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26 十住毘婆沙論 普賢行願品

〔華嚴古疏殘本九種〕

大正藏續編古逸部中,有華嚴註疏殘本,雖殘缺不全,亦可參考。卍續藏中經疏殘本,亦附於後。

一 華嚴經章 一卷。大藏第八十五册(二○五—二○七)。作者不詳。光明覺品第五至入法界品第三十四,略明興起大意。前四品缺。末明四弘誓願。

二 華嚴略疏卷第三 一卷。大藏同上(二○七—二一七)。作者不詳。僅有十地品初記。

三 華嚴經疏 一卷。大藏同上(二一七—二三四)。作者不詳。釋華藏世界品。

四 華嚴經義記卷第一 一卷。大藏同上(二三四)。後魏·大覺寺沙門惠光述。釋光明覺品。僅殘前段七百餘字而已。

五 華嚴經疏卷第三 一卷。大藏同上(二三四—二三六)。新羅元曉述。亦釋光明覺品。

六 十地義記卷第一 一卷。大藏同上(二三六—二三九)。作者不詳。

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一百二十卷。缺卷二十一至七十,及九十一至一百,共缺五十九卷。卍續藏第八十八册(一九—三五三)。宋·晉水沙門浄源,録清涼國師華嚴大疏,注入經文。

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談玄抉擇 六卷,缺第一卷,存二至六卷。卍續藏第十一册(四一九—五○六)。遼·開龍寺沙門鮮演述。釋清涼國師華嚴玄談。

九 華嚴經文義記卷第六 一卷。卍續藏第八十八册(三—一八)。唐·沙門靈裕集記。

師子奮迅城童女彌多羅尼第十,至普門國普賢菩薩四十三。即晉譯華嚴,釋入法界品中善財所參善知識之三十三位而已。經文卷四十八至六十。

别譯十五種

⑴ 〔 佛説兜沙經〕 

一卷,二萬一千餘字。大正藏第十册(四四五),中華藏第一輯第二集(線裝第十六册)。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即華嚴經如來名號品少分,及光明覺品少分。文多梵語,艱澀難了。

⑵ 〔 佛説菩薩本業經〕 

一卷,約五千餘字。大藏同上,中藏同上(線裝第十五册)。即華嚴經浄行品兼十住品。

⑶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一卷,約四千餘字。大藏第十册(四五一),中藏同上(線裝第十五册)。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亦即華嚴浄行品,而願文偈頌皆作長行。末段,似升須彌頂品少分。

⑷ 〔 菩薩十住行道品經〕 

一卷,約二千餘字。大藏同上,中藏同上。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即華嚴十住品。而十住名皆作梵語。

⑸ 〔 佛説菩薩十住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中藏皆同上。東晉沙門祇多密譯。

亦即十住品,但此以文殊問佛,佛爲説之。

⑹ 〔 漸備一切智德經〕 

五卷,十品,約五萬餘字。大、中藏皆同上。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即華嚴經十地品。即以十地分爲十品: 初、 發意悦豫住,二、 離垢,三、 興光,四、 暉曜,五、 難勝,六、 日前,七、 玄妙,八、 不動,九、 善哉意,十、 金剛藏問菩薩住品。

⑺ 〔 十住經〕 

四卷,約五萬餘字。大、中藏皆同上。姚秦·鳩摩羅什譯。

亦即十地品。十地名: 歡喜,離垢,明,炎,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妙善,法雲。

⑻ 〔 佛説十地經〕 

九卷,約五萬餘字。大藏第十册(五三五)。唐·沙門尸羅達摩譯。

與十地品同。十地名: 極喜,離垢,發光,燄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此經註疏有二

① 〔 十地經論〕 

十二卷。大藏第二十六册(一二三)。天親菩薩造,後魏·沙門菩提流支譯。論中具有經文。經中始末皆云: 佛成道二七日説。

② 〔 十住毘婆沙論〕 

十七卷,三十五品。大藏第二十六册(二○)。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知津云: 此論是釋華嚴十地品中初二地也。

序品第一
入初地品第二

問曰:何故不言我當度衆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衆生?

答曰: 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没淤泥,何能拯拔餘人?又如爲水所漂,不能濟溺,……凡物皆先自利,後能利人。……是故説: 自度已,當度衆生。

一切佛法名爲如;是,如來至諸佛,故名爲如來。

地相品第三

……復次、偈中自説污不污相,所謂: 不毁戒,不欺佛。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污佛家。……若受戒不破,不欺諸佛,名爲不污佛家。復次、戒名三學: 戒學,心學,慧學。破此學,名污佛家;如法受戒而後毁破,名爲欺佛。如是二句,各有義趣。欺佛者,空自發願,不如説行;欺誑衆生,是名欺佛。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説行,名爲欺佛。

