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32 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经

三、 佛説阿彌陀經

一卷,一八五七字。大藏第十二册(三四六),中藏第一輯第三集(線裝第二十册)。此經流通最廣,版本甚多,今不具録。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在祇園,與比丘、菩薩、諸天大衆俱。無問自説,告舍利弗,稱讚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依正功德,勸人發願求生,但以執持名號爲行;復引六方各恒沙諸佛,出廣長舌,勸信流通。今時叢席,皆奉之爲晚課。真救世神寶,圓頓上乘也。

異譯一種

⑴【 稱讚浄土佛攝受經】

大藏同上(三四八),中藏亦同上。一卷,四○七五字。唐· 玄奘三藏譯。與上經同,而有十方佛勸信。

註疏二十八種

①【 阿彌陀經義記】

一卷,近二千字。大藏第三十七册(四○六)。卍續藏第三十三册,係經疏會本。

隋· 天台智者大師説,門人灌頂記。

  • 第一、釋名,從人標稱;依教修習,往生彼國。
  • 第二、辨體,法性真如,諦心觀察,證常樂果。
  • 第三、宗致,浄土機緣,妙樂莊嚴,化像迎攝。
  • 第四、力用、破除愛見,五住塵勞,正習俱盡。
  • 第五、 教相,帶别、兼通,生熟醍醐,總爲教相也。

釋一日七日一心不亂得往生云:今不以時日爲多少,特用心厚薄耳。若能七日一心不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以宿願力,化佛迎接,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何以故?臨終一念,用心懇切,即當得去也。

②【阿彌陀經義述】

一卷,四千餘字。唐· 沙門慧浄述。

經分三分:一、 從如是至現在説法爲序分;無量諸天大衆俱以上爲通序,佛告舍利弗至今現在説法爲别序。二、 彼土何故名爲極樂下,至是爲甚難爲正宗分。三、 佛説此經已至經訖爲流通分。

③【阿彌陀經疏】

一卷,二萬餘字。唐· 慈恩寺基法師撰。

註文之初,略申七意:一、 敘佛身,二、 敘其土,三、 敘不退轉,四、 敘偏讚之心,五、 敘體性,六、 敘部類宗趣,七、 判釋文義。

④【阿彌陀經通贊疏】

三卷,二萬餘字。唐·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六門料簡:一、 總敘原由,二、 别明宗旨,三、 彰經體用,四、 翻譯時人,五、 論於頓漸,六、 正釋經文。

此經,乃三乘妙旨,衆聖要樞,出生死之鴻源,證真常之疾路。

此經,慈恩基師所撰有二:一名通贊疏,一單名疏;二疏互有出没,影發經義,猶一室兩燈,照物愈明,豈可偏廢?(日僧典壽跋)

⑤【佛説阿彌陀經疏】(海東疏)

一卷,三千餘字。唐· 海東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三門分别:一、 述大意,二、 釋經宗致,三、 入文釋。

明修因中,以發菩提心爲往生正因,執持名號爲助因。

⑥【佛説阿彌陀經義疏】

一卷,八千餘字。宋· 孤山沙門智圓述。

二土果人爲名,方等實相爲體,信願浄業爲宗,捨苦得樂爲用,生酥大乘爲教相。

小善,謂等閑發願,散亂稱名;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以六方讚歎爲流通,謂佛勸流通。

⑦【佛説阿彌陀經義疏】

一卷,近一萬字。宋· 靈芝元照律師述。

以上七種,大藏第三十七册。卍續藏第三十三册。唯卍續藏缺海東疏,而靈芝義疏則會入聞持記。

一乘極唱,終皈咸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歷塵點劫,懷濟衆之仁;無芥子地,非捨身之處。悲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内外兩財,隨求而必應;機興緣熟,行滿果成;一時圓證於三身,萬德總彰於四字。是以,知識廣讚,感獄火化爲涼風;善友教稱,見金蓮狀同杲日;八十億劫之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刹之遐方,倐如羽化。

嗟乎!識昏障厚,信寡疑多;貶浄業爲權乘,嗤誦持爲粗行。豈非躭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戾慈親,深痛一生之虚喪!

