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35

一一、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十卷,八品,七萬三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七二一),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二册。唐· 三藏法師玄奘,於永徽二年譯。

序品第一

薄伽梵於佉羅帝耶山,説月藏已,南方雲來,雨諸供養,演諸法聲;衆會手中,各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見身各地界增強,堅重難舉。無垢生天帝釋(天帝釋名無垢生)問佛,佛爲廣歎地藏菩薩功德。菩薩尋與無量眷屬,現聲聞相,來禮佛足,讚歎供養。佛又因好疑問菩薩問,廣述地藏無量功德。衆會興供,地藏轉供世尊。兼説神呪,利益一切。

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爲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爲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十輪品第二

地藏問佛:云何於五濁世能轉佛輪?佛答: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居此土。即十力也。一一喻如轉輪聖王。

無依行品第三

天藏大梵請問禪、誦、營福三業,爲出、爲墜?刹帝輪王,爲沈、爲昇?佛答二種十無依行,隨有一行,不成三乘。

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諸三摩地,初夜、後夜當捨睡眠,精進修學,遠離憒閙,少欲知足,無所顧戀,一切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悋、嫉妬,離間、粗惡,虚誑、雜穢,一切人間嬉戲放逸,皆悉捨離。

次明出家破戒,猶能生人十種殊勝思惟,不宜非理辱害。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人天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内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爲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破戒諸惡苾芻,猶能示導一切天龍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又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爲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譬如牛、麝命終,雖是無識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爲有情作大饒益。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爲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能爲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大梵!譬如價客入於大海,殺彼一類無量衆生,挑取其目,與末達那果和合擣蓰,成眼寶藥,若諸有情盲冥無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寶藥塗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浄目。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爲死尸,而有出家威儀形相,能令無量無邊有情暫得見者,尚獲清浄智慧法眼,呪能爲他宣説正法。大梵!譬如燒香,其質雖壞,而氣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芻亦復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雖恒晝夜信施所燒,身壞命終墮三惡趣,而爲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皆令得聞於生天涅槃香氣。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一切白衣,皆應守護,恭敬供養。我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斷其命。我唯許彼清浄僧衆,於布薩時,或自恣時,驅擯令出,一切給施四方僧物,飲食、資具,不聽受用;一切沙門毘奈耶事,皆令驅出,不得在衆;而我不許加其鞭杖、繫縛、斷命。爾時世尊而説頌曰:瞻博迦華雖萎悴,而尚勝彼諸餘華;破戒惡行諸苾芻,猶勝一切外道衆。

次明五無間罪,四根本罪,謗三寶罪,皆非佛之弟子,宜極護持四根本戒。

若人毁犯如是四法(四根本戒),我非彼師,彼非弟子!

若能護持如是性罪四根本法,當知則爲建立一切有漏無漏善法勝因;是故護持如是四法,名爲一切善法根本。如依大地,一切藥穀卉木叢林皆得生長;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長。

次因優波離問,具明舉罪十非法,又十非人。有五法舉,有七法滅。(明舉罪事甚詳,可資律學參考。)

次因地藏願救末世,爲説末世有十惡輪,謂國王宰官等,護惡比丘,惱害浄衆,即名旃陀羅。乃至破戒、無戒,不應辱害。引古羅刹、醉象敬重袈裟爲證。若能遠離十惡輪者,則得十法增長,離三十過。天藏乃説護國不退輪心神呪。

有依行品第四

金剛藏菩薩問:既言破戒非佛弟子,云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讚大乘,今經云何説三乘法悉皆不許隱没?佛答:有十種有情,難得人身。復有十種無依行法差别;有四種僧:勝義,世俗,啞羊、無慚。及四沙門:勝道,示道,命道,汙道。是故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三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雖修大乘,不得廢二。次示十有依行,三乘所共。復有十有依行,獨覺大乘所共。次復廣示大乘無塵垢行輪,無取行輪。隨衆生根,説三乘法。戒浄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

