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37 地藏菩薩本願經 楞伽經 維摩詰經

四七、 佛説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一卷,一千七百多字。大藏第十四册(四八○),中藏第一輯線装第二十六册。西晉· 居士聶道真譯。

佛在祇園,於後夜分,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諸化現。阿難集衆,跋陀婆羅問其始末,佛爲略説觀文殊法,及説示滅起塔種種佛事。

文殊大士,生舍衞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右脇降生,身紫金色。從佛出家,住首楞嚴三昧。……勸觀文殊像,持文殊名。

四八、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一卷,一千五百多字。大藏第十四册(六九七),中藏第一輯線裝第二十六册。中印土沙門那提(福生),於唐永徽六年至京,譯經三部,此其一。

佛在耆闍崛山,有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大會莊嚴之因,佛言:昔作方曼荼羅供八菩薩所致。謂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虚空藏菩薩,普賢菩薩,執金剛主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止諸障菩薩,地藏菩薩。

四九、 佛説八大菩薩經

一卷,六五七字。大藏第十四册(七五一),中藏第一輯線裝第七十一册。宋· 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及八大菩薩俱。謂:妙吉祥菩薩,聖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虚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又有無能勝等諸大菩薩,皆來會坐。佛爲舍利弗説東方五佛名:善精進吉祥如來,普照如來,吉祥如來,印捺囉計都特嚩惹王如來,喜功德光自在王如來。

五○、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一卷,四一三字。大藏同前,中藏第一輯線裝第五十五册。失譯人名,附後漢録。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幡菩薩,師子作菩薩,堅勇精進菩薩,擊金剛慧菩薩。又四菩薩:棄陰蓋菩薩,寂根菩薩,慧威菩薩,不離菩薩。

五一、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一卷,近二千字。大藏同前,中藏第一輯線裝第二十六册。唐· 中印土沙門那提譯。

佛在給孤獨園,與五百比丘、無央數菩薩及人天八部俱。離垢慧請問:於如來所,云何恭敬禮拜供養?佛先示:五輪著地,應發五願。次示十方佛名。次示皈依、懺悔、勸請、隨喜、廻向、發願。

五二、 佛説老女人經

一卷,七五七字。大藏第十四册(九一一),中藏第一輯線裝第二十一册。吴· 支謙譯。

佛在樂音處,與八百比丘、萬菩薩俱。有貧窮老女,請問生老病死五陰六根四大等,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佛答: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兼説緣生衆喻。老女開解。佛爲出其往因,並記其往生極樂,後成佛道。

異譯二種

⑴【佛説老母經】

一卷,七五○字。大、中藏皆同前。失譯人名,附劉宋録。

⑵【佛説老母女六英經】

一卷,三六四字。大、中藏皆同前。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二經並與前同。而第三譯甚簡略。

五三、 佛説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一卷。大藏第二十册(六六○),中藏第一輯線裝第二十三册。劉宋· 畺良耶舍譯。

佛在毘耶離國獮猴林中青蓮華池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一萬菩薩及十億十方菩薩、五百離車子俱。佛入普光三昧,身毛放光,化七寶蓋,現十方事;又放眼光,照藥王藥上二菩薩頂,住其頂上,如金剛山,十方諸佛皆悉映現。長者子寶積,請問觀法,佛言:具五因緣,方得聞此二菩薩名。二菩薩遂各説呪,復以瓔珞供佛,住佛肩上,如須彌山,山有梵宫,十方十佛,坐宫中華,讚二菩薩所説神呪。佛即授二菩薩記。次説觀法,説五十三佛名。次爲阿難説二菩薩往昔因緣。

五四、 地藏菩薩本願經

二卷(流通本作三卷),十三品,一六九三一字。大藏第十三册(七七七)。唐· 實叉難陀譯。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佛在忉利天,爲母説法,十方諸佛菩薩集會讚歎,如來含笑,放光明雲,出微妙音,十方天龍鬼神,亦皆來集,佛爲文殊説地藏菩薩往因。

分身集會品第二

十方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諸受化衆生,來見世尊,世尊摩頂付囑。

觀衆生業緣品第三

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略答五無間事。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往因,佛又略説二事。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述其所説報應之法。

