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43

一五七、 佛説法身經

一卷,一七○五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六九九)。宋· 沙門法賢譯。

説化身及法身功德。法身中,具明增一法數。

一五八、 佛説十號經

一卷,九六一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一九)。宋· 沙門天息災譯。

即如來十號。阿難一一致問,佛爲一一解説。

一五九、 佛説十力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十七册(七一七)。唐· 三藏沙門勿提提犀魚譯。明佛十種智力。

異譯一種

⑴【佛説佛十力經】

一千多字。大藏同上。宋· 沙門施護等譯。

一六○、 稱讚大乘功德經

一卷,近二千字。大藏第十七册(九一○)。唐· 玄奘三藏譯。

佛住法界藏殿,德嚴華菩薩問:何等是新學菩薩惡友,應須遠離?佛言:無如樂二乘人。乃至寧墮地獄,不應起二乘作意。次明謗大乘罪,及大乘名義。

異譯一種

⑴【 妙法決定業障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同前(九一二)。唐· 沙門智嚴,于闐國王之質子,後出家,住終南山至相寺。開元九年,譯經四部,此其一。

一六一、 佛説大乘四法經

一卷,二九一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八)。唐· 沙門地婆訶羅譯。

佛在祇園,爲苾芻説:一、 不捨菩提心,二、 不捨善知識,三、 不捨堪忍愛,四、 不捨阿練若。

異譯一種

⑴【佛説菩薩修行四法經】

一卷,三○一字。大藏、譯人、皆同前。與上經義同,而文小異。

一六二、 大乘四法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九)。唐· 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在祇園,文殊師利菩薩以寶蓋供佛,明菩薩供養無有厭足,及説種種四法,又説三十五住菩提法,應離十慢。

註疏一種

⑴【大乘四法經釋】

一卷,一千多字,大藏第二十六册(三六四)。失作者名,僅釋題而已。

一六三、 大乘百福相經

一卷,近三千字。大正藏第十六册(三二八)。唐· 沙門地婆訶羅譯。

佛在舍衞國普妙宫中,文殊師利請問如來福德之量,佛爲明十善福,輪王福,自在天福,初禪福,二禪福,摩醯首羅福,辟支福,後身菩薩福,如來毛孔福,八十隨好福,八十隨相文福,三十二相福,大法言音福,展轉增勝。又明二種法生如來身:一、 勝願力,二、 方便力。

異譯二種

⑴【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一卷,三千五百多字。大藏同前(三三○)。唐· 地婆訶羅再譯。與上經同,而字稍增減。

⑵【 佛説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五一六)。宋· 沙門法賢譯。亦同前經。但初禪作魔王,後身作初發心。

一六四、 佛説大乘造像功德經

二卷,九千多字。大正藏第十六册(七九○)。唐· 沙門提雲般若譯。

佛往忉利天上,優填王初造佛像,佛從天下,王問功德,佛深讚之。彌勒因問滅業障事,佛一一細答。

一六五、 佛説造立形像福報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同上(七八八)。失譯人名。佛在拘羅懼羅,爲優填王説。

異譯一種

⑴【 佛説作佛形像經】

一卷,八九七字。大藏同上。失譯人名。

一六六、 佛説造塔功德經

一卷,五一三字。大正藏第十六册(八○○)。唐· 地婆訶羅,以永隆元年譯於弘福道場。

佛在忉利天,爲觀世音菩薩説。内分别一四句偈義:“諸法因緣生,我説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説。”如是偈義,名佛法身,汝當書寫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叔故。是故我説名爲法身。

一六七、 右繞佛塔功德經

一卷,九○七字。大藏第十六册(八○一)。唐· 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請問,佛以偈答。

