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61

11【法華玄義釋籤】

二十卷,二十一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十三册(八一五),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五册。唐· 天台沙門湛然述。

師常州晉陵荆溪(今屬江蘇省宜興縣)人。以睿宗景雲二年(七一一)生。家本業儒,然獨有拔俗之志。十七歲,訪道浙右,遇金華方巖,授以止觀之法。二十歲,至東陽左溪,從玄朗,以處士服,受教觀之道。爾來二十年,專學天台之教學。三十八歲,始投宜興君山鄉浄樂寺出家。尋往越州,從曇一律師,博究律藏。復於吴郡開元寺,敷講摩訶止觀。朗寂後,以弘布台教爲己任。乃祖述所傳,著記文數十萬言。對華嚴、法相、及禪諸宗,發揮天台教觀之奥旨。晚歸台嶺。以身誨人,至耆年不倦。當大兵大飢之際,揭厲法流,學徒僉繁。德宗建中三年(七八二),寂於佛隴道場。年八十二。世稱荆溪尊者。(中佛簡史)

昔於台嶺,隨諸問者,籤下所録,不暇尋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晚還毗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露後賢,敢悕添削。

12【 法華玄義釋籤會本】

十卷(各分上下,則成二十卷),四十七萬餘字。中華藏第三輯,線裝第四、 五册。明· 佛隴沙門真覺,會釋籤入玄義。(古時玄籤别行,對閲爲難;有此會本,後之學者,方便多矣!)

13【 法華三大部科文】

十六卷——玄義科五卷(一—五,), 文句科六卷( 六—十一),止觀科五卷(十二—十六)。卍續藏第四十三册。唐· 荆谿湛然大師述。

會本雖佳,但科有缺略,宜以此科表對閲。

14【法華三大部讀教記】

二十卷—玄義七卷,文句七卷,止觀六卷。卍續藏第四十三册。宋· 天台晦岩法照大師記。

序:記讀教,自以記遺忘,非謂傳乎人也。嘉定(宋寧宗年號,一二○八—一二二四)初,在佛隴,方草創;已有傳之者矣。東山南湖,傳者又多。晚在天竺,隨講修飾,……學者有請鋟木,以正舊傳,何如?曰:可傳乎?寶祐四年(宋理宗年號。四年,一二五六)春甲子。天台晦岩法照。

15【法華三大部補註】

十四卷—玄義三卷,文句七卷,止觀四卷。卍續藏第四十三、四册。宋· 神智法師從義註。

一家所傳三部之文及籤記等,非但該括聖人一代三學之法,抑亦牢籠性相二宗,百家之説。若夫、聖人之化源,教法之根本,則祖師之述作,文義已詳矣,今復云何更有所補?

然以妙經之中,華梵詁訓,大師或有闕而不釋者;玄文、止觀之内,因緣事跡,荆谿亦有略而未申者;況籤記及輔行等,法相之互指,援引之訛賺,性相之異同,古今之得失;自章安、荆谿以來,星紀綿遠,而弘通之士,孰能精究?得無壅滯乎?由是,不量淺末,摘出大部之文,仍博採群籍,補其闕略,注而顯之。

16【大部妙玄格言】

二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四册。宋· 四明沙門栢庭善月述。

17【玄籤備檢】

四卷。卍續同前。宋· 丹丘沙門有嚴述。

(宋神宗)元豐年中,藉講次,鋭意檢討,輒加註釋,以易其難,以廣其略。文中,有傳寫筆誤者,又刊正之……析爲四卷,以備檢閲,因命曰:備檢。(哲宗)元祐丙寅(一○八六)夏五月再治。

18【玄籤證釋】

十卷,約十萬多字。卍續藏第四十四册。宋· 苕上沙門智銓述。

19【釋籤緣起序指明】

一卷,四千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四册。清· 天台沙門靈耀,解釋籤序三百二十字(即“四教成列”以下一段序文)。

20【妙法蓮華經玄義輯略】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四册。明天台山幽溪沙門傳燈録。