地獄名號品第五

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答。

如來讚歎品第六

佛身放光,出大音聲,讚歎地藏菩薩。普廣菩薩請問利益,佛爲廣説。

利益存亡品第七

地藏菩薩白佛,普勸衆生斷惡修善。大辯長者請問存亡功德,地藏爲説七分功德亡者獲一。

閻羅王衆讚歎品第八

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菩薩神力,俱詣忉利,請問衆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各發善願;佛讚印之,並授主命道記。

稱佛名號品第九

地藏菩薩爲利衆生,演説過去諸佛名號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藏請問,佛分别答。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堅牢地神明供養地藏十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佛放頂光,妙音稱讚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請問不思議事,佛分别答。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又摩地藏菩薩頂,以諸衆生付囑令度。次爲虚空藏菩薩説見像聞經二十八益。又説七益。

註疏二種

①【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

三卷。卍續藏第三十五册。清· 靈椉註。

人法爲名,不思議性識爲體,不思議行願爲宗,不思議方便爲用,無上醍醐爲教相。

②【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

三卷。版本不詳。民國· 沙門知性述。

五五、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四卷,四二六七三字。大藏第十六册(四八○),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九册。劉宋· 中天竺沙門,

求那跋陀羅(功德賢)譯。

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佛住楞伽山頂,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衆俱。大慧菩薩,以偈問百八句。佛以偈頌,並爲出所未問,總以一切句非一切句答之。次答諸識生住滅有二種。次明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次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次明上聖智三相。次答所問聖智事分别自性經。次答浄除自心現流頓漸之問。次答常不思議非同外道之問。次明五無間種性及菩薩一闡提。次明三自性。次明二種無我相。次答離建立、誹謗、見。次答一切法空、無生、無二、 離自性相之問。

卷二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答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説之我。次答修行者大方便。次答一切諸法緣因之相。次答言説妄想想心經之問。次答自覺聖智所行之問。次明四種禪。次答般涅槃問。次明二種自性相,二種神力建立。次答緣起不同外道因緣之問。次答常聲爲惑亂。次明一切法如幻。次明當善觀名、句、形、身,及四種計論。次答四果差别通相之問。次明有二種覺。次明當善四大造色。次明當説諸陰自性相。次明外道有四種涅槃。次説妄想自性分别通相。次答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之問。

卷三

一切佛語心品之三 説三種異生身。次答五無間不入地獄之問。次答佛知覺問。次答諸佛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次答不説是佛説問。次答離有無有相問。次答宗通相問。次答不實妄想問。次答善語義問。次明智識相。次明外道九種轉變論。次答一切法相續義,解脱義。次答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問。次明一切法不生不應立宗。次答智不得問。次分别説通及宗通。次答勿習近世間論問。次答外道妄想涅槃,非順涅槃。

卷四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答如來爲作爲不作等問。次答不生不滅無奇特問。次答外道七種無常,非是佛法。次答滅正受次第相續問。次答如來非常非無常。次因誰生誰滅之問,明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次答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别相。次答如恒河沙。次答一切法刹那問。次答六波羅密,有三種分别。次答種種相違問難。次答不食肉義。

達摩大師指此可以印心,故獨流通於世。

異譯二種

⑴【 入楞伽經】

十卷,十八品,八萬壹仟餘字。大正藏第十六册(五一四),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九册)。元魏· 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請佛品第一 問答品第二 集一切佛法品第三 佛心品第四 盧迦耶陀品第五 涅槃品第六 法身品第七 無常品第八 入道品第九 問如來常無常品第十 佛性品第十一 五法門品第十二 恒河沙品第十三 刹那品第十四 化品第十五 遮食肉品第十六 陀羅尼品第十七 總品第十八。

⑵【 大乘入楞伽經】

七卷,十品,六萬多字。大正藏第十六册(五八七),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二十册)。唐· 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集一切法品第二 無常品第三 現證品第四 如來常無常品第五 刹那品第六 變化品第七 斷食肉品第八 陀羅尼品第九 偈頌品第十。

唐譯文筆順暢。右二部,並同前經,但多初品及後二品耳。

十方諸刹土,衆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國中出。

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爲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註疏十八種

①【入楞伽心玄義】

一卷,一萬一千多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册(四二五)。卍續第二十五册。唐· 賢首法藏大師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别:一、 教起所因,二、 藏部所攝,三、 顯教差别,四、 教所被機,五、 能詮教體,六、 所詮宗趣,七、 釋經題目,八、 部類傳譯,九、 義理分齊,十、 隨文解釋。