一六八、 佛説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册(八一一)。宋· 沙門天息災譯。

阿難問:云何種清浄善根?云何作曼拏羅?乃至作如來像云何功德?佛爲廣説曼拏羅,乃至作像功德極大。

一六九、 佛説無上依經

二卷,七品,一萬三千餘字。大藏第十六册(四六八)。梁· 真諦三藏譯。

校量功德品第一

佛住竹林,與比丘、菩薩、優婆塞、優婆夷,諸大衆俱。阿難問造佛像功德,佛廣爲校量顯勝。

如來界品第二

明如來界性不可思議,煩惱所隱,名衆生界;修菩提道,説名菩薩;出離煩惱過一切苦,洗除垢穢究竟清浄,説名爲佛。於三位中,一切處等,悉無罣碍,本來寂静,依如實知,依如量修,正覺衆法,悉平等如,住無餘涅槃,不捨衆生利益事。

菩提品第三

明如來最極清浄轉依,常樂我浄功德,超過聲聞緣覺大地菩薩三種意生身,是名菩提不可思議。

如來德品第四

明如來一百八十不共之法,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十八法: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悲,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如來獨得。

如來事品第五

明如來有十八事最妙最上,因百八十法而成。

讚歎品第六

阿難偈讚如來功德。

囑累品第七

明以十法受持此經:書寫,供養,傳流,諦聽,自讀,憶持,廣説,自誦,思惟,修行。

别譯二種

⑴【佛説未曾有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十六册(七八一)。失譯人名。

⑵【 甚希有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同前(七八二)。唐· 玄奘三藏譯。右二經皆即上經初品(造像功德品)及末品(囑累品)。

一七○、 佛説諸法勇王經

一卷,八千多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四六)。劉宋· 沙門曇摩密多譯。

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問畢報施恩事,佛以入僧數、修僧業、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問發大乘心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問,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世界,集諸大衆。舍利弗復致三請,佛爲説阿耨達池喻,廣顯發心功德,謂無人能報恩者,唯除漏盡及發大心耳。次較持經功德,及爲發心者説性空法。魔軍落地,佛亦勅其持經。

異譯二種

⑴【一切法高王經】

一卷,八千餘字。大藏同上(八五二)。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

⑵【諸法最上王經】

一卷,一萬多字。大藏同上(八五九)。隋· 沙門闍那崛多譯。

一七一、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十四册(八五三)。唐· 罽賓三藏般若共利言譯。

佛在祇園。長者問佛施飲食得何報,佛言:得如來力。以是展轉較量佛之那羅延力。

一七二、 佛説施燈功德經

一卷,六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册(八○三)。高齊· 沙門那連提耶舍譯。

佛在給孤園,告舍利弗:佛有四種勝妙善法,爲一切衆生無上福田,若七衆以灯供養,其福不可思議,於現在世,得三種浄心;於臨終時,得三種明,又復得見四種光明,便生三十三天,於五種事而得清浄,還生人中,出家持戒,又得四種可樂之法,得四種清浄。又若住於大乘施灯明者,世世得八種可樂勝法,得八種無量勝法。又以灯施説法者,得於八種無量資糧。又見他施如來灯,生隨喜心者,得八種增上之法。次歎五種法最爲難得:一得人身,二信樂法,三得出家,四具浄戒,五得漏盡。次説偈較施灯福德,唯發大心者爲最。

一七三、 佛説浴佛功德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册(七九九)。唐· 義浄三藏譯。

佛在鷲峰山頂,清浄慧菩薩請問:佛涅槃後,宜作何供養?佛言:供養舍利如芥子,得十五功德。浴佛形像,應用香水,作壇沐浴,功德無量。

異譯三種

⑴【佛説灌洗佛形像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同前(七九六)。西晉· 沙門釋法炬譯。

⑵【佛説摩訶刹頭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同前(七九七)。乞伏秦· 釋聖堅譯。

⑶【佛説浴像功德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同前(七九八)。唐· 沙門寶思惟譯。右三經並與前同,而聖堅譯本云:四月八日,宜如佛初生時,以香水浴像。

