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58

④【金剛經註疏】

三卷,二萬餘字。卍續第三十八册(二六二)。唐· 紀國寺沙門慧浄注。

别本云:不住於事而行布施,事即自身也。

三檀攝六度,資生即施,無畏攝戒忍,衆生於我,或已作惡,或未作惡,未作者而不犯,戒施無畏也;已作者而不報,忍施無畏也,法攝後三:精進故,誨而不倦;禪定故,言必逗機;智慧故,所説無倒。

何以故:疑曰:住相何損?捨相何益?而令捨相不令住相耶?

空有三德,故不可量:一性常,二體一,三容受。

夫著相行施,是有住之住;忘相行施,是無住之住;今勸捨有住之住、住無住之住,故云如所教住也。

前來依問正答,自可以身相見如來下,因答斷疑。正答,即標宗略説;斷疑、即開宗廣説。

一切賢聖,同證無爲爲體;覺無爲最淺者,名須陀洹,覺無爲最深者,名爲佛;此其差别也。

福有二種:一有流,二無流。多有二義:一聚義,二進義。聚謂聚集福體,進謂進趣菩提。是有流之福德,即非無流之福德。是有流之福,故有聚義之多,無進義之多。

實相可顯不可生,言生實相者,但生實相信耳。

一往但愕名驚,心胆怯弱名怖,深惡前事名畏。驚是始行人,怖是二乘人,畏是外道人。

前來第一周,爲立菩薩行體;自下第二周,爲斷菩薩行障。

受福因爲貪,取福報爲著;不貪因,不著果,此不受之義也。

—此注,文簡而通暢。閲一遍不過二時半。依論以斷二十七疑釋經。又以唯識義釋經。

⑤【金剛經略疏】

二卷,約二萬字。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二三九),卍續第三十八册(二八一)。唐· 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五門分别:一、 明教興所由,二、 明藏攝分齊,三、 明教下所詮宗趣及能詮教體,四、 釋經題目,五、 分文解釋。

此疏釋元魏流支譯本。多依論釋。

⑥【 金剛經讚述】

二卷,四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一二四),卍續藏第三十八册(二九七)。唐· 窺基法師述。

㈠ 彰因起,有二:一、 明經因起,二、 明論因起。

㈡ 明年主:一、 明經,二、 明論。

玄奘三藏於貞觀二十三年譯此經,帝即遣人寫一萬本,既不重綴,詞句遂疎,後欲重譯,無由收採前布,故基師仍釋羅什釋本。

㈢ 判本文。全依天親、無著二論解釋;不離唯識義。

阿耨達池出四大河,所以偏將恒河爲喻者,阿含經説,有四義:一者、有多沙故;二者、世間以爲福故;三者、經劫不改故;四者、佛近彼説法故。

如來所得法者,謂所證理。無實者,謂不可如言而取實。無虚者,亦不可離言而别求。由不虚故,依佛教修學;由不實故,離妄想而證真也。謂凡夫妄想所執無有,故不實;如來無妄想説,故不虚也。阿僧祇劫者:小乘教説,從一至十,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萬,十萬成億,如是六十番積數,故名一阿僧祇。今大乘準華嚴一百二十番積數成一阿僧祇,仍萬萬爲億,億億成兆等。

第一周,爲未解發心者,教令進發;未解修行者,教令修行;未能伏斷諸障者,教令降伏。

第二周,爲已發心菩薩,言我能發,乃至我能斷,由生分别,則障菩提,謂若發心修行時,以無分别智,冥契真理,不生分别言“我能”。……二乘有法執,爲涅槃所拘,便即取寂;凡夫有生執,爲生死所縛,不能生離。菩薩具大悲智故,不爲兩邊所拘,故名不住。……要熾然行三,而不起我能之執,方得住於不住道也。

⑦【金剛經解義】(又名口訣,又名註解)

二卷,約二萬多字。卍續藏第三十八册(三三一)。唐· 六祖慧能大師解義。

爾時慧命等六十二字,是唐之長慶二年,靈幽法師加入羅什譯本中,濠州鐘離寺石碑上記。或者以六祖不識字,疑口訣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經,豈是世尊自作耶?亦聽法者之所傳也。或六祖言之,而弟子傳之,吾不得而知也。苟因口訣可以見經,何疑其不識字也?(六祖口訣後序)

