四宗教: 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實宗。
  • ㈤ 護身法師——五種教: 三同前師,四、 真實宗,五、 法界宗。
  • ㈥ 耆闍法師——六宗教: 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常宗,圓宗。
  • ㈦ 南岳、天台法師——四教: 藏、通、别、圓。
  • ㈧ 江南憨法師——二教: 釋迦經,盧舍那經。
  • ㈨ 光宅雲法師——四乘教: 臨門三車爲三乘,大白牛車爲第四。
  • ㈩ 玄奘三藏——三教,即三法輪: 轉(小乘法),照(大乘),持(大乘了義)。

四、 分教開宗

此有二:㈠ 就法分教(五教)

  • 小:即愚法二乘教。
  • 始、终、顿,中間三者,有三義:
    • ⑴ 或總爲一,謂一三乘教。
    • ⑵ 或分爲二,謂前二是漸,後頓。
    • ⑶ 或開三,謂漸開爲二: 始、終。
  • 圓:即别教一乘。

㈡ 以理開宗(十宗)。

我法俱有宗小乘犢子部等
法有我無宗薩婆多部等
法無去來宗大衆部等
現通假實宗説假部等
俗妄真實宗説出世部等
諸法但名宗一説部等
諸法皆空宗
真德不空宗
相想俱絶宗
圓明具德宗

五、乘教開合

約教開合或總爲一
或開爲二(本教、末教)
或開爲三(一乘三乘)
或分爲四(小、漸、頓、圓)
或散爲五(五教)
以教攝乘一乘隨教
(此謂五教各辨一乘)
别教一乘
同教一乘
絶想一乘
約佛性平等爲一乘
密義意一乘
三乘隨教五—謂五教各論三乘
諸教相收以本收末
以末歸本

六、起教前後

此有二義:

  • ㈠、 明法稱本教——别教一乘,佛初成道,第二七日説。
  • ㈡、 明逐機末教——三乘等各有二義: 一、 以一乘同時異處説,二、 異時異處説。

七、 決擇前後意

(有十,如文。)

八、 施設異相

  • ㈠ 時異——第二七日     
  • ㈡ 處異——一處攝一切處
  • ㈢ 主異——舍那十身     
  • ㈣ 衆異——大菩薩衆
  • ㈤ 所依異——海印三昧    
  • ㈥ 説異——一文一句皆徧十方
  • ㈦ 位異——一位攝一切位   
  • ㈧ 行異——一行即一切行
  • ㈨ 法門異——略擧十種,謂十佛,十通等如文。    
  • ㈩ 事異——隨一一事皆稱法界。

九、 所詮差别

明諸教所詮差别,有十門:㈠ 所依心識,㈡ 明佛種性,㈢ 行位分齊,㈣ 修行時分,㈤ 修行依身,㈥ 斷惑分齊,㈦ 二乘廻心,㈧ 佛果義相,㈨ 攝化境界,㈩ 佛身開合。

此之十門,各論五教,文極繁細,不克詳録。

十、 義理分齊

義理分齊,四門分别:㈠ 三性同異義,㈡ 緣起因門六義法,㈢ 十玄緣起無碍法,㈣ 六相圓融義。

㈠ 三性同異義,

分二: 一、 别明,二、 總説。

别明亦二:

⑴、 直説,謂三性各有二義,如文。

⑵、 決擇,有三:① 護分别執。② 示執之失,約有無等四句。詳辨三性。(文中亦明清辯,護法雖相破而實相成之義,如云:「色即是空,清辯義立;空即是色,護法義存」等。)③ 顯示其義。

㈡ 緣起因門六義法,

六:

一、 釋相有二:⑴ 列名,一切因,皆有六義: 空有力不待緣,空有力待緣,空無力待緣,有有力不待緣,有有力待緣,有無力待緣。⑵ 釋相。二、 建立。三、 句數,有二:⑴ 約體(有無等四句),⑵ 約用。四、 開合,五、 融攝,六、 約教。

㈢、 十玄緣起無碍法門義,

有二:

一、 明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境界。二、 隨緣約因辯教義——即普賢境界。

第二義(普賢境界)有二:

  • ⑴ 以喻略示,有二: 異體,同體。
  • ⑵ 約法廣辨,二:
    • ① 立義門,有十: 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師弟法智,主伴依正,隨其根欲示現,逆順體用自在等。略立十義,以顯無盡。
    • ② 解釋,有十: 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祕密隱顯俱成門,諸藏純雜具德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廻轉善成門,託事顯法生解門。以此十門,釋前十義。
㈣、 六相圓融,

有三:

一、 列名略釋: ⑴ 總相,一含多德故。⑵ 别相,多德非一故。⑶ 同相,多義相不違,同成一總故。⑷ 異相,多義相望各各異故。⑸ 成相,由此諸緣起成故。⑹ 壞相,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

二、 明教興意。

三、 問答解釋。

總即一舍,别即多緣,同即互不相違,異即諸緣各别,成即諸緣辦果,壞即各住自法。頌曰: 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類自同成於總,各體别異現於同,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

此一乘教義分齊章,卍續藏中,

有六種注釋:

一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 

十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九四—一六四)。宋·沙門道亭述。

果海迢思,杳絶名言之象;因門緣起,始彰德用之宗。是以,如來於蓮華藏界,海印發揮,現無盡之身雲,塵塵互入;説難思之教海,念念圓融。克收上達之機,一乘頓證;普被聞熏之器,八難齊超。曁于化霑忍土,漸布慈雲,三乘初唱於鹿苑,一性後談於鶴樹。化緣既畢,白虹繚繞以飛空;大願弘深,具牒森羅而布刹。邇後,時移處異,聖少凡多,大義或乖,微詞致喪,人天亂轍,二玄參雜於妙宗;權小殊途,五性相傷於緣起。故我大師賢首,孕神光於榮國,攬智鏡於香山;博綜羣詮,愜張了義,權衡五教,權實於是乎星分;木鐸十宗,競執皆從於矩方;高驤圓極,類華嶽之峨峨;掩映餘詮,若丘山之弭弭。遂著靈篇三軸,妙義十章。雖清涼廣闢於雜華,定慧潛通於了義;考其箋釋,古今未聞。道亭學慚大識,智恥雄才;輒事操觚,用伸解釋;冀流通於無極,見先祖之深衷矣。

題稱「義苑疏」者: 芬披衆義,若華囿之敷榮;布置羣言,撮題綱要之謂也。(序)

二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焚薪(或曰: 析薪膏肓) 

二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一六五—一八二)。宋·可堂沙門師會述。

昔者僞經亂轍,南山聚而焚之,曰: 毋以曲學誘諸子於亡羊之岐。故吾作焚薪。又聞穀梁左氏之病有能針而起之者;斯文之病,雖康成再出,越人更生,弗可及已!故復命其篇曰:「析薪膏肓」云耳。

〔案〕:華嚴一宗,至五代,長水之後,有: 道亭、觀復、師會、希迪,世稱爲宋之四大家。觀復作五教章析薪記,師會作焚薪以評其所説。惜觀復之析薪記失傳,無從對閲,殊憾!

三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科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一八三—一九六)。宋·沙門師會述。

四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 

六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一九七—二八七)。宋·玉峰沙門師會述。門人善熹續成。

善熹序:先師可堂和尚,自幼留心華嚴……師年六十又五,始述此記,至「斷惑分齊」未竟功,奄然歸寂矣!臨終祝曰:汝當爲吾畢之。善熹自愧晚進,不敢輒繼前作。今適與先師示寂之歲相符,切恐風燭難期,一旦變滅,有負遺訓,於是,不揆拙惡,輒以平昔所聞於師者,續其末編,共成三卷。……先師專用古義訓釋,因以「復古」命焉。

五 評復古記(一名扶焚薪) 

一卷。卍續藏第一○三册(二八八—二九三)。宋·沙門希迪謹録。

評曰: 斯文之作,裁自師資;述人既殊,理應略揀。今雷同立名者,推讓之禮安在哉?……

〔案〕: 此評善熹之續其師之作,而扶其師焚薪之説耳。

六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成記(五教章集成記)