須信:非憑他力,截業惑以無期;不遇此門,脱生死而無路!聞持頗衆,正協於時緣;著述雖多,鮮窮於要旨。盡毫端而申釋,敢斅前修;舒舌相以讚揚,誓同諸佛!太虚可際,鄙志奚窮;敬勉同舟,深崇此道矣!(序)

將釋此經,先以義門括其綱要,始可入文釋其義趣。義門中,以教、理、行、果四法,各分通别,以括其要。

今經專示持名之法,正是經宗。括束經文,且爲五例:一、 心起忻厭,厭苦忻樂;二、 身須西向,正立合掌;三、 克期日限,一日七日;四、 繫心佛境,專一不亂;五、 期死無退,決誓求脱。若此稱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況一日七日乎!

以執持名號爲多善根多福德;以襄陽石碑經本爲證。

先須斂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遥想彼佛,現坐道場,依正莊嚴,光明相好;自慨此身,久沉苦海,漂流生死,孤露無依;譬如嬰兒,墮在坑穽,叫呼父母,急救危亡;一志依投,懇求解免;聲聲相續,念念不移。雖復理事行殊,定散機異;皆成浄業,定得往生。

⑧【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三卷,三萬餘字。宋· 沙門戒度記。釋靈芝義疏。

⑨【阿彌陀經句解】

一卷,一萬餘字。元· 越溪沙門性澄解。

此經以單人爲名,實相爲體,勸修行願爲宗,捨苦得樂爲用,生酥大乘爲教相。

此經,自唐訖宋,慈恩、孤山、浄覺、靈芝,皆有疏記;古崖新師復有集註;義釋備矣!猶慮道俗未暇詳覽,自惟衰耄,去日非遥,輒取優長,分文句解,與衆結往生緣;匪獵名也。(後敘)

⑩【阿彌陀經略解】

一卷,一萬多字。明· 吴郡沙門大佑述。以上三種,卍續藏第三十三册。古師疏記多種;今欲從略,以便初機,故兹别出,各從其志。五玄釋題,準孤山疏。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下,爲流通分。

11【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

二卷,五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明· 天台幽溪沙門傳燈鈔。釋大佑法師略解。

12【阿彌陀經疏鈔】

疏鈔四卷,事義、問辯各一卷,共六卷,十三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三册。

明· 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蓮池大師)述。

釋經十門:一、 教起所因,二、 藏教等攝,三、 義理深廣,四、 所被階品,五、 能詮體性,六、 宗趣旨歸,七、 部類差别,八、 譯釋誦持,九、 總釋名題,十、 别解文義。

一心不亂,爲一經要旨。詳明事一心、理一心之義。難信之法中,闡明十種難信之義。

1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四卷,十二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三册。明· 雲棲古德法師演義。

14【阿彌陀經疏鈔擷】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清· 徐槐廷擷。雖擷雲棲疏鈔,却又分經爲十二分:法會衆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修持正行分第八,同讚勸信分第九,聞法信願分第十,互讚感發分第十一,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15【阿彌陀經已決】

一卷,四千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三册。明· 吴門北禪寺沙門大惠釋。

16【阿彌陀經要解】

一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七册。清· 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 諸佛憫念羣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浄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浄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爲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爲不可思議也哉!

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爲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覩!

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師強同。譬如側看成峯,横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爲各各親見盧山而已。”(序)

此經以能説所説人爲名。實相爲體。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以往生不退爲力用。此是大乘菩薩藏攝。

爾時佛告至現在説法,爲發起序。正宗分三:一、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二、 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以六方佛讚以下爲流通分。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浄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念佛有事持、理持,一心亦分事理,詳於本文。

後跋云:舉筆於丁亥九月廿七,脱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時年四十有九。

17【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三卷,九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清· 紅螺沙門達默造鈔。

18【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一厚册。民國· 寶静法師講。見寶静法師全集。

19【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一厚册。民國· 圓瑛法師講。法彙第十一册。

20【阿彌陀經略解】

一卷,五千餘字。鼓山木版。清· 閩鼓山西真比丘道霈述。

依雲棲疏鈔,略其要義,直釋本經。間亦附以己意,而終不悖師宗。俾閲者展卷瞭然,通其脉絡,得其綱領;然後對諸疏鈔,以資博識,以堅正信。

21【 阿彌陀經略註】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清· 慈雲沙門續法録註。摘録雲棲疏鈔,題名略註。