一七四、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七三)。西晉· 竺法護譯。

佛在耆闍崛山,爲文殊菩薩説前世功德,今致相好。

一七五、佛説内藏百寶經

一卷,三千多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五一)。後漢· 沙門支婁迦讖譯。

文殊問漚和拘舍羅所入事,佛答以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若干種種諸事,其實佛無種種事也。

一七六、 最無比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册(七八五)。唐· 玄奘三藏譯。

佛爲阿難較量三皈功德不可思議。次及十善、八關、五戒、十戒、式叉摩那戒、尼戒、比丘戒,乃至發菩提心功德,以次轉勝,不可思議。

異譯一種

⑴【 佛説希有較量功德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同前(七八三)。隋· 闍那崛多譯。與上經同,而缺發菩提心一節。

一七七、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一卷,九千多字。大正藏第十四册(四三五)。後漢· 支婁迦讖譯。

舍利弗欲問法,佛言:若從文殊師利但問怛薩阿竭署因緣法名,未悉得其事,今爲汝説之。舍利弗及目犍連等作禮,請問菩薩摩訶薩僧那僧涅,佛言:怛薩阿竭署者,有四事:一者發意,二者阿惟越致,三者菩薩坐於樹下,四者具足佛法。及種種問答以顯其義。次有迦葉等,各呈學署法門。次有五百婆羅門來問法,各各述己瑞應。

一七八、 入定不定印經

一卷,近七千字。大正藏第十五册(七○六)。唐· 義浄三藏譯。

佛在鷲峰,妙吉祥問菩薩退不退行,佛言:有五種行:一羊車行,二象車行,三日月神力行,四聲聞神力行,五如來神力行。前二有退,名不定;後三不退,名定。

異譯一種

⑴【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一卷,九千餘字。大藏同上(六九九)。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

一七九、 謗佛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十七册(八七六)。元魏· 菩提流支譯。

佛在耆闍崛山,時有十菩薩,曾七年勤修陀羅尼,心苦不静,捨戒還家。不畏行菩薩,爲彼請佛開化,佛説其過去謗法師,久受種種惡報,并七百世勤修無剋因緣等。次爲説陀羅尼,令仍出家,七日住於慈悲無常念佛三昧,一心持之,得見十方千佛,惡障盡滅,獲陀羅尼,得不退轉。次重誡人於善惡法師,失命身死,不應見其過,而以應具四種浄法釋之。末略示修此陀羅尼法。

異譯一種

⑴【 佛説決定總持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同上(七七○)。西晉· 竺法護譯。與上經同,唯總持譯作華言。

一八○、 佛説象腋經

一卷,六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八一)。劉宋· 沙門曇摩密多譯。

佛在靈山,與五百比丘,六萬菩薩俱。舍利弗説偈歎安樂德,佛放身光集衆,觀文殊而微笑。文殊啓問,佛唱經名,阿難請説,佛讚許之。文殊啓問,佛爲説六度及六三昧。次明欲入此經,如入虚空。六十增上慢比丘,欲從座去,舍利弗留之。更請問佛,佛爲解釋,令大衆獲益,增上慢者得證。於是文殊重問:云何學?云何行?云何住?云何修進?佛以偈答。次明信解者得二十功德,并説往古金剛幢菩薩,以呪療衆生病。

異譯一種

⑴【佛説無所希望經】

一卷,八千二百多字。大藏同上(七七五)。西晉· 竺法護譯。

一八一、 佛説甚深大廻向經

一卷,一千七百多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六七)。失譯人名。

佛在祇園,明天菩薩問曰:云何少修善本而獲大果?佛言:應於去來現在佛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謂隨喜歎善。又於去來現在諸衆生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謂持十善戒。以此功德,共一切衆生,廻向無上菩提。

一八二、 佛説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一卷,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九三一)。宋· 沙門施護譯。