一卷。卍續藏第九十五册(五○二—五一四)。宋·武林惠因沙門希迪述。

唐國師賢首尊者,作一乘教義分齊,以示未悟。記釋雖衆,莫造其源。是以,法真大師(師會)嘆云: 嗟乎!宣政之來,佛祖奥義,經論大途,陸沉迨盡!耻賢首之業,没世而無聞。欲述自悟,大願未終,奄然而歸寂。唯存焚薪、自答、同教策、心經連珠記,盛行於世。遂使華嚴宗義學,得以爲矜式。希迪無似,濫製斯文,皆准大師乘教切當之説,以爲主意;前諸記銷文指事,亦間用之;而教章之旨,豁如也。庶得説聽之家,不至多岐而亡羊矣。

⑨ 〔 華嚴發菩提心章〕 

一卷,約七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五一)。唐·法藏大師述。

文分四段: 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三,表德第四。

⑩ 〔 華嚴經明法品内立三寶章〕 

二卷,約二萬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一三)。唐·法藏大師述。

  • 三寶章 三寶之義,略作八門:一、 明建立,二、 釋得名,三、 出體性,四、 顯融攝,五、 明種類,六、 揀所歸,七、 辨業用,八、 明次第。
  • 流轉章 生滅流轉,略作十門: 明違順,斷常,一異,有無,生滅,前後,時世,因果,真妄,成觀。
  • 法界緣起章 略以四門指陳其要: 緣起相由門,法性融通門,緣性雙顯門,理事分無門。
  • 法身章 法身之義,四門分别: 釋名,體性,出因,業用。
  • 十世章 十世義,二門: 建立,相攝。
  • 玄義章 十門: 緣起無礙門,染浄緣起門,揀理異情門,藥病對治門,理事分無門,因因果果門,二諦無礙門,真妄心境門,諸佛所化融作門,入道方便門。

11 〔 華嚴經義海百門〕 

一卷,約一萬四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二七)。唐·法藏大師述。

……今者,統收玄奥,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輒於一塵之上,顯其實德,窮茲性海,覽彼行林,總擧十門,别開百義。參而不雜,一際皎然。……

  • 緣生會寂門第一 一、 明緣起,二、 入法界,三、 達無生,四、 觀無相,五、 了成壞,六、 示隱顯,七、 發菩提,八、 開涅槃,九、 推去來,十、 鑑動静。
  • 實際斂跡門第二 一、 二無我,二、 明遮詮,三、 如虚空,四、 不生滅,五、 無自他,六、 無分别,七、 入不二,八、 無差别,九、 明一味,十、 歸泯絶。
  • 種智普耀門第三 一、 顯如量,二、 分六通,三、 明難思,四、 生佛家,五、 示圓音,六、 辯依正,七、 會機感,八、 施佛事,九、 開五眼,十、 分三智。
  • 鎔融任運門第四 一、 會理事,二、 達色空,三、 通大小,四、 收遠近,五、 明純雜,六、 融念劫,七、 了一多,八、 會通局,九、 明卷舒,十、 總圓融。
  • 體用顯露門第五 一、 顯光明,二、 了境智,三、 明生了因,四、 明佛境,五、 辨因果,六、 明佛性,七、 表性德,八、 自心現,九、 出世間,十、 托生解。
  • 差别顯現門第六 一、 明止觀,二、 開二諦,三、 出入定,四、 通性起,五、 辨六相,六、 顯帝網,七、 鑑微細,八、 通逆順,九、 定主伴,十、 登彼岸。
  • 修學嚴成門第七 一、 法供養,二、 弘六度,三、 修解行,四、 常莊嚴,五、 明智慧,六、 崇善根,七、 了夢幻,八、 曉鏡緣,九、 達五藴,十、 不共法。
  • 對治獲益門第八 一、 觀十二因緣,二、 修四威儀,三、 明三性,四、 顯教義,五、 示法輪,六、 知無常,七、 入真如,八、 出魔網,九、 消藥病,十、 離解縛。
  • 體用開合門第九 一、 顯人法,二、 世流布,三、 觀體用,四、 五分法身,五、 開三藏,六、 即不即,七、 異不異,八、 明本末,九、 會三乘,十、 畢竟空。
  • 決擇成就門第十 一、 簡正見,二、 辨染浄,三、 顯無知,四、 佛出世,五、 辨四依,六、 除業報,七、 定權實,八、 明頓漸,九、 入佛海,十、 證佛地。