21【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

二卷,四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四册。明· 蕅益大師智旭節要。

跋云:“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九旬譚妙,奚足云多?且九旬之中,縱四辯以宣揚,文義何限?章安所記,亦自略矣!豈容更删節耶?特以末世鈍根,畏繁樂簡;望妙玄而如海,甘蛙守而不前。致使無上醍醐,畢世罔沾一滴,良可痛也!竊聞:大智度論千卷,羅什十倍略之;而摩訶止觀全書,荆溪亦復録其大意。因倣厥旨,輯爲節要二卷;庶幾易於染指,漸充法味;然後徧討玄文,深證法華三昧。則斯舉也,未必非循循善誘之一術也。若乃守節要爲已足,而終置玄文於不探,則予固智者、章安之罪人,而彼又予之罪人矣!”

22【妙法蓮華經文句】

二十卷(十卷各分上下),約二十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册。隋· 天台智者大師説,章安尊者記。

章安尊者敘云:佛出世難,佛説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徧記難。余二十七,於金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留贈後賢,共期佛慧。

初品爲序。方便品訖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爲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迹開權顯實;從湧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迹各序正流通。

消文爲四:一、 因緣,二、 約教,三、 本迹,四、 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因緣,亦名感應。衆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衆生求脱,此機衆矣;聖人起應,應亦衆矣;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説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存本,故用本迹釋也。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身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

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説弄引,敘述也。

從方便品,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迹門正説。更爲兩:㈠ 從此下,是略開三顯一;㈡ 從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是廣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爲三:一、 從此至譬喻品盡廻向佛道,是爲上根人法説。二、 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記品,是爲中根人譬説。三、 化城喻下三品,是爲下根人因緣説。

法師下五品,是迹門流通。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是本門發起序。

壽量品第十六,是正開近迹顯遠本。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於中、佛説長行,爲總授法身記;彌勒説偈,爲總申領解。正宗分竟。

此後并下三品,爲勸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賢勸發品第二十八,爲付囑流通。

以上全録閲藏知津卷三十六。

23【法華文句記】(亦名妙樂)

三十卷,約三十萬字。大藏第三十四册,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六册。唐· 荆溪湛然大師述。

即釋智者文句也。後記云: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台山,因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奉勅在山修造,云與不空親遊天竺,彼有僧問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簡邪正,曉偏圓;可能譯之將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願學者、行者,隨力稱讚。應知:自行兼人,並異他典;若説若聽,境智存焉,若冥若顯,種熟可期。並由弘經者有方故也。若直爾講説,是弘經者,何須衣、座、室、三之誡?如來所遣,豈可聊爾?余省躬揣見,自覺多慚,迫以衆緣,強復疏出。縱有立破,爲樹圓乘,使同志者,開佛知見,終無偏黨,而順臆度。

冀諸覽者,悉鑑愚忱。一句染神,咸資彼岸;思維修習,永用舟航。隨喜見聞,恒爲主伴。若取若捨,經耳成緣。或順或違,終因斯脱。願解脱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一刹一塵,無非利物。唯願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薩密借威靈。在在未説,皆爲勸請;凡有説處,親承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以上録知津卷三十九)

24【法華文句記會本】

三十卷,七十萬字。中華藏第三輯,線裝第五、六册。

明· 百松尊者,閔學者披讀之難,合刻玄籤行於世;蓮居紹覺法師,繼會句記,古杭戒山法師句讀。

25【法華文句輔正記】

十卷,二十五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五册。唐· 吴興永定寺沙門道暹,輔妙樂記。

26【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

二卷,三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五册。唐· 石皷寺沙門智雲述。

27【妙經文句私志記】

十四卷,四十七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五、六册。唐· 石皷寺沙門智雲述。

28【法華經文句記箋難】

四卷,十二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六册。宋· 赤城沙門有嚴箋。

29【法華經文句格言】

三卷,五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六册。宋· 四明沙門栢庭善月述。

30【法華經文句纂要】

七卷,二十二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六册。清· 鼓山沙門道霈纂。

八旬之年,乃請文句及記,從頭温習,即於是年歲次甲戌(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冬十月朔日發筆,但纂大師釋經正義,令人開示悟入者,録之;其正義已足,而滔滔雄辯,縱横發揮者,略録其要,不能具録;又、破古處,長篇累牘,實當時之藥石,乃今日之弁髦,則不須録;其經前所立科段,繁者,略汰之,闕者,備補之;又、理之精深、文之簡奥者,則引荆溪記文略釋之。又有義之未發,愚之鄙見者,僭補一二。蓋務逗適機宜,以似同見同行而已,乃命名曰:法華文句纂要。