三乘皆應修學;不應憍傲,妄號大乘,謗毁聲聞獨覺乘法。

懺悔品第五

衆會聞法,各懺先罪。佛爲説十種法,能令菩薩獲得無罪正路法忍。謂不著五陰、此世、他世三界。次明已得法忍,許住王位。或行十善,或信三寶,亦可爲王。否則決當墮落。

善業道品第六

金剛藏問:云何於三乘人法得無過失,乃至菩提行願心無厭足?佛答:十善業道,即菩薩十輪。廣説因果利益。

福田相品第七

復明菩薩十財施大甲胄輪,十法施大甲胄輪,浄戒、安忍、精進、静慮、般若及善巧方便、大慈、大悲、堅固大忍大甲胄輪,故爲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獲益囑累品第八

衆各獲益無量。佛以此法付囑虚空藏菩薩。

異譯一種

⑴【 大方廣十輪經】

八卷,十五品,四萬七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六八一),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二册。失譯人名。

序品第一 諸天女問四大品第二 發問本業斷結品第三 灌頂喻品第四 相輪品第五 刹利旃陀羅現智相品第六 衆善相品第七 刹利依止輪相品第八 遠離譏嫌品第九 布施品第十 持戒相品第十一 忍辱品第十二 精進相品第十三 禪相品第十四 智相品第十五。

一二、 虚空藏菩薩經

一卷,一萬二千多字。大藏第十三册(六四七),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姚秦· 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譯。

佛住伽羅底翅山,説破惡業陀羅尼,西方勝蓮敷藏佛所,虚空藏菩薩,欲來供養,先現如意寶珠,照空大會,唯存佛光,除大菩薩,餘皆迷惑。梵頂菩薩問佛,佛説無斷常法,大衆復見如故。佛指西方,廣歎虚空藏功德,大衆渴仰。虚空藏復以神力,浄此世界,令衆手中各有寶珠,雨諸供具,現大寶蓋,供養如來;現寶蓮華,而坐其上。彌勒致疑,藥王答釋。佛讚藥王,重歎虚空藏神力,説求請呪。彌勒問頂上妙珠之因,佛具答之,明其能除國王五根本罪,亦除大臣五根本罪;亦除聲聞五根本罪;亦除初心菩薩八根本罪;亦滿衆生一切所求。虚空藏次從座起,跪問何以能於五濁施作佛事?佛以虚空自性清浄之義答之。虚空藏即説無盡降伏師子奮迅陀羅尼。佛讚印其能滅重罪,令生佛國。

異譯三種

⑴【虚空孕菩薩經】

二卷,一萬三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六六七),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

隋· 闍那崛多譯。即前經别出,而小不同。

⑵【 虚空藏菩薩神咒經】

一卷,七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六六二),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劉宋、沙門曇摩密多譯。亦前經同本,而有缺略。

⑶【佛説虚空藏菩薩神咒經】

一卷,七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六五六)。失譯人名。

一三、 觀虚空藏菩薩經

一卷,九百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六七七),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劉宋· 沙門曇摩密多譯。

佛住佉陀羅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賢劫千菩薩,彌勒爲首。優波離問,佛説觀虚空藏懺悔滅罪之法。

一四、 菩薩念佛三昧經

五卷,十六品,四萬二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七九三),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劉宋西域沙門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佛住耆闍崛山,浄居天子於夜後分供佛,請説念佛三昧,佛默許之。天子去後,微笑謦欬,聲徧十方,天人畢集;佛出僧坊,遥見寶地,復更微笑;不空見菩薩問知其故,即入三昧,於彼寶地,化作法座,請佛往坐;佛更動地,出廣長舌,述彼浄居天子請説念佛三昧。

不空見本事品第二

過去寶肩佛時,無量力王,與二王子,一名師子,一名師子意,同供養佛;佛入涅槃,師子投火説誓,佛於火中復起,作大利益,然後滅度。師子尋生梵天,歷侍普密王等諸佛。無量力王,即今世尊;師子意,即今彌勒;師子,即不空見。佛説此已,還入僧坊静室,右脇而臥。