大意菩薩問:修菩薩行者,於五欲境,作何方便,取而不著?雖復常行,無所障碍?佛答以於諸佛所深種善根,名爲善巧方便,即得諸佛共所建立,所謂行少分施,起增上心,廻向一切,一香,一華,一灯,一衣,乃至園林、飲食,皆爲衆生普發大願。又於所見一切境界,皆爲衆生普發大願。略與華嚴浄行品同。

一八三、 佛説十二頭陀經

一卷,二千多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二○)。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給孤園,食已,至阿蘭若處,趺坐微笑,摩訶迦葉請問笑緣,佛言:阿蘭若處,十方諸佛皆讚歎,無量功德皆由此生,三乘聖道皆由此得。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 在阿蘭若處,遠離二著;二、 常行乞食;三、 次第乞食;四、 受一食法;五、 節量食;六、 中後不飲果蜜等漿;七、 著弊納衣;八、 但三衣;九、 塚間住,修止觀;十、 樹下止;十一、 露地坐;十二、 但坐不臥。更宜繫心一處,觀五藴空。比丘、菩薩,依教諦觀身相,各獲果證。帝釋、文殊,發願護持。

一八四、 佛説四輩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五)。西晉· 竺法護譯。

佛在祇園,自説末世弟子能壞佛道,於是舍利弗作當機,聽佛説四輩弟子法非法事。

一八五、 佛説三品弟子經

一卷,九六七字。大藏同上(七○○)。吴· 支謙譯。

佛在祇園,爲阿難説在家弟子有上中下輩功德罪業不同。

一八六、 佛説四不可得經

一卷,近二千字。大藏同前(七○六)。西晉· 竺法護譯。

因四仙人避去無常而不能免,佛爲比丘説四不可得,及説菩薩初中竟善。

一八七、 佛説佛印三昧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三四三)。後漢· 沙門安世高譯。

佛在耆闍崛山,入於三昧,光照十方,大衆雲集,彌勒、舍利弗,向文殊問佛身所在,文殊令入三昧觀之,皆不能見。須臾,佛現,乃問其義,佛言:住深般若佛印故也。

一八八、 佛語經(佛語法門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七八)。元魏· 菩提流支譯。

佛住毘耶離大林,龍威德上王菩薩請問,佛爲分别是佛語非佛語門,龍威德上王悟無生忍,衆並獲益。

一八九、 佛説法常住經

一卷,三八九字。大藏同前(八三一)。失譯人名。

佛在祇園,爲比丘説:有佛無佛,法性常住。如來出世,爲衆生故,分别演説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若行者與合,無彼無此,猶如衆流合海。

一九○、 佛説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十七册(四五○)。後漢· 安世高譯。

佛在耆闍崛山,因信相菩薩請,放眉間光,照於地獄,尋光見佛,信相問二十種惡報罪因,佛一一答,誡令修行報恩,大衆獲益。即慈悲道場懺法中所引。

一九一、 辯意長者子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四册(八三七)。元魏· 沙門法場,於宣武帝時,於洛陽譯此經一部。

答生天乃至佛會,各有五事,共説五十法要。次於請食時,一乞人發惡意,即感惡報;一乞人發善意,即得善報爲國王,還供佛僧。

一九二、 佛説大自在天因地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十五册(一二七)。宋· 沙門施護譯。