卍續藏第九十二册(八二)金剛經口訣,與此文末六祖口訣後序之前段全同。

唐曜居士云:六祖豈有註經?此後人僞造耳。

⑧【 金剛經疏論纂要】

二卷,二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一五四),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九册。唐· 沙門宗密述。

義門四段:一、 教起因緣,二、 明經宗體,三、 分别處會,四、 釋通文義。

無著入日光定,上昇兜率,親詣彌勒,禀受八十行偈,轉授天親,天親作釋,約斷疑執,無著造論,終顯行位以釋。今科經唯約天親,釋義即兼無著,亦傍求餘論,採集諸疏,題云纂要,其在兹焉。

若人發菩提心已,住何境界?修何行業?妄心若起,云何降伏?

⑨【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七卷,八萬餘字。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一七○),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九册。宋· 長水沙門子璿録。

圭山大師,撮掇二論之精英,命曰纂要,復申紀略,用備傳習。石壁師仍貫其義意,别爲廣録。美則美矣,辭或繁長,後學多不便用。今更刊定,剪利煩亂,俾流而無滯,學而思講,庶吾道無墜地之患也已。

⑩【 金剛經疏記科會】

十卷。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三六三)。清· 雲棲寺沙門大璸,會刊定記入纂要,加科。

我執者:即於五藴總相,計有主宰,名爲我執。若一一推求,色等性中,不見我體,名爲我空。

若見五藴之法,實有體性,名爲法執。若了五藴如幻如化,從緣無性,名爲法空。

古德云:華嚴經,如治國之法,養性之藥;般若教,如定亂之將,治病之藥。

菩薩行,不出二種:隨相行,同前策修;離相行,同前無相。

馬勝爲舍利弗説偈:諸法從緣生,緣離法即滅;如是滅與生,沙門如是説。

師資:資者、取也,從師之教,取而行之也。

執相迷真,對面千里;虚心體物,天地一家。

肝胆雖近,情生則隔;江山雖緬,道契則隣。

空雖無相,非謂無空;福雖不住,非謂無福。

無有定法:定者、實義,謂無實法名菩提,無實法名如來説。此一向約勝義答。

以諸聖人皆約證無爲差别之義而立其名。

入者,取著義,若取六塵,即滯凡流,不取六塵,名入聖流。是知、功過在人,不在六塵境界。

但無取心,非謂不證。

八十八使: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三:身、邊、戒。所以除此三者:緣身是苦本,觀苦已斷身見。邊見依身而起,故亦隨亡。無戒禁取者;以集諦不計非道爲道,滅諦又非修位,是故皆無戒取。道當修位,故不除。

忍即無間道,是正斷惑時;智即解脱道,是斷了時。

離欲者:謂貪使煩惱通於三界,斷盡此貪方真離欲。

無所行,即不作念。反説即言若作是念,順釋即言實無所行。

離煩惱障,得羅漢;離三昧障,得無諍。

—刊定記,釋文明顯易了,多依唯識。今依科會閲畢。後五卷,僅翻大略,未遑詳覽。

11【金剛經疏論纂要刊定記會編】

十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二四册。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二二四)名疏記會編。有科表,而無文。清· 沙門行策會編。

宜與大璸之科會對閲。

12【 金剛經註】

三卷,約四萬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三四八)。宋· 道川(川老)作頌,註依六祖所述,又加新註。新註依天親論,約斷二十七疑釋經。仍用梁昭明太子三十二分,每分目有張無盡釋。

頌則全是禪機,如第十分頌云: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南北東西秋毫不覩

    生來心胆大如天

    無限群魔倒赤幡”

張無盡居士“金剛經三十二分説”(即此注所引),見嘉泰普灯録卷三十。在卍續藏第一三七册(二一七頁)。(七百六十六字。)