31【天台法華疏義纘】

六卷,約十五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五册。唐· 東春沙門智度述。

32【法華經入疏】

十二卷,三十五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七册。宋· 四明沙門道威入注。

33【法華經科註】

十卷,約三十萬字。卍續藏第四十八册。宋· 沙門守倫註。前有道宣律師法華經弘傳 序註。

34【法華經科註】

八卷,二十三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八、九册。元· 四明居士徐行善,録天台疏記註經。前附智者大師觀心誦經法,宋沙門與咸敘台宗釋經六意,略註宣公弘傳序。

35【法華經科註】

七卷,二十一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九册。明· 上天竺寺沙門一如集註。前註弘傳序。

姚序云:一如法師,乃前高僧具菴法師之弟子也。得其正傳,博通教義。……念祖道之荒涼,大教之將墜,於是,一以(智者)大師成言,註述斯經,不敢妄加己見。

36【法華經大意】

一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三册。唐· 毘陵沙門湛然述。

此經二十八品,每品用三門解説:一、 述大意,二、 釋品名,三、 略科段。

37【法華經綸貫】

一卷,四三一○字。卍續藏第五十册。明· 古吴蕅益大師述。

後序:“……適因演妙典於紫雲,有達際法友,督梓梵文,欲撮略全經大旨,以便初學。敬依玄義、文句,節取大綱,名爲綸貫,庶幾染指而知全鼎之味云爾。” 38【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

十六卷,三十萬餘字。卍續藏第五十册。明· 古吴蕅益大師述。

序云:“……方予寓温陵述綸貫也,蓋欲誘天下之學人,無不究心於三大部也。今屈指十餘年矣,舌敝耳聾,曾不能勸得兩人三人正事教觀,輒以浩繁而興望洋之歎。倘不稍事節略,則玄籤、妙樂諸圓頓法,甘使置之高閣乎?”

又云:“古者經疏各行;故疏于經義之奥者,則發揮不厭深詳,而於經文之顯者,則分科點示而已。後人強欲以疏合經,遂使經文句讀割裂。今欲隨文演義,而仍不傷經文血脉,科安得不更乎?……兹以凡愚千慮一得,用逗時宜,安得畏背古之譏,而不竭寸明,用附竊取其義之科也耶?……”

將釋此經,大文爲二:初、 題目,二、 入文。題目有二:初、 經題,二、 品題。經題具如玄義釋籤,略如妙玄節要,兹不復説。

入文爲三:初、 通敘迹本兩門(通序),二、 别説迹本兩門(自發起序至第二十品),三、 流通迹本兩門(自二十一品至二十八品)。

别説迹本兩門,分二:㈠ 迹門開權顯實,㈡ 本門開近顯遠。

㈠ 迹門分三:一、 序品之發起序爲序分,二、 方便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爲正宗分,三、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爲流通分。迹門正宗爲三周:方便品爲法説一周,譬喻品至第六授記品爲喻説一周,化城等三品爲因緣説一周。

㈡ 本門開近顯遠,爲三:一、 第十五、從地涌出品始,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爲序分(發起序);二、 自“爾時釋迦”下,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中,彌勒偈至“以助無上心”止,爲正宗分;三、 “爾時佛告”下,至第二十、常不輕品止,爲本門流通分。

39【法華經授手】

十卷,約三十萬餘字。前附大意一卷,科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一册。清· 雲峯沙門智祥集。