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爲菩提薩埵。

復次、衆生名薩埵;爲衆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

淨地品第四
釋願品第五(有十願)

護持一切諸佛法者,菩薩作是念: 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三世諸佛法,我應守護。

問曰:過去諸佛已滅,法亦隨滅;未來諸佛未出,法亦未有;尚無初轉法輪,何況餘法?云何當得守護?正可守護現在諸佛法,以諸佛現在故。

答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皆是一體一相;是故、若守護一佛法,則爲守護三世諸佛法。

聞佛名得往生者: 若人信解力多,諸善根成就,業障碍已盡,如是之人,得聞佛名。又是諸佛本願因緣,便得往生。

菩薩志願無盡,而實成佛則止。

發菩提心品第六

分别七種因緣發菩提心:一、 佛教令發心,二、 爲護法故發心,三、 爲愍衆生故發心,四、 菩薩教令發心,五、 見菩薩行隨而發心,六、 因布施故發心,七、見佛相好故發心。此七種中,前三必定成,後四或成或不成。

調伏心品第七

上品説四發心或成或不成,此品以問答廣明成不成法。有五四合爲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菩提心。

阿惟越致品第八

明菩薩退不退相。

易行品第九

廣説念十方佛、阿彌陀佛、過去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等,以求不退。

論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除業品第十

復明於諸佛所,應修懺悔,勸請,隨喜,廻向。

分别功德品第十一

明六時懺悔等所有功德。

分别布施品第十二
分别法施品第十三

明法施義,及説法儀式。

皈命相品第十四

先明在家者應多行財施,出家者應行法施義。次明皈依三寶義。

五戒品第十五

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説:「菩薩於他事,心意不劣弱,發菩提心者,他利即自利。」

五戒,是總在家之法。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入寺品第十七

明齋日宜受八戒,及親近持浄戒者。亦不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但應生憐愍心。

以上説在家菩薩所應行事。第二地中,多説出家菩薩所行事。此下説在家出家菩薩共行。

共行品第十八

明在家出家菩薩所共行法。

四法品第十九

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乃至十法能浄治初地。

念佛品第二十

明般舟三昧,念佛相好。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

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説有四十種。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

以問答辯釋佛一切智義。

論云: 佛法貴如説行,不貴多讀多誦。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

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勝出家。

讚偈品第二十四

以偈讚佛四十不共法,成念佛三昧。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薩有二十法,出家菩薩有六十法。又餘助法有五十。又明行般舟三昧果報等。

譬喻品第二十六

釋經中導師喻,喻菩薩通達地法。

略行品第二十七

上來諸品明初地義竟,此品爲不能多讀誦者,略明行法。

以下八品,釋第二地義:

分别二地業道品第一
分别聲聞辟支佛品第二

明十善道令何等衆生至二乘地。

大乘品第三

明菩薩修行十善道,勝於一切。

護戒品第四

明十善十惡果報,及明六十五分尸羅。

解頭陀品第五

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

助尸羅品第六

明六種四法能浄尸羅。又四種似尸羅而破尸羅,慎莫爲之: 一、 説有我,二、 不離身見,三、 見諸法定有,四、 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

又、沙門有四:一、 形色相沙門,二、 威儀矯異沙門,三、 貪求名利沙門,四、 真實行沙門。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爲前三。

讚戒品第七
戒報品第八

以上,十地經註釋完。

⑼ 〔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三卷,十三品,約二萬五千餘字。大藏第十册(五七四),中藏第一輯第二集(線裝第十五册)。西晉·沙門竺法護譯。與華嚴十定品同。

⑽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一卷,五百餘字。大藏第十册(五九一),中藏同上。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與華嚴經壽量品同。是如來自説。

⑾ 〔 佛説較量一切佛刹功德經〕 

一卷,五百餘字。大藏同前。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五册)。

宋·沙門法賢譯。

亦同壽量品。是不思議光菩薩説。

以上二譯,大同。而末段受持功德得生佛國,爲大本所無。

⑿ 〔 佛説如來興顯經〕 

四卷,約三萬五千餘字。大藏第十册(五九二),中藏第一輯第二集(線裝第十五册)。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與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同。

⒀ 〔 度世品經〕 

六卷,約六萬餘字。大藏第十册(六一七),中藏同上(線裝第十六册)。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與華嚴經離世間品同。而末後一段,與如來問答,乃大本中所無。

⒁ 〔 佛説摩羅伽經〕 

三卷,約三萬五千餘字。大藏第十册(八五一),中藏同前。西秦·沙門聖堅譯。

即華嚴經入法界品中: 從無上勝長者,至普救衆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識事。而内有呪語三則。