目連於大自在天宫乞食,大自在天先爲天后讚佛功德,次以食施,兼語目連過去無數劫事。目連食竟,入定思惟,不能得知;舍利弗、大迦葉,亦不能知。共往問佛,佛乃説其往因。

一九三、 佛説尊那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九三二)。宋· 沙門法賢譯。

佛在憍睒彌國瞿師羅林,尊那尊者問無盡功德,佛答以七種布施,七緣發心。

一九四、 弟子死復生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六八)。劉宋· 居士沮渠京聲譯。

優婆塞先事外道,後奉佛戒,死去十日復生,述冥中所見之事,化一家皆見佛得果。

一九五、 佛説七女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四册(九○七)。吴· 支謙譯。

拘留國婆羅門七女,喜自貢高,有分儒達居士爲之問佛,訶其不好,并説往昔國王七女因緣。

一九六、 佛説懈怠耕者經

一卷,五○五字。大正藏第十七册(八七○)。劉宋· 沙門惠簡譯。

耕人遥見佛來,發心欲見,尋退,欲俟閒時。佛放光集衆,説:已過六佛,今又懈怠。彼人聞已,乃趨見佛,悔過,聞法,得不退轉。

一九七、 大法炬陀羅尼經

二十卷,五十二品,十餘萬字。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六六一)。隋· 沙門闍那崛多譯。

緣起品第一 善威光天子請問陀羅尼門,佛入大力莊嚴三昧,令過去境界一切現前。次爲阿難説過去放光 如來説此經事。

二、 伏魔品 三、 授魔記品 四、 三乘行品 五、 問法性品 六、 菩薩行品 七、 相好品 八、 四念處 品 九、 四聖諦品 十、 忍校量品 十一、 三乘教品 十二、 三法藏品 十三、 法師相品 十四、 謗法果報 品 十五、 勸受持品 十六、 智成就品 十七、 忍成就品 十八、 證涅槃品 十九、 勸證品 二十、 法師行 相品 二一、 遮謗品 二二、 持經功德品 二三、 爲他悔過品 二四、 六度品 二五、 求證品 二六、 諸菩 薩證三昧品 二七、 召諸菩薩品 二八、 問等覺品 二九、 三昧因緣品 三○、 供養法師品 三一、 入海神 變品 三二、 佛昇須彌山頂品 三三、 天伏阿修羅品 三四、 阿修羅本業品 三五、 雜類本業品 三六、 説 無相品 三七、 勸修行品 三八、 三字門品 三九、 將護法師品 四○、 放光佛本事品 四一、 教證法 品 四二、 説無住品 四三、 説聽功德品 四四、 諸菩薩證相品 四五、 如化品 四六、 緣生法品 四七、 信 解品 四八、 離惡友品 四九、 辨田讚施品 五○、 付菩薩品 五一、 付天帝釋品 五二、 法師弘護品。

以上五十二品,皆述昔時放光如來所説法也。

一九八、 大威德陀羅尼經

二十卷,十餘萬字。大正藏第二十一册(七五五)。隋· 闍那崛多譯。

佛爲阿難説陀羅尼法本,先列種種根數,次一一法中,示多種名,多種義。亦廣説末世惡比丘事。及示菩薩住母胎中樓閣莊嚴。

一九九、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法門陀羅尼經

一卷,近一萬字。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八四三)。北齊· 居士萬天懿,於洛陽譯此經。

東方菩薩興無量供養,利益群生,見佛入一真諦法,請問此陀羅尼門。

異譯一種

⑴【 佛説無崖際總持法門經】

一卷,六千八百多字。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八三九)。乞伏秦· 沙門釋聖堅譯。

二○○、 金剛場陀羅尼經

一卷,六千餘字。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八五四)。隋· 闍那崛多譯。

佛於雪山妙色聚落,入一切法平等相三昧,諸比丘皆不見佛所在,諸天亦爾。次見在金窟,以神通力,使諸菩薩去地而坐,其大菩薩各入三昧,令衆獲益。佛騰空微笑放光,文殊請問,佛乃説金剛場陀羅尼法,無一切善、不善、有爲、無爲、乃至一切諸法,一切平等同故。欲是陀羅尼,惱是陀羅尼,痴是陀羅尼,乃至天龍八部女相男相地獄等,皆是陀羅尼。又説入無二法門,無明乃至生是陀羅尼。

異譯一種

⑴【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一卷,六千多字。大藏同前(八五○)。元魏· 佛陀扇多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