神通品第三

不空見以神通力,莊嚴此界;阿難徧問目連、舍利、迦葉、滿慈、羅睺羅及須菩提,各師子吼,述己平日神通,各言今非己作;衆會各獲大益。

彌勒神通品第四

彌勒入城乞食,以一食供恒沙諸佛,化彼長者發菩提心。大地震動;彌勒亦師子吼,自説往因。

讚佛音聲辯才品第五

不空見從三昧起,爲衆説佛音聲辯才,衆會獲益。

讚如來功德品第六

不空見説佛德已,心念如來降臨衆會;佛以神力動地放光,來至衆會。不空見復告阿難,廣歎佛德。

如來神證正説品第七

佛摩不空見頂,印其所説。不空見復説偈,述其所見三世佛事。

不空見勸請品第八

問法、興供,述意、請答。

讚三昧相品第九

顯示念佛三昧功能。

正觀品第十

先觀五陰不實,深生怖畏,具足慚愧,修行止觀,三空、四念、及以四等,乃至十二頭陀,三十七品,十善、十力等法。次復相續念佛十號,相好、六通、五分等法。又當續觀即藴、異藴是如來耶?六根、四大亦復如是。又觀無上菩提:不以身得,不以心得;不離身心得無上道。次明離我見法。放光、授記。

微密王品第十一

不空見問捨無慚愧得三昧法,佛述過去明相佛時,勝微密王聞法出家,秉二二法,修此念佛三昧已,成蓮華上佛。

三法品第十二

不貪、不瞋、不痴。觀一切法無常、苦、無我。供佛,勸人供,發願,讚佛德,讚相好,發願隨喜;三世佛所,求念佛三昧。

勸持品第十三

説過去寶勝光佛滅後,樹王比丘流通此三昧寶王,有帝幢天轉輪王,夢中聞此三昧,出家修學,成高行佛。是故得聞此三昧者,決定成佛。

諸菩薩本行品第十四

九萬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發心持説修行,佛笑印之。

正念品第十五

佛説正念諸法實相,是名念佛。菩薩聞已,得無生忍,安住三昧,皆見十方恒沙諸佛。

大衆奉持品第十六

菩薩天人興供,佛重現瑞讚持。

異譯一種

⑴【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十卷,十五品,五萬五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八三○),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隋· 達摩笈多譯。

序品第一 不空見本事品第二 神變品第三 彌勒神通品第四 歎佛妙音勝辯品第五 讚如來功德品第六 佛作神通品第七 見無邊佛廣請問品第八 讚三昧相品第九 正觀品第十 思惟三昧品第十一 示現微笑品第十二 神通品第十三 修習三昧品第十四 諸菩薩本行品第十五。

與上經同,而文周足。一至九品同;第十正觀品,此開爲三:於十號相好下,名思惟三昧品;於放光授記,名示現微笑品。神通品十三,即微密王品。修習三昧品,即三法、勸持兩品。但缺正念、奉持兩品。

一五、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五卷,十七品,三萬五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八七二),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隋· 沙門闍那崛多譯。

思惟品第一

佛在王城竹園,放光集衆。賢護問法,佛讚其德,爲説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即般舟三昧),先説具諸方便功德,次説:如聞阿彌陀佛在西方,便依所聞,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之,如夢所見,無物能障;未得天眼,能見彼佛;亦無天耳,聞彼法音。如有三人,各念淫女,夢與從事,寤已,來詣賢護,賢護爲彼方便説法,住不退轉,得菩提記。念佛三昧,亦復如是。又昔須波日佛時,有飢人夢得飽食,寤已還飢,因思諸法皆空,如夢,悟無生忍。如是隨佛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渴仰欲見,專精思惟色相,亦即作彼虚空之想,住正思惟,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浄瑠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

三昧行品第二

具四種四法,得成三昧。

見佛品第三

敬師如佛,精勤修學,則見十方各多多佛,不假作意,自然現前。

正信品第四

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莫如海船,未到先破;莫如愚人,嫌赤旃檀;莫如痴人,毁摩尼寶。因即校量持經功德。