12 〔 華嚴策林〕 

一卷,約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五九七)。唐·法藏大師述。

華嚴宗旨,總明因果二門: 因即普賢行願,果即舍那業用。以法界爲體,緣起爲用。體用全收,圓通一際;語其所以,不出緣起。以義廻轉,鎔達有空。隨智鑑用,即説多門;隨體湛宗,即説一義。若論玄旨,一多不可。……今就要義,略申問答。但述大意。餘屬經文。

一、 徵普眼,二、 明理事,三、 辨正因,四、 融大小,五、 結成坏,六、 通二界,七、 明隱顯,八、 明因果,九、 達色空。

13 〔華嚴經問答〕 

二卷,約一萬八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五九八)。唐·沙門法藏潠。

以問答辨釋經義。共有一百六十餘條。

14 〔華嚴經遊心法界記〕 

一卷,約一萬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四二)。唐·沙門法藏撰。

今粗陳綱要,總以五門,隨自所宜,引之如左。

一、 法是我非門,二、 緣生無性門,三、 事理混融門,四、 言盡理顯門,五、 法界無礙門。

15 〔 華嚴經關脉義記〕 

一卷,約四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五册(六五六)。唐·沙門法藏撰。

……但起聽習數年,彌增愛樂,依傍師訓,有少見聞,故私記爲篇,名爲關脉義記也。

今略斷簡此經,上下文意,乃有多勢不同,且以四勢明之,餘者準思取解。

言四勢者:㈠ 展轉無盡勢,㈡ 卷攝相無勢,㈢ 卷展無礙勢,㈣ 問答取文勢。

  • 初、有二門: 一、 展一爲多,二、 類結成本。
  • 次、有三門: 一、 攝廣就略,二、 以義圓收,三、 攝末歸本。
  • ㈢ 有二: 先明展,後明卷。卷中,有五門: 一、 以位統收,二、 攝會從人,三、 以人明法,四、 境智圓融,五、 泯同果海。
  • ㈣ 亦二: 一、 問答會違,二、 結勸修學。

16 〔 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 

一卷,章文會入雲間類解,見後。唐·沙門法藏撰。因對武后問,借庭前金師子爲喻,故名。

章分十門: 一、 明緣起,二、 辨色空,三、 約三性,四、 顯無相,五、 説無生,六、 論五教,七、 勒十玄,八、 括六相,九、 成菩提,十、 入涅槃。以此十門,顯華嚴教觀。