13【 金剛經義】

一卷,二三五○字。卍續藏第一○一册(一九三),竹庵草録第一篇。宋· 可觀襌師著。

只十段文,敘述有關金剛經義。

此經前後兩番請問,前云應云何住,後云云何應住,凡百經句,自有詮顯,應云一字,句頭句中,經意不同,近世士俗,不知經意,輒便移改,非也。

末續添附“金剛經三果正名”二九一字: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來,皆謂少一不字,僞本輒加,謹案古本只云無來……名爲不來實無來者,無來相也。然則於實無下,不應有此不字。

14【金剛經采微】

二卷,三萬多字。卍續藏第九十二册(八六)。宋· 錢塘釋曇應述。前另附科表,後附采微餘釋(約四千餘字)。

決群疑而起行,益品彙以無私,陶育聖凡,範圍空有,寧越金剛般若哉!無著因定得偈,天親受頌成文,非兜率慈尊,孰開荒至教?但斯經也,詞源渺浩,義海沖深,僧佉重著論以抗行,吴興復撰疏而贊述,對經考論,已盡幽玄,尋疏證經,未爲全當,科判雖準繩有在,解釋則義理乖違。於是、不得已,管窺天台義意,摸論大塗,校彼伸明,是非别矣。仍取天親補助,及今古優長,故曰采微;蓋采摘衆妙,直注於經,庶閲者易解耳。

喻法爲名,實相爲體,檀度爲宗,破二執爲用,熟酥爲教相。約三般若爲名,則實相般若爲體,觀照爲宗,方便般若爲用。

問:(無著天親)二論可會同不?答:不須。以經意多含,各取義釋。

今依無著一十八住科判經文;其餘細目,盡從論解。此外或補以疏家,亦隨宜裁酌,有理存焉。

止觀云:“法、祇善惡兩心假實之法。若見有善惡假名及見善惡實法,蓋是著我人衆生壽者。所言非法相者:若善惡假名是無,及見善惡實法是無,皆是著我人衆壽。何以故?依無起見故”。所言善惡者:蓋約六度六蔽起心分之。若見蔽度有善惡異者,是執假名。若見蔽度感善惡報者,是執實法。是故見是假名與實法,名爲法相。若見爲無,則是撥棄因果,名非法相。

則與即,雖皆語詞,各有其義:則、乃引上之詞,蓋總遮其莫起心,若其起心,則爲生著。即、指法之詞,蓋示其起心之過,若起心取法相非法相,即同有無二計,故云即著。即者是也。

三果:據理,合云:而實無不來。經中既無不字,則不須加之。(會性案:可是後人加了!如可觀大師金剛經義中所破。可見此解亦誤。)

世尊我不作是念:有本無世尊字,請加入。(案:此爲後人亂加之根源,可嘆也!)

忍有二種:一、 生忍,有二:㈠ 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憍慢;㈡ 於嗔罵打害中,能忍,不瞋恨。二、 法忍,有二:㈠ 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㈡ 心法,謂瞋恚憂愁乃至諸邪見等。今云忍,謂達法無我。若達法無我,何榮辱之不能忍乎?

三菩提下,經無心字,恐譯者缺文。(案:謂後番問云何應住等,佛答中,發阿耨菩提(心)者。今流通本皆有“心”字,可見是後人所加。)

爾時慧命等六十二字加入因緣:唐· 上都釋靈幽,素持此經,偶疾,暴終,冥王令誦此經,畢,謂缺此段,貫花之線斷乎?謂真本在豪州鍾離寺石碑上。七日而穌。奏帝請加。

15【金剛經會解】

二卷,約四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八册(三七七)。宋· 四明沙門栢庭善月述。

會無著、天親、功德施,三部論釋以解經,加以私意助釋,謂之會解。

三果合云:而實無不來,今本略者、不無其旨,蓋無字已當於理,若更云不來,則似煩重,然但云來,影帶前文,則不來可知,略意在此。

阿羅漢獨言道者,道則因義,爲讓究竟極果無學故也。是亦譯者之意。

不妄語故真,不綺語故實,不兩舌故如,不惡口故不異。以真實等語施人,故不誑。又如此配法、詞、義、樂説四辯。

無實無虚:恐因上語一向謂實,言想不忘,故重拂之。

16【 金剛經疏科釋】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八册(四○九)。元· 徐行善居士,將天台智者大師金剛經疏,會入經文,並冠科判。(徐居士將疏中之科,排於眉上,名爲科釋。除會疏入經加科之外,未增一字。)