受持品第五

能受持者,已於無邊佛所,種諸善根。一切功德,不能格量。

觀察品第六

一心思惟佛坐説法,相好殊特,樂觀無厭。見如來已,當先諮問不見頂相;次第徧觀諸相,皆令明了;願我未來得具妙相,得清浄戒,具足威儀,定慧解脱等,亦爾。復更思惟;菩提爲身得耶?爲心得耶?身如草石,心不可見;菩提無色,亦不可見,無漏無爲,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無有證知,亦非無證,以如來身心皆無漏故。五陰、五分及所説法亦無漏故。如是觀一切法,則入寂定,無有分别,非無分别。何以故?定有分别,即是一邊;定無分别,復爲一邊。如是觀察知如來時,不可執著。

戒行具足品第七

出家應護十支戒行:一清浄,二不缺,三不染,四不汙,五不濁,六不著,七不動,八不被訶,九智所讚,十聖愛敬。在家應修布施,三皈,五戒,八齋,乃堪行此三昧。次記此經行世時節,多人發願末世弘持,佛爲授記。

稱讚功德品第八

具四法,得三昧現前:一、 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 不愛一切諸愛欲事,三、 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 常厭三界諸有生處。獲五功德。

饒益品第九

過去無畏王佛時,須達多長者子持是三昧,成然燈佛。欲成此三昧王,當勤觀察彼四念處。

具五法品第十

賢護請佛設供,隨佛入園。復問幾法能證三昧,佛答六種五法。

授記品第十一

然燈佛時,聞此三昧,即證三昧,得菩提記。

甚深品第十二

觀五陰不取著,觀念處不分别,一切法中無障碍,成就三昧,即得覩見阿僧祇佛,聞法授記。

現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具十法爲他解斯三昧,當得八事。

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當成十八不共法,當受如來十力。

隨喜功德品第十五

四種隨喜:過去、當來,現在,三世,功德不可格量。昔師子意佛時,梵德輪王隨喜功德已,成堅固精進佛。是故、千由旬内,應往聽受,盡壽應隨法師不離。

覺寤品第十六

昔薩遮那摩佛後,和輪比丘説此三昧,佛爲國王,夢中聞告,寤遂出家,承事法師三萬六千歲,魔障竟不得聞。汝等當應急疾聽受,事師不懈。

囑累品第十七

異譯三種

⑴【佛説般舟三昧經】

一卷,八品,六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八九七)。後漢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行品第二 四事品第三 譬喻品第四 四輩品第五 擁護品第六 勸助品第七 至誠品第八。

⑵【 般舟三昧經】(一名十方現在佛悉現在前立經)

三卷,十六品,一萬多字。大藏同前,中藏第一輯第二集(線裝第十三册)。譯人同前。

問事品第一 行品第二 四事品第三 譬喻品第四 無著品第五 四輩品第六 授決品第七 擁護品第八 羼羅耶佛品第九 請佛品第十 無想品第十一 十八不共十種力品第十二 勸助品第十三 師子意佛品第十四 至誠佛品第十五 佛印品第十六。文古澀。

⑶【 拔陂菩薩經】

一卷,六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九二○),中藏同前。失譯人名。僧祐録云: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梵語拔陂,此云賢護。文來未全。

一六、 自在王菩薩經

二卷,一萬五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九二四),中藏第一輯第二集(線裝第十三册)。姚秦· 鳩摩羅什譯。

佛在給孤園,與二萬比丘,一萬菩薩俱。自在王問自在法,佛答:戒自在,五神通自在,陰智、性智、入智、因緣智、諦智自在,無碍慧自在。及説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異譯一種

⑴【奮迅王問經】

二卷,一萬八千餘字。大藏、中藏皆同前。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於興和四年譯。

一七、 大集譬喻王經

二卷,一萬五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九四八),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三册。隋· 闍那崛多譯。

爲奢利弗,以諸譬喻,説菩薩、二乘、智慧功德差别。勸人發心,迴向菩提,親近善友。

一八、 佛説大集會正法經

五卷,二萬六千餘字。大藏第十三册(九七六),中藏第一輯線裝第六十八册。宋· 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山中,普勇菩薩請問,佛爲説聞大集會正法者,功德甚大。次有折伏尼犍事;普勇隱身往十方刹諸事。又爲藥王軍菩薩分别久生、初生二義。

異譯一種

⑴【 僧伽吒經】

四卷,二萬三千多字。大藏同前、中藏第一輯線裝第二十四册。元魏· 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