  • 一、 明緣起,謂: 金無自性,隨工巧匠之緣,遂有師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 二、 辨色空,謂: 師子相虚,唯是真金;師子不有,金體不無,故云色空;又復空無自性,約色以明,不關幻有,名爲色空。
  • 三、 約三性,謂: 師子情有,名爲徧計;師子似有,名爲依他;金性不變,故名圓成。
  • 四、 顯無相,謂: 以金收師子盡,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故名無相。
  • 五、 説無生,謂: 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師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
  • 六、 論五教:
    • 一 愚法聲聞教,謂: 此師子,雖是因緣之法,念念生滅,實無師子可得,名愚法聲聞教。
    • 二 大乘始教,謂: 即此緣生之法,各無自性,徹底唯空,故名大乘始教。
    • 三 大乘終教: 雖復徹底唯空,不關幻法宛然;緣生假有,二相雙存,名爲大乘終教。
    • 四 大乘頓教: 即此二相,互奪兩亡,情僞不存,俱無有力,空有雙泯,名言路絶,棲心無寄,名大乘頓教。
    • 五 一乘圓教: 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繁興大用,起必金真;萬像紛紜,參而不雜;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力用相收,收卷自在;名一乘圓教。
  • 七、 勒十玄:
    • 一 同時具足相應門,謂: 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满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 二 一多相容不同門,謂: 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閡。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故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 三 秘密隱顯俱成門,謂: 若看師子,唯見師子,無金;則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見金,無師子;則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顯、俱隱。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爲秘密隱顯俱成門。
    • 四 因陀羅網境界門: 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莖毛中,各各顯露,皆有無邊師子;一一毛頭,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莖毛中;如是重重無盡,若帝網天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 五 諸藏純雜具德門,謂: 即此師子,以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若諸根同時收,悉皆具足;一一皆雜,亦一一皆純,是圓满藏,名爲諸藏純雜具德門。
    • 六 諸法相即自在門,謂: 即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各全收師子盡;一一皆徹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等,無障無閡,故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 七 微細相容安立門,謂: 金與師子,或顯、或隱,或一、或多,定散同時;即此即彼,有力無力,主伴交耀,理事齊現;悉皆相容,不閡安立,微細成雜,故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 八 十世隔法異成門,謂: 師子是有爲之法,念念生滅;刹那之間,分爲三際,謂: 過去、未來、現在,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則束爲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閡,同爲一念,故號十世隔法異成門。
    • 九 由心廻轉善成門,謂: 金與師子,或顯、或隱,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廻轉;説理、説事,有成、有立,故名由心廻轉善成門。
    • 十 託事顯法生解門,謂: 説師子用,以表無明;論此金體,具彰真性。若理事合論,況阿賴耶識,會生正解,故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 八、 括六相: 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别爲别相;共成一緣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異相;諸根共會,是成相;諸緣各住自位,是壞相。
  • 九、 成菩提: 此云覺也,道也。眼見師子之時,即一切有爲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離諸取捨;即於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爲道。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故名爲覺。畢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 十、 入涅槃: 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煩惱不生;好醜現前,心安如海,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纒、離障、永離苦源,名入涅槃也。

—金師子章,一千餘字,文簡義豐;世無别行,上據卍續藏中承遷註本,録出原文。如有未了,可參閲以下二種註釋:

㈠ 註金師子章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六八—六七○),卍續藏第一○三册(七五—七八)。宋·五台山真容院沙門承遷註。

大經、理深事廣,文博義玄,非入理聖人,無以達其奥;是以,立見邊之喻,曉無涯之法。金,況法界體也;師子,喻法界用也。理事鎔融,一多無閡。

前有金師子章序,一千餘字。

㈡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一卷。大藏第四十五册(六六三—六六七)。宋·晉水沙門浄源述。

斯文,禪叢講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現行于世者,殆及四家: 清源止觀禪師,注之於前;昭信法燈大士,解之於後;近世有同號華藏者,四衢昭昱法師,五台承遷尊者,皆有述焉。歷觀其辭,或文煩而義闕,或句長而教非;遂使修心講説二途,方興傳習之志,反陷取捨之情。源不侫,每念雅誥,嘗疚于懷。既而探討晉經二玄,推窮唐經兩疏,文之煩者,删之;義之闕者,補之;句之長者,剪之;教之非者,正之;其間法語奥辭,與祖師章旨炳然符契者,各從義類以解之。于時絶筆於雲間善住閣,故命題曰「雲間類解」焉。

17 〔 華嚴遊意〕 

一卷,約一萬八千餘字。大藏第三十五册(一—一三)。隋·慧日沙門吉藏撰。

吉藏大師,俗姓安,其先本安息國人。梁太清三年(公元五四九),生於建康。十三歲,就三論宗之興皇寺法朗法師出家。爾後,隨從朗師,專學本宗,研鑽不倦。及隋平定百越,遂往越州,住嘉祥寺,開講筵,問道者常千餘人。後世因取寺號,稱爲嘉祥大師。大業二年,應煬帝召,往揚州之慧日寺;尋移長安之日嚴寺,道振中原,三論宗遂大成,唐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寂,壽七十五。

先明龍樹於龍宫得此經緣起,次明開講因緣,後約四門辯浄土義,辯南北兩師之説。未釋經文。

意曰:然此經義,正開二佛兩教門浄土三十心十地等。今略明浄土義。浄土凡有四條: 一、 化主,二、 化處,三、 教門,四、 徒衆。此之四種,束爲兩雙: 化主、化處,即如來依正因果;化主是正果,化處是依果。即依正一雙。教門、徒衆,即緣、教一雙。

次即廣明四義,今略。(六十華嚴註疏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