(今此玄義,唯前九門;釋文原缺。)

言傳譯者:其四卷本,宋元嘉年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於丹陽祇洹寺譯,沙門寶雲傳語,慧觀筆受。其十卷本,後魏季,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於洛陽永寧寺譯。今此一本,即大周聖曆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於神都佛授記寺譯華嚴了,尋奉勅令再譯楞伽,文猶未畢,陀駕入京,令近朝安置清禪寺,粗譯畢,猶未再勘,三藏奉勅歸蕃;至長安二年,有吐火羅三藏彌陀山,其初曾歷天竺二十五年,備窮三藏,尤善楞伽,奉勅令共翻經沙門復禮、法藏等,再更勘譯,復禮綴文。

其四卷,廻文不盡,語順西音,致令髦彦英哲,措解無由;愚類庸夫,強推邪解。其十卷,雖文品少具,聖意難顯,加字混文者,泥於意,或致有錯,遂使明明正理,滯於方言。聖上慨此難通,復令更譯。今則詳五梵本,勘二漢文,取其所得,正其所失,累載優業,當盡其旨,廣令學者,幸無訛謬。

②【 註大乘入楞伽經】

十卷,十一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册(四三三),卍續藏第九十一册(二二五)。宋· 東都沙門寶臣述。

今此註者,正釋唐本;仍將流支所譯餘八品題,如次間入註文,經中亦成一十八品,庶知文有始終,理無二致,讀者易曉。

或謂:學者以爲達磨所指唯四卷,較諸七軸之多,且易爲力。殊不知:首經初譯,文字簡古,首尾文闕;洪儒碩德,尚病其難於句讀,序引題跋,自有明文。斯經參同三本(上二本並一梵本),得其純全,句義昭著;試發而讀之,則知思過半矣。

③【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註】

四卷,約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册(三百七)。宋· 胥臺沙門正受集註。

取魏、唐二譯及唐遺名尊宿註、宋寶臣註、楊彦國纂,並宗鏡中有議及是經者,併諸經論,集註此經。

④【楞伽經通義】

六卷,約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册(二一三)。宋· 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序云……於是究一經始末,節句義起盡;按吾台宗規矩,大體申述其旨,目曰通義。……

⑤【楞伽經註解】

四卷,約十萬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三四三),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册)。明· 宗泐、如同奉洪武詔註。

⑥【觀楞伽經記】

八卷,二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 六册。明· 憨山德清大師註。後附補遺。前有略科。正宗中,依起信論心真如,心生滅義,分爲二段。

⑦【楞伽經參訂疏】

八卷,近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七册。明· 吴興沙門廣莫參訂。

⑧【楞伽經宗通】

八卷,二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册。明· 曾鳳儀宗通。作者讀憨山大師楞伽經記而起疑;以宗明經,故名宗通。

⑨【楞伽經合轍】

八卷,近二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册(三六六)。明· 二楞庵通潤述。

序云:凡值經之性相分途處,雙引性相併釋之,皎如星月,各有指歸,務令性相二宗,如車兩輪,並行不悖,此余之深意也,故命名合轍。

⑩【楞伽經玄義、義疏】

十卷,約十七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册(四三)。明· 蕅益沙門智旭述。

五重玄義:第一釋名,第二以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界爲體,第三以唯心直進自覺聖智爲宗,第四以破外道餘乘我法二執爲用,第五大乘方等教攝。