此解一如法師科註爲宗,而實祖天台。傍引憨山大師之註釋品節,兼採温陵、知音、大窾、等疏。

40【法華經演義】

二十卷,三十五萬餘字。卍續藏第五十二册。清· 一松大師講録,沙門曉柔編定。全依天台講演。

41【法華經玄贊】

十卷,三十萬餘字。大藏第三十四册,卍續藏第五十二册。唐· 大慈恩寺窺基法師撰。

釋經六門:一、 敘經起之意,二、 明經之宗旨,三、 解經品得名,四、 顯經品廢立,五、 彰品之次第,六、 釋經之本文。

42【法華經爲爲章】

一卷,四千多字。卍續藏第五十二册。唐· 窺基法師撰。

將辨爲爲二章,略以五門分别:一、 彰數定聲,二、 依聲定訓,三、 聲訓次第,四、 就經分數七卷不同,即分爲七,五、 申作者意。

43【法華經玄贊義決】

一卷,近二萬字。大藏第三十四册(六五一),卍續藏第五十三册。唐淄州大雲寺苾芻慧沼撰。

44【法華經玄贊攝釋】

四卷,十四萬餘字。卍續藏第五十三册。唐· 撲揚沙門智周撰。

45【法華經玄贊決擇記】

八卷,僅存初二卷,四萬餘字。卍續同前。唐· 杭州沙門崇俊撰,揚州沙門法清集疏。

46【法華經玄贊要集】(世稱法華鏡水鈔)

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三十二)一百零六萬餘字。卍續藏第五十三、四册。唐· 鏡水寺沙門栖復集。

47【法華宗要】

一卷,約七千餘字。大藏第三十四册(八七○)。唐· 新羅沙門元曉撰。

六門分别:一、 述大意,二、 辨經宗,三、 明能詮用,四、 釋題名,五、 顯教攝,六、 消文義。未消文。

48【法華經要解】

七卷,十一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七册。宋· 温陵沙門戒環解。前附科表並祥邁註弘傳序。

開釋科五:一、 通釋經題,二、 通述己意,三、 通敘科判,四、 譯經人時,五、 正解文義。序品爲序分,方便品至第二十常不輕品爲正宗分,後八品爲流通分。

49【法華經合論】

七卷,近十萬字。卍續藏第四十七册。宋圓明禪師慧洪造,張無盡居士撰。

此論,大都就自己所悟,印正法華,横説、豎説,無不如意,而亦未嘗有一語説破;讀是論者,當從不説破處,猛著精采,忽然拶破,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始信覺範老人婆心太切!(明· 馮夢禎居士跋語)

50【 法華經句解】

八卷,約二十八萬字。卍續藏第四十七、八册。宋· 錢唐沙門釋聞達解。前有弘傳序解。

今釋字義,爲被初機。如端伎藝,先加弄引。幸勿泥此,宜自著鞭。

51【法華經知音】

七卷,十九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九册。明· 護國金剛寺住持如愚著。

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是以命題曰知音。前釋弘傳序。釋經不分科。

52【法華經大意】

三卷,五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九册。明· 廣陵沙門無相説。

53【法華經擊節】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九册。明· 憨山大師德清述。出夢遊集。

54【法華經通義】

七卷,十一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九册。明· 憨山大師德清述。

爲衆講説一週,恍然有契,遂以開示悟入四字,判其全經,因筆爲擊節,始終一貫;而以華嚴信解行證四門收之,略無剩法。因思大綱雖契,以分品目,而經未會通,不便初學,復述品節,以彰全經之旨,猶略而未詳,以宗華嚴發明如來出世爲一大事因緣,於方便品,如來自述甚明,第傳者昧其源頭,故學者不無望洋之歎也。故今復爲通義者,以遵古德舊解,不敢妄爲訓釋,但會通全經,以歸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發明華嚴始終一貫之大旨,以暢如來出世之本懷,若合殊流而歸於海。以重在綱宗,而文言可略,故通其大義,雖製不師古,而理有所宗。