⒂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中藏皆同前。唐·沙門地婆訶羅譯。

從天主光天女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事。

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普賢行願品

四十卷,二十五萬餘字。大藏第十册(六六一)。唐·三藏般若譯。

唐、貞元年間,南天竺烏荼國王進奉此經梵本。貞元十二年(七九六)六月五日,奉詔於長安崇福寺譯,沙門般若宣梵文,廣濟譯語,圓照筆受,智柔、智通廻綴,道弘、鑒虚潤文,道章較勘證義,大通證義,澄觀、虚邃詳定。至貞元十四年二月廿四日譯成。

此即華嚴經入法界品。而普賢菩薩既爲善財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復説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今時但取此最後一卷,續於前經八十卷之後,並廣流通。然此一譯,文理俱優,不讓實叉難陀;而知識開示中,更爲詳明,切於日用,切救末世流弊,最宜一總流通。(以下節録經文數段。)

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由樂親近善知識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滿,是故於此勿生疲厭。(卷四)

菩薩初學修菩提時,當知病爲最大障碍;若諸衆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豈能修習諸波羅密?是故菩薩修菩提時,先應療治身所有疾。……菩薩若欲治諸病者,先當審觀諸病因起;……一切衆生,因四大種和合爲身,從四大身,能生四病,所謂: 身病,心病,客病,及俱有病。……如是衆病,貧賤人少,多勞役故;富貴人多,過優樂故。……如是身病,從宿食生。若諸衆生,能於飲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氣力強弱,時節寒熱,風雨燥濕,身之勞逸,應自審察,無失其宜,能令衆病無因得起。(卷十一)

合會須臾散,榮貴盡無常;人命如電光,強力皆歸死。死魔虧盛滿,無常壞寶山。勝法恒堅牢,應修不放逸。(卷十二)

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爲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智人聞一義,觸類廣無涯。(卷十二)

一切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爲女人,不得速成無上佛道;亦不疾得辟支佛乘、阿羅漢果。五通仙人,由女色故,退失神通,爲荷負者。天、阿修羅,常與戰伐。十頭羅刹,焚燒南海棱伽大城。或有國王,喪失國土;乃至兄弟自相殺害,造惡趣因,現世貧窮,甘爲奴僕,不順師長,違背君親;如是一切,皆由女人。我觀無數百千世界貪欲衆生,生死曠野,輪轉無窮,苦業之中,女爲上首;是故菩薩,若離女色,即得親近諸善知識;復令衆生因此離欲,皆住最勝解脱法門。(卷十五,伐蘇密多女説。)

若人願此命終後,不受三塗八難身,恒處人天善趣中,常行清浄菩提道;有願捨身生浄土,普現一切諸佛前,普於十方佛刹中,常爲清浄勝薩埵;普見十方一切佛,及聞諸佛説法者,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或在危厄多憂怖,日夜六時稱我名,我時現住彼人前,爲作最勝皈依處;彼當生我浄佛刹,與我同修菩薩行,由我大悲觀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卷十六,觀自在菩薩説。讀此可知: 專念觀音聖號,求生浄土,必得滿願。)

若能聞法無厭足,則能普見一切佛;云何見佛志無厭?由聽妙法無厭足。(卷十六)

如諸衆生及草木,一切生長咸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尸羅地。無戒欲求生善道,如鳥無翼欲飛空;如人無足欲遊行;亦如渡海無船筏。……或於日夕三時浴,或復三時作護摩,卻粒自默如啞羊,無戒苦身無所利。……或大族子旃陀子,俱能持戒等生天;貴賤種姓虧戒身,皆墮地獄無差别。卑門持戒生天上,勝族毁犯墮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諸獄。王族多聞具色力,惡見無戒如獸蚖,如甘果樹猛獸圍,猶蓮華池毒蛇止。寧守貧賤恒持戒,具聖財寶德嚴身。破戒衆人之所輕,持戒天人咸信重,栴檀鬱金及沈麝,如是一切不爲香;菩薩持戒最勝香,徧出人天無有盡。卑陋持戒後生天,現蒙王者所瞻禮,此世他世生安隱,如是戒果牟尼説。欲生人天及涅槃,如應具戒必當得;是故精勤持浄戒,隨心所願皆圓滿。若有臨終肢節痛,一切親屬欲分離,諦思我有清浄戒,身心歡樂無憂畏。戒爲惑病最勝藥,護諸苦厄如父母,痴闇燈炬生死橋,無涯業海爲船筏。……若有臨至命終時,持戒破戒生安畏;欲得當來極樂處,應當專意勤護持。戒珠不假刀兵護,戒爲伏藏無所侵,戒爲勇伴導前行,戒爲出世莊嚴具!我讚持戒諸功德,如佛世尊真實説,爲覺悟彼破戒者,令心堅住持浄戒。(卷十七)

有二種戒,具足受持,則得圓滿善知識法,何等爲二?一、 菩薩戒,二、 别解脱戒。持是二戒,則得圓滿善知識法。如佛所説: 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調伏,令他調伏,無有是處。若諸菩薩,具足圓滿頭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浄,不失善法。(卷三十三)