17【 金剛經註解】

一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册,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二二八)。明· 宗泐,如,奉詔同註。

今註一本天親等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依天親斷二十七疑釋。注狹於經文之下。)

18【 金剛經宗通】

九卷,約八萬多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明· 曾鳳儀宗通。後二卷,釋無著、天親偈。

彌勒爲無著説八十行偈,授與天親,天親依偈成論三卷,約斷疑執,以釋此金剛正義也。解者舍此不究,悉是邪説!余因取功德施所造論,參考長水刊定記,間採諸老宿機緣語句合之,名曰宗通。此經以無相爲體,無住爲宗。

無著於此經分爲十八住:一、 十住,二、 十行之前六,三、 七行,四、 八九十行,五—十四、 十向,十五、 四加,十六、 世第一,十七、 初地,十八、 二地至佛位通名如來地,如此配五十五位。是經以無相爲宗,豈合列位淺深?……牽合他經,滯於名相;甚深義趣,反爲所掩。宜遵天親斷疑之説爲是。

19【金剛經釋】

一卷,二千三百多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五四)。明· 真可撰。

約世界、微塵略伸金剛般若之義而已,未解全經。

20【金剛經決疑】

一卷,約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五六)。明· 憨山德清大師撰。

金剛二字,解者都以堅利能斷爲義,此泛説也。以金剛寶喻般若能斷煩惱,此雖近理,總非佛意,特尋常宿習知見耳。此經所説,特顯佛一片金剛心耳。且金剛心,乃佛修因證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衆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薩以金剛心爲本修因,爲入大乘之初門,故特示之以斷疑也。

21【 金剛經鎞】

二卷,三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七一)。明· 古杭雲棲弟子廣伸述。

依天親論二十七疑分科解釋,文頗通順。

22【 金剛經統論】

一卷,約二萬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明· 林兆恩著。序中稱“三教主人”,惟推崇六祖直指,斷章取義,近似儒家,混合道門之解釋。

23【金剛經正眼】

一卷,一九六○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一五)。明· 千松筆記。前有序。只是一篇論金剛經的文章耳。

無明爲卵生,煩惱包裹爲胎生,愛水潤爲濕生,忽起煩惱爲化生。

24【 金剛經筆記】

一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一七)。明· 沙門如觀註。不分科。順文消釋。知見正確,值得一看。

25【金剛經破空論】

一卷,約二萬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二三)。明· 智旭大師造。

序:

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勿起惡取空見如芥子許。蓋空見撥無因果,能斷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觸,觸則被燒。苟不取著,則温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門皆可入道,又何爲獨破空哉?須知:空句破,則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顯空門;空門顯,四門皆顯。菩薩欲學一切佛法,當學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經:一則云:“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則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繼又云:“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説斷滅相”。是豈非實相大乘之正印乎?

實相常住爲體,觀照契理爲宗,文字斷疑爲用。

應如是生清浄心者:即是三檀六度妙行之心,以其不住色等六塵,故名清浄,但誡令勿住六塵,非教令不生心也。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終日無住,終日生心。惟生心故無住,惟無住故生心。説雖有二,義實非二。了此方名浄心,必尅浄土妙果。所以六祖一聞此語,頓悟真乘。

復次,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徧於法界,窮於三際;故名生心。

後附觀心釋,約千餘字。

26【金剛經略談】

一卷,四千多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五○)。明· 觀衡撰。(出顓愚和尚語録)

舉經大綱,略説其義。不釋經文。—約心、佛、衆生,以明不住相。

27【金剛經略疏】

一卷,一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五三)。明· 鼓山釋元賢述。

序云:余弱冠時,即知讀此經,求其義於諸疏,心殊厭之,以理本直也、而釋之以紆回;辭本顯也,而索之以隱昧。蓋多絆於二論之葛藤,而不能自脱者也。及有弗宗二論者,則又妄逞胸臆,越宗趣而違佛旨,識者呵之。……乃取是經日疏之,盡誅舊日葛藤,獨揭斬新日月,但理求其當,辭求其達,無紆回隱昧之弊而已。