11【楞伽經心印】

八卷,約十五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七册。清· 雷峯沙門函昰疏。

12【楞伽心印】

一卷,五千餘字。卍續藏第五十九册(一二七),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三册)。

清· 浄挺著,閲經十二種之一。

13【楞伽經精解評林】

一卷,四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册(一九四)。明· 焦竑纂。

14【楞伽經纂】

四卷,約四萬餘字。卍續同上。宋· 楊彦國纂。

15【楞伽經註】

卍續藏第九十一册一一四—一三八頁。殘缺不全,或謂是唐智嚴撰。

16【楞伽經疏】

卍續藏第九十一册一三九—一五六頁。殘本。唐· 某尊宿註。

17【楞伽經義記】

太虚大師講。見虚大師全書第二十四、五册。後附“大乘入楞伽經釋題”及“楞伽大旨”。

18【楞伽科解】

十卷。此解,卍續亦無。新文豐影印本。明· 普真貴述。以賢首十門,科解四卷楞伽。

五六、 佛説首楞嚴三昧經

二卷,二萬三千多字。大正藏第十五册(六二九),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二十三册。姚秦· 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三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及天龍八部,皆來集會。時堅意菩薩請問三昧法,佛唱首楞嚴名,一切衆會各敷妙座,各見如來坐其座上,等行梵王問何佛是實,佛言:一切皆是真實。次攝神力,以百句義釋此三昧。次説學射之喻。次有持須彌山釋現三昧力。次有現意天子現三昧力。次佛放眉間光,照於魔宫,使大衆皆見魔王被五繫縛。次有魔界行不汙菩薩化度魔女,魔尋見佛,佛與授記,因説四種授記不同。次爲二百魔女授現前記。次説住三昧神力。次堅意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福田及多聞等諸義。次授浄月藏天子道記。次文殊師利自説往昔曾三百六十億世,示現作辟支佛。於是二百菩薩還發大心,誓得十力,次令彌勒菩薩現三昧力。次摩訶迦葉解知文殊師利久已成佛,佛即説其過去名爲龍種上佛。佛昇虚空,光照十方,十方諸佛,同説此法,亦同放光,交互相見。次明佛壽甚長。次明受持者有二十不可思議功德。

五七、 維摩詰所説經

三卷,十四品,二萬七千多字。大正藏第十四册(五三七),中華藏第一輯線裝第十七册。姚秦· 鳩摩羅什譯。

佛國品第一

佛在菴羅樹園,與八千比丘,三萬二千菩薩,及梵釋八部四衆俱。寶積等五百長者子,各持寶蓋供佛,佛令合爲一蓋,普現世界中事,及現十方諸佛説法,寶積偈讚,並問浄土之行,佛答以“衆生之類,是菩薩浄土”,乃至“隨其心浄,則佛土浄”。舍利弗疑此土何以獨穢,佛按指現浄土相。

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長者方便現疾,爲衆説法。

弟子品第三

佛遣十大弟子乃至五百弟子問疾,皆辭不堪。

菩薩品第四

佛遣彌勒等諸菩薩問疾,亦辭不堪。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大衆同往,相見酬答。

不思議品第六

借座於須彌燈王佛國,演不思議解脱之法。

觀衆生品第七

維摩答文殊問,觀衆生如幻,如水月、如鏡像等;乃至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次有天女散華,舍利弗等不能去華,與天女種種問答。

佛道品第八

維摩答文殊問,明一切煩惱爲如來種。維摩答普現色身問,明法門眷屬,智度母、方便父等。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三十二菩薩各説入不二法門,最後文殊問維摩,維摩默然。

香積佛品第十

維摩遣化菩薩往上方香積佛所,乞世尊所食之餘,悉飽衆會。

菩薩行品第十一

維摩與大衆見佛,佛爲阿難説:諸佛一切施爲,無非佛事。及爲香積世界諸菩薩説: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法門。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維摩答佛觀如來問,及斷取妙喜世界,來示此會大衆。

法供養品第十三

天帝讚歎持經,誓願擁護。佛爲説:過去藥王佛時,寶蓋轉輪聖王,與其千子,供養於佛,有一王子,名爲月蓋,思惟供養以何爲勝,乃至問佛,佛示以法供養最;遂於末後守護法城,今得成佛。

囑累品第十四

囑彌勒及阿難,廣宣流布。

註疏十五種

①【 注維摩詰經】

十卷,約十五萬字。大正藏第三十八册(三二七),卍續藏第二十七册(一七○),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九册。後秦· 釋僧肇撰。

大正· 卍續,同是廣本;中藏是異本即略本。上海醫學書局出版者,同中藏。

此中有什公、肇公、生公之註。

②【 維摩經義記】

八卷,約十五萬字。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四二一)卍續藏第二十七册(二七九)。

隋· 浄影慧遠大師撰。

日僧可透序云:吾祖智者大師疏觀經,多採用浄影;於維摩,想亦當然;讀此義記,雖不如素意,而其釋最妥;至其伸釋一義,多先徵起,後方解之,實不忘本母之體,關中嘉祥,不得抗衡也!吾祖釋義,事理兩圓,而於理觀爲主,事解稍略,故先讀斯記,而後以智者融譚,則可乎。但脱誤尤多,後之得善本者,幸正之。