22【阿彌陀經注】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清· 鄭澄德、澄源註。

23【阿彌陀經約論】

一卷,二千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三册。清· 彭際清述。

略開四分:一、 明經中要領,二、 明往生利益,三、 别申問答,四、 説偈廻向。

是經,以一心爲宗,以持名爲行,以信願爲導,以不退爲程,以無上菩提爲究竟。

24【阿彌陀經直解正行】

一卷,三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三册。清· 秀水沙門了根纂註。

雲棲疏鈔,高妙精深,初學難了。了根不揣愚昧,手緝易曉浄土語,兼採龍舒浄土文句,並録諸師貽訓,集成一部,名曰直解正行。間參以臆説,俾登高行遠,先爲卑邇説法,覽者易於通嘵。(後跋)

25【阿彌陀經摘要易解】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清· 天寧沙門真嵩述。

今此易解,無非爲初學生信,持名之助耳。

26【阿彌陀經講義】

一册。民國圓瑛法師講。法彙第十二册。

27【阿彌陀經講記】

一册。民國· 慈舟大師講。

28【阿彌陀經講要】

民國· 太虚大師講。虚大師全書第二十九册。

懸論:一、 釋名題。二、 提教綱,約教理行果。三、 顯經宗:以彌陀佛土爲體,往生不退爲宗,信願行爲用。

四、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浄土神咒

五十九字,一十五句。劉宋·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原註云:出小無量壽經。今皆附於阿彌陀經後。簡稱“往生呪”。

五、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十二册(三五二),中藏第一輯第四集(線裝第二十六册)。失譯人名。

佛在瞻波大城,爲諸比丘説阿彌陀佛父、母、子、侍者、上首、及魔等名,次説神呪。十日修行,必生彼國。

六、 後出阿彌陀佛偈

十四偈,二八○字。大藏同上(三六四),中藏第一輯第三集(線裝第二十册)。失譯人名。偈讚往生彌陀浄土之勝妙。後附“阿彌陀佛説呪”即往生呪。

七、 佛説觀無量壽佛經

一卷,七千餘字。大藏同上(三四○),中藏同上。劉宋· 西域沙門畺良耶舍譯。

佛在耆闍崛山。韋提希夫人,被子(阿闍世)幽禁,哀請世尊説生浄土之法,佛示以三種浄業,十六觀門。

註疏十五種

①【 觀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近二萬字。大藏第三十七册(一七三),卍續藏第三十二册(經疏合刻)。隋· 浄影寺沙門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五要:一、 須知教之大小,此經乃是菩薩藏收。二、 須知教局漸頓:小教名局;大從小入,目之爲漸;大不由小,目之爲頓。此經是頓教法輪;爲凡夫説,不從小入,故知是頓。三、 須知宗趣,此經以觀佛三昧爲宗。四、 須知經名不同,此經,人法爲名,佛、是能説人,觀無量壽,是法。五、 須知説人差别,五種人中,此是佛説。

②【觀無量壽經義疏】

一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七册(二三三),卍續藏第三十二册。隋· 沙門吉藏撰。

六門明義:序王第一,簡名第二,辨宗體第三,論因果第四,明浄土第五,論緣起第六。

③【佛説觀無量壽佛經疏】

一卷,一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七册(一八六)。隋· 天台智者大師説。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浄,見兩土之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

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浄業。

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珍台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

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大水結氷,實表瑠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三輩而横截,越五苦而長騖。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

此經、心觀爲宗,實相爲體。所言佛説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衆;觀雖十六,言佛便周。生善滅惡爲經力用。大乘方等教攝。

④【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六卷,五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七册(一九五)。宋· 四明沙門知禮述。卍續藏第三十二册,經疏鈔會本,日東沙門實觀分會,作五卷。

⑤【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四十六册(八六五),卍續藏第三十二册。宋· 四明沙門知禮述。出四明教行録。答學者觀經疏鈔問九則。

⑥【釋觀無量壽佛經記】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二册。唐· 沙門法聰撰。釋智者大師觀經疏。

⑦【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帖疏)

四卷,五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七册(二四五),卍續藏第三十二册。唐· 善導大師集記。

先作七門料簡:

  • 第一、 先標序題 仰惟 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唤此遣;豈容不去?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爲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 第二、 釋題名。
  • 第三、 辨釋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此經,以觀佛三昧爲宗;亦以念佛三昧爲宗。一心廻願往生浄土爲體。菩薩藏收,頓教所攝。
  • 第四、 辨説人差别 此經,是佛自説—佛在王宫,爲韋提等説。
  • 第五、 料簡定散兩門 前十三觀爲定善,三福、九品爲散善。
  • 第六、 和會經論相違,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有六:
    • ㈠ 先就諸師解九品義—諸師以上上品是四地至七地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上下品是種性已上至初地,上三品,皆是大乘聖人生位。次、中上品是三果人;中中是内凡;中下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此三唯是小乘聖人。下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共分三品。
    • ㈡ 即以道理來破之。破諸師説,謂:此等人(指上三中三六品之人),三塗永絶,四趣不生;更復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衆生,是以勸生浄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爲?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義同前錯。
    • ㈢ 重舉經文返對破。引經一一對破前説。據經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三品人,是遇大凡夫;中三品人,是遇小凡夫;下三品人,是遇惡凡夫。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 ㈣ 出文顯證。
    • ㈤ 會通别時意。
    • ㈥ 會通二乘種不生義。(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今爲會通。)
  •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説得益分齊。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正行者:一心專讀誦此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亦然;是名爲正。又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雖可廻向往生,終名疏雜之行也。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碍,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⑧【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三卷,三萬餘字。大藏第三十七册(二七九)。宋· 靈芝沙門元照撰。

諸師著撰,各尚所宗,後進披尋,莫知攸往。由是參詳名理,讎校古今,摭取優長,芟除繁瑣。述而不作,何敢侮於前修?統之有宗,庶可貽於來學。文從簡易,意在修治。

義門有四:一、 教興來致,二、 攝教分齊,三、 辨定宗旨,四、 料簡異同。

⑨【 觀無量壽經義疏正觀記】

三卷,五萬餘字。卍讀藏第三十三册。宋· 四明沙門戒度,釋靈芝觀經義疏。

⑩【觀無量壽佛經扶新論】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同上。宋· 拙庵戒度述。

台宗山家宗匠因公法師作輔正解,破靈芝觀經新疏(即義疏),謂新疏作者,越學經宗,滅裂天台時教。戒度法師作扶新論,評論輔正,其理甚明,使新疏重光,後昆有託,豈曰小補?

11【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

一卷,約五千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三册。明· 幽溪傳燈大師作頌。藏中有頌無圖。

12【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

二卷,三萬多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清· 慈雲沙門續法集。

釋經十門:一、 教起因緣,二、 藏乘分攝,三、 辨定時會,四、 教義分齊,五、 所被機宜,六、 能詮體性,七、 宗趣通局,八、 翻譯傳授,九、 總釋名題,十、 别解文義。

13【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一卷,五千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三册。清· 彭際清居士述。

此經、雖屬漸門,亦攝頓教;雖明權乘,尤尚圓修。問:天台謂此經爲頓,今以爲漸,何也?答:約化儀論,唯華嚴屬頓,餘俱屬漸。此經,方等所收,是漸,非頓。又、諸經中,純談實相爲頓,曲施方便爲漸;漸即屬權,頓乃名實。然、漸中有頓,權中有實;但了一心,更無餘法。天台所判,故有深旨。

14【觀經疏鈔演義】

一册。民國· 諦閑大師撰。諦閑大師遺集第四册。

此經、天台聖祖疏於前,四明尊者鈔於後。疏中隱義,鈔而發之。將三觀之旨,和盤托出。義無餘藴。歷五百餘年矣。鈍根學者,每興汪洋之歎。余於是,將疏中科釋,移註文下;鈔中過詳者,折衷要言,略加竊謂。俾初學者,得易以入手,遂命名爲疏鈔演義云爾。

15【 觀無量壽佛經釋論】

一册,民國· 桐城吕碧城述。導言分第一,通釋分第二—釋名、出體、正宗、明相、致用,釋義分第三及註分第四,抉擇分第五。

浄土三經,廣略各異。大本賅史迹綱要,小本開簡便法門。觀經則長短適中,文情並茂,此殊勝者一。大本開宗發源,令未知者得知;小本稱讚勸導,令未信者起信;觀經則詳於教授,令已信者實習,此其殊勝者二。以唯識之理,闡樞密之藏;佛學精采,於焉獨寄,此其殊勝者三。……顧宏浄土宗只重小本,而法相宗特取六經十一論,皆未及此經,致其勝義湮鬱,不獲爲浄業行人所利用,予獨惜之!發潛抉晦,請自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