序品爲序分。正宗中,方便品至法師品,此九品爲開佛知見;寶塔一品爲示佛知見;達多至囑累十一品爲悟佛知見;藥王本事至普賢勸發六品爲入佛知見。開、示、悟爲信解,入爲行證。品末數句爲流通。

55【法華經精解評林】

二卷,約七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三册。明居士焦竑纂。録温陵等解。

56【法華經意語】

一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五十册。明· 圓澄禪師説,門人明海重訂。逐品略明要義。

57【法華經大窾】

七卷,二十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五十册。明· 金庭比丘通潤箋。

佛華文廣而義周,易尋頭緖,故開卷時即有入處;法華文顯而義幽,血脉難會;每一展卷,未嘗不反覆沉思,胸中著一疑團也。涵泳日久,而後灼見二經一貫之旨,故以二經大義合解,命名大窾。庶讀法華者,藉佛華(嚴經)而知法華之要;讀佛華者,藉法華而知佛華之詳。如是不獨常轉法華,即佛華亦嘗轉矣。

58【法華經懸譚】

一卷,約五千字。卍續藏第五十九册。清· 古法華山沙門浄挺著。閲經十二種之一。

59【法華經卓解】

七卷。卍續藏第五十册。清· 居士徐昌治註。註用小字,甚略。

60【法華經大成】

九卷,三十一萬餘字。前有科判,卷首提綱,後有事義。卍續藏第五十一册。清· 金台沙門大義集。

釋經十門:一、 教起因緣,二、 藏教分攝,三、 義理分齊,四、 教所被機,五、 教體淺深,六、 宗趣通别,七、 部類品會,八、 傳譯感通,九、 總釋名題,十、 别解文義。

方便下十九品爲正宗,分四:從初至法師品爲開佛知見,寶塔、提婆二品爲示佛知見,持品至壽量品之四品爲悟佛知見,分别功德至常不輕四品爲入佛知見。神力後八品爲流通。

61【法華經科拾】

七卷,十五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三册。清· 西蜀沙門佛閑(普德)立科,門人智一拾遺。

懸敘七門:一、 教起因緣,二、 藏乘分攝,三、 義理分齊,四、 能詮教體,五、 宗趣被機,六、 總釋各題,七、 别解文義。

全經分三:初、 約舒光發軔問答智境頓示始終門(即序品),二、 約近跡垂化開權顯實令悟一乘門(方便以下九品),三、 約開近顯遠拂跡入實令廣流通門(寶塔品後,盡經)。

62【法華經指掌疏】

七卷,三十四萬餘字。前有科、懸示,後有事義。卍續藏第九十三册。清· 賢宗後學通理述。

製疏始末:余族出冀屬,家新邑,姓趙氏。父母家寒,不能贍養,八歲,捨而出家。師近莊農,又不能教,乃就學於祖,始業儒典。二載,頗識字義。間習諷誦,惟朝夕功課而已。十一歲時,隨祖至檀越家,衆僧誦法華經,因隨衆誦,若宿習焉。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覲香嵒,聽法華,每遇難理會處,輒有新悟,異彼舊説;質之不公,公深許之。於是遂有註經之念。閲明年,隱居妙峯山之石草精舍,提筆始註。

自憶驅烏之年,不習便誦;負笈之際,一聽微明;似有宿緣,因敢輒著。乃竟至二十餘年,稿經三易。十門:一、 教起因緣,二、 藏乘分攝,三、 能被教義,四、 所被機宜,五、 體性淺深,六、 宗趣通别,七、 部類品會,八、 疏序通經,九、 總釋名題,十、 别解文義。

是經流傳震旦,疏記論解甚夥,文富義博,誠讓文句;搜金集玉,無偕大成。今爲接引初機,漸入堂奥,有異舊説。是疏自名指掌,取其明而且易。

正宗分二:一、 約今時門頭,以彰出世本懷(即迹門經),二、 約實際理地,以顯應化妙用(本門)。

63【法華講演録】

民國· 太虚大師講。見虚大師全書第十九、二十、廿一册—共三册。依唐大慈恩寺窺基法師法華玄贊而説。後附法華經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