③【 浄名玄論】

八卷,約八萬字。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八五三),卍續藏二十八册(四二一)。隋· 吉藏法師造。

金陵沙門釋吉藏,陪從大尉公晉王,至長安縣芙蓉曲水日嚴精舍,養器乖方,仍抱脚疾,恐旋南尚遠,而朝露非奢,每省慰喻之言,遊心調伏之旨。但藏青裳之歲,頂戴斯經;白首之年,翫味彌篤。願使經胎不失,歷劫逾明,因撰所聞,著兹玄論。昔僧叡、僧肇,悟發天真;道融、道生,神機秀拔;並加妙思,具推幽微,而意極清玄,辭窮麗藻。但斯經、文約義富,意遠義深,略闡未彰,廣敷似現,故博採南北,捃拾古今,復撿經論,微加擅思,實有過半之功,庶免徒勞之弊。

論意爲三:一、 名題,二、 宗旨,三、 敘會處。

第一、 釋名題

有三:㈠ 總釋名,㈡ 衆經同異,㈢ 别論此經。

㈠ 總釋名,

有三:前總序名,次釋立名本門,後釋本名門。

釋立名本,略開十門:教廣爲三門,會三爲二論不二門,會二爲一門,泯一歸絶門,同異門,迷悟門,釋入門,攝法門,體用門,共説門。

釋本名門,略有二種:

一、 總論衆教,凡有五門:立名不同門,轉不轉門,釋首題門,具義多少門,人法不同門。

二、 别敘此經,復有三門:⑴ 總釋是人法門,⑵ 别釋人門,⑶ 别釋法門。

㈡ 别釋人門

復有四門:釋名,因無因門,德位門,現生門。

生身父母者:如佛喻經説:浄名姓碩,名大仙。王氏别傳云:姓雷氏,父名那提,此云智基。母姓釋氏,名喜。年十九嫁父,年二十三婚;至二十七,於提婆羅城内,生維摩。維摩有子,字曰善思。甚有父風。佛授其記,未來作佛。别有維摩子經一卷,可尋之。(見因無因門末)

㈢ 别釋法門

有三:先釋不思議,次釋解脱,三釋法。

我師興皇和上,常作是言:行道之人,欲棄非道,求於正道,則爲道所縛;坐禪之者,息亂求静,爲禪所縛;學問之徒,謂有智慧,爲慧所縛。又云:習無生觀,欲破洗有所得心,則爲無生所縛。並是就縛之中欲捨縛耳,而實不知皆是繫縛。(釋解脱中第三得失門)

釋不思議有四:來意,釋不思議名,辨不思議體,釋不思議名多少。

釋解脱有五:名體門,因果門,得失門,會教門,同異門。

第二、 論宗旨 ,

有二:㈠ 總定宗旨,㈡ 别釋二智。

總中,定此經以二智爲宗。“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是浄名父母,即爲浄名經宗。

别釋,有十一門:一、 翻名,二、 釋名,三、 境智,四、 同異,五、 長短,六、 六智,七、 開合,八、 斷伏,九、 攝智,十、 常無常,十一、 得失。

照空名慧,鑒有爲智。因名波若(慧),果變名薩波若(一切智)。

二、 釋名有三:釋權實,解大義,正二道。

第三、 敘會處

有二門:㈠ 釋會處,㈡ 明浄土。

會處中:此經二處四會,二處者:一、 菴園處—佛處、出家處。二、 方丈處—菩薩處、在家處。四會者:菴園會,方丈會,重集菴園,再會方丈。以此分經,實爲允當。

④【 維摩經義疏】

六卷,約十三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十八册(九○八),卍續藏第二十九册(一)。隋· 沙門吉藏撰。

“余以開皇之末,因於身疾,自著玄章,仁壽之終,奉命撰於文疏,辭有闕略,致二本不同。”(疏序)據此可知此疏是“略疏”之後所作。

玄義開爲四門:㈠ 定淺深,㈡ 釋名題,㈢ 辨宗旨,㈣ 論會處。

釋名有二:一、 明名本,二、 解本名。

名本有六:攝總爲三,會三爲二,合二歸一,泯一歸無,分大小,考同異。

釋本名五:立名不同門一,立名轉不轉門二,釋首題門三,具義多少門四,人法差别門五。

衆經從人立名,凡有四説:一、 從能説人立名,如維摩等;二、 從所爲人受稱,如提謂經等;三、 從能問人立名,如文殊問經等;四、 從所説人受稱,如無量壽佛經等,以説無量壽佛之事,故以標名。