—然疏中仍不離古註窠臼,斷疑之解,豈越天親之論乎?然亦不全同,後半作重説解,則非天親義。

28【金剛經直解】

一卷,約二萬多字。卍續第三十九册(一六五)。明· 圓杲註。

依三十二分,隨文消釋。

釋歌利王云:歌者好聲色,利者貪財利。六祖云:此王好色貪利,是無道之昏君也。只看此釋,便可知矣,不必看此註可也。

29【金剛經大意】

一卷,近五千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八○)。清· 秀水止庵王起隆述。是“答屠息庵讀金剛經大意書”。

30【金剛經如是解】

一卷,約三萬多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一八四)。清· 無是道人註。

依三十二分消釋,繫以古德機緣及道儒語句。

31【 金剛經别傳】

前有隨説一篇(三千餘字) 一卷。卍續第五十九册。清· 浄挺閲經十二種之一。舉出經句,拈示禪家機緣。後有拈示五十三則。

32【 金剛經會解了義】

一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二○六),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十三册。清· 徐昌治纂。

三十二分隨文消釋。以真如心體會經義。仍以斷二十七疑科於眉上。

33【 金剛經新眼疏經偈合釋】

卷首· 經偈會本。卷上,前有大意、懸示。卷下。共三卷。約七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二三四)。清· 賢宗通理述。

懸示六門,釋經以信解行證分科。

34【 金剛經郢説】

一卷,約四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二九一)。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二册。清· 徐發詮次。

以昭明三十二分及彌勒偈,註於眉上,分經爲七章—倣儒書,謂如來是過去佛;多斥古今諸註,乃儒士之解耳。

35【 金剛經註正訛】

一卷,約四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三二二)。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二册。清· 仲之屏彙編。

不過是順三十二分解釋而已,並没有“正”什麽“訛”,而解中却不免錯訛。

36【金剛經淺解】

一卷,約二萬餘字。卍續藏第三十九册(三五一)。清· 翁春、王錫琯解釋。

37【金剛經部旨】

二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一),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四五册。清· 天台比丘靈耀撰。

正宗大科分二:一、 約發心後住降離相明金剛般若,二、 詳住降前發心無法顯般若波羅密。依大品,會一切法皆摩訶衍之義,以釋此經,頗有見地,文極通暢。

38【金剛經注釋】

一卷,三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二一),中華藏第二輯線装第七十三册。清· 雲峰乩釋,子真乩訂。是乩壇之作耳。

39【金剛經演古】

一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四六)。清· 晉安釋寂燄述。前有道霈禪師序。

依圭峯疏論纂要及長水刊定記,會合兩部,删繁取要,而融通之,其間敷演挑剔,不悖古德之意,因名演古。

40【金剛經直説】

一卷,約二萬字。卍續藏第四十册(六四)。清· 東樵山人迹删鷲著。註中多依憨山大師之決疑。

41【金剛經石注】

一卷,三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七九)。清· 石成金集。

經文每段類分:註、論、講、證、四字以解釋。

42【 金剛經註解】

一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一○六)。清· 孚佑帝君(乩)註,培真道人校正。乩壇之註。

43【金剛經彙纂】

二卷,約八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一二二)。清· 孫念劬纂。

彙集隋代智者疏等二十餘家註釋而成此註。

44【金剛經心印疏】

二卷,約五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一七八)。清· 雲南沙門溥畹述。

義開十門。正宗分二:首示降住其心歷彰般若妙用,次明菩提無法正顯般若本體。

45【金剛經注】

二卷,約萬餘字。卍續藏第四十册(二二二)。清· 曲園居士俞樾注。

敘云:余以章句陋儒,桑楡暮景,窮而學佛,於西來大義,固無所聞,而於此經,竊有獨得之見,不揣固陋,爲之注釋。分上下二篇,共十八節。…

後有“金剛經訂義”五段,三千餘字。

46【金剛經正解】

二卷,二萬餘字。卍續藏第九十二册(二八○)。清· 龔概綵註。

依三十二分,分註、講。