於所習誦,應自精勤;諷誦之時,調其氣息,聲離高下,心不外緣,專想憶持,思惟文義,離諸惛掉,止觀相應。(卷三十三)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悉捨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爲救護一切衆生。(卷三十九,普賢菩薩對善財説。)

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悉已住於灌頂地,徧滿十方無量土……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真實大導師,次補處於安樂刹。(同上)

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虚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説佛功德!若有聞斯功德海,能生歡喜信樂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生疑念。(同上)

普賢菩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説不可説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説,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廻向。」(卷四十)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同上)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碍,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廻向,普願沉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同上)

註疏九種

①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普賢行願品疏〕 

十卷,約五十餘萬字(據經疏合刻本)。金陵刻經處版,民國增修大藏經會版。修藏會版,經疏合刻,作三厚册。唐·清涼國師澄觀述疏。

釋經十門: 一、 教起因緣,二、 教門權實,三、 所詮義理,四、 辨定所宗,五、 修證淺深,六、 彰教體性,七、 部類品會,八、 流傳感通,九、 釋經名題,十、 隨文解釋。

以下是第四十卷行願品别行註釋。

②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别行疏〕 

一卷,唐·清涼國師述,金陵版。

釋經五門分别:一、 教起因緣,二、 辨教宗旨,三、 翻譯傳授,四、 釋經名題,五、 隨文解釋。

疏云: 此一卷經,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習。

③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别行疏鈔〕 

十五卷,約十餘萬字。金陵版。唐·圭峰沙門宗密述鈔。解釋清涼國師之别行疏。

④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别行疏節録〕 

一卷,約一萬餘字。北京刻經處版。民國·浙西徐文霨居士,節録清涼别行疏。

⑤ 〔 普賢行願品疏鈔擷〕 

一卷,約二萬餘字。版本不詳。民國·幻修居士,承弘一大師意,倣彌陀疏鈔擷而作。

⑥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脱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 

一卷,約三萬餘字。見諦閑大師遺集第一册。諦閑法師述。

師諱古虚,字諦閑,號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生於清咸豐八年(一八五八)正月初六日。年二十,遯入臨海縣白雲山,依成道師剃度。不數日,兄踵至,逼令還家。逾二歲,兄殁,仍復入山。二十四歲,受具於天台山國清寺。一生專弘台教,法筵甚盛,詳見本傳。一九三二年七月初二日示寂,壽七十五。

敘曰:閑於前清光緒八年冬,首聽法華,至法師品時,心竊慕之,本擬立願,終身奉持全經,定爲日課,顧慮經文廣多,未能每日諷誦,心頗躊躕,時同學贈以古吴刻梵本普賢行願品,初展讀,至「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唯此願王不相捨離……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心竊喜之,遂決意持此品爲日課,終身奉爲指南。……至(一九二七年)臘月初,乃取清涼疏,圭峰鈔,首尾詳閲一過……竊惟:疏太約,鈔過豐。至今又歷千餘年矣,時愈遠,而根愈鈍,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閣,閲者幾希。閑爲求豐約適宜,遂於十五日拈毫起草,採摭疏中精要言詞,按科疏釋。經前添以釋題玄義,以便初學。…

釋題,總明五義;一、 人法兼喻三事具足爲名,二、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爲體,三、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四、 拔衆生苦與佛果樂爲用,五、 圓頓大乘第一乳味爲教相。

⑦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一卷,約三萬餘字。見慈舟大師遺集。慈舟大師講,通方、沈國華記。

慈舟大師,湖北隨縣人,俗姓梁。三十四歲,投本縣佛垣寺出家,禮照元長老爲剃度師。是年冬,受具於漢陽歸元寺。嚴戒律,弘華嚴,修浄土。嘗云:「若不持戒,莫説了生死的話;若不念佛,亦莫説了生死的話。」一九五八年示寂,壽八十二。

⑧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録〕 

一卷,約二萬餘字。見太虚大師全書第二十三册。太虚大師講。師俗姓吕,浙江崇德人,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十六歲出家。一生事蹟,詳見年譜。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示寂,壽五十九。

⑨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註〕 

一卷,約一萬七千餘字。見佛學救劫編卷下之四。民國·彭澤許止浄註。「此淺註,悉本諦閑法師輯要疏。但於教義高深者,略去;間亦附以私意。求人人能解,故名淺註。」

普賢行願品註釋完。

偈頌别譯二種

⑴ 〔 普賢菩薩行願讚〕 

一卷,大正藏第十册(八八○)。唐·北天竺三藏不空譯。

即行願品中偈。後有速疾滿普賢行願陀羅尼。

⑵ 〔 文殊師利發願經〕 

一卷,八百餘字。大藏同上。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大略如普賢行願偈,而是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