經開三分:寶積偈已來,明於序説;偈後長行,至阿閦佛品,辨於正宗;法供養品竟經,明於流通。

神通有四:一、 如意通,轉變自身,大音遍至;二、 如幻通,改變外物;三、 法智通,通達諸法;四、 聖如意通,能於六塵自在,不隨緣變。

資視師如父,自處如子;師處資爲弟,自處如兄;敬讓合論,故名弟子。

菴摩勒果者: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時手執此果,故(那律)即以爲喻。

⑤【 維摩經略疏】

五卷,約十二萬餘字。卍續藏第二十九册(九五)。隋· 沙門吉藏撰。

言弟子者,外書云:夫子視門人如弟,自處如兄;弟子親夫子如父,自處如子;師資合擧,故云弟子。佛法即通衆生親佛如父,自處爲子;佛亦視衆生如子,自處爲父,故云:吾世間之父,衆生皆是吾子。前悟爲兄,後悟爲弟,故云弟子也。

⑥【 維摩經玄疏】

六卷,約六萬餘字。卍續第二十七册(三八三)。大正藏第三十八册(五一九)。隋· 智者大師撰。

此經理致深遠,言旨淵玄,若但依文帖釋,恐止事數而已。一教宗極,終自難量,猶須略忖幽微,顯不思議旨趣。

文前五玄:釋名、出體、明宗、力用、教相。

釋此五義,有通有别:通釋五重,略爲六意:㈠ 通標五義名,㈡ 辨次第,㈢ 引證,㈣ 明總别,㈤ 約觀心,㈥ 對四悉檀。

通標五義名者:此經以不思議人法爲名,不思議真性解脱爲體,不思議佛國因果爲宗,不思議權實折伏攝受爲用,不思議帶偏顯圓爲教相。故今明此經:始從如是我聞,終乎歡喜奉行,皆明不思議也。

㈥ 對四悉檀有二:一、 以四悉對前五義。二、 略釋四悉檀起觀教之相,爲七意:翻譯,辨相,釋成,起三觀,起四教,起經論,起此經教。

—玄疏以五重釋題,文疏才是解釋經文。

⑦【 維摩經文疏】

二十八卷,三十四萬餘字。卍續藏第二十七、 八册。隋· 天台智者大師説。

玄文二疏合共三十四卷,是智者大師爲晉王廣親著章句,文疏至第二十五卷佛道品訖。入不二法門品下三卷文疏,是章安補足。此爲廣疏。

⑧【 維摩經略疏】

十卷,二十餘萬字。大藏第三十八册,卍續藏第二十八册(一九四)。唐· 荆溪湛然大師,依智者大師廣疏,删繁取要,成此略疏。

⑨【 維摩經疏記】

三卷,八萬餘字。卍續第二十八册(三六○)。唐· 荆溪湛然大師釋智者大師之維摩經疏。甚略。

⑩【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十卷,約二十萬字。大藏第三十八册,卍續第二十九册(三二三)。宋· 孤山智圓法師釋智者大師略疏。

11【 維摩經評註】

十四卷,三萬餘字。卍續第三十册(一—二三)。明· 楊起元評註。(即以十四品分作十四卷,略加眉註而已。)

12【 維摩經無我疏】

十二卷,二十多萬字。卍續第三十册(二四)。明· 傳燈大師著。

前有五玄,經有科判,多依肇註。

13【 維摩饒舌】

清· 浄挺閲經十二種之一。二千餘字。卍續第五十九册(百三十)。

14【 維摩詰所説經講義録】

上下二册,上海佛學書局版。黄岡顯珠法師述。依賢首十門分别。

15【 維摩詰所説不可思議解脱經釋會紀聞】

太虚大師講。見虚大師全書第二十二、三册。

異譯二種

⑴【 佛説維摩詰經】

二卷,十四品,二萬四千餘字。大藏第十四册(五一九)。吴· 支謙譯。

⑵【 説無垢稱經】

六卷,十四品,四萬多字。大正藏第十四册(五五七)。唐· 玄奘三藏譯。

唐· 窺基法師註“説無垢稱經疏”十二卷,見大正藏第三十八册(九九三)。卍續藏第二十九册。

此經原有六種譯本;今大藏中,